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方法(五)【易太極】
五、周身相隨,內外一致
「周身相隨,內外一致」,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它是由形氣結合,引動內氣在周身上下、內外如環無端地運行,這是由於反覆地揣摩、體會、刻苦鍛煉而達到的。《拳論》說:「太極拳者,無往非勁,切勿妄動,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所謂一者,自足至頂,內有腑臟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謂之一氣貫通矣」。此段論述,具體地闡述了周身相隨、內外一致的表現,以及一氣貫通的統一整體觀,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雖千變萬化,然卻勁歸合一。合而言之曰太極,分而談之曰陰陽,而表現為上下、開合、進退、內外、形氣等等。它們彼此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樣的消長進退,促進了事物的發展和進化。早在周代的《易經》上曾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個「兩儀」就是陰陽,而「太極」含有至高、至大、絕對、唯一之意。自從陳王庭創陳式太極拳以來,數百年中名手層出不窮,他們都是依據太極陰陽之特點,在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矛盾中,求得周身相隨,內外一致,使內氣一氣貫通,不斷循環而又復歸的太極混圓一體。在周身一體、內外相隨一致的這一階段,內氣雖已貫通,但很薄弱,在練拳時,稍不注意或運動不當(如疲勞、精神欠佳,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前一階段,如身手內外產生了問題,可以用調整身體的方向、位置、高低等辦法來解決,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而在這一階段,就不可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問題。這階段,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之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式,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圓轉自如,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達四末通九竅,增長內氣無窮,使內勁收斂入骨,氣血流通旺盛,消化飲食,因此具有卻病延年之功效。
在前面是熟招的過程,在這階段是要懂勁和明理了。這段時間的練習,除了堅持練架式套路之外,還可以結合練習推手,通過推手去體會粘連粘隨和各種勁別,同時也可以通過推手加以校正拳勢運動的正確與否。那麼如何知道拳勢運動的正確呢?我們提出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必須要檢驗,要求在運行拳架時,讓別人從不同的方向上推你,檢驗抗衡的方向上是否存在頂,而順勢的方向上是否存在丟。也就是說,一定要讓推你的人在使不出力的情況下把動作完成。大家都知道,練拳的過程,其實就是把一個人本能以外的東西協調起來,再把協調起來的東西變成本能和反應。因此當每個動作都能通過檢驗後,再把這些東西綜合起來,變成本能和反應,那在以後碰到力的時候,你的本能就會是讓別人使不出力,也就能體現太極拳的以柔克剛、不丟不頂的魅力了。如果說知道勁的虛實變化叫做懂勁,那麼知道這個動作為什麼這麼去做,這就是明理了。另外,在這個階段的練拳方法一定要快慢相間,打慢拳時要仔細體會每個動作的準確性、內氣運行的順暢性,這是增長和積累功力的必修課程。而在這個基礎上打快拳,練的就是動作的協調性,是把準確動作變成本能的必修課程。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後,就能夠做到不假思索,不犯疑意,內外一致,周身相隨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極拳的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能力,就能不走彎路,深入研究,逐步進入奧妙境界。正如《拳論》所說:「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再加上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
這一階段完成後,從理論上說,已經到大學畢業的程度,已經全面地掌握了拳術理論知識,並在實踐中也有所體會,但是使用時難以配合得恰倒好處,還必須更好地在實踐中刻苦學習,細心鑽研,深入體會,從而使之達到神聖工巧的高妙境界。當然,在技擊上還必須掌握知己知彼之功夫,圓轉靈活之法度,才能隨機隨勢,引進落空,走化自如,立於不敗之地。孫武兵法上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那「聲東擊西,行間之術,隨其銳,奪其末」等等技擊方法,也都需要在以後的競技練習中揣摩體會。
推薦閱讀:
※太極乾坤掌
※【一點資訊】陳式太極拳的新架其實才是老架 (Yidianzixun.com)
※楊式太極拳103式口訣分解
※練習太極拳會傷膝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