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史筆記(八十二)影響中國近代史的政要(上)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東北易幟(1928年),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入侵,賠款割地;洪楊革命,創建天朝;實業興國,洋務運動;變法救國,戊戌維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推翻帝制,成立共和等等,一個個重大歷史事件,構成了內容豐富的中國近代史。辛亥革命成功,政體雖名為共和,實由軍閥控制。從共和成立到南北分治,從南北分治到東北易幟,國家和人民經受了多少苦難和變遷。本文所列林則徐、洪秀全、慈禧太后、曾國藩、李鴻章、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就是與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密切相關的首要人物。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歷史功過,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值得研究。
禁煙英雄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謚號文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十六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考官、分校會試考官、御史、杭嘉湖道道台、淮海道道台(未就任)、署理浙江鹽運使、江蘇按察使、署理江蘇布政使、署理兩淮鹽政(因丁母憂未赴任)、陝西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
林則徐目睹清廷政治腐敗,列強環伺,矢志作一個匡時濟世的正直官員。在湖廣總督任上,林則徐整頓鹽課,嚴厲打擊販賣私鹽,確保湖廣財政收入。道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奏請禁止鴉片煙。朝廷大臣意見分歧,道光帝莫衷一是,想禁煙卻下不了決心。他把黃的建議下發,讓中外大臣發表看法。林則徐主張,禁煙用重典,提出六條具體措施。他說:「此禍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道光帝認為林則徐的見解很有道理,召他入京覲見。林則徐入京後,道光帝曾十九次召見他,詳細了解林則徐禁煙主張和操作方案,最終下決心禁煙。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授予他節制廣東水師和查辦海口的權力。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則徐抵達廣州。他讓總督鄧廷楨嚴申禁令,捕拿煙販;又令水師關天培整頓兵備,防止列強從海上入侵;檄告英國領事義律,責令英商限期交出囤積在躉船里的煙土,由欽差大臣處置。林則徐採取一系列措施,逼迫各國鴉片商販交出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日開始,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連續四十多天,焚毀鴉片二萬餘箱。
林則徐不但收繳了已經入境的鴉片,還責令各國領事和商業代表具結保證,不再攜帶鴉片入境,否則「人即正法,貨物入官」。其他國家代表紛紛聽命具結,只有英國領事義律不從。林則徐為防不測,修築炮台,布設木排鐵練,招募兵勇,組織團練,教習訓練,加強沿海防禦。
英國商船提出要到澳門裝貨,其實想把鴉片卸在澳門,以便煙販偷運,遭到林則徐拒絕。英船只得潛泊尖沙咀外洋。英國水手打死中國村民,林則徐要懲辦兇手。義律拒不交出罪犯。面對傲慢的英國領事,林則徐決心教訓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義律,下令斷絕英國商船的食品供應,撤走買辦和工人,逼迫義律就範。
七月,義律以索要食品為名,以貨船載兵,襲擊九龍山炮台。早有準備的炮台守軍擊退英軍。疏奏朝廷,道光帝聞之大喜曰:「既有此舉,不可示柔弱。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義律看來硬的不行,一面表示願令煙船回國,其他貨船接受中國官方檢查,一面又派軍艦阻止其他具結國家貨船進口。關天培親率水師,在穿鼻洋擊敗英國炮艦。十月,英軍進擊虎門官浦,五路官軍六戰皆捷。道光帝頒下詔書,宣示英國罪狀,停止大清與英國貿易,飭令福建、浙江、江蘇嚴防海口,以御強敵,調林則徐為兩廣總督。
道光二十年六月,英艦在廣東無計可施,留少量艦隻封鎖其他國家商船入港,轉而攻擊浙江定海,進掠寧波,鴉片戰爭開始。林則徐上書朝廷,請求武力反擊英軍進犯,自願前往浙江抗擊英軍。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入京城,朝廷一片慌亂。七月,義律率英艦隊到天津,聲稱林則徐、鄧廷楨焚燒鴉片,挑起戰端,要求清廷賠償鴉片損失,割讓香港島。道光帝驚恐求和,同意將林則徐革職,但拒絕割地賠款。接任林則徐的是主和派直隸總督琦善。
義律與琦善談判,要求賠償煙款,割讓香港,開放廈門、福州為通商口岸。琦善未經朝廷同意,擅自決定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道光帝不允,將琦善逮捕治罪,復命備戰,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道光二十一年春,道光帝重新啟用林則徐,予其四品卿銜,讓他赴浙江鎮海協防。在奕山到任之前,英艦炮擊虎門炮台,清軍戰敗,關天培犧牲。五月,朝廷以廣東戰敗,歸咎於前任林則徐,將其撤職,褫奪卿銜,遣送新疆戍守。
1941年5月初,奕山抵達廣州,各地援軍相繼到來。21日,奕山火攻英國炮艦,取得小勝。24日,英軍攻擊廣州,佔領了城外製高點和炮台,包圍廣州城。27日,奕山向圍城的英軍提出停戰談判,並向英方交了賠款。6月1日,英軍撤回香港。奕山報告朝廷,說是打了大勝仗,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帝允和,下令撤去沿海防務。三元里抗英取得勝利。英外相認為義律過於保守。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接替義律出任英國領事。璞鼎查指使英艦隊北上,繼續為鴉片而戰。英軍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寧波、江蘇乍浦、上海、鎮江等地。1842年8月,道光帝決定停戰求和。
