陳忠文講座實錄:基於學情分析的閱讀教學課例

韓軍在線

沒有傾向

萬千氣象

只為成長

韓軍在線

是免費的網上國培

語文教師的成長學院

「韓軍在線」,走在中國語文教育思想和實踐最前沿的網路媒介,匯總中國語文教育最接地氣的實踐操作方法,傳達中國語文人最深刻、最鮮活的思想聲音。關注「韓軍在線」,就是與中國語文人同呼吸,就是與中國語文教育「零距離」。

點擊鏈接加入群【韓軍在綫五群】

歡迎加入韓軍在綫五群,群號碼:614121044

韓軍《背影》上課視頻錄像

《語文教育界一場無知無畏的「鬧劇」和「笑話」》

《韓軍解讀〈背影〉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兩位中學教師點評李華平〈背影〉課》

《 潘新和教授告誡:李華平不誠心做人、不專心治學,專走歪道》

《〈背影〉討論文章彙集》

《韓軍〈背影〉課扣住語文要素下工夫》


韓軍在線第六場講座實錄

《基於學情分析的閱讀教學課例》

浙江省特級教師 陳忠文

2016年12月5日20點 韓軍在線

陳忠文(以下簡稱「陳」):

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來和大家一起交流。

韓老師做的這事我說是積善積德。

雖然只是一初中一線老師,也就斗膽在這裡胡言幾句了。

谷志強:韓老師為教學事實做事。

陳:是的,去年有幸和韓軍老師在杭州浙派名師活動中同台上課,因而深入結識,有緣。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學情分析視角的閱讀教學話題,只是一些嘗試。

所列舉的也只是在一線的切實的課堂里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交流、指正。

楊敏莉:陳老師幾乎講到了所有的語文老師的無奈。

陳:這是我們台州學院陳隆升博士曾做過的一個調查。

楊占平:現實情況。

胡貴琴:語文中等偏上的學情嗎?

陳:這幾個數字很是刺目。普通學校。

楊敏莉:尤其是走神。

陳:我教的就是中國最普通的學生。

陳:後面這三個數據引發我的思考

楊占平:農村普通中學情況更糟糕

張世利:我現在所教授的孩子是羌族的,150分的語文平均分60分不到

很多孩子書寫語言都不通。

陳:身為語文教師的學科尊嚴掉一地。

以前和老師們開玩笑說,如果有行政領導來學校視察,心血來潮聽課的話就到我們語文課上聽,聽聽也沒什麼。

胡貴琴:為了考試,學生不感興趣還要講,不得不講

楊敏莉:@陳忠文因為都能聽懂,然後都能以專家的身份評價語文課。

陳:關鍵的是,領導們聽完課還要給你的課評說一通,還說,其他的課我不是很懂。

-張世利:選材很重要,我們現在所選的課文,說實話啊,諸位倘若不是因為要講課,你會喜歡嗎?有一半我都不喜歡那學生會喜歡嗎?

胡貴琴:觀摩課熱熱鬧鬧,學生咋舌。

楊敏莉:邊上邊丟是常態了。

陳:有時想罵娘,但也的確有無可掩飾的悲涼。

因此,在想,我們的課堂能不能更貼近學生一點,所以有了「基於學情視角的語文教學」這個想法,也是我們網路名師工作室的主要的研究方向。

引用一個繪本故事,很多人看過,但對我們的教學我覺得很有啟發。

故事的題目叫:

陳:在西方,有一個經典的兒童故事叫做「魚就是魚「。故事講的是有那麼一條魚兒,他很想了解陸地上發生的事,卻因為只能活在水中而無法做到。後來,他跟一個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長成青蛙之後,便可以跳上陸地。魚兒請小蝌蚪幫忙到陸地上看看,看看都有些什麼東西。青蛙於是跳上了陸地。幾個星期以後,青蛙回到池塘,他向魚描述了他在陸地上看到的那些東西:鳥、奶牛和人。魚兒聽完青蛙的描述後,腦子裡呈現了鳥、奶牛和人的畫面:每一樣東西都帶有魚的形狀,只是根據青蛙的描述作了些微的調整--人被想像為用魚尾巴走路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

古穎傑:呵呵,有意思,要說明什麼呢?

