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十二講 下篇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十二講下)
(6月18日)
乙三、明示如法修行要旨
丙一、總說:找准問題,應用佛法
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樣的問題,怎麼去解決呢?怎麼著手呢?怎麼找問題的著眼點、切入點呢?
【把握關鍵】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的著眼點、切入點,你不解決還好,一去解決,本來是小問題,反而變成了大問題。你的情緒一直在重複,只有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嚴重,束縛只會越來越緊。
佛法不是說來好玩的,它是有用處的,絕對是有用處的。
丙二、認識苦樂真相
【學佛宗旨】我們常講,學佛法要離苦得樂。
【錯誤認識】離苦得樂,不是說這個事情幹得很苦,就不願意去干,那怎麼得了?這是人的情緒。這個事情幹得不苦,就願意去干。不是這樣的意思。
【正確認識】離苦得樂,是要離究竟的苦,得究竟的樂——成佛。
【師父破斥】我們通常聽到「快樂」、「痛苦」,聽到「痛苦」我們就不願意去沾邊,聽到「快樂」就願意多佔一點、多得一點。這都是人的情緒,人內心的躁動。內心躁動,怎麼會有快樂可言呢?
【寂靜為樂】只有內心平靜、寂靜,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內心不寂靜,肯定沒有快樂,(即使)有快樂,也只是感官上的快樂,不是我們佛法所講的快樂。
佛法所講的快樂,是內心上的平靜、喜悅,內心的功夫。
常講:禪悅為樂,這樣一種平靜的狀態。
【修行前提】如果不是這樣去認識——離苦,苦的境界是什麼?得樂,快樂的境界是什麼?——我們怎麼來辨別呢?
當然,究竟的意義來講是成佛,但我們還沒有成佛,還在學佛,還是在從人到佛的過程中邁進。
【修行須知】哪些因是導致成佛的?哪些因是導致痛苦的?
導致成佛的因我們要去做,多做;導致輪迴、痛苦、墮落的因,就不能做。
我們搞清楚、明白了,就能掌握(生命的升沉)。
丙三、如理依止師友
【修行明門】「百法明門論」,明:破煩惱、生智慧;門:通達,開通無障礙,無壅滯。
智慧生起來後,種種的境界都能夠開通、通達。智慧生起了,具足了,自然就能讓我們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這就是「明」與「門」(的涵義)。
沒有明,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路堵住了,我們要登堂入室,門沒打開,路堵死了,心路堵死了,人過不去,怎麼到達呢?
【痴暗覆蔽】我們每個人實際上沒有開智慧以前,沒有通達二無我以前,都是一個盲人,不是一個明眼人。雖然有眼睛,但是我們看不清楚佛法,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在黑暗中摸索、探索。
【依靠師友】在黑暗中摸索、探索時,就非常需要同行善友、善知識對我們的幫助。
【喻】盲人走路,旁邊有個人扶著走,牽著走,最後才能走到。如果沒有人幫忙,盲人走走就跌倒了,走不到。
(這就是)為什麼學佛法(需要)善知識的重要性。
【明師難遇】過去講:「明師難遇,佛法難求」。
佛法難求,(就是)你對法沒有真正的希求心;
善知識要有因緣才能碰得上,不是求能夠求來的。它沒有說「明師難求,佛法難遇」,而是說「明師難遇,佛法難求」。
【錯誤心態】有時我們都是很天真的,說要去找一個高量的善知識——門都不讓你進,你還(想)去找他?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現實的事情。
【觀察思維】在我們廟裡,要見一個法師都不太容易。法師要念經,要做功課,你想讓他天天來教你,怎麼可能呢?都不現實。
每一位法師都有因緣,都有很多弟子天天在學法,外面突然摻一個人進來,肯定被攆走。(更不用提)能夠得到很高深的佛法——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值遇條件】善知識難遇,佛法難求,一個我們要有希求心,另一個是我們要有這方面的資糧。
如果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資糧,就不容易遇上,遇上了也不認識。沒有一個人會說自己是明師,也沒有人會說自己是邪師,你只有自己去碰運氣。你自己有沒有功夫來決擇,就非常關鍵。
丙四、明確用功方向
【神聖職責】我們佛教徒,要知道佛教徒的職責。我們懂了佛法,才稱為佛教徒。
懂了佛法,我們要肯定佛法的重要性,肯定它的存在、意義、價值。
【迷惑顛倒】我們長期以來,肯定的是物質,否定的、不能肯定的是精神;肯定的是世間法,否定的是佛法,剛好相反。
【深入辨析】世間法、物質,有形相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容易辨認,所以我們的心不知不覺就會在六根門上來肯定或否定。六根緣不到的東西就加以否定:有沒有佛法?有沒有佛菩薩?我沒有看到。你說給我聽,可信不可信?
【師父破斥】這就是否定存在,肯定不存在,這個思惟就有問題。
倒過來就好了,肯定存在,否定不存在。
我們的顛倒就是這麼來的:肯定有限的,否定無限的。
【肯定無限】有限,肯定與否都是有限的,肯定也是這麼回事,否定也是這麼回事。我們要去肯定生命無限,這才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丙五、向內用功修習無我
百法,不是一百個法,而是指代一切法、一一法。
一一法如何來對照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如何來對應一切法、百法?
【心法對應】對應得好,整個人思惟就不會有問題;如果對應不好,一開始就對應錯了,一開始的用心和方法都錯了,對法的認知怎麼會清楚呢?
