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視角下的東北衰落和廣東崛起
廣東的勞動力佔全國比例的提高一方面是因為吸引了外來勞動力,比如1980年、1990年的0-19歲人口分別到2000年、2010年為20-39歲,1980年廣東的0-19歲人口只佔全國的5.9%,而2000年20-39歲人口卻佔全國的8.1%;1990年0-19歲人口只佔全國的6.5%,而2010年20-39歲人口卻佔全國的10.0%,可見有大量的外地勞動力流入廣東。另一方面是因為廣東「生產」了較多的勞動力,戶籍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也從1980年的5.6%上升到2010年的6.4%。 而東北的經濟佔全國比例卻從1978年的14.0%下降到2010年的8.6%、2015年的8.0%,2016年甚至只有6.8%。東北衰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比重高,「船大慣性大」,掉頭不易。此外,東北的地緣優勢喪失。蘇聯當時經濟在走下坡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更是出現長期的衰退。中俄貿易量不大,給中國東北的貿易機遇小。中日、中韓貿易量雖然大,但是由於朝鮮的阻隔,經貿機遇並沒有流入東北。 但是東北衰退的核心原因是人口因素。東北的20-39歲常住人口佔全國比例在1982年就開始下降,從1981年的10.1%下降到2010年的8.1%、2015年的7.6%。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如江西、廣西那樣能「生產」人口,一方面是沒有如長三角那麼能「吸引」人口。 三、東北的衰落並非是因為人口外流 很多人以為東北勞動力佔全國比例下降是因為人口外流。其實在2010年之前,東北的人口仍然是凈流入。1982年人口普查的人口到2010年人口普查時是28+歲(28歲及以上),199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到2010年人口普查時是20+歲。1982年東北的總人口佔全國的9.0%,2010年28+歲人口佔全國的9.2%;1990年總人口佔全國的8.8%,2010年20+歲人口佔全國的8.9%,可見東北人口還略有流入。 再看看年輕人口。1990年東北的0-19歲人口佔全國的8.09%,2010年20-39歲人口佔全國的8.12%;以1990年的0-19%人口佔全國比例為基準,那麼2010年東北的20-39歲年輕人口還流入了0.4%。 表1 2010年20-39歲人口流失率
其實江西、廣西等省的人口流失率較高。江西1990年0-19歲人口佔全國的3.81%,而2010年20-39歲人口只佔全國的3.31%了,流失了13.1%。廣西1990年0-19歲人口佔全國的4.28%,而2010年20-39歲人口只佔全國的3.32%了,流失了22.6%。 1990年的0-14歲人口到2010年為20-34歲,1990年東北的0-14歲人口佔全國的7.98%,2010年20-34歲人口佔全國的7.93%,只流失了0.7%。而江西、廣西則流失了14.6%、25.1%。 儘管江西、廣西勞動力大量外流,但是由於生育率較高,補充了人口,留在本省的20-34歲、20-39歲年輕勞動力佔全國比例卻保持穩定,甚至還有所升高。比如20-34歲人口佔全國比例,江西、廣西1990年為3.20%、3.41%,2010年為3.27%、3.38%,而東北卻從1990年的9.78%下降到2010年的7.93%。 表2 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單位:%)
由於東北年輕勞動力數量在下降,人們就誤以為是人口外流,因為他們看到全國各地都有東北人。其實東北也有全國各地的人。 東北的勞動力總體沒有外流,原因之一是東北的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人均GDP也高於全國,1980年、2010年、2015年人均GDP相當於全國的151%、105%、100%。遼寧的人均GDP最高,是人口流入地;黑龍江人均GDP最低,是人口流出地。2010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人均GDP分別相當於全國的129%、97%、83%,因此遼寧20-39歲人口流入了5.3%,吉林出入平衡,黑龍江流出了3.9%。 近幾年,東北經濟下滑,人口是否在外流?2010年的10-59歲、11-54歲人口到2015年是15-64歲、16-59歲。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遼寧2010年的11-54歲人口佔全國的3.28%,2015年的16-59歲人口佔全國的3.29%,略有流入;吉林、黑龍江2010年的10-59歲人口佔全國的2.15%、3.02%,2015年的15-64歲人口佔全國的2.12%、2.97%,略有流出。