1842年8月31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清廷同意割讓香港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英國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進出口稅率由中英兩國協商而定;領事在租界具有領事裁判權。從此以後,清帝國的根基動搖,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林則徐在新疆屯田興修水利,功績卓越。道光二十五年,奉召入京。後來曾任代理陝甘總督、實授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加封太子太保,賜頂戴花翎。死後謚號文忠。林則徐是敢於向列強亮劍的禁煙英雄,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凜然正氣,大無畏愛國主義精神,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宏大胸懷、剛直不阿待人處事原則,得到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由衷敬佩。史學界,稱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馬克思對林則徐禁煙壯舉給以高度讚揚。1928年,國際聯盟決定把虎門禁煙開始日6月3日,定為「國際禁煙日」;1987年,聯合國又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第二天即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北京天文台1996年6月7日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林則徐星。
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人,生於耕讀人家,曾想通過科舉博得功名。在取得生員資格後,四次鄉試落榜,他徹底絕望了。決心另闢蹊徑,別謀生路。洪秀全在占卜算卦,遊走粵、湘各地時,聽說朱九疇創辦一個拜上帝會,參加的人很多。洪秀全和同鄉馮雲山拜朱九疇為師,成為會黨。朱九疇死後,群龍無首,洪秀全是個識文斷字的秀才,會眾公推他為教主。參加洋教受大清保護,自立門戶創辦教會那可是個犯法的事。官方要緝捕治罪,洪秀全逃往香港,參加了基督教。有了洋教保護,官方奈何不了洪秀全。
洪秀全受梁發所著介紹基督教教義的《勸世良言》的啟發,詭稱自己是耶和華的次子,可隨時會見上帝,聽取上帝指示。他說,人心變壞,政治腐敗,人間將有大劫難,只有拜上帝,方可倖免。他宣稱拜上帝會中人人平等,男人互稱兄弟,女人互稱姊妹。他和馮雲山傳教到桂平,通過他的妹婿蕭朝貴,結納了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骨幹,拜上帝會得到快速發展。當時,災害頻仍,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很多人被逼落草為「匪」。洪秀全和楊秀清又創立了「保民攻匪會」,練兵籌餉。親日剛、林鳳祥、羅大綱等「草寇」、「亡命之徒」皆率眾來附,聚眾達數萬人。
1850年,洪秀全、馮雲山等決定舉事反清,號召拜上帝會成員變賣家產,到廣西金田村集結。1851年1月,洪秀全宣布起義。起義軍建立太平天國,建元天德,洪秀全稱天王,楊秀清為東王負責軍事決策、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開翼王、秦日綱燕王;王分四等:一等東王、西王;二等南王、北王;三等翼王;四等燕王。秦日剛等48人任丞相、軍師等職。起義軍隊伍發展迅速,「賊寇」越剿越多,大有星火燎原之勢。清廷振恐,命大學士塞尚阿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督剿。1852年4月,太平軍離開廣西進入湖南。1853年1月攻克武昌。清廷接連撤換督剿欽差大臣,仍然無濟於事。太平軍下九江、破安慶,於1853年攻佔南京。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更名天京。
洪秀全在南京頒布登極制誥,制定法律六十二條,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建立政權和軍隊分級組織,明確官稱職責許可權,規定衣帽款式,服尚黃色。此時,馮雲山、蕭朝貴已經戰死,天國大權由東王楊秀清掌握。咸豐帝命守喪在籍的曾國藩編練鄉勇、創辦水師,討伐太平軍。曾國藩擊潰了太平軍石祥禛部,收復了岳陽、湘潭,攻克武昌、漢陽,順江而下,佔領九江,遂駐南昌。欽差大臣向榮領兵一萬,在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欽差大臣琦善(次年托明阿繼任)領兵一萬在揚州建立江北大營,對金陵形成圍堵之勢。
洪楊意見不合,領導層發生分裂。楊秀清常借「天父下凡」之名,向洪秀全下達指示,迫使其妥協讓步。洪秀全大權旁落,地方和軍隊事務皆首報東王處理,軍政命令出之於秀清。洪秀全要了解國務、軍務,得由丞相陳承瑢傳宣上達。陳承瑢成為溝通洪秀全和楊秀清的橋樑。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對楊秀清專擅權政心懷不滿。
1856年2月,清軍江北大營也被秦日綱所破,;6月,江南大營被石達開和秦日綱聯軍攻破。托明阿被革職,向榮退守丹陽,憂憤而死。金陵之圍遂解。太平軍的勢力擴展到安徽、江蘇、湖北、江西、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等省。楊秀清因勝而驕,假借「上帝下凡」,逼洪秀全跪呼萬歲。陳承瑢告發楊秀清企圖弒君篡位。洪秀全密詔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剷除楊秀清。9月1日夜,韋昌輝、秦日綱潛入天京。2日,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家人、部屬被殺,史稱「天京事變」。在「天京事變」中,有近3萬無辜軍民被殺害。石達開抵達天京,譴責韋昌輝濫殺無辜,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擔心遭韋昌輝暗算,連夜縋城逃往寧國,其母妻子女被韋昌輝殺害。洪秀全譴責韋昌輝殺戮太過。韋昌輝不服,率部圍攻天王府,被天王衛隊擊敗。石達開率部從安慶出發,討伐韋昌輝,得到多數太平軍將領支持。韋昌輝潛逃被捕。11月2日,洪秀全為平民憤,將韋昌輝處死,夷滅其族,傳首寧國,安撫石達開。繼而處死追隨韋昌輝的秦日綱、陳承瑢。天國軍事由正丞相蒙得恩、成天豫陳玉成、合天候李秀成掌率,內政則由洪秀全的弟弟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操縱。太平天國從此人心渙散,一蹶不振。
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相繼被殺,石達開出走西征四川,仁發、仁達無德無能,支撐太平天國的重任落在後起之秀李秀成、陳玉成肩上。「天京事變」毀了天王神聖形象,降低了天國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與此同時,湘軍勢力不斷壯大。李鴻章的淮軍加入,湘軍更是如虎添翼。湘軍、淮軍取代八旗和綠營軍,成為抗擊太平軍的主力。咸豐七年四、五月,陳玉成等在爭奪武漢戰役中受挫,撤回皖地,清軍矛頭直指天京。欽差大臣何春、提督張國樑率領二十萬大軍,重建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德行阿重建江北大營。
