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_四、理性光輝

四、理性光輝

兩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無畏的勇氣,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試圖創造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他們倡導發起的這段學術爭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從此,中國開始進入一個自覺地理性時代,中華文明的思想文化長河開始噴流不息,流淌至今。

理性光輝

戰馬是將軍夢想的翅膀。這群戰馬曾經隨著主人東征西討,立下過赫赫戰功,但是今天,往日的風光已經不再。在齊國國君齊景公的墓葬里殉葬的600匹戰馬,靜靜地躺在周圍,忠實地陪伴著春秋時期齊國最後一位霸主的大墓,它們似乎還在聆聽2700多年前中原大地上傳來的群雄爭霸的戰鼓聲。

西周末年,各諸侯國的國君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創建一個政治清明、社會有序的國家,華夏大地上開始進入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重新大調整。這段大調整由公元前770年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結束,整整550年,史稱「春秋戰國時代」。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個實力雄厚的國家逐漸脫穎而出,它們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吳國,史稱「春秋五霸」。後來「春秋五霸」又演變為「戰國七雄」。在這樣的大調整中中國的未來會在哪裡呢?又將去向何方?此時,一群卓越的思想家登上了這個大變革的歷史舞台。

就在那個時代,中國古代開始進入思想與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覺的興盛局面。作為百家爭鳴的先驅者,一群被稱為儒的人開始活躍起來。春秋末年的一天,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周朝首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求學,他叫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跟隨很多老師學習各種學問和本領,對周王朝的禮樂制度懷有滿腔的熱情。青年孔子勤奮好學,熟讀大量古代文獻,注重身心品德的修養,常常為方圓百里的人們解答祭祀禮儀方面的各種問題。孔子堅定地認為只有嚴格遵守西周時期制定的禮樂制度,才能持續地保持社會安定有序。他聽說首都洛陽有一位品德高尚、學問精深的大學者,十分熟悉周王朝的禮、樂,決定去登門求教。

那位傳說中的大學者就是時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他博古通今的淵博學識吸引了眾多的問學者。面對遠道而來的孔子,老子熱情地帶著他考察各種宣教場所,體驗祭祀典禮和禮儀活動。孔子由衷地佩服老子,認為老子是雲中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回到魯國,孔子對西周王朝的禮儀作了全面的整理,針對當時諸侯紛爭的社會,他描繪了一幅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藍圖。遵循著西周以來的禮、樂精神,把以孝為先的和諧家庭做為社會基礎,以德服人作為治國方略,協和萬邦作為外交策略,用這種以「和」為核心的思維來創造一個天道與人道整體和諧的大同社會,真正做到萬眾一人、天下一家。從此,一個新的學派——儒家出現了,一種維護中國兩千年來社會安定有序、生生不息的偉大思想即將誕生,以「和為貴」的中國歷史舞台再次拉開了燦爛的序幕。

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孔子開始了向世人宣講他政治主張的偉大行動,周遊列國。此時,孔子最欽佩的師長老子也要遠行了,與孔子不同的是,沒人知道老子為什麼要離開,更不知道他要去哪裡。

河南省靈寶市,函谷關,此關地勢險要,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進取關中,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據說當時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紫氣東來,認為有高人路過,便出關相迎,果然見到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子騎著青牛悠悠而來。尹喜把老子奉為上賓,徹夜長談,向老子討教問題,並再三挽留這位慈祥的老者,他被老子自然無為的學說深深折服。在尹喜的再三懇求下,最終老子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在函谷關寫下了關於「道」和「德」的五千字短文,然後出關,飄然西去。從此,這位百家之祖、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便消失了蹤跡。後來,人們把老子留下來的五千字稱作《老子》,又叫《道德經》,把以老子為代表的這一派稱為道德家,簡稱為道家。

道家最根本的精神就是道法自然。在道家學派的歷史長河中,與《道德經》同為根源性典籍的是《莊子》,他的作者是道家學派的繼承人莊子,後世也稱南華真人。莊子一向喜歡獨來獨往,楚王聽說了莊子的賢明,便準備了厚禮請他去做官,卻被莊子謝絕了。莊子認為到楚國做官是被當作祭祀品供奉起來,如同作繭自縛。與老子內斂、以退為進的風格完全不同,莊子個性張揚,追求精神上無拘無束的逍遙。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應該像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一樣,遨遊天空,自由自在,這就是《莊子》一書的開篇「逍遙遊」。莊子認為:人,如果為短暫的名利而死,是一件極其可悲的事。莊子的哲學是一種藝術的哲學,直到現在,我們還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他的智慧。「人生如白駒過隙」、「化腐朽為神奇」等等,也都或是演變或是直接來自《莊子》一書。莊子看到,人們創造了財富,卻又被物質所累,因此,他竭力主張人應該回歸自然,回到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園。道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對個體生命的極大重視,它認為,生命的價值遠比名利和物慾更為重要。莊子的思想繼承於老子,後人把莊子的著作與老子的《道德經》一起列為道家經典,稱為「老莊哲學」。

