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期:太極拳訓練理念及方法
作者/晏駿⊙編輯/張宏婉
導讀:自1956年第一套24式簡化太極拳問世以來,全球習練太極拳者己超過1億多人。如今太極拳成為我國大眾體育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個項目。俗話說:「十年太極不出門」,果真練十年太極都不能出師?答案是否定的。當今武術的功用己不再停留於「保家衛國,鋤強扶弱」的功用,更多的傾向於對美、對科學、對健康、對內涵文化的追求。
太極拳訓練理念及方法
太極拳流派眾多,但現今按照運動形式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普及推廣太極拳,主要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專家人員一同創編,包含有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88式太極拳,創編此類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響應當年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同時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第二類是傳統太極拳,主要是以各流派掌門人的姓氏作為該拳的名稱,如陳、楊、孫、吳、武氏太極拳,此類太極拳重視武術本質屬性技擊的體現,進而達到自衛強身的目的;第三類是競技太極拳,武術體育化的同時也註定了其向競技化的演變,競技太極拳是依據武術競賽規則的評分標準,融入騰空跳躍等高、難、美、新的動作,同時展現出太極拳的柔美和韻味的一種現代競技武術項目,如42式太極拳、陳式競技太極拳、楊式競技太極拳等。
一、太極拳訓練理念
訓練理念是人們對於運動本質及其影響運動訓練的多種因素的理解,是對及其複雜的訓練過程的認識。在某種意義上,訓練理念也可以被理解為訓練的「世界觀」或訓練的「指導思想」,它從宏觀上把握訓練的方向,在總體上控制訓練的過程。不管何類、何派太極拳,其訓練理念都必須遵循下面幾點的要求,用理論指導實踐,再用實踐反證理論,依次往複,從而達到「階及神明」之境。
1.用意不用力。太極拳的訓練注重的是一種思維意識的培養,拳論云:「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通焉」,凡用力者皆非太極。太極拳的訓練與長拳、南拳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力度並非用眼所能觀之。常規力體現在兩兩對抗的接手之處,而太極拳的力可以稱為勁,勁則體現在動作的運動過程之中,動作到點後才顯現出力,勁不貫穿則力不通。為此我們在訓練理念中,應該強調練習者不應過分凸顯力,而應在練習之初體會力的過程—勁。如何讓勁體現在動作過程之中呢?這就需要練習者「用意引動」,培養「凡動始,意先行」的理念。
2.動中求靜。何為動?何為靜?從起勢開始到收勢整個過程都為動,靜體現在哪裡呢?動靜結合看似矛盾的兩個概念,其實貫穿於整個太極拳之中。太極拳講究動中求靜、松靜自然,如何才能靜呢?只有做到鬆緊自然才能讓身體更加的松靜。松是太極之門,明白了鬆緊,人的肢體感覺就更加靈敏,可用意去引動肌體的伸縮,這樣呼吸的配合也就更加自然,避免了「呼吸四相」的出現,這樣才能在運動之中突顯靜相之美。
3.內外相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為太極拳的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足合」為太極拳的外三合,內外相合在表層形式上可理解為上述內容。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內外實則是陰陽平衡的體現,也就是陰陽相合。以人體為例,腹面為陰、背面為陽,掌心為陰、掌背為陽;以運動方向為例,前進為陽、後退為陰;以運動形式為例,升為陽、降為陰,發為陽、蓄為陰,開為陽、合為陰;以呼吸方式為例,呼為陽、吸為陰。只有掌握陰陽才能掌握太極,只有明白何為動作的內、外才能懂得太極拳的相合之理念。