太平軍處於守勢,東闖西突,無非以攻救守。清軍安營紮寨,深溝壁壘,長期圍困金陵,以斷絕外援物資供應。李秀成、陳玉成圍魏救趙,攻佔杭州、蘇州、常州,加大閩浙、皖南、英山和麻城的進攻力度,以此牽制包圍金陵的清軍主力,紓解金陵困局。清軍大營不為所動,金陵形勢嚴峻。洪秀全恢復了早年實行的五軍主將制,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握朝政。李秀成、陳玉成在金陵周邊州縣,往來征戰,斃敵無數,局面有所好轉。洪秀全以封爵鼓舞鬥志,先封陳玉成為英王,後封李秀成為忠王,接著,濫封王爵,「幾至無人不王」。大家都是王,作威作福,誰也不服誰,反倒削弱了戰鬥力。
咸豐八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縮小了對天京的包圍圈,九江失守,京西屏障安慶受到湘軍威脅。咸豐八年9月,李秀成、陳玉成聲東擊西,引蛇出洞,避實擊虛,聯合作戰,摧毀了江北大營;咸豐十年5月,火燒營壘,再度摧毀江南大營,創斃何春。接著,李秀成攻克蘇州、上海。停泊在黃浦江的洋人炮艦助清參戰,李秀成受傷,退出上海。轉而攻佔嘉興、平湖。清軍兩大營被毀,只是暫時緩解了金陵壓力。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鮑超等強師悍將正力圖攻破長江上游防線,拿下安慶、九江等重卡要塞。
洪秀全要求李秀成揮師江北,李秀成堅持西出,解決長江上游壓力,洪秀全只得應允。石達開舊部傅忠信、譚體元、王海洋、洪容海等率眾來歸,李秀成兵力增至二十萬。曾國荃包圍安慶。陳玉成為解安慶之圍,與李秀成約定,李秀成從江南,陳玉成從江北,兩路夾攻,奪取長江上游重鎮武漢,欲使曾國藩分兵救援。陳玉成讓捻軍頭領龔瞎子率5萬人攻打松子關,自率精兵十萬,襲取黃州蘄州、德安府、隨州、雲夢、孝感,窺視荊襄,威逼武漢。李秀成失約,未能在規定時間到達,奪取武漢計劃泡湯。
曾國藩了解太平軍戰略企圖,全力攻皖不理會陳玉成攻鄂。奪取武漢無望,滯留閑地無益。陳玉成留少量兵力,守衛德安府和隨州,以牽制清軍,自率大隊人馬回援安慶,對曾國荃所部湘軍、多隆阿所部清軍進行反包圍。曾國藩令悍將鮑超部、胡林翼令成大吉所部馳援曾國荃、多隆阿。鮑超、成大吉攻破集賢關外赤崗嶺太平軍營壘,陳玉成敗走。李秀成則轉戰江西、湖北等地;李世賢則活動於江西景德鎮、湖口一帶,與左宗棠對峙。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陳玉成率楊輔清部眾十餘萬救援安慶受挫。八月,安慶陷落,宿松、黃梅、蘄州、廣濟相繼被清軍攻陷。
清廷授權曾國藩節制蘇、浙、皖、贛四省軍事。曾國藩將指揮中心由南昌遷移至安慶。推薦李鴻章代理江蘇巡撫,以淮軍從上海奪取江蘇,以曾國荃部圍攻金陵,把浙江事務全部交由左宗棠處理。
陳玉成因丟失安慶,受譴被革職,在楚皖交界處堅持戰鬥,被困在廬州。陳玉成陷於絕境,敗於多隆阿,率殘部二千人出奔壽州,乞援駐紮在鳳陽的苗沛霖。陳玉成不知苗沛霖已經降清,誤中奸計被誘捕。被捕後陳玉成堅貞不屈,寧死不降,於1862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被處死,時年二十六歲。陳玉成敗亡,江北很快被湘軍佔領。曾國荃屯兵雨花台,金陵一城孤懸,危在旦夕。
李秀成佔領了江、浙兩省膏腴之地。在進攻上海時,遭美國華爾洋槍隊、英軍法軍抵抗,被李秀成打敗。眼看李秀成就要攻克上海,洪秀全卻急詔李秀成回救江寧,入衛天京。李秀成以為,湘軍以逸待勞,不宜強攻,天京易守難攻,宜多儲糧草軍火,作長期守城準備。李秀成的建議遭到洪秀全嚴遣:「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李秀成無奈,只得服從命令,並將其親眷送天京為質,以明忠心不二。
1862年八月中旬,李秀成、李世賢回救天京,圍攻雨花台與曾國荃大營46天,雙方互有勝負,曾國荃被創。太平軍因缺衣少糧,於十月十五日撤退。李秀成遭遣被革王爵。太平軍將領駱國忠在常熟叛變,李秀成回蘇州平叛。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李秀成返回巢縣,指揮與清軍作戰。五月,天京危急,李秀成奉召回天京。此時,李鴻章的淮軍和華爾的常勝軍連克青浦、嘉定、太倉、崑山、吳江,逼近蘇州,左宗棠的湘軍和法國人德克碑率領的常捷軍圍攻富陽,迫近杭州。蘇、杭告急求援。李秀成要求出援蘇、杭,洪秀全不準。李秀成再三奏請,直到八月初方得應允,為時已晚,蘇州已成孤城。不久,納王郜永寬、慷王汪安鈞叛變,刺殺守將幕王譚紹光,蘇州淪陷。李秀成退守丹陽,知天京難保,回京勸說洪秀全放棄天京。李秀成痛切陳詞,勸洪秀全「讓城別走」。洪秀全斷然拒絕,嚴辭斥責,李秀成只得留京死守。
同治三年四月十九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因飢餓得病去世(清史稿稱其服毒自殺)。六月十六日,天京城破,護衛天王宮的將領們,放火焚燒王宮,以死效忠天王。李秀成扶洪秀全幼子天貴福襲登天王位,逃出天京。李秀成、洪仁發、洪仁達逃到江寧天印山,被湘軍捕獲誅殺。幼主隨後亦被擒殺,太平天國滅亡。分散在各地的太平軍和捻軍,在太平天國滅亡後,繼續堅持反清鬥爭多年,最後被清軍消滅。
太平天國曆時十四年,用兵十餘省,長期佔領蘇、浙富裕之地。清廷竭盡全國之力,才撲滅此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雖被消滅,清朝元氣卻大傷。清史稿稱:「中國危亡,實兆於此」。太平天國運動,激發了漢民族的反抗精神,宣傳了反清革命思想,開啟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之先河,促成洋務運動的興起。孫中山自稱是「洪秀全第二」。他對太平天國反清的「民族主義」給予高度讚揚,對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權,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也給予了批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之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執政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1835——1908),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徵長女,咸豐皇帝奕詝的懿貴妃。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奕詝死後,其子載淳嗣皇帝位,尊為聖母太后。慈禧皇太后,咸豐元年(1852年)徵召入宮,封為蘭貴人,咸豐四年封為懿嬪,二年後晉懿妃,咸豐七年封為懿貴妃。死後,謚為孝欽顯皇后。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漪園。咸豐帝逃亡承德避暑山莊,命其六弟恭親王奕?留京議和。和約簽訂後,咸豐帝仍不願回京,滯留承德,沉湎於酗酒聽戲。咸豐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體弱多病的咸豐帝一命嗚呼。在臨終前,委託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領侍衛內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代理禮部尚書、軍機大臣上行走匡源、禮部右侍郎、軍機大臣杜瀚、挑簾軍機焦佑瀛為「贊襄政務八大臣」。
