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七課
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寂天菩薩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主要是讓我們趣入菩薩的行為、菩薩的學處。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修菩薩行,我們的身份、名稱都還是一般的凡夫人、世間人。只有在我們的相續中產生菩提心、開始落實菩薩行的時候,才能稱之為菩薩。菩薩必須具有某種法相,具足某種條件、標準,才能稱之為菩薩。第一必須要發起菩提心,第二必須要修持殊勝的布施、持戒等菩薩行。
現在我們要趨入菩薩行,就要跟隨寂天菩薩的指引,逐漸讓我們的心從庸俗的世間人的心、從追求自私自利的心轉變為開始生起菩提心,開始關心眾生的利益、關心聖教的利益,關心和自己無關的其他人的福祉等等,像這樣我們的心會逐漸調柔,我們也要做利益他人的布施、持戒等等這些行為。只有這樣行持之後,我們才能真實的稱自己為菩薩。如果還沒有真正趨向菩薩行,通過學習《入行論》逐漸讓自己有所改變,也是我們學習這部論典的殊勝必要。菩提心的教授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殊勝的佛果、菩薩果,另一方面也能暫時讓我們身心愉悅,通過取捨因果的方式,安住在清凈的正道中。這就是直接的必要和間接的必要。
學習《入菩薩行論》實際上也是我們前世修來的福報,如果沒有這樣的福德,則根本沒有辦法聽聞這樣殊勝的菩提心的教授。雖然《入菩薩行論》的詞句看起來不怎麼難,但它所表達的含義(因為是幫助我們從自私自利的心態當中徹底的扭轉,趨向於成佛的意樂,趨向於菩薩的行為的緣故)非常深,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多花一點工夫。
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心和菩提心之間的差距,再認識我們的行為和菩薩行之間的差距,了知之後讓我們的心和行為逐漸趨向殊勝的菩薩道,這是非常有裨益的。
前面的課講了《入菩薩行論》前面的一些內容,通過四法的宣說,通過其他方式讓我們了知頂禮句和立誓句的含義。
今天我們從第一品開始學習。第一品是《菩提心利益》,宣講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關鍵、重要的。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勝寶,未生令生起」。如果我們還沒有產生菩提心,那麼通過學習前三品就可產生、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從無到有要通過殊勝的方便——學了「菩提心的利益」、「懺悔罪業」和「受持菩提心」這三品,可以幫助我們相續中從無到有產生菩提心。第四、第五、第六品是生起之後不退失。第七、第八、第九品是不退的基礎上再再增上。第十品就是迴向所有修學菩薩行的善根於眾生和成佛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是通過宣講菩提心功德、菩提心利益的方式,讓我們想要發起菩提心。對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須有清晰的了知,就比如我們在世間做事情,做這個事情之前,我們要了解能夠帶來什麼好處——給我的團隊、我的家人帶來什麼好處。如果做這個事情對我、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團隊等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就很有興趣去做。如果通過觀察,做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利益反而有很多過患,我們就會放棄這件事情。