陳:是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可以從裡面想到什麼呢?

不知大家有什麼樣的想法。

一縷陽光: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做協警的料。老師偏要把他培養成科學家。@陳忠文可以這樣理解嗎?

胡貴琴:青蛙描述的再詳盡,在魚的思維里還是和現實差距很大

陳:@一縷陽光你講的很有道理

微草雨:學生以為自己了解了語文的真面目,其實是他以為的語文。

呂桂鏡:覺知此事要躬行。

陳:我們像那隻青蛙,對吧?

呂桂鏡:要讓學生自己讀。對。

楊敏莉:而孩子們則是池塘中的魚。

陳:

楊敏莉:學情視角的語文教學,接地氣!

陳:其它學科當然有這些問題,但我覺得母語教學尤其如此!所以這個學情分析很有必要。

一縷陽光:對牛彈琴,並不是牛的錯。是彈琴者,不知道牛的需求。

陳:以前我們常說備課有三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

後來被一堆名師搞得找不著北,什麼「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學為中心」等等。一堆新鮮的高在上的名詞搞得暈乎乎的。

其實還不如「備學生」來得樸實,所以說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一下學情分析。

這個話題其實不新鮮,但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們每節課面對的都是新鮮的學生啊。

張世利:確實很少從學生內心去理解課文,總以為我們的理解才是正確的。

陳:這個話題其實不新鮮,但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們每節課面對的都是新鮮的學生啊。

索郎珠瑪:@蜀隆昌-張世利學生往往只是教學中的道具!我們做老師的常常自說自話。

楊敏莉:每節課都是新鮮的學生是不是說每節課因思考感受不同,所以說他們是新鮮的呢?

陳:@湖南高中楊敏莉 我的理解是學情不同,我們的教學內容就各異。

古穎傑:學情,在這裡真的很準確!

楊敏莉:陳老師能說說具體案例嗎?

胡貴琴:看到結構圖,感覺老師是觀察者,學生是主導。

陳:現在,我們做得稍有點感覺的是,學習起點的分析。

@湖南高中楊敏莉有的,但只能是初中閱讀的課例呢。

想在這兩點上啰嗦兩句。

文本解讀還是要啰嗦幾句,語文老師的基本功。

這裡想強調的是,不是我們的解讀要越驚人越好,越高深越好。

楊敏莉:獨特的領域探索和發現,是對語文老師的高要求。

陳:想要強調的是第三個視角,我們常常容易忽略的視角。

楊敏莉:陳老師的意思是,老師必須明白所有目標和重難點,不能天馬行空,強調課時收穫?

陳:@湖南高中楊敏莉從學生的閱讀期待來解讀文本。

王靜:回歸學生的生活實踐,貌似不容易

陳:@湖北王靜是的,非常難,在我們現在這樣的大班制授課模式及功利的教學背景下尤其如此

古穎傑:教師對文本瞭然於胸,學生萬變不離其中。

楊敏莉:初讀感受和閱讀期待,這個方向性強。

陳:

案例:

當我們讀到《社戲》的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時,每個人的腦海里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夜的豆與那夜的戲真有那麼好嗎?

學生讀到這裡一定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妨來細讀那夜看戲的行程——

首先,作者不惜筆墨對看戲前的曲折進行了大肆的渲染:先是在早上叫不到船,其餘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然後是寫到了「我」的心情。文中寫到「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少年兒童的煩惱就這樣明顯地寫了臉上!正在無計可施時,「我」親愛的小夥伴們一起幫我解決了這難題,久積的期待與惱恨一旦消失,感情的流瀉就十分自然了:「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個「說不出的大」,多麼貼切而傳神的體驗啊!我們每個讀者似乎親身感受到心裡的那種波折。

接著,魯迅正面寫到了看戲的過程。可是,細看那次看戲的過程,似乎戲也並不是特別好,至少不如預期的美好,相反倒是充滿了遺憾:一是,近台沒有位置,船隻好停在比較遠的地方。二是著名的鐵頭老生,並沒有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三是一個小旦,老是「咿咿呀呀的唱」。四是「我」所期盼的蛇精和跳老虎也並沒有出現。五是買豆漿又沒有買到。六是「我們」只能抵抗著倦意,支撐著看,眼睛都迷糊,忍不住打哈欠。七是「我」最怕的老旦出場了,「我」尤其怕他坐下了唱,可他偏偏就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唱了。這些接二連三的煞風景的事情終於使大家無法忍耐,「熬不住」了。戲到此就結束了,與前文讀到的那種迫切的期待,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心理反差。那夜的戲還能說好看嗎?