肅順等擅政,拒絕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激怒了慈安、慈禧。兩太后約恭親王奕?潛來承德,密謀除掉肅順等顧命大臣。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等發動辛酉政變,罷黜八大臣「贊襄政務」,載垣、端華、肅順被處死。十月一日,命恭親王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兩宮太后遂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兩宮太后蒞任垂簾,詔諭中外臣工,於時事缺失,直言無隱;崇節儉,重名器;嚴賞罰,肅吏治,慎薦舉。說是兩宮垂簾,慈安是個老好人,又沒有理政經驗和才能,詔敕決斷都是慈禧說了算,慈安不過是個擺設。慈禧憑藉奕?輔佐,倚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臣,消滅了太平天國和捻軍,平定了滇苗、隴回亂局,迎來所謂「同治中興」。
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摹習列強,師夷長技,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之目的。經慈禧同意,在李鴻章主持下,創建了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天津機器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輪船招商局、上海織布局津榆鐵路;在左宗棠主持下,創辦了福州船政局、蘭州製造局、蘭州織呢局;後期,在張之洞、盛宣懷主持下,創建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漢陽兵工廠、湖北織布局等近代工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創建了同文館、京師學堂、陸軍武備學堂等近代教育機構。派出留學生出國學習,將洋人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引入中國。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為立己威,決定殺雞給猴看,罷免了與己發生權力之爭的奕?所有爵職。旋即又恢復其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部分職權,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由此可見慈禧手段了得。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載淳大婚。同治十二年二月,兩宮太后歸政。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同治帝駕崩。慈禧為重掌朝綱,選定四歲外甥也是侄子載湉(醇親王奕譞與慈禧妹妹之子)為帝。兩宮太后得以再度垂簾。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列強環飼,大清國頹勢日彰。李鴻章籌謀,從英德購買軍艦,派留學生登艦學習,培養水師管帶人才,創建現代海軍。光緒八年(1882年),慈安太后病逝,慈禧獨自當國。雖說是獨自當國,卻不能為所欲為,還有個礙手礙腳的恭親王奕?。他是咸豐的親弟弟,當過議政王,又是軍機處領班,在朝廷人氣很盛。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入侵越南,慈禧歸罪於奕?因循貽誤,再度將其罷黜。改用禮親王世鐸入領軍機處,處理國務。軍國重事,要與醇親王奕譞會商。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中國未戰敗的情況下,《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簽訂,屈辱地承認法國吞併越南。隸屬中國一千多年的安南,自此被從中國分裂出去。
光緒十五年,載湉大婚,太后理當歸政。然而,慈禧戀棧,表面讓皇帝親政,重要決策,軍國大事仍須秉「皇爸爸」裁決,致使「訓政永無底止」。光緒帝親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動用海軍巨額軍費,修葺清漪園為頤和園,以供慈禧退養臨幸。
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略朝鮮,李鴻章令葉志超、聶士成統兵救援。葉志超、戰敗,放棄平壤。李鴻章遭遣,被褫奪三眼孔雀翎、黃馬褂。葉志超被罷免總統之職。9月,光緒帝傳達慈禧旨意,啟用恭親王奕?管理總署、署理海軍、會同措理軍事。在對日和戰問題上,翁同龢、李鴻藻主戰,孫毓汶、徐用儀主和。奕?、李鴻章認為將士多不可恃,器械短缺不足為用,還是請英、法、俄等國調解紛爭為妥。賦閑在家十年的奕?唯慈禧之命是從。親自出面請求英德俄調停中日戰爭。調停無果,廷議決定用兵。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戰敗,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徹底覆滅,威海淪陷。日軍佔領了遼東。海軍提督丁汝昌、總兵劉步蟾殉職。日軍進犯遼東,九連、鳳凰、大連、旅順、威海、劉公島相繼失守。