我們現在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須要了知菩提心到底有什麼功德、利益。第一品宣講了很多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通過學習第一品,就知道修菩提心、發菩提心,是能夠對自己產生很大利益的。雖然從究竟的角度講,菩提心的功德側重於利他,但是在學習菩提心之前,多少還是會考慮學這個法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因為我們現在剛剛開始接觸菩提心,關心的還是與自己的利益有無關係。如果我們發現菩提心的修法對我們沒有利益、沒有功德,就不願意學了。但是我們學習了《菩提心利益》這一品之後,知道它能增長善根、消除罪障,在輪迴中能帶來很多利益,為得到這些利益,就願意去發菩提心。雖然究竟來講菩提心是利他的,現在學菩提心利益這一品,好像又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二者之間看似有個小小的矛盾,其實我們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出於自己的利益去了知它的含義和利益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我們是初學,對於廣大無邊、非常清凈偉大、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現在還沒有辦法站在那麼高的位置上去體會。所以最初的時候寂天菩薩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發菩提心,我們就能夠得到如是的功德、如是的利益,也相合於我們現在的心態,宣講對我們有利益的法。
隨著學習《入菩薩行論》的深入,我們就會發現,寂天菩薩會把我們的心從考慮自己發菩提心能得到什麼利益,逐漸轉移到利益眾生上面。菩提心本身就是圓滿的利他之心,這個心遠遠超越了世間中所謂的愛心。菩提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利益的對象不只是人,其他所有具有心識的眾生都是它所利益的對象,而且最終目的是要把和自己結緣的所有眾生全部安置於解脫成佛之地。我們通過觀察了知菩提心的本體之後,世間中有哪種愛心能夠和菩提心的本體相比?實際上根本就無法相比。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雖然我們最初的時候考慮到它能夠利益自己——如果自己發了願菩提心,能夠得到什麼功德,多少有點自利心。但是隨著學習《入行論》的深入,自利之心通過不斷的學習修練,逐漸都會轉變成利他之心。這也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一種方便。「先以欲勾牽」就是先告訴你發菩提心有什麼好處;「後令入佛智」——學習之後,我們的自私心越來越少,利他心越來越多,逐漸真實趨入於利他的菩薩道。佛陀、菩薩講法也是通過這個方便,逐漸讓我們從當下庸俗、執著的心態中脫離出來,趨向殊勝、偉大、清凈的菩提正道。這是在標題上稍微介紹一下本品的內容和含義。
還有一個就是講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本來具有這些功德,它的功德利益本來就很大,所以,第一有必要讓我們對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所了知,讓我們願意發心;第二告訴我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就是有這麼大,如果我們一旦發起了利他心,發起了菩提心,一定能夠得到這裡所講的種種功德。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所入的自性從三個方面講,前面講了一些內容,現在從所入的本體、自性來進行觀察。首先是入者的所依補特伽羅,誰來入這種菩薩行?是某某眾生或我們要趨入於菩薩行,即入者補特伽羅種種的身心狀態;第二是入者的意樂,就是發心,入者是通過什麼樣的發心趨入的;第三是講趨入的方法,通過什麼方式趨入的,講這三個含義。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我們要趨入菩薩行,補特伽羅在什麼所依上生起菩提心呢?實際上無外乎就是身、心兩個方面。第一以什麼樣的身體作為所依才能生起菩提心,後面講到暇滿難得的人身是最能夠生起菩提心的載體、所依,這是很重要的;第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也是很稀罕的。第一是身體的所依——暇滿人身很稀罕,第二個是意樂的所依——具有福德的心也很稀罕。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菩提心是非常清凈廣大、深入的善妙之心,這樣一種菩提心,必須要有很深厚的福德基礎才能生起來。如果我們的心經常產生邪分別念、邪見,產生很多非福德之心,在這些污穢的心態中產生不了很清凈的菩提心。菩提心非常清凈,它已經遠遠超勝了為自己獲得解脫的小乘出離心,也超勝了一般的世間人為了自我的利益而謀取福德之心,它完全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種心非常清凈,這種清凈的心態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善妙的所依——福德之心,具有福德之心才可以產生清凈的菩提心,而這樣一種福德之心是很稀罕的,非常稀少。