總體來說,東北2010-2015年之間人口流失率還非常低。 四、東北的生育率超低的原因 東北的20-39歲戶籍人口佔全國比例不斷下降,是因為長期的低生育率。要保持人口的世代更替,發達國家需要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子數)達到2.1,而中國目前則需要生育率接近2.3。東北的生育率在1960年代後期就開始下降,1970年下降幅度也大於全國,在1980年就低於更替水平2.3了,比全國早11年。 表3 各地區歷年的生育率
如果要振興東北,應該在1980年就鼓勵生育才行。現在才振興東北,為時已晚,已經無「人」為力了! 東北生育率低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東北的城鎮化水平高。東北的城鎮化率在1942年就達到23.8%,而全國只有10%左右。1975年,全國平均城鎮化率為17.37%,而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為36.47%、32.34%、36.48%;在1990年全國為26.4%,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為50.9%、42.7%、47.2%;2010年全國為49.7%,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為62.1%、53.4%、55.4%。東北的生育率在1980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時,就已經低於了更替水平。也就是說,1980年東北不但不應該實行獨生子女政策,而且應該採取措施防範生育率的過度下降。 第二,城鎮化質量不高。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計劃經濟比重高,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的經濟佔全國比例不斷下降,大量工人下崗,很多人生活比較困難。雖然東北的人均GDP長期高於全國,但是城市的開銷比農村大,東北的城鎮人均收入水平是低於全國的,比如2000年吉林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10元,低於全國平均的6280元;2010年吉林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411元,低於全國平均的19109元。2012年黑龍江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760元,在全國排名倒數第3,僅高於青海和甘肅。 第三,傳統生育文化傳承較差。南方很多地方有上千年、數百年的祖墳、宗祠,傳統生育文化保留的比較好。而東北大多為移民後裔,傳統文化根基淺。 第四,政府對計劃生育抓的比較嚴;而東北體制內的人口比例高,一方面沒有超生的條件,一方面也沒有超生的意願。 第五,東北因為是「共和國長子」,兩代人對國家形成了過度的信賴,國家政策最容易深入人心,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弱,很多人堅信「養老不靠孩子靠政府」,沒有必要養孩子。 第六,結婚率低,離婚率高,婚育年齡晚,大齡未婚男女比例高。 由於這些原因,東北民眾已經完全習慣了一胎化政策,少生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東北年輕人如果想超生,很多人面臨的最大阻力還不是計生委,而是雙方父母。很多老人寧願跳廣場舞,也不願意帶孫輩。2014年實行單獨二孩後,東北符合條件的人數很多,但是申請率卻非常低,2015年出生人數比2010年還少。 東北的少數民族有相對寬鬆的人口政策,但是生育率也非常低。比如朝鮮族、錫伯族、赫哲族、滿族主要分布在東北,在東北的人口分別佔全國同族人口的88%、75%、74%、67%,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這四個民族的生育率只有0.70、0.99、1.78、1.09,2010年只有0.62、0.70、0.54、0.92。錫伯族、赫哲族總人口只有19萬、0.5萬,如此低的生育率,民族將不斷衰微。 五、1980-1998年的二胎政策奠定了廣東的人口優勢 而廣東戶籍人口的生育率卻遠高於全國。1973年全國全面實行計劃生育,1978年後部分地區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1980年各省紛紛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但是習仲勛主政的廣東(1978年12月-1980年11月任省委第一書記,1979年12月-1981年2月任省長),卻實行相對寬鬆的人口政策。