慈禧害怕日軍兵犯津京,派戶部侍郎張蔭桓、署理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日本以「全權不足」,將使者侮辱一番,驅逐回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3月),授李鴻章頭等全權大臣,令其出使日本。在日本,李鴻章遭浪人槍擊負傷。在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談判過程中,李鴻章忍辱負重,討價還價,最終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清廷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承認朝鮮獨立,增設通商口岸,日本暫行駐兵威海等等。甲午戰爭打碎了通過洋務運動富強中國的夢想,開啟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新階段,清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甲午戰敗,日本逼迫大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4月,消息傳到北京,以康有為為首的1300多名應試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康有為等人的變法圖強號召,打動了光緒帝。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啟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有識之士,革舊制立新章,史稱「戊戌變法」。
變法觸及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頑固派激烈反對。有人上書慈禧,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慶親王奕劻跪請慈禧「垂簾聽政」。宮內傳出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譚嗣同密訪袁世凱,企圖說服袁世凱舉兵救駕。事後,袁世凱向慈禧告密。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丁亥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從頤和園回宮,以光緒病重為名,將其軟禁在瀛台,重新「訓政」。慈禧宣布廢除所有新政(保留京師大學堂),捕殺康有為等維新人士。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亡日本。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列強入侵、經濟掠奪、戰爭賠款、強行租借土地、興辦教會進行文化入侵,民族矛盾激化,山東、河北等地義和團運動興起。他們高喊「扶清滅洋」的口號,把矛頭指向外國入侵者,引起列強恐慌。列強不顧清廷限制,超標準派使館衛隊進京,對清廷構成威脅。如何對待義和團,有人主剿,有人主撫。剛毅、趙舒翹等朝臣「力言拳民可峙」,端郡王載漪也賣力鼓吹,朝廷承認義和團為合法組織。官方態度導致義和團大量進京。德國公使克林德依峙使館衛隊,無端拘捕、射殺拳民,激起義和團憤怒。焚燒教堂,攻殺無辜基督教徒,京城局勢迅速惡化。
1900年6月17日,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八國聯軍約3萬人,攻佔了大沽炮台。1900年6月20日,神機營章京恩海射殺前來總理衙門交涉的克林德,史稱「克林德事件」。慈禧對列強絲毫不顧及朝廷臉面憤怒不已,對外宣戰,清軍和義和團圍攻列強使館,想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義和團和清軍參加了天津、北京保衛戰,拳民死亡慘重。列強依仗船堅炮利,於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6日攻佔北京。慈禧率光緒帝和部分親貴從德勝門出逃,路徑宣化、大同、太原,前往西安,途中命慶親王奕劻、兩廣總督李鴻章向聯軍乞和。以瓦德西為總司令的八國聯軍,數量增加到十萬人,侵佔了京畿之地——保定、張家口、正定。聯軍從井陘、娘子關逼近山西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阻擊,慘敗後撤退。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清宮的無數文物珍寶被劫掠一空,至今流落海外的文物不下數十萬件。
1901年9月7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中國賠償列強白銀4億5千萬兩;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各國可派兵駐守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在使館區居住;禁止中國人成立反帝組織;懲治附和義和團的官員;清廷派王大臣專程去德、日賠罪,在西單建克林德牌坊等等。從此清廷成為列強控制中國的走狗、幫凶。
慈禧為討好洋人,拋出載漪當替罪羊,將其發配新疆,並將已立為光緒帝接班人的其子溥儁逐出皇宮。痛定思痛,袁世凱、張之洞等朝廷重臣聯名上書,要求清政府實行立憲政體,慈禧這才下決心變法維新。光緒三十二年七月,慈禧頒詔預備立憲。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日本和歐美政體。詔書稱:「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朝廷屢下明詔,力圖變法,銳意振興。數年以來,規模雖具而實效未彰。總由承辦人員向無講求,未能洞達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顛危?茲特簡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隨帶人員,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隨後,頒布了仿行立憲的詔令、《欽定憲法大綱》、成立了皇族內閣,實行「請我新政」。「清末新政」雖然在改革官制、整頓吏治、修訂刑律、編練新軍、興辦實業、廢科舉辦學堂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對於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而言,只是撞擊或「碰瓷」而已。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甲申日(1908年11月15日),七十四歲的慈禧駕崩。大清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也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如果說大清是個一捅就破的紙房子的話,慈禧就是支撐這個房子的麻桿梁。
湘軍創始人、同治中興名臣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號文正,湖南湘鄉縣荷葉塘鄉白楊坪村(今湖南雙峰縣荷葉塘鎮天平村)人。曾國藩並非神童,也可以說,他是個笨孩子。他6歲讀書,21歲才考中秀才,參加童子試,十七次落榜。23歲中舉,27歲參加會試、殿試,錄取三甲進士第四十二名。步入仕途後則官運亨通,先後任職翰林院庶吉士、檢討、侍講、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禮部右侍郎、歷署刑部、吏部侍郎,十年七遷升,連晉十級。可見曾國藩深諳為官之道。咸豐二年(1852年)丁母憂,去職返鄉。