4.連綿不斷。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要求勻速、連貫。武術中任何的項目都要求連貫,但在段落與段落之間、動作組合之間須稍作停頓,以體現出武術的節奏感與精氣神。在太極拳中並非如此,演練太極拳時,人的整個精神意識處於內斂狀態,但屬於「藏而不漏」、「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己發」的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這種精氣神的體現更體現出武術的內在。拳論云:「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這句說明太極拳運動連綿不斷,為此我們在學練太極拳時應避免動作的僵硬與停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說明在訓練當中我們應該把握「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理念,唯此習練太極拳才更具內涵。
二、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運動項目的特點決定了其訓練方法及手段的運用。太極拳有松、柔、勻、連、緩的特點,不論普及推廣太極拳還是傳統太極拳、競技太極拳都必須遵循以上特點,在太極拳訓練中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個部分。
1.頭部之功。拳論云:「尾間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頭為一身之主,主要包含眼、耳、頸,在練拳之時幾大器官應該相互協調配合。練拳要求「目光內斂,神不外持」,要做到此,必須在平日訓練中練習眼的注視方向,使眼神目視前下方3到5米的距離;在練拳中,必須保持頭部的中正,頭部中正只需要頸部直項即可,可在頭部上方頂托一個碗保持碗的穩定勝;在頸直、目光內斂做到後,再在大腦意識調配下,使得動作柔和、緩慢。
2.上肢之功。上肢主要包括肩、肘、腕、指及軀幹部位。「沉肩墜肘」是練習太極拳經常提及的一點,為此我們應加強肩部的柔韌訓練,如正反壓肩、輪臂等,將肩部肌肉自然放鬆或將兩手環抱腹前進行抱球練習,不斷去調整肩部肌肉的感覺;墜肘則要求我們在練習當中讓肘部的鷹嘴骨垂直於地面,練時可在肘窩處套上一根繩子,繩子下面掛一個石子,抬起手,讓石子與繩子自然下垂;太極拳要求「坐腕舒指」,我們平時可加強腕部柔韌訓練,如進行撐掌、俯卧撐等輔助練習。在達到各部位關節要求之後,可進行上肢動作完整的練習,如進行上肢的野馬分鬃、摟膝拗步、倒卷肱朧等練習。
3.下肢之功。拳論云:「邁步如貓行」,太極拳下肢支撐動作非常多,要做到太極拳的勻、緩就必須提高下肢力量,下肢力量的好壞決定太極拳的整體水平。下肢主要包括大小腿、踝、髖關節。大腿耐力訓練方法有站樁、扎馬、虛步練習等。拳論雲「點起點落,輕起輕落」,這就要求提高踩關節的柔韌性,訓練方法如臀部坐在腳後跟上,腳著地背壓腳背,或進行踝關節的旋轉運動等。太極拳的邁步需要「坐腿沉髖」,髖關節的開合角度影響到邁步的穩定性,我們要增加髖關節的柔韌,可進行這樣的練習:雙腳掌合攏,坐於地下,兩膝逐漸向兩側震動展開。上述關節部位的功力均有提升後可進行下肢動作的完整練習,練習太極拳的前進步、後退步、側移步等。
4.呼吸之功。很多人練習太極拳之始就想求得呼吸的最佳方式方法,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太極拳的習練有三個階段層次,拳論雲「由著熟到懂勁,由懂勁階級神明」,練拳過程中如果還須想動作如何做怎麼還有時間去體會呼吸之效?因此我們在訓練太極拳之初,應多熟練套路,不應過分強調呼吸的方式方法,待套路熟練到一定程度後再逐步告訴其呼吸之方法。呼吸方式對了,太極拳的勁力就有了。太極拳講究「沉肩墜肘、氣沉丹田」,說明太極拳是以腹式呼吸為主,配以其他呼吸方式為輔助,其呼吸規律可總結為:開呼合吸、升呼降吸、蓄吸發呼、前呼退吸。呼吸的規律把握之後,可以進行深呼深吸的練習,練習之時須注意「吐為細細,吶為綿綿」,避免呼吸的「滯相」、「喘相」、「聲相」,讓氣體處於一種勻速流轉的過程當中。
三、總述
項目訓練理念是指導該項目訓練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太極拳發展至今,不管何類何式太極拳,均保持了太極拳原有的風格特點,這與其訓練理念的統一是分不開的。在訓練方法上,要遵循其訓練理念,制定相應的方法手段。沒有理念的訓練猶如無頭蒼蠅到處亂撞,只有理念沒有實踐的訓練猶如紙上談兵,是空洞的,太極拳訓練講究整體感,只有把握其核心理念並加以訓練,才能起到「十年太極可出門」之效用。
[本文來自《少林與太極》2016年3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三月十八第571期
推薦閱讀:
※教習太極拳四要素_
※楊式太極八法口決 3
※陳氏太極拳內勁精髓之丹田力/陳顏勝
※楊式太極長拳的基本要領
※楊式太極拳入門學/張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