胡國華:不,我沒有這種認為。我知道這是魯迅故作驚人之語,引人思考

陳:@湖南東安胡國華可以做一下閱讀調查

胡國華:相信有人照你說的那樣思考發問。

且慢下結論——

看戲其實是一個過程,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我」看的不是戲,看的是沿途的風景和人物,以及看風景的好心情。

正當「我」高興而來以為就要失望而歸時,小夥伴們的熱情與勃勃生機立刻掃去了「我」心頭的遺憾:「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這段描寫和來的時候的遠景幾乎完全一樣,來的時候是這樣寫的「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雖然,看好戲的強烈願望沒有得到滿足,但是,心情卻沒有變化,仍然是充滿了詩意。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關鍵不在看戲,而在看戲過程中的人。成年之後的魯迅在寫這段文字時,我猜想他一定回憶起了童年的某段美好而溫情的往事,或者作者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段美好而溫情的的童年。如果我們讀到《社戲》的原文,讀到作者在開頭記述「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時的難過與憋悶,我們就會感受到作者徜徉在字裡行間的詩情畫意正是來自這些陪著他來看戲的小夥伴!來自他們看戲前的主動、慷慨、熱情與溫暖的情感。他們美好的形象與美麗的山水相融,勾勒出如仙境如詩畫般的背景。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水路上的能幹,看戲時的興緻,甚至他們的罵人、牢騷、失望都顯得那麼好:「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後了,船行也並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加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張世利:陳老師的多角度理解很需要老師的精心準備哦。

楊占平:@遼寧王海燕回歸學生生活實踐,回歸學生的思維取向,回歸學生的情感世界,以目前語文版七年紀上教材為例,大概只有童話單元,和少數幾篇課文合適。

陳:@新疆胡貴琴是的,從童心的角度去解讀不一定對,歡迎批評指正

胡貴琴:魯迅的這個結局很有意思。

陳:相信每一位同學讀到這裡時都在暗暗為「我」高興,在這種詩意與快樂的氛圍中,富有想像力的同學甚至還會想:在這美妙的歸途中,是不是還會發生什麼更有趣的故事呢?

作家的童心和我們是一樣的:「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偷豆?這是一件冒險而有趣的事。看看作家怎麼寫:「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了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自家的豆能算是偷么,可作者偏偏就用了個「偷」;「偷」還會像他們考慮到阿發的娘的感受么?他們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一點也不像偷。一個「偷」字的背後,凝聚了多少淳樸的人情之美!於是,這裡的偷豆,不但有趣,而且有情!用來煮羅漢豆的不僅有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不僅有村夜裡田地的清香與河水的清凈,更有這清純的人情。那樣的豆,焉有不好吃之理?

陳:有趣有情的還有可愛的六一公公,六一公公發現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沒有罵,相反,倒是很高興: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而孩子們並不擔憂,反而十分坦然: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不但沒有羞慚的感覺,相反,倒像是看得起他的意思。而這個六一公公,竟然因為「我」覺得豆子好吃而「非常感激起來」。被人家偷了東西,還「非常感激」,這是何等純樸的人情。更為突出的是,這位六一公公,還「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不知這是作者的誇張還是幽默,但我們可能會會心一笑,這又有什麼要緊呢?要緊的是這樣的豆好吃!