咸豐三年,太平軍佔領南京,兵出河南、直隸,驚動清廷,曾國藩奉旨操辦團練——湘勇。令褚汝航、楊載福、彭玉麟等為統領,募集水兵萬餘人,製造戰艦240艘,操練水師于衡陽。陸軍則以塔布齊、羅澤南為統領。起兵之初,陸師敗於岳陽,水師敗於靖港,丟失岳陽、湘潭,國藩欲投水自盡,被章壽麟救起。總結戰敗教訓,強調「兵貴精不貴多」,制定營制、營規,整頓軍旅,嚴肅賞罰,強化紀律。自己不再親臨戰陣指手畫腳,放手讓前線將領指揮作戰。奪取岳陽、武漢後,朝廷任命曾國藩為署理湖北巡撫。尋加兵部侍郎銜,令其督師東下。遂兵敗湖口,移鎮南昌。曾國藩與江西巡撫陳啟邁不合,接受羅澤南建議,派其率部回援湖北,控制長江上游武昌。羅澤南部西攻武昌,戰死軍中,其部由弟子李續賓、李續宜率領,留攻武昌。曾國藩被困南昌,幸得湖北巡撫林翼、湖南巡撫駱秉章派兵支援,方得無事。咸豐六年,湘軍攻克武漢,再次沿江東下,圖取九江。
咸豐七年二月,父親去世,曾國藩請求開缺,回家守制,朝廷不允,批給三個月假期,讓他回家料理喪事。曾國藩假期結束,朝廷詔其辦理浙江軍務。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被殺,石達開出走他省。此時的太平天國,由後起之秀李秀成、陳玉成支撐。咸豐十年閏三月,李秀成、陳玉成等再度摧毀江南大營,佔據蘇州、常州、杭州等江浙膏腴之地。官軍之間積習頗深,勝不讓敗不救,不堪剿平太平軍重任。朝廷可依賴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一向對漢臣存有戒心的清廷,對曾國藩卻網開一面,任命他署理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實授欽差大臣,把鎮壓太平軍的重任完全託付給他了。
咸豐十一年八月,湘軍曾國荃部攻克安慶。因英法聯軍攻破北京,逃往承德的咸豐帝憂鬱駕崩,兩宮太后通過辛酉政變,除去肅順等輔政八大臣,入主朝綱垂簾聽政。慈禧為籠絡漢將,對曾國藩特旨惠顧,加銜太子少保,命其節制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李鴻章招募淮軍來歸。曾國藩令李鴻章淮軍東征淞滬,佔領上海。此時,曾國藩麾下有曾國荃部楊載福、彭玉麟率部、多隆阿部、李續宜部、鮑超部、運蘭部、左宗棠部,可謂兵多將廣。
同治三年十月,李鴻章佔領蘇州。同治四年二月,左宗棠攻佔杭州,曾國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朝廷褒獎曾國藩,加太子太傅銜,封一等勇毅侯,賞雙眼花翎。曾國藩做官有術,自知功高震主,是危險之兆,因此格外小心謹慎。太平天國剛剛滅亡,曾國藩就請求朝廷,裁撤湘勇。遷升黜陟督撫,事關培植個人勢力,曾國藩從不推薦部下擔任,以讓朝廷放心。即便如此,清廷仍不放心曾國藩。先是以攻破金陵濫殺無辜為名,令其弟曾國荃回家養病;接著又讓他把兩江總督交給李鴻章署理,令其率軍平定捻軍。
捻軍是另一股活動於江淮之間的農民起義軍,他們既和太平軍聯合對官軍作戰,也有自己的獨立性。太平天國滅亡後,太平軍賴文光部與捻軍合流,繼續進行反清鬥爭。八旗著名戰將僧格林沁,就死於捻軍之手。曾國藩建議朝廷,實行汛地責任制,即各地軍政長官負責本地區迎戰捻軍之責,山東的兗、曹、濟,河南的歸、陳,江蘇的淮、徐、海,安徽的廬州、鳳、潁、泗等十三州由他本人負責。「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重迎剿,不重尾追」,改變僧格林沁的賊流我亦流的尾追戰術。曾國藩沿運河修築高牆,企圖把捻軍圍堵在黃河以南、運河以東,聚而殲之。牆未磊成,捻軍已西竄河南、湖北等地,往來征戰,曾國藩卻穩坐徐州,不予理會。於是,言路清議,彈劾曾國藩剿捻無能,驕傲狂妄,有放水之嫌。曾國藩憂讒畏譏,認為權位不可久處,以胸疼有疾,要求請假開缺,削去封爵。
曾國藩自損自貶,低調為人,感動了朝廷。朝廷重新啟用曾國荃,命他為湖北巡撫,負責剿滅西捻,李鴻章代替他督軍負責剿滅東捻。曾國藩回任江南。同治六年,曾國藩獲授武英殿大學士,調任直隸總督。在處理天津教案時,清議再次詬病曾國藩。朝廷將曾國藩調離,仍任兩江總督,以李鴻章代替他出任直隸總督。同治十三年,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二歲,贈太傅,謚文正,祭享京師昭忠、賢良祠。長子曾紀澤襲爵。
大清苟延數十年,與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不無關係。他治軍為官,立言著述,待人處世,修身齊家,皆有稱道之處。有副對聯讚美他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清史稿》將曾國藩比作諸葛亮、裴度、王守仁,奉為同治中興第一人。毛澤東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曾、左,吾之先民,黃、蔡,邦之模範」。蔣介石評價曾國藩:「曾公乃國人典範」、「足為吾人之師資」。
軍事家、外交家、洋務運動倡導和踐行者李鴻章(1823——1901年),安徽合肥磨店鄉群治村人,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儀齋、儀叟,謚文忠。李鴻章祖上姓許,舅家李氏無嗣,兼祧許李兩家,隨舅姓李。其父許文安,官至刑部郎中。道光甲辰年(1844年),應順天府鄉試,中第84名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參加會試、殿試,中榜二甲進士第25名,朝考一等,改庶吉士,授編修。他遵父意,拜曾國藩為師,講求經世之學。
洪秀全建都金陵,清廷震撼,命刑部左侍郎呂賢基為安徽團練大臣,令其組織地主武裝,對太平軍作戰。呂奏請李鴻章為幫辦。在於太平軍作戰中,因軍功晉陞道員,賞頂戴花翎,徒有虛名而無官守。將兵淮甸,遭眾忌,無所成就,遂投曾國藩軍中,為幕僚。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疏薦李鴻章為江北司道、兩淮運使,未得誥封。
咸豐十一年十月,江蘇巡撫出缺,江浙紳士代表錢鼎銘等,面謁曾國藩,要求出兵江浙。曾國藩手中無兵可派,奏薦李鴻章,意為堪大用。同治元年,李鴻章遵照曾國藩指示,得到合肥各民團領袖劉銘傳、潘鼎新、張樹珊兄弟(弟樹屏)、周盛波兄弟(弟盛傳)、吳長慶的鼎力支持,招募淮上兵勇七千人,創建了淮軍。曾國藩抽調兩營湘軍(親兵一營、曾國荃部一營)三千人,交由李鴻章指揮。又將湘軍參將程學啟(淮人)、郭松齡、游擊楊鼎勛派給李鴻章,幫助訓練淮軍。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淮軍得到上海官紳所籌餉銀18萬兩,由江浙紳士代表引領,乘坐八艘洋人輪船啟程前往上海,開闢剿滅太平軍新戰場。三月三十日,淮軍全軍抵達上海。同治元年四月,淮軍首戰得勝,攻取泗涇,解了松江之圍,平定浦東廳縣。九月,攻克嘉定,打敗太平軍慕王譚紹光。朝廷褒獎李鴻章,命其為江蘇巡撫,署理五口通商大臣。
太平軍常熟守將駱國忠、董正勤向李鴻章投降。李秀成率數萬之眾,自蘇州來常熟平叛。李鴻章指示駱國忠堅守待援,命淮軍力攻福山,奪石城。李秀成兵敗撤退,淮軍收復太倉、崑山,謀劃圍攻蘇州。蘇州建有忠王府,是李秀成的大本營。淮軍分別包圍無錫、蘇州,與李秀成部太平軍展開決戰。蘇州城堅兵眾(號稱擁兵十萬),但守將內部爭權奪利,紛爭不斷。守將納王郜永寬、慷王汪安鈞叛變,刺殺幕王譚紹光,開門接納淮軍。蘇州、無錫相繼被攻克。李秀成戰敗,退守丹陽。清廷聞捷,賞李鴻章太子太保銜和黃馬褂。