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進行回推,1979年、1980年、1981年廣東的生育率為3.0、3.0、2.9,全國為2.7、2.4、2.3,湘桂閩贛(廣東的四個鄰省作為整體)為3.2、2.9、2.7。 廣東更是於1980年2月2日出台了《廣東省計劃生育條例》,這是中國第一部有關計劃生育的地方性法規,明確允許生育二胎。其後主政廣東的任仲夷也有前瞻的人口思想,他說,中國最大的資源是人力資源,只有解放思想,人口包袱才能變為國力優勢 。 1982年9月17日粵發[1982]53號文件後,廣東的計劃生育一度從嚴,城裡人實行一胎化,農村困難戶實行一孩半政策;其他省則是在1985年後才相繼出台農村一孩半政策。1986年,廣東省對1980年的《條例》進行了修改,在將城裡人政策收緊為「一胎化」的同時,仍保留了農村的二胎政策,1992年版、1997年版的《條例》也都保留了農村的二胎政策。也就是說,廣東的一孩半政策比全國要早;而在全國農村相繼實行一孩半政策時,廣東農村已經實行全面二胎政策了。 廣東的二胎政策引起國家計生委和一些人士的不滿。國家計生委人口專家委員會委員胡鞍鋼使用回歸分析技術,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 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 。胡鞍鋼建議廣東、海南要大力降低人口增長率。1998年廣東新的省委領導非常重視計劃生育工作,在1998年又破例修改了《條例》,取消了二胎政策。 1980-1998年廣東的二胎政策使得1981-1998年(懷孕周期使得生育率比政策滯後近一年)戶籍人口的生育率一直遠遠高於全國和鄰省。比如,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回推,1998年全國生育率1.31,湘桂閩贛常住人口1.34(人口流出地)、戶籍人口約1.24,廣東常住人口1.37(20-29歲黃金年齡育齡婦女中外來妹佔36%)、戶籍人口約1.90。其實1998年廣東的戶籍人口生育率已低於更替水平,本應停止計劃生育了,但卻反而取消了二胎政策,生育率下降,低於湘桂閩贛。 以全國的生育率為對照,二胎政策使得1981-1998年廣東戶籍人口多生了500多萬人;以湘桂閩贛戶籍人口生育率為參照,二胎政策使得廣東戶籍人口多生了300多萬人,擁有了全國最年輕的人口結構。 六、從勞動力結構看東北和川渝的經濟前景 東北與川渝地區的總人口相當,都是1.09億人,有可比性。20-39歲常住人口人口佔全國比例,東北從1981年的10.1%下降到2010年的8.1%,下降19.5%;同期川渝從9.8%下降到7.2%,下降26.4%,下降幅度比東北還大。但是川渝地區的經濟佔全國比例卻在2006年開始回升,近年經濟增速領先全國;而東北經濟佔全國比例卻繼續下降,經濟增速全國墊底。這其實可以從人口角度進行解釋。 東北年輕勞動力佔全國比例下降是因為生孩子太少,而川渝地區下降卻是因為勞動力外流。比如,2010年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川渝常住人口只有7.2%,但是戶籍人口卻有9.1%。川渝20-39歲青壯年勞動力流失了20%。這些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仍然寄錢回家養孩子、養老人,仍然在貢獻家鄉的內需和經濟。並且最近幾年,勞動力開始迴流了,比如2010年重慶的10-59歲常住人口佔全國的2.05%,而2015年15-64歲常住人口佔全國的2.15%,勞動力已經在迴流,這是近年重慶經濟增速領先全國的最大的驅動力。四川的勞動力流出開始放緩,迴流在增加。而東北既沒有人寄錢回來,也沒有人可以迴流。 圖2 東北和川渝的GDP、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
2010年東北0-19歲戶籍人口只佔全國的6.0%,意味著即便能遏止勞動力外流,20-39歲黃金年齡勞動力佔全國比例仍將從2015年的7.6%降至2030年的6.0%,經濟佔比還將繼續下降。而東北的人口結構最老,人口危機率先爆發, 2016年經濟佔全國比例已經降至6.8%了,人均GDP在2015年開始低於全國,2016年甚至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84%了,今後經濟活力遠低於全國,人口外流的勢能加大。如果不出台有效措施,年輕勞動力將外流,對於老年化非常嚴重的東北將是雪上加霜。2030年東北的經濟佔全國比例很可能將低於6%。 而2010年川渝的0-19歲戶籍人口佔全國的8.8%,意味著後備勞動力資源相對還較豐富。