暇滿人身也很難得,具有福德之心也很稀罕。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已經有了想要修持福德之心,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獲得的。我們現在獲得了之後,它可以作為產生菩提心的身所依和心所依,它就是最好的條件、最好的載體。最好的所依就是這個暇滿難得的人身和想要修持福德的殊勝善心,這兩個科判就是這樣的。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這個科判和頌詞主要是宣講了身體的所依暇滿難得。菩提心是很清凈、非常偉大的一種心,這種心在什麼身體上面最為圓滿、最能夠發起呢?佛菩薩告訴我們,暇滿難得的人身最能夠引發殊勝的菩提心,在這個所依上菩提心最容易產生。為什麼這樣講呢?在經論中也有過記述:一些大鵬、腹行的大蛇、旁生、天人,它們聽了佛講解大乘妙道之後,也會心生歡喜發起菩提之心。所以發菩提心的所依不單是人身,其他身體也有發起菩提心的可能性,也能夠發起菩提心。但是從能夠發起的角度而言,最好的身依是什麼呢?佛陀在經典中再再宣講,最好的身所依無外乎暇滿難得的人身。第一是人身,第二是暇滿難得的人身,在暇滿難得的人身上發起菩提心最容易。現在我們擁有了最好的身體、載體,既然擁有了,就應該好好珍惜暇滿的人身,以這個所依修持菩提心、產生能依的菩提心,這個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得到了我們就不能輕易放走。
下面我們開始觀察暇滿人身的道理。
「暇滿人身極難得」:這樣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以獲得的。在一些注釋中,要想獲得暇滿人身有三個條件,而這三個條件都不太容易具足。
第一個條件是持戒,必須要具足十善業道,或者具足五戒以上的戒律。總而言之,必須修持一種斷惡的善法,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修持布施、安忍等善法;第三還要發清凈的願,發願自己的善根以後獲得暇滿人身,這三個條件都不好具足。第一是持戒,有時候看起來持戒很容易。環境對於修行者持戒的影響非常大,現在整個環境很污濁,世人都是在鼓吹擁有妙欲、享受人生等等,這些都是與清凈的修道之心或者清凈的持戒之心有衝突。我們要守持清凈的十善業道比如五戒等,必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等。所以深入觀察的話,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很樂意、很圓滿的持戒,其他的情況就不容樂觀了,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條件,要得到人身就必須持戒。
第二是要行持布施、安忍等善法。得到人身之後,要讓人身具足修道的順緣,就要通過布施來獲得財富,通過安忍來獲得一個不太難看的相貌。我們要具足各種修道方便,雖然獲得人身,但是如果自己不自在:比如財富很短缺,為了養家糊口,必須每天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去打工、去掙錢,試想一下,哪裡還有時間去修法呢?所以雖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沒有通過布施、安忍等等來獲得擁有修法的機緣、財富,實際上我們也沒有辦法圓滿修學佛法,這個條件也不太容易具足。
第三是發願。發願我的善根要為後世獲得暇滿人身而迴向,基本上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做。雖然修持了十善、布施、安忍等善法,但是沒有發願獲得暇滿人身,就無法成就能夠真實修持殊勝法義的暇滿人身。暇滿人身和普通人身是不一樣的,暇滿裡面有閑暇和圓滿,具有閑暇和圓滿的人身是能夠修行佛法的人身;而其他不具足閑暇和圓滿的人身,頂多是個普通的人身,就如現在的很多世間人,雖然具足人身,但不是暇滿人身,在他們身上不具足修法的機緣。暇滿人身一定是能修持佛法的人身,這種人身極其難得,非常稀有。我們現在得到了暇滿人身,就要好好珍惜。