江寧久攻不下,朝廷命李鴻章會攻金陵。李鴻章託辭,延師不進。圍攻金陵,是曾國藩弟弟曾國荃所部。周邊州縣已被收復,金陵已成孤城。奪取金陵,幾乎是手到擒來。李鴻章不願出頭,主要怕得罪曾國藩兄弟。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荃攻下金陵。李鴻章這才拔營啟程,攻取廣德、湖州,出海支援福建。太平天國滅亡,封李鴻章為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
太平天國滅亡,太平軍殘部仍在各地堅持反清鬥爭。賴文光與任柱領導的東捻和張宗禹領導的西捻,勢力最強,一度兵犯直隸,威脅京師。清軍著名將領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在曹州與東捻戰鬥中被斃。朝廷令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督軍剿捻,讓他把兩江總督交由李鴻章署理。曾國藩剿捻無功,遭清議譴責,扔回兩江總督任上。督軍剿捻的欽差大臣,由李鴻章代替。李鴻章在湖北打敗了任柱、賴文光。同治六年,清廷命李鴻章為湖廣總督。李鴻章繼續曾國藩戰法,沿運河修長牆,將捻軍隔離在運河以東。各將分段把手,嚴防捻軍越牆西進。令劉銘傳、郭松齡、楊鼎勛三軍往來突襲。東捻遂被剿平。李鴻章在圍剿西捻期間,曾三度遭遣、革職留任。他採取軍隊與地方相結合的方式,圍剿西捻。實行堅壁清野,挖溝圍寨,杜絕對捻軍的食品和馬匹供應,組建民團,協防官軍,官軍則乘勢圍殲。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西捻被圍魯西北,連日大雨,捻騎不能奔突,西捻被消滅,張宗禹下落不明。李鴻章官復原職,加太子太保銜,晉為協辦大學士,賜紫禁城內騎馬。
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處置不當,遭清議彈劾。清廷決定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李鴻章接替曾國藩處理天津善後事宜。繼而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同治十二年六月,授武英殿大學士,成為宰相級重臣。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戰爭先在越南境內展開,後擴大到中國邊境。法國軍艦出擾福建、浙江和台灣等地,在福州,擊沉、擊傷中國十一艘戰艦,擊毀馬尾船廠,在進攻台灣時,遭劉銘傳痛擊,退出台灣,對台灣進行海上封鎖。陸上法軍在圍困鎮南關時遭遇馮子材等清軍頑強抵抗,法軍敗退。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軍大敗於諒山,轉而媾和。光緒十二年,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一千多年都是中國一部分或藩屬國的北越從此脫離中國。
1868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國力漸強。資本主義工商業高速發展的日本,急需獲得海外資源和拓展海外市場。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這個政策的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部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日本按照大陸政策,實行軍國主義,積極進行戰爭準備。1872年,日本侵吞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1874年,日本侵台失利,轉而逼迫清廷承認日本吞併琉球,並賠償軍費白銀50萬兩。琉球國一直視中國為父母之國,面對日本威脅,多次派使者向大清求援。李鴻章認為,琉球不過是東海島國,每年進貢微薄,為琉球而戰不值。腐敗的清朝政府同意賠償日本軍費,並默認日本侵吞琉球。1879年,日本將琉球國滅亡,改為沖繩縣。日本攻佔台灣受阻,轉而在朝鮮做文章。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割地賠款。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向清廷求援。清廷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部進駐朝鮮,平息了朝鮮內戰。日本得知中國出兵朝鮮,以保護駐朝使館為名,先派400名先遣隊,登陸朝鮮,陸續增兵到10000多人。朝鮮政府與起義軍達成協議,敦促中、日撤軍。日軍卻賴著不走。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襲朝鮮王宮,將國王李熙劫持,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持傀儡大院君李昰(李熙之父)上台攝政。傀儡政府宣布斷絕與清朝關係,委託日軍驅逐清軍。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向北洋艦隊「濟遠」、「廣乙」號開炮,擊沉了清軍運兵商船「高升號」。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戰爭結果,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徹底覆滅,提督丁日昌服毒自殺。日軍佔領了朝鮮、遼東、大連、旅順、威海和劉公島海軍基地。李鴻章則倍受抨擊,遭受褫職處分。慈禧害怕日軍入侵京師,派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與日本談判議和。李鴻章在出使日本期間,遭日本浪人槍擊。經過李鴻章極力爭取,談判達成協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朝鮮獨立;清政府將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和遼東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這一仗給主張洋務興國的中國人以當頭棒喝,軍事現代化成果隨之化為烏有,列強瓜分中國進入新階段。與此同時,變法維新,革新政治的呼愈來愈強。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作為大清特使參加沙皇加冕典禮,與俄國外交大臣、財政大臣會談蜜約。清政府在甲午戰敗後,面對列強瓜分,越來越不自信。企圖「以夷制夷」,挑起列強紛爭,中國從中取利避害。會談結果,中俄簽訂了為期15年的《中俄密約》,約定中俄聯手共同防禦日本入侵,開戰時。中國口岸允許俄國兵船駛入,沙俄獲得在東北修建鐵路的權利。