那夜似的好豆與那夜似的戲中的「好」字,我們算是慢慢品出來了,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這「好」字還包括課文開頭部分無處不在的快樂與自由:「我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類陳腐無用的經書;沒有那麼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掘蚯蚓」「釣蝦」,遠遠地跟著放牛,一切都是么童真、燦爛、美好。

楊敏莉:社戲不過是魯迅憶童年的線索事件,真正要表現的是過程,尤其是和夥伴們待在一起的純真和趣味。這份趣味成年後,人人都不會再有,回憶起來就越發顯得美好。戲演得怎樣不重要,關鍵是有夥伴們的陪伴。陳老師解讀童年趣味,很贊同。

陳:隨著時間的流逝,童年的一切都會變得模糊不清。成年之後的魯迅先生目睹世間的許多醜惡與悲涼,所以我們在他的許多作品裡讀到了更多的冷峻與深刻。比如《故鄉》里的悲涼,比如《孔乙己》里的冷漠,比如《阿Q正傳》里的憤怒。然而我們不要忘記,任何一個熱愛自由、熱愛人生的人,從來不會讓心中的真善美失去位置,哪怕是看起來不可接近的被比作「投槍」和「匕首」的魯迅先生,也一定有這樣內心溫柔的一角。他努力在回憶里撿拾,在理想中尋找。他在很多的作品裡描寫著理想中的童年與故鄉,描寫著人世間純粹的美好與善良。於是,我們讀到了百草園油蛉的低唱與蟋蟀的彈琴,讀到三味書屋中折臘梅花與尋蟬蛻的有趣,讀到憨直溫厚的長媽媽與方正質樸的藤野先生。

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說:「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細讀課文《社戲》,我們讀到的不只是好吃的豆與好看的戲,我們還讀到成年作家一顆永遠真摯的童心,一個永保真心的真人。這大概就是《社戲》所擁有的一種魅力吧。

胡貴琴:陳老師,可不可以注重學情的思路上,讓學生辯論,看戲有趣~無趣!

陳:@新疆胡貴琴 不錯的教學設計!

胡國華:是否還有與《風箏》一樣的主題呢

陳:這是說一個解讀的角度。

盡量先想想我們的學生會從哪個角度讀。

張世利:童年一個多麼溫暖的詞語。

楊占平:@浙江章國華語文教師的專業價值就在於在學生沒有期待的地方,我們教師激發學生,讓他有期待,在學生有期待的地方,我們能動態生成更大的期待。從期待的角度講,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激發學生的期待,學生期待不斷滿足,又不斷動態生成期待滿足期待,最後又帶著期待走出課堂的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張世利:童心,寶貴的,更需要保鮮啊。

陳:會讀到什麼,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有疑惑的是什麼。

這是具體的分析學習起點的做法。

之所以採取這樣的做法當然和這課文有關。

這是我們老師的準備。

陳:我們來看看學生的準備會和老師的準備哪些會一致,哪些不同值得分析。

胡國華:一次理解是很難透徹的,對中學生也沒必要講的太透徹。

老師上課之前就可以讓學生先續寫。

篩選了一些學生的問題。

本課例之所以要打破閱讀常態,設計學生續寫故事結尾的環節,是因為考慮到這幾個因素:首先,我認為,關注學情的起點首先在於關注學生閱讀的興趣。備課的起點如果失去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那關注學情從何談起。這篇小說的故事很有趣味性,所以筆者想充分利用情節,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通過續寫,我們既可以讓學生完成情節梳理的教學內容,還激發了學生探究情節的興趣。再者,情節的續寫,最突出的教學價值在於可以通過學生補寫的情節,真實窺探學生對小說理解的程度和層次。

教師點撥提升:

(一)師:原文到此就結束了,作者為什麼不寫這樣的結尾?請再讀「探洞」「填洞」情節。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洞?