為了傳播西周的禮樂文明,實現「仁者愛人」的政治理想,十多年來孔子帶著幾十個弟子足跡幾乎遍及中原各諸侯國。也就在那個時代,有一位社會聲望與孔子不相上下的人物也在積極地尋求國君們的支持,這位赫赫有名的智者叫墨子,他創立的墨家學派備受世人關注。他的「兼愛」與「非功」思想迅速使墨家與儒家並稱為當時的「顯學」。

墨子,名翟,他博學多才,擅長守城技術工巧和製作。有一次,楚國在發明家公輸般的協助下,製造雲梯,準備征服宋國。墨子為了拯救宋國,從魯國首府曲阜狂奔十晝夜,趕到楚王國首都,就是現在湖北鍾祥西北的江陵城。曲阜到江陵,千山萬水,盤旋彎曲,即使按照今天的公路距離計算,至少也有1000多公里。墨子趕到了楚國的都城以後,緊急拜見楚王。為了勸阻楚王,墨子和公輸般當著楚王的面擺開了沙盤,在沙盤上演習攻防。公輸般用他發明的雲梯用九種辦法攻城,墨子就用他發明守城的器械用九種方法來加以抵抗,最後公輸般失敗了,楚王終於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在《墨子》一書里就記錄了這段墨子智救宋國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把墨子的勇敢和智慧生動地展示出來,也為當今世界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在墨子看來,兩個敵對的國家不必在戰場上廝殺,只要雙方的科學家、工程師走到一起,把各自實驗室里的攻防守御武器加以展示和進行攻防演練,並以此來決定戰爭的勝負,也就避免了流血和犧牲。墨家學派崇尚夏朝大禹的刻苦自勵的精神,主張平等地愛一切人,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墨子的這種「非功」思想表達了人們嚮往和平的強烈願望。

與此同時,一個專門研究戰爭藝術的學問也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一些傳授兵學和寫作兵書的人被稱為兵家,兵家承認戰爭的必要性,同時又反對濫用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成為戰爭的最高境界。當時,兵家對於各諸侯國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錯誤的戰略選擇可能會導致國家的毀滅。

兵家的代表人物叫孫子,他是齊國貴族的後裔,逃亡到了吳國,並獻給了吳王《兵法》十三篇,也就是後人所熟知的《孫子兵法》。公元前506年,吳王任命孫武為將軍統領吳國軍隊與楚國交兵,結果是五戰五勝。後來人們把孫武稱為兵聖。但是《孫子兵法》究竟是不是孫武寫的,人們爭論了2000多年,直到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了兩座漢代墓葬,並發現了用竹簡分別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法雖然同出一脈卻風格迥異。自此,一個爭論千百年的歷史謎團終於揭開,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而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與兵家不同,還有一個學派採取政治外交的方式,以高超的智慧、務實的態度、靈活的手法、雄辯的口才來籌謀一個理想社會,這些人被稱為縱橫家。戰國群雄中,秦國逐漸強大,開始對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構成威脅。基於當時的國際情況,以張儀為代表的一派提出連橫和解政策,即和平共存,主張從西到東,各國同時和秦國簽訂友好條約,保持多邊和平關係。另一種是以蘇秦為代表的一派,提出合縱對抗政策,主張從北到南,各國締結軍事同盟,共同抵禦秦國的侵略,秦國如對某一國發動戰爭,各國同時出兵作戰。縱橫家是以外交鬥爭為重點,以遊說諸侯為主要方式的一種注重實踐的學派。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具有超凡的談判藝術和遊說的技能,是卓越的政治外交家。他最早去了秦國,但是秦王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於是他就來到了東方六國。蘇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同時擔任六國宰相的人。這的確是一個戲劇性的時代,它可以使一個平民憑著自己的才華在一夜之間成為影響全世界的人物。縱橫家以三寸之舌擊退百萬雄師,顯示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造和發揮。這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中最早也是最特殊的一群外交家,他們的活動對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軍事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的主要言論都被保存在《戰國策》中。

最終,秦國還是打破了各國合縱的策略,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個勝利源自於商鞅變法後法家思想在秦國的延續和發展。

1975年冬天,當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發掘清理雲夢睡虎地第十一號墓葬時,奇蹟出現了。木棺內放置著漆器、陶器、銅器以及糧食和瓜果,但是這些隨葬品的價值比起墓主人身邊的竹簡來實在有點微不足道。竹簡上的記述表明,墓主人叫喜,他是秦國從事法律工作的小官吏。喜十分熱衷於自己的工作,他把秦帝國的法律和日常發生的案例恭恭敬敬地抄在竹簡上,直到他死後,那些竹簡還一直陪伴著他。這1100多支竹簡記錄著秦代法制建設的面貌,它讓我們看到因為法家巨子商鞅的到來,秦國從一個位於西部蠻荒地帶默默無聞的貧窮小國翻天覆地的蛻變為世人仰視的新國家。