「既得能辦人生利」,既然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就要讓暇滿人身成辦最大的利益。成辦什麼利益呢?人生的大義。人生的大義是什麼?利用暇滿人身修持出世間道、修持菩薩道、修持殊勝的佛道,這就是我們利用暇滿人身成辦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世間人認為的:利用人身可以掙錢、擁有很多資具、讓自已的生活很幸福很圓滿。雖然這也是一種利益,但不是人身最大之利。暇滿人身能夠做其他人身根本做不了的事情。普通人身做不到的事,就是修道之事。暇滿人身既能修道,也能做一些普通的事。我們面臨這個雙選擇,如果用這個人身既能夠修道,也能夠成辦其他利益,那是非常圓滿的。
利益應分主要和次要。暇滿人身和普通人身的功效不一樣。普通人身只能成辦人身的暫時利益,而暇滿人身除了成辦暫時利益之外,還能夠成辦普通人身無法成辦的增上生、決定勝、或者菩薩道的功德。「既得」,既然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就要用暇滿人身成辦人身的大義,就是要發菩提心,修持菩薩道。這是主要利益。
在《前行》等有關暇滿人身的修法中,用了很多的比喻讓我們了知:暇滿人身第一是難得,第二是珍貴。因為珍貴所以難得,因為難得才珍貴,容易得到就不為珍貴。世間中很難獲得的東西,如如意寶,這種東西很珍貴,就是因為它很難具足獲得的因緣。如果像土石一樣遍地都是,那還有什麼難得,也就不珍貴了。真正能夠具足暇滿人身的因緣非常難,人身確實非常珍貴。為什麼珍貴呢?珍貴在哪個地方呢?珍貴之處在於:普通人身、旁生的身體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暇滿人身就能做到。暇滿人身不是一般人身,平時我們如果不好好觀察,感覺人身很痛苦,天天找麻煩,又是生病,又是身體不好,又是心情不好,覺得人身沒有什麼價值。實際上以佛、菩薩的智慧眼光看來,願意修持佛法的暇滿人身的確非常難得,得到之後我們要善用人身,不要用暇滿人身做普通人身能做的事情,不要浪費了。
一般人追求妙欲、錢財、家庭幸福,追求過得舒適等等,都是人的本能。作為修道者,當然不能停留在本能的階段。如果把目標定在本能階段,這種發心和行為與旁生差不多。我們看過描繪動物世界的一些紀錄片,動物對組建家庭、營造房屋,也是非常善巧的。如果我們的人生目標也如此,只滿足本能需要,實際上和旁生差不多,已落到旁生的層次。既然生而為人就具有超勝之處,我們能夠以暇滿人身來追求菩薩行,抉擇萬法究竟的實相,這一點旁生和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既然我們得到人身,應該把人身的利益目標定在菩薩道、定在幫助眾生的上面,真正能夠成就大涅槃。所以目標要分清主要和次要的利益。
成辦利益的次要目標是,作為欲界有家庭的修行者,用此人身還要成辦很多世間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把修行目標定得高一點。出世間的主要目標定在修持佛法、修持菩薩行、菩薩道上面。「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如果我們今生沒有以暇滿人身成辦最大的利益,「後世怎得此圓滿?」後世怎麼能夠再次獲得暇滿人身?暇滿人身不是運氣好碰到了,也不是通過權力、權勢來獲得,得到一個暇滿人身必須具足因緣。今生我們獲得了暇滿人身,是因為前世修持了暇滿人身的因緣。如果今生精進修道,成辦了人生的大義,在成辦人生大義的過程中,也具足了後世再獲得暇滿人身的資糧,這是個良性循環。今生雖然獲得了暇滿人身,但是依靠庸俗的心念執著世間的快樂,沒有用暇滿人身去修持應行的善法,就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浪費了暇滿人身,第二因為浪費了暇滿人身的緣故,沒有進一步修持後世繼續獲得暇滿人身的因緣,所以後世就沒辦法獲得暇滿。未獲得暇滿人身,就很有可能墮入到惡趣中,墮到庸俗人身中,就沒辦法再有圓滿的機會修持佛道。
最好的修持佛道的時機就是現在:我們正在聽法,我們正在修道,我們正在遇到殊勝的教法,我們現在也有一種想要修道的心。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怎樣讓這個修道的心保持下去,逐漸增上並達到圓滿。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生起了它的違品、障礙,就要通過各種方式把負面心態完全遣除,讓自己的心永遠保持在追求菩薩道、追求佛道的境界的殊勝意樂中。