【正見與邪執】我們能夠在一一法上通達二空之理,就對了;如果在一一法上都認為它是實在的、真實的,就會有問題。
【修心為旨】佛法的不可思議,在我們人的心。唯識告訴我們修觀,他不需要真實的外在境界,坐在這裡就可以修。他面對的是我們內心的所緣境,內心中的境界,即是相分。「二所現影故」,他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面對、解決內心裡的問題,而不是說要解決我們對外在真實世界的問題。
【境隨心轉】反過來說,人對外在境界的舉動是內心如何作意的反應,你這麼想、這麼作意、這麼取相,所以就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佛法)就是從心裏面先來學習這些問題,告訴我們這些方法,告訴我們從這些方面入手,外在自然就隨之解決了,這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丙六、精進用功無暇煩惱
【喻】神州五號飛船(的宇航員)楊利偉下來時,中央電視台的記者白岩松去採訪他,問:「你在起飛的那一剎那你害怕嗎,恐懼嗎?」楊利偉回答說:「我沒有時間恐懼。」
【引申】實際上我們很多煩惱都是因為有時間,有時間生煩惱。如果你很用功,自然就不生煩惱。
【類比思維】上天,絕對是全神貫注的事情,「害怕」肯定忘記了,(因為)這些操作步驟忘記了就完了。
我們很多顛倒妄想都是因為沒有去用功,時間太多不知道怎麼去用,就煩煩惱惱的。這都是有因果的。
世間法都是如此,我們學佛法的人更要如此。
丙七、把握精神如理改變
【師父策勵】對諸法的差別相的認識,諸法自性的認識,我們要慢慢一步步去培養,腦筋中才不會一片模糊。
【君子不器】孔子講:「君子不器」,不是說這個君子不成器。
君子不僅是一種功能,他什麼都能作,大材也能作,小材也能作。他時時刻刻有學習的心,希求的心。
【虛心學習】我們有了這種願意向別人學習的心,才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我們才能成長;改變自己,我們才會越來越進步。
我們要改變自己,要放下自己的很多觀念、執著、成見、見解。但是這種見解,用世間上一般的方法是不容易做到的。
【喻一】炒菜,這麼炒好吃還是那麼炒好吃?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有人認為咸一點好吃,有人認為淡一點好吃,有人認為辣一點好吃,有人認為不辣好吃,口感不一樣。但是最重要的是體現一種精神。
【喻二】有一次鄧小平到法國去,買了兩個麵包回來給周總理吃,周總理說:「還是原來的味道。」他們留學時的味道,味道沒有變。
【精神不變】味道沒有變不是說人食古不化,而是精神沒有變,這個店只要賣這種麵包,什麼時候都是這種味道,百年老店。同仁堂,百年老店,每一味葯什麼味道,什麼性能,都不會改變。
我們廟,「千年老店」,更要體現這種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不算什麼廟。
我們怎麼來薪火相傳?怎麼來傳承佛菩薩的精神?都要靠我們的心量來傳承,靠業果、靠生命來傳承,才能傳承得下去。而不是我們隨便去改變,一改變,精神沒有了。
丙八、遵循次第踏實修行
【二種真如】真如法性,二空,有兩種,一種是依言真如,一種是離言真如。
◇依言真如,是指依著語言文字、教授去修,能夠見到真如;
◇離言真如,見到真如以後,語言文字就無法表達出真如法性的境界,表達不出來。
【次第而修】但剛剛開始,必須要根據依言真如才能證到離言真如。如果我們學偏了、學不對了,我們一下子要離言真如,一定會修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去。違越了次第和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違越次第的誤區】一旦一個人不覺得依言真如的重要性,不覺得有為法、色法、心法、心所法的重要性,對人對事就不會有禮貌,就不會去尊重別人,這是肯定的。
【錯誤現行】認為我們學佛法,我們是最高的人。社會上面不學佛法的人認為你這些人才是最可憐的:「不好好去工作,天天住在廟裡面。」你認為自己比他高,他認為你是最差的,那怎麼交流呢?沒法交流!
你只有對對方尊重、有禮貌、非常親切,才有彼此之間互動溝通的基礎。
你一下子就說:「我是佛徒,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最高,比別人高一等」,別人會這麼認為嗎?你內心障礙了,對方也會障礙,馬上內心就會有感覺。
乙四、攝彼等義
【以喻作比】現在藉助種種儀器能夠探測到紅外線、紫外線、X光,能夠探測到超聲波、次生波,等等。實際上這些東西是存在的,只是我們認識不到而已。認識不到,我們假借儀器,科學的儀器就能認識得到。
【了知局限】我們肉眼所認識到的,耳朵所聽到的東西都非常有限。我們肚子裡邊生了什麼問題都要去作X光,不然就看不到,要藉助儀器。
【如理認識】我們六根所認識的東西都非常有限,(佛法)要解決的不是色法本身,不是處理物質本身的問題,而是處理我們心的問題。
(處理)內心反應的問題,必須要藉助文字。
【宗】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比語言要差,語言會比較豐富。
【因】說話時,自己的情感、意志、心情,通過我們的語言、表情就很容易傳達出來。文字的敘述就沒有這些作用,比語言要差很多。
【宗】語言跟思惟比起來,又差很多。
【因】人的思惟是非常活躍的,一下這麼想一下那麼想。但是我們腦筋里所想的東西,並不一定都說出來給別人聽,我們心裡所想的這些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事情,所能表達出來的非常有限。
【認識差別】這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我們內心中所任持的東西和語言文字上所講的任持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甚至差別很大的。
【修心法門】百法明門論告訴我們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是指我們心裡所任持的那些法的準確性及清晰度,在此基礎上讓我們去覺悟。
推薦閱讀: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2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
※大乘修心發願文《善妙菩提道》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十七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17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料簡駁議答辨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