川渝的經濟佔全國比例已經從2006年的5.4%回升到2015年的6.3%、2016年的6.5%,近年經濟增速領先全國。而「一帶一路」又使得川渝在國際貿易體系中處於有利地位。川渝不但能夠遏止人口外流,還可能能夠吸引勞動力流入,2030年經濟佔全國比例至少能回升到1978年7.4%的水平,甚至可能將超過8.5%。 七、從勞動力結構看廣東和長三角的經濟前景 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的20-39歲常住人口佔全國比例只從1978年的11.5%上升到2010年的12.1%,佔比只提高了5%;經濟佔全國比例從1978年的18.7%上升到2010年的19.7%,佔比只提高了6%。而同期廣東的20-39歲常住人口佔比提高了79%,經濟佔比提高了105%。 圖3 廣東和長三角的GDP、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
長三角的20-39歲勞動力佔全國比例提高幅度遠低於廣東,一方面是因為外來勞動力流入長三角的比例低於廣東。長三角、廣東1980年0-19歲人口佔全國的10.0%、5.9%,而2000年20-39歲人口佔全國的10.9%、8.1%,分別增加了9%、38%;1990年0-19歲人口佔全國的8.9%、6.5%,而2010年20-39歲人口佔全國的12.1%、10.0%,分別增加了36%、56%。 尤其是「生產」勞動力上,長三角不但低於廣東,並且低於全國,戶籍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從1980年的11.9%下降到2010年的8.9%,而廣東卻從1980年的5.6%上升到2010年的6.4%。 也就是說,廣東既吸引人口,也「生產」人口,使得年輕勞動力佔全國比例不斷提高,經濟佔比也不斷提高。而長三角,吸引來的外來勞動力剛好只彌補了本地勞動力佔全國比例的下降。 長三角、廣東的經濟佔全國比例分別在2005年、2006年達到峰值後下降,意味著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開始下降。2015年上海的外來人口開始負增長。其實廣東在2010年之後,外來人口就開始負增長了。2010年廣東省常住10-59歲人口、15-64歲人口佔全國的8.26%、8.02%,而2015年的15-64歲人口只佔全國的8.02%了。一方面說明廣東的外來勞動力在迴流(2015年的15-64歲人口比2010年的10-59歲人口減少了200多萬);一方面說明由於廣東本省生產的勞動力較多,15-64歲人口佔全國的比例還能保持穩定。 而江蘇、浙江2010年的10-59歲人口佔全國的5.86%、4.17%,15-64歲人口佔全國的6.03%、4.25%,2015年的15-64歲人口佔全國的5.89%、4.17%了。說明2015年江蘇、浙江的外來勞動力還沒有負增長,但是由於本省生產的人口減少,使得15-64歲人口佔全國比例下降。 2010年廣東、長三角的0-19歲戶籍人口分別佔全國的8.6%、8.8%,意味著如果外來人口全返回原籍,廣東的20-39歲常住人口佔全國比例將從2010年的10.0%下降到2030年的8.6%,減少14%;而長三角20-39歲常住人口佔全國比例則將從2010年的12.9%下降到2030年的8.8%,減少27%。 全國、廣東、長三角的中位年齡,2010年為32歲、36歲、38歲,2015年為38歲、34歲、41歲,2030年為45歲、42歲、49歲。廣東的人口結構比全國要年輕,經濟活力將長期超過全國,對外來人口仍然還能保持吸引力。廣東的經濟佔全國比例將長期保持在9%以上,遠高於1978年的5.4%。 而長三角的人口結構比全國要老,經濟活力低於全國,對外流人口的吸引力不斷下降。2015年長三角的人口佔全國的11.6%,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9.1%。但是2030年總人口佔全國比例將降至11.0%,20-39歲人口佔全國比例降幅更大,人均GDP優勢也將不斷下降,2030年經濟總量佔全國比例很可能低於15%,甚至只有13%。 八、從中位年齡看中國各地的經濟前景 中位年齡是將全體人口按年齡大小排列,位於中點的那個人的年齡。由於一個經濟體中年輕人越多,該經濟體的創新活力就越強,所以中位年齡實際上反映了創新活力,影響著經濟的技術進步率,從而影響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2015年世界上最老的5個國家分別是日本、德國、義大利、葡萄牙、希臘,中位年齡分別為46.6歲、46.2歲、45.9歲、44.0歲、43.6歲。這些國家1951-2015年的中位年齡與經濟增長率呈負相關關係,相關係數分別為-0.795、-0.505、-0.757、-0.537、-0.594。人口數據採納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的中方案 ,經濟增長率採納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整理的數據 。 圖4 1951-2015年日本、義大利、希臘、德國的中位年齡與GDP增長率