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拳運動導致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搜搶頤和園、故宮,慈禧攜光緒出逃西安。徵召兩廣總督李鴻章充當議和全權大臣,兼任直隸總督。弱國無外交,所謂議和,只不過是在喪權辱國條件上討價還價而已。光緒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9月7日),李鴻章在盡量保全慈禧顏面的情況下,簽訂了《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使館;拆除北京至大沽沿途拍台,天津周邊20里內中國不的駐軍;中國政府保護外國人安全等等。條約簽訂後,國人皆曰:「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在談判中受盡屈辱,卻得不到國人理解,憂鬱憤懣,又忙於善後諸務,積勞成疾,於1901年11月7日,嘔血而死,享年七十九歲。死後,清廷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謚文忠,入祀賢良祠。在安徽、浙江、江蘇、上海、江寧、天津各建祠以祀,北京特建專祠。
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後,李鴻章最大功勞,當是引領洋務運動。李鴻章辦洋務,概而言之有三項,一曰軍事,購置艦炮,修建船塢、炮台,建立北洋海軍;二月商務,興辦鐵路、廠礦、電報,發展民族工業;三曰培養人才,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學習西人之長技。
李鴻章在上海兼任五口通商大臣,接觸洋人洋務和洋槍隊,對西洋機械、輪船、鐵路、電報有所了解。他認為,「以西國新法導中國以求自強,先急軍備」,主張,國立需設防,設防需練兵,練兵需利器。他只要聽說歐美有什麼新機器,總是千方百計買進來。最先進的德國鐵甲船和克虜伯大炮,都是他最先引進的。光緒十四年(1888年),他創建立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有定遠、鎮遠、經遠、來遠四艘主力戰艦,累計噸位1800噸,有致遠、靖遠、濟遠、平遠、超勇、楊威等千噸級巡洋艦,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他所督領的直隸淮軍練勇——衛汝貴的盛軍(9000人,駐小站)、劉盛林的銘軍(4000人,駐大連灣)、宋慶的毅軍(4000人,駐旅順)、葉志超、聶士成的蘆防淮勇(2000人,駐蘆台北塘、山海關)、聶士成的仁字虎勇(2500人,駐營口),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西洋化,即「練兵簡器」的改造。
李鴻章上書朝廷,力主自行製造輪船。在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主持下,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建立。軍事工業需求帶動了鐵路、海運、公路交通、礦山、煤炭、冶金、電報等基礎工業的發展。磁州、開平煤鐵礦、漠河金礦相繼建成,鐵路、電廠、電報、織布局、船塢船台等建設也都相繼開始。李鴻章不但主持創辦了近代工業廠礦路局,還把西方股份制先進結構模式引入中國,通過參股吸納民間資本。各省電報局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興辦起來的。在李鴻章創辦的企業章程中明確規定,可聘請外國技術人員,不接受外國資本,以保證企業的民族性和獨立性。民族工商業興辦,也為清廷稅收開闢了新的源泉。一定程度緩解了清廷財政困難,延續了清廷統治時間。
李鴻章認為,推行洋務首先要培育人才。他和曾國藩聯署上奏朝廷,每年選派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以期學成歸來為國效用,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曾、李主張得到恭親王奕?的支持。幼童留學美國計劃,從1871年開始到1875年止,只派出4批學生,就被清廷叫停了。留美學生原定20年畢業歸國,清廷擔心學生入洋教,受美國政治、社會影響,卻於1881年,召回全部留美學生。李鴻章在自己管轄的上海,設立外國學館,在天津設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醫學堂。選拔學生,派往英、德、法國留學,學習水陸軍械技藝,培育翻譯人員;派福建船政學堂學生出國學習。光緒元年十二月,李鴻章奏請,在各省設立洋學局,培育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炮法、化學、電學各科人才。後來的海軍將領多出自留學生。
李鴻章興辦洋務功績有目共睹,有人譽之為「近代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人」。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被封建士大夫奉為晚清中興四名臣。當然,李鴻章興辦洋務的指導思想,還是在維護清朝統治。腐敗落後的封建統治,最終導致洋務運動失敗。中國落後,首先是政治制度落後。李鴻章忠君保守,極力維護這個落後的封建統治體系,卻想通過洋務運動,改變中國落後面貌,其結果可想而知。他的努力,為他換來了「三眼花翎」、方龍補服等榮華富貴,也為他換來了「消極避戰」、「千古罪人」、「漢奸賣國賊」等惡罵。梁啟超在論及李鴻章時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讒言,是其長也」;「只懂洋務,不懂國務」。他的洋務運動不過是「所謂無言效西施之顰,邯鄲學壽陵之步」。嚴復在輓聯中寫道:「使當日盡用公言,成功必不如此;若晚節無以自見,士論又檔如何」。國際上,稱李鴻章、英國首相本傑明、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總理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世界五大偉人;日本人把統一奧地利的改革家俾斯麥、美國總統林肯、李鴻章、統一義大利的加里波第、日本改革家首相伊藤博文並稱為當時世界五大偉人。近代史學家唐德剛稱李鴻章為中國近代「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其他二人為周恩來、顧維鈞(半個)。青年毛澤東論曰:「李鴻章是船,清政府是水,水淺而舟大也」,惋惜李鴻章力不從心,未能將洋務運動進行到底。不過,李鴻章自稱是大清這個破紙屋的「裱糊匠」,還是比較貼切的。
推薦閱讀:
※【書評】混沌之局——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封建大吏與晚清變局
※孫中山為何非得讓位給袁世凱呢?
※他靠一場假哭坐上皇帝寶座,未曾想:毀了自己,誤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