「黑咕隆咚的什麼也看不見,深不可測」

朗讀填洞公司的廣告語——

「本公司有一個絕妙的深不可測的洞!據學者們估計,其深度至少有五千米!這是容納原子能反應堆的核廢料等危險物品的最好場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填洞的效果:

「不管是扔進去什麼東西,這個慷 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視同仁,照收不誤。這個洞任勞任怨地給整個城市洗刷著各種骯髒的東西。漸漸地,海洋和天空又變成了美麗的蔚藍色,遠遠看上去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樣。」

明確:從這部分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填洞公司真是太好了!功德無量,自己發了財,又造福了社會,造福了人類。是吧?我們看看

填洞的後果:

可是,「海洋和天空又變成了美麗的蔚藍色,或許不復存在,這「任勞任怨」的洞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爆發,甚至會是世界末日的到來。就像同學們所續寫的一樣——

小結:「洞」以特有的方式報復著人類,可能就是世界末日、人類的悲劇的到來。

師:故事的最後很有可能像我們同學所描述的那樣,扔進去的東西會一樣樣地掉出來,甚至會對地球造成傷害。那就將會是一場悲劇。那麼,我們來深深思考一下,造成這種悲劇,誰應該負責?

(二)問題提升:

1、誰是造成這「世界末日」的罪魁禍首?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他們的?請細讀文本,抓住描寫的關鍵詞來品讀人物的語氣、神態、內心,把讀到的最有感觸的詞語句子圈點出來。

填洞之人,各行各業;填洞之物,各種各樣——現代社會的縮影

填洞之舉——展示了貪婪、自私、貪小便宜、不懂裝懂、死要面子、虛偽、愚昧、不負責任……人性中各種各樣的惡。

陳:

師:同學在預習時提到,為什麼有這個洞?為什麼這個洞填不滿?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是在講故事,真的有這個洞嗎?有形的洞也許是不存在的,但是無形的洞肯定是存在的,這個洞在哪裡?

教師點撥:有形的洞?無形的洞?虛構的洞?真實的洞?小說的魅力就是那樣多姿多彩。洞中窺人,洞中窺見社會,洞中窺見我們真實的內心。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師:面對這個洞,我們該怎麼辦呢?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老師在這裡希望大家回去後再深深地思考一番吧。記得在閱讀提問時,有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喂——出來」這個題目有什麼意義呢?作者是不是希望每個人都來喊一喊,喊回我們所丟失的東西?

作家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只是警醒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具體的文本、具體的學生,具體的課堂。

陳:幾種方式而已。大家如果多去想想,肯定還可以做到更好。

這個方面有一些做法,但說實話,比較難,所以借這個機會提出來,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發。

胡貴琴:觀察學情有時又是動態的,這就需要老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楊占平:@浙江章國華我個人覺得語文教學應該隨意,但不應該隨便。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文本,具體的學生,具體的課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生也適合自己的特點來選擇和教學內容。隨意是為了適合自己和適合學生,我想適合的教學內容比重要的教學內容更重要。

陳:步驟一:課前調查學生的閱讀期待,尋找閱讀期待與小說核心教學價值的結合點。

通過了解學生的閱讀期待來了解學情,並不是指對學生的情況泛泛而論,而是要針對某一篇具體的課文,去探測學生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準備。我們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學時,在台州城郊某所中學的八年級2個平行班進行課前準備閱讀調查問卷,收到有效問卷96份,閱讀調查是這樣的設計的:1.讀了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怎樣的?2.讀了這篇文章,你能聯想到社會生活中的哪些現象?3.如果讓你來評價人物,你最想評價誰?你是怎樣來看待他(她)的?4.讀完這篇文章,你覺得自己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請寫下來,可以超過一個。

《我的叔叔于勒》,經典的文本,學情分析的價值更大。

通過收集整理學生的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作品中反映到的「人與人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已經有比較到位的理解,許多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聯繫實際生活來闡述金錢對人情、對人性的挑戰與侵蝕。因此,如果課堂的教學內容還停留於對「金錢關係」的解讀肯定是不夠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人物評價比較概念化和簡單化,很少有學生能結合文中的情境及語言來深入分析,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也基本上集中在自私、勢利、冷酷、愛財如命等詞語上。

通過收集整理學生的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作品中反映到的「人與人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已經有比較到位的理解,許多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聯繫實際生活來闡述金錢對人情、對人性的挑戰與侵蝕。因此,如果課堂的教學內容還停留於對「金錢關係」的解讀肯定是不夠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人物評價比較概念化和簡單化,很少有學生能結合文中的情境及語言來深入分析,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也基本上集中在自私、勢利、冷酷、愛財如命等詞語上。