總體來說,各國的經濟增長率都隨著中位年齡的下降而下降,這是大趨勢,德國在中位年齡超過35歲之後,經濟增速也不斷下降。但是由於產業結構不同,在相同的中位年齡下,各國的GDP增長率不同。德國算是在老齡化下,仍然能夠保持經濟增長的典範。原因之一是當其他歐洲國家因為勞動力短缺,貪圖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而將企業紛紛外移的時候,德國卻能夠將企業留在本國,保持了實體經濟的競爭優勢,失業率也較低。而希臘的製造業卻在快速萎縮,失業率也較高。日本和義大利介於德國和希臘之間。德國、日本、義大利、希臘2013年從事工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分別為28.0%、25.8%、27.2%、15.7%,2010-2014年平均失業率分別為5.7%、4.2%、10.5%、21.6%。 但是由於勞動力短缺和結構老化,德國、日本從事工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也在下降,從1991年的40.9%、34.4%降低到2013年的28.0%、25.8%。德國高度依賴移民,但是移民是帶刺的玫瑰,德國開始出現移民危機了。 相對來說,日本、德國算是先富後老,應對老齡化相對比較從容;而希臘和中國(尤其是東北)是未富先老,面對迅猛的老齡化,束手無策。希臘、中國東北、中國全國的中位年齡分別在1999年、2009年、2015年超過38歲,以1990年不變的國際元計算, 人均GDP分別只有$11,817、$7,069、$10,568。而日本、德國、美國的中位年齡分別在1992年、1993年、2015年超過38歲時,人均GDP分別為$19,472、$16,536、$33,100。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還有後發優勢。其實後發優勢只是給出了追趕的可能性和空間,但要成功利用後發優勢實現經濟增長,需要相當數量的年輕勞動力的支持。如果沒有足夠的年輕勞動力,後發就不是優勢,而是劣勢。希臘就是一個例子, 1950年希臘的中位年齡比美國年輕4歲,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從1950年的20%提高到2008年的50%。但是2008年希臘的中位年齡比美國要老3.9歲了,2015年比美國老5.6歲,2038年將比美國老10歲,人均GDP與美國的差距在2008年開始再次拉大,2015年只相當於美國的37%了,還將繼續下降。 日本也是如此,1950年比美國年輕8歲,憑藉年輕的人口結構,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從1950年的20%提高到1991年的85%。但是日本的中位年齡在1969年超過美國,1992年比美國老5歲,再也無力追趕美國了,與美國的收入差距再次拉大,2015年人均GDP降至美國的69%,還將繼續下降。 1979年美國的中位年齡是30歲,中國是22.7歲,比美國年輕7.3歲,憑藉年輕的人口結構,兩國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中國的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從1980年的4.4%提高到2015年的32%。但是201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開始超過美國,2030年中國是45歲,美國只40歲;2050年中國是56歲,美國只42歲。意味著中國的人均收入追趕美國的動力下降,到2030年左右與美國的差距將再次拉大。 全國人口結構最老化是東北,最年輕的是廣東。2010年全國的中位年齡36歲,廣東31歲(戶籍人口32歲),東北40歲。2015年全國的中位年齡38歲,廣東34歲(戶籍人口34歲);東北43歲,相當於全國2027年、廣東2032年的水平,其中吉林、黑龍江均為42.6歲,而遼寧超過44歲。2015年全世界中位年齡超過44歲的只有日本、德國、義大利這三個國家。 東北2010-2015年的中位年齡相當於日本1995-2005年、德國1999-2007年、義大利1998-2008年的水平,日本、德國、義大利在那個時段平均經濟增長率只有1.1%、1.6%、1.3%。遼寧、黑龍江、吉林的經濟增長率,2014年為5.8%、5.6%、6.5%,2015年為3.0%、5.7%、6.5。東北的產業結構遠不如日本、德國,目前這些經濟數據已經相當耀眼了。但是中央紀委公布的報告中提到「一個時期遼寧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 ,2016年遼寧的經濟增長率只有-2.5%。 東北的2015-2020年的中位年齡相當於日本2007-2015年、德國2007-2015年的水平,日本、德國在那個時段平均經濟增長率只有0.5%、1.0%。東北的中位年齡將分別在2017年、2022年、2027年開始超過希臘、德國、日本,成為世界上人口結構最老化的地區。可見,東北的經濟前景非常黯淡。東北的老年化超前全國12年左右,意味著全國的經濟前景也不容樂觀。 表4 中位年齡比較