在商鞅看來,要想使社會達到長治久安,就必須加強法治,賞罰分明,任用賢才。「變法」是人類智慧所能表演的最驚心動魄的魔術,它有時甚至會產生改寫歷史的巨大能量。在那個諸侯紛爭、戰亂不斷的年代,它讓秦國擺脫了舊時代,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只用了19年時間,秦國就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次變法,它的成功預示著動蕩了550年社會結構大調整即將結束。

公元前484年,先後拜會了七十二位諸侯和數以百計朝野名人的孔子已68歲了,整整14年的奔波與壯志未酬,絲毫也沒有動搖他「仁政」、「德治」的理想。懷著傳承古代賢明政治的使命和信念,如同不畏嚴寒的松柏,孔子繼續追尋著他拯時救世的偉大理想。據說,孔子有3000多弟子,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即「六藝」者有七十多人。孔子認為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他竭力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成為中國後世教育體系的根本理念。他希望通過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具有「仁義禮智信」的美德,進而使家庭和諧美滿,社會誠信友愛,國家安定有序。

孔子的教育方式獲得極大的成功,不僅他的教育方式前所未有,孔子還親自整理和確定了古代典籍教材。經過孔子充分發掘整理的典籍有《詩經》、《書經》、《禮經》、《春秋》和《易經》。《易經》是目前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著作之一,它用一種卦象符號和今人很難讀懂的爻辭記載下來,據說是周文王所寫,是周文王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的記錄和總結,所以又叫《周易》。孔子為這部書作了十篇解釋性的文章《易傳》,第一個用哲學思想對易經的經文進行分析和解釋,並對儒家的倫理精神和陰陽思想作了詳細的論述。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從此《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經書成了官方規定的必讀書籍。到了宋代,朱熹又補充倡導了《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從此,「四書五經」成了所有的中國知識分子從牙牙學語到白髮蒼蒼,從修身養性到躋身仕途,一生都離不開的經典著作。

一塊由清代康熙皇帝御筆親書「萬世師表」的匾額,位於北京的孔廟,顯現著後代帝王對這位聖哲先師的尊崇。今天,中國將在全世界各地建立200多所孔子學院,天下大同的思想被繼續發揚光大。在孔子的引領下,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了思想上最自覺的「百家爭鳴」時代,呈現出百花怒放的奇觀。此後,群雄並起,人才輩出,持續了260年的戰國時代也揭開了帷幕。

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社會結構大調整已經經歷了400多年,如何在群雄中勝出,如何在一統天下後管理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擺在了各國君王面前。作為當時大國之一的齊國積極作出回應,不失時機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大興土木,在齊國都城臨淄稷門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淄博創建了「稷下學宮」。廣泛招攬天下的知識分子來傳道授業、著書論辯,齊國政府以「來者不拒,往者不追」的態度獎勵各家自由探討學術,縱論天下大事,還根據各人的知識構成分別授予不同的官銜及財物。一時學者雲集,盛況空前。這些人被稱為「稷下先生」。列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在「稷下學宮」里關注現實,議論世界,反思歷史,探索未來。

儒家的孟子和荀子曾是「稷下學宮」的風雲人物。孟子在齊國住了十多年,繼承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認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治理國家必須以禮樂教化,不能用強制和暴力的手段,要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孔子思想與孟子思想結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成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後世尊稱孟子為「亞聖」。孟子去世後不久,另一位儒家巨匠荀子來到「稷下學宮」,荀子曾經三次成為「稷下學宮」的學術領袖,當時叫做「祭酒」。在他看來,社會階層差異的存在恰恰是社會和諧的保證。而政治清明,社會有序,僅僅靠「禮」也是不完善的,還要加上「法」的輔助以及「樂」的熏陶。荀子成為先秦文化集大成者和百家爭鳴的總結性人物。

稷下學宮中還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解釋世界的陰陽家學派,其代表人物鄒衍也在那裡講過學。還有以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考察民情風俗的小說家。專門從事農業研究的農家。以「詭辯」著稱,注重邏輯問題的名家。以及典型的齊國本土文化雜家學派。另外像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各種學術流派的繼承者也都曾活躍在稷下論壇上。

在那樣一個生氣勃勃的大變革時代里,一群心懷天下的知識分子為著一個共同的社會理想所展開的學術爭鳴,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思想體系,使中國文化從神秘的氛圍中生出了清晰的理性主義,與上古的混沌划出了一條清晰的界限。那個輝煌的時代雖然已經遠離我們兩千多年,但是,那理性的光輝卻一直照耀著中國大地,成為後代中華文明思想智慧的基礎和源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推薦閱讀:

啟蒙、革命與自由 - 學術中華
中華文學-6-唐詩經典
中華道藏 08_1---2
中華養生瑰寶八段錦功法(圖)和視頻下載地址
中華將星錄 中華將星錄三國兩晉南北朝:桓溫

TAG: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