這樣一篇厚重的經典小說肯定有著多重教學價值,結合我們城郊八年級學生的閱讀實際,我們覺得,小說的核心教學價值在於表現人生中無奈選擇的缺憾與痛苦。基於這樣的判斷,再與學生的閱讀期待結合,我們整合出了幾個需要討論的重點問題,以此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

學生的閱讀期待整合如下:

1.為什麼于勒要向家人隱瞞自己的事實?不回哥哥家?(21位同學提到類似問題,占學生數的1/4強)

2.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16位同學提到類似問題,占學生數的近1/5)

3.于勒的那封信是真實的嗎?(17位同學提到)

4.「我」為什麼要同情他,給他小費?(9位同學類似的提問)

楊占平:文本可能有核心的教學價值,但當這個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讓教師個人駕馭不了駕馭不好的時候,我們一定教這個核心價值,學生可能是學不好也學不了的。那我們何不退而求其次,選擇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我想沒有哪一個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是不可取代或不可替換的。

陳:@江蘇楊占平贊!

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經典小說的閱讀調查從「學生的體會或感悟」以及「最想問的問題」這樣兩個角度去設計問題比較合理,它比較準確地了解學生的起點,探測學生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哪些地方能讀好,哪些地方可能讀不好。分析調查結果,不僅了解到學生對主題、人物形象的把握已經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從這個起點出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集中在哪些地方,學生的未知從哪裡開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內容能調整到更貼近學情,更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步驟二:課中整合、擴大、深化學生的閱讀期待,促成教學內容的精彩生成。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主要有三個環節:學生展示交流;重點探究文中人物的選擇;梳理與小結。第一個環節以學生的展示為中心,學生在小組或全班自由交流討論自己的閱讀準備,教師則細心觀察、傾聽、捕捉。這個環節一般要佔到10分鐘左右,在這段自由而充分的時間裡,學生的感悟、聯想在交流、爭辯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不斷生成新的理解與問題。

第二個環節在於重點探究文中的人物的選擇。在第一個環節的觀察中,教師注意到學生對人物的評價是比較籠統和簡單的,學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已經發現學生之間對人物的認識有著衝突與矛盾,而且這種矛盾一時難以解決。

課堂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看來大家對菲利普夫婦有共同的認識,就是勢利的、自私的、愛慕虛榮的、可恨的(板書)。你們從文中可以看出這些觀點嗎?

生:母親本來稱于勒的信為福音書,很盼望于勒回來,能夠改善自家生活,但看到窮愁潦倒的于勒在船上賣牡蠣,就罵他為賊。

生:(讀)「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從省略號可以看出父親是個不念親情的人。師:請你表情朗讀一下。(生讀。)

師:讀出了什麼?有困難?好,不要緊,前後交流一下。(生交流。)

生:「我早就看出來了」,說明菲利普先生早就懷疑于勒了,但又不是那麼肯定。

生:父親良心沒有泯滅。他覺得內心不安,甚至緊張。

師:甚至帶有極大的失望、痛苦。看來,我們對剛才人物的認識要產生一點點懷疑。我們預習的時候常常用「勢利的、自私的、愛慕虛榮的、可恨的」這些詞語來形容菲利普夫婦。但讀到這裡,卻出現了一點偏差,好像菲利普夫婦不完全是這樣的。這裡有一段話,「父親突然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

你想像一下,父親認為要出什麼樣的大亂子?

在這個片段中,學生對人物的認識出現矛盾和衝突,閱讀期待有了新的生成。此時,教師適時切入,讓學生去想像可能會出什麼樣的亂子。同時,適當補充原文中刪去描寫菲利普一家異常拮据的生活的兩個段落,並由此展開討論菲利普夫婦是否也有苦衷和難言之隱,從而對菲利普夫婦這個典型的形象有了更深入更豐富的認識。

實際的課堂中,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感興趣的,而且引發了很多的思考。

接著,教師還有一個追問,目的也是在於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期待。實錄整理如下:

師:我想追問,你是文中的菲利普先生、母親,看到這樣窮困的于勒,你會認他嗎?說實話?