說明,國際數據是採納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的中方案 。中國是假設繼續2010年的生育率,其中廣東指的是戶籍人口,其他地區是常住人口。人口政策調整對2030年之前的中位年齡影響不大,因為畢竟新出生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不大。比如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那麼2030年中國的中位年齡也還接近45歲。 2010年東北是8.0個20-64歲勞動力對應1個65歲及以上老人;2030年東北的勞動力/老人將降至2.4,而全國還有3.3,廣東戶籍人口為3.8。意味著今後東北的養老金危機最嚴峻。 年齡結構也影響社會心態,廣東最開放,東北最保守。從人口結構判斷,全國的社會心態也將不斷「東北化」。 全國各地的人口結構差距甚大,東北和廣東是兩個極端。東北已經進入了「經濟老年」了,而廣東還處於「經濟壯年」,如果要求東北也追求與廣東同樣的經濟增長率,那麼即便氣喘呼呼,速度仍然上不去,反而累壞了小身板;並且也將驅使地方政府如前些年的遼寧省那樣進行經濟數據造假,由於無法做到「量入而出」,會導致地方財政危機。由於人口老化在全國蔓延,經濟數據造假也會在全國蔓延,中央政府將無法掌握全國真實的經濟情況。因此,應該因「人」施政,而不應一刀切。最老化的東北應該「養生」了,應該優化經濟結構,力求如德國那樣在惡劣的人口結構下仍能維持經濟的增長。如果東北能夠探索出有效的「養生」之道,對全國也有借鑒意義。 而最年輕的廣東2015年、2023年的戶籍人口中位年齡只相當於全國2006年、2015年的水平,經濟還可以「衝刺」幾年。廣東的二胎政策給廣東注入「額外」的經濟活力,徹底改變了區域經濟格局。從廣東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中國現在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對近期的經濟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但是將給今後幾十年的經濟和社會注入持續的活力,將改變社會的各個層面,功近而德遠! 九、振興東北,要從振興人口入手 根據2015年官方的統計公報,吉林總人口2753萬人,只出生16.2萬人;而台灣總人口2349萬人,出生21.4萬人。遼寧總人口4382萬人,只出生27.1萬人;而韓國總人口5062萬人,出生43.8萬人。東北總人口1.09億人,只出生66.2萬人;日本總人口1.27億人,出生100.6萬人;德國總人口0.82億人,出生73.8萬人;義大利總人口0.61億,出生48.6萬。哈爾濱、瀋陽、大連戶籍人口961萬、730萬、594萬人,只出生6.0萬、4.9萬、5.2萬人;香港總人口731萬人,出生6.0萬人。也就是說,台灣、韓國、香港、日本、義大利、德國深陷低生育率危機,但是中國東北的危機更嚴峻。 全國的情況也非常嚴峻。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的生育率只有1.22、1.18,而日本、德國、義大利2014年的生育率還有1.42、1.39、1.39。 但是國家計生委/衛計委和中國人口學會不相信中國的生育率如此之低,他們將2000年1.22的生育率修改為1.8,將2010年1.18的生育率修改為1.6,論證如果全面二孩的話,生育率將反彈道4.4、4.5,每年會出生4700萬、4995萬 。他們建議十八屆三中全會只實行單獨二孩政策,預測單獨二孩後生育率能上升到1.8,每年將多出生200多萬,累計多出生1000萬人 。 但是《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單獨二孩的出生高峰年的2015年,不但沒有多生200多萬人,反而少生了32萬;2016年《衛生統計年鑒》則顯示,2015年比2014年少生了64萬人,比2012年少生了90萬人。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證實生育率只有1.05,而不是1.8。 一些人認為由於存在超生漏報,2015年的實際生育率應該遠高於1.05。