下面講頌詞的含義。〖如云:「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稱為閑暇。〗暇滿人身是具足暇滿的,既然具足暇滿,什麼是暇?什麼是滿?暇是指閑暇,以什麼標準作為閑暇呢?遠離了八種無暇的狀態稱之為閑暇。八種無暇有四種是屬於非人類,四種屬於人類。
首先說四種非人類:「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地獄眾生的痛苦過於激烈,無論寒地獄還是熱地獄,一旦墮入地獄中,極其痛苦,根本沒有閑暇、沒有機會來修持佛法,墮地獄是根本沒辦法修法的。
第二個是餓鬼界。餓鬼界的飢餓感非常強烈,每天為了尋求飲食,在不滿足的饑渴中到處遊走,這種狀態也是沒辦法修法的。比如我們有一兩餐沒有吃飯,就感覺非常飢餓,內心被饑渴的感覺佔據了,這時讓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沒興趣。肚子吃飽了,心中不慌了,這時聽法、做其他事情才容易。餓鬼不是一兩餐不吃飯,而是恆常性的得不到飲食,這種狀態也是沒辦法修法的。
旁生雖不像地獄受嚴重的寒熱痛苦,也不像餓鬼永遠找不到東西吃,主要是處於一種呆笨的狀態。沒有智慧的緣故,沒有辦法念咒修法,極大多數的旁生無法修行,雖然也有具足特殊因緣的旁生在佛菩薩面前聽聞佛法獲得解脫的情況,但是非常稀少。旁生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沒辦法聽聞佛法獲得解脫,愚痴呆笨的緣故沒辦法修法。
第四是長壽天。長壽天是一種天人,他在人間時修持無想定,修持無想定的緣故,死了之後投生在長壽天中。剛開始入定時有一個想法,最後出定時有一個想法,中間很長的時間都是不起一念分別,不起一念分別,也就根本沒有造任何善法。這種長壽天,不能聽聞佛法,不能思維佛法,不能修持佛法,總之稱之為無暇,沒有空閑修習佛法。
屬於人道的四種無暇之處:
第一就是邊鄙地,邊鄙地就是邊地。邊地有時指很偏僻的地方,也指雖然很繁華,但是沒有佛陀四眾弟子遊行之處,也稱為邊鄙地。這些地方都是沒有佛法的,生在邊鄙地的眾生稱之為無暇。
第二是邪見。雖然出生在佛法興盛的地方,但相續中有嚴重的邪見,對佛法、對修佛法的人有嚴重的邪見。有嚴重邪見的人,是不能修持佛法的,斷絕了修佛法的因緣。
第三是佛陀不出世,叫暗劫。如果佛陀不出世,整個世間都沒有三寶名稱,連三寶名稱都聽不到,何來修法?這也是一種無暇之處。
第四是喑啞。喑啞就是六根不具。看不見法本,聽不到聲音,對學法、修法造成障礙,也是一種無暇。但有一些眼睛看不到的人,通過別人的幫助,也能念佛號,也能發願。有的眼睛不好但耳根還算好,可聽別人講法,也知道修持念咒的方式,這個還可以。如果眼睛看得到,耳根聽不到,也可以做一些頂禮轉繞的事,還算好一些。絕大多數眼睛看不到、耳根聽不到的人,都算是無暇。
斷除了這八種無暇,稱之為閑暇。我們看看自已,沒有生在地獄餓鬼旁生,沒有生在長壽天,沒有生在邊鄙地,沒有生邪見,也沒有生在暗劫,也沒有生於喑啞之處,如此就稱之為閑暇。
下面我們講十圓滿。暇滿的暇是閑暇的意思,暇滿的滿,就是指圓滿,圓滿是指能有修法機緣。〖如云:「為人根具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前兩句是指五種自圓滿,後兩句是指五種他圓滿。注釋中首先介紹五種自圓滿:
第一〖身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頌詞中講「為人」,這是指比較正常的人。有些特殊業力的人,同時具男根女根,或者男根女根都不具足,如天生的黃門,都不堪為修道所依。此處所指是具足男根、女根的人。
第二〖轉生於地界中土。〗中土有兩種:一個叫地界中土;一個叫佛法中土。佛法中土指佛法興盛的地方,哪個地方佛法興盛,這個地方就叫佛法中土;還有一個是地界中土,比如印度金剛座為中心的城市,叫地界中土。轉生於佛法興盛的地界,叫轉生中土。
第三〖眼等諸根完整無缺。〗頌詞中講「根具」,「根具」就是眼根、耳根等諸根都完整無缺。可用眼根看佛像、看經書,可用耳根來聽法,可用舌根和其他人討論法義、提問或者傳道。除眼、耳、舌等身根,還有一個意根。意根就是頭腦很清醒,可以思維問題,這是主要的根。
第四〖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業際無倒是指自己沒有造五無間罪,沒有以五無間罪為因,而讓自已業際顛倒,這是比較重的業際顛倒。還有一些五無間罪以外的,如經常殺生、偷盜、做一些非法行,如此業際已經顛倒。應做的沒做,不該做的做了,善惡因果互成顛倒,就成了業際顛倒。斷除了五無間罪為首的很多惡業,稱之為業際無倒。