生:(小聲)認。

生:(小聲)不認。

師:說真實的想法,不要擔心班主任會罵的。

生:我會認他,親情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任何金錢也換不來的。

師:你是個善良的人。

生:我會認他,但不把他帶回家。

師:有不認嗎?我想知道真實的想法。

生:我不認,因為他是菲利普先生的弟弟,而菲利普先生自己生活拮据,老婆又在邊上,經常因此而責罵丈夫,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還要養于勒,老婆會更罵了。(生笑)

師:有個問題擺在面前,這是個大問題。我們一下子做不出答案。不認吧,我們剛才用這麼多的詞語來詛咒他;認吧,實在下不了決心。我們在選擇時,要憑藉合理的依據。認吧,出自親情;不認吧,出自金錢。這種選擇是很難的,尤其是小人物更加為難了。這是一個平衡,(板書:畫槓桿,標支點、力點)怎樣找到一個平衡點,的確是很難的。

師:文中還有誰也面臨著同樣的艱難的選擇?

生:于勒。

師:他的難,難在何處?

生:課文第33段中有這樣的描寫:「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回到他們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他認為自己欠了菲利普家一筆錢,想償還他們,說明心底還是善良的。後來,他又從親情出發,決定不再回家,也說明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胡國華: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作者提出的大問題。

胡貴琴:客觀評價人物,不世俗不偏頗。

陳:

師:菲利普選擇不認,內心痛苦;于勒不認,內心也很痛苦。若瑟夫呢?也一樣。他們共同的悲劇在於面對金錢與親情的矛盾時,找不到維持生活天平平衡的支點。你們生活當中也有這種兩難的選擇嗎?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金錢、親情之間的矛盾,或者其他矛盾,我們總會感到無奈,痛苦。但是,再難你也要選擇。

在思考討論中,學生認識到菲利普夫婦的選擇出於一種無奈與痛苦,進而聯想到文中的于勒、「我」都是出於一種不得已的無奈的選擇。菲利普夫婦是想認于勒不能認,于勒是想回而不能回,「我」是想認而又不敢認可憐的于勒叔叔。「我」的五法郎的小費只是悲涼中的一抹溫情的亮色,有意無意地暗示著作者的某些寫作意圖。小人物生活的悲涼、人性的複雜多樣、人生中無奈選擇的缺憾與痛苦……這些深入的、多元的、更貼近文本真實意義的解讀在學生的思辨中生成。由此,小說的核心內容的教學在閱讀期待的整合、擴大深化中完成。

十個銅子的小費。

楊占平:@浙江章國華真實的人性有無限的可能性和豐富性!

陳:@浙江章國華動態的學情是否可以理解為在教學推進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認知衝突!是的,這是真實的發生在課堂的學情!

楊占平:@浙江章國華好的小說家就是善於隱藏人性無限可能性和豐富性的作家。

陳:學情視角下的課堂,其實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尤其在現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之下。

楊占平:從真實的人的立場分析文本,從現實的社會問題中理解做人,不強制性地給一個教師自己的理解,不隨意地不加引導地放任自流,語文老師的難為,恐怕就在這個節點上了。

陳:但我覺得,無論如何,這樣的嘗試都是值得的。

胡貴琴:構建教學框架時勿忽略靜態學情分析和動態學情時時跟進。

陳:這個話題看起來很小,其實又很大,很普通其實又很沉重。

我所做的,其實也只是一種嘗試和思考。

期望得到大家的啟發。

谷志強:好教師總不順著學生講話。

韓軍:既有紮實的數據,又有生動的實踐!@陳忠文

谷志強:總得擰著勁兒。陳老師可用了心了。

陳:@韓軍@天津谷志強謝謝褒獎!

谷志強:@陳忠文實事求是。


推薦閱讀:

真相2016:我大概讀了這幾本書(下)
掌握這10點,你可以快速學會任何技能!
你愛的是我,還是你自己的倒影?
《徐志摩散文》札記
讀《我們仨》與《幹校六記》

TAG:閱讀 | 教學 | 講座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