其實中國所有人都可以合法生1個孩子,1孩不存在漏報。1孩生育率反映了沒有政策限制下的生育現實,與總和生育率平行變化;國際上,二者的相關係數通常在0.95以上。2015年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18、1.20、1.24、1.24、1.46;1孩生育率分別為0.60、0.65、0.60、0.63、0.71。2015年中國大陸的1孩生育率只有0.56,意味著即便沒有計劃生育限制,總和生育率也達不到1.2;那麼在單獨二孩政策下,總和生育率只有1.05是基本可信的。 2015年國家衛計委和中國人口學會再次建議十八屆五中全會只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因為他們判斷2015年的生育率為1.6,預測全面二孩後生育率將從2015年的1.6上升到2017年的2.0、2018年的2.1,到2050年還有1.72,總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4.5億峰值,到2050年還有13.8億人 。2017月1月25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要求總人口在2020年、2030年要「達到」14.2億人、14.5億左右,生育率在2020年、2030年都要為1.8。 但是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05,根本沒有1.6。2016年9月迎來全面二孩政策的出生高峰,但是《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出生人數只比2015年多7.9%,意味著2016年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5左右,2017年則只能在1.3左右,根本不可能達到預期的2.0,2018年還將下降。 台灣地區、韓國的發展水平超前中國大陸23年、21年,在鼓勵生育的情況下,2001-2015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15、1.20。但是中國大陸2015年的1孩生育率只有0.56,不但遠比1992年的台灣(0.76)、1994年的韓國(0.83)要低,也比2015年的台灣、韓國要低,意味著即便中國停止計劃生育,總和生育率將會長期低於1.2,根本不可能如國家衛計委所預測的那樣到2050年還有1.72;也意味著《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的人口目標不可能實現。 中國的1孩次生育率全球最低,是因為長達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徹底破壞了人口結構和人口生態,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形成了生育的「爬蚤心態」(用玻璃罩限制跳蚤跳的高度,跳蚤碰壁後自動適應不斷降低的罩子高度;後面取下罩子,跳蚤不跳了,變成了爬蚤)。並且中國的各項經濟和社會政策、城市規劃都是圍繞獨生子女這一家庭結構進行規劃的,即便停止計劃生育,這些經濟和社會政策、城市規劃模式仍然將慣性地延續著。 中國大陸鼓勵生育的難度比韓國、台灣地區、日本要大多了,尤其是東北難度最大。這從1孩生育率可以判斷,2010年全國的1孩生育率為0.725,而遼寧、吉林、黑龍江只有0.578、0.576、0.604,意味著即便2010年就停止計劃生育,東北的總和生育率也達不到1.2了。中國88%的朝鮮族分布在東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是落後於韓國的,但是2010年中國朝鮮族的1孩次生育率只有0.50了,比韓國要低,意味著即便2010年就停止計劃生育,朝鮮族的總和生育率也達不到1.0。 要有效提升生育率,必須調整整個經濟模式、教育模式、文化模式、城建模式,降低房價,降低城市人口密度,提升生育意願,增加兒童福利,建立完善的幼托體系,降低家庭的養育成本。無論是改革的難度,還是對今後數百年社會的衝擊力,都將遠遠超過1979年的經濟改革。尤其東北在鼓勵生育的道路上是任重而道遠!振興東北,要從振興人口入手,生育率應該為振興東北的一個重要評估指標。只有當人口恢復了可持續發展能力,才意味著東北的經濟走向了可持續之路。
推薦閱讀:
※多視角看公共利益
※新金融發展理論視角下的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綜述與評價
※《誰殺了岳飛》:以現代視角分析名將 從細節解讀岳飛
※季衛東:能否用科學視角重新認識中國法律秩序
※不作為道德義務論——以「見危不救」為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