第五信佛法。〖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為信佛法,〗這方面是指以律法為主。佛陀的教法有經律論三藏,這裡指對佛教的律藏產生信心。律法是能夠調伏自心的殊勝方便,能夠讓自已修持善法、斷除惡業。對律法有信心、對佛陀的經藏、論藏都有信心,這個稱之為信佛法。
〖這以上是五種自圓滿。〗「自」的意思就是在自身上需要具足的因緣。「圓滿」就是修法的機緣在自身方面具足,這個稱之為五種自圓滿。
下面講五種他圓滿:觀待他方所具備的修法機緣稱之為他圓滿,共有五種。前面頌詞說過「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就是指五種他圓滿。
第一〖佛陀現身於世〗。佛陀出世,給世間帶來了光明。有了佛陀出世,才出現了三寶、佛法;佛出世了,我們才具足修法的因緣。如果佛不出世,我們不可能有修法的因緣,這是觀待他相續而具足的第一個圓滿——佛陀現於世。
第二〖宣說佛法〗。如果佛陀已出現於世,但是未宣說佛法,對眾生也沒有利益。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靈鷲山二轉法輪,廣嚴城等處三轉法輪,現在才有三轉法輪的教典住於世間,宣說佛法、講解佛法。
第三是聖教住世。〖因為有見諦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即是有見到諸法自性的、見諦的這些聖者,讓佛法得以住世,這是比較嚴格的標準。從不太嚴格的角度,可指有修學佛法的方法住於世間,如世間有可以修學的經典、論典等,也可稱為佛法住世,還沒有隱沒,稱為教法住世。
四是入教。〖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佛門〗,叫「入教」。自己趨入佛門是依靠聖者證悟的語言,是觀待了聖者證悟之後的教言令我們趨入佛門,所以稱為他圓滿。
第五是指〖有提供資具的施主,這是指為利他眾的慈悲〗。有施主意為:對出家人來講,要順利修行下去,自己一心一意修持的緣故,不去從事農工商等事情,要靠施主們提供資具,才可以順利修行。這是指為利他眾的慈悲心,〖這五種是他圓滿〗。這五個他圓滿要觀待他方才具有修法機緣,所以稱為他圓滿。
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即十種圓滿,加上前面講過的八種閑暇之處,一共有十八個方面,稱為十八暇滿。〖具足十八種功德的人身實在是極為難得。〗因為擁有這樣的人身才有修法機緣,若不具備這樣的人身,修法不可能圓滿,也無法順利修行佛法。
〖《華嚴經·佛暖處傳》中云:「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凈圓滿閑暇亦難得。」〗遣除八無暇是很難得的,因為要遠離八種無暇,必須要具足很多因緣。要離開地獄,就不能造粗重的業;要離開旁生,離開餓鬼,都不能造相應的業,這是很難的。「清凈圓滿閑暇亦難得」:遣除八無暇之後,獲得清凈、暇滿的人身非常難。有人說:我已經得到了,有什麼難得的?從實際意義上分析,才知道人身是非常難得的。知道難得,就應該把它當成最珍貴的物品使用,用在最應該用的地方。什麼是最應該用的地方?前面我們分析過,修行佛法是最應該使用的地方。其他的世間勞作之事,一般的人身都能做,一些旁生也會做,所以不是該用之處。最該用的地方就是修持菩提心、修持利他心、修行菩薩道,這是最應使用之處。
〖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這樣的人身暫時可以獲得人天快樂,轉為人或天人,在天界中輾轉增上快樂,比如從三十三天到夜摩天等輾轉增上;決定勝是指涅槃或者解脫,具有這樣的能力。獲得暇滿人身修持善法,第一能得到增上生的快樂,第二能得到決定勝的安樂,都是依靠暇滿人身得到的。
〖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這是在教授我們要珍惜暇滿人身。暇滿人身這麼難得,這麼寶貴,居然被我獲得了,就好像是乞丐在垃圾桶里撿到一個如意寶一般,他會想:我這樣的身份居然會撿到如意寶,是不是在做夢?是不是假的?同樣我們也要想:這麼難得的暇滿人身,具足這麼多功德,現在居然被我獲得了,我居然獲得了修行正法的能力,應該非常高興、歡喜。有時候想:我是不是在做夢?因為雖然非常難得,而現在我們確實獲得了。
既然獲得了,我們要利用這個暇滿人身,時刻精進,兢兢業業奉行善法;我們要利用這個暇滿人身,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快樂。
〖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於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再度得到這樣清凈圓滿的人身?〗如果此時我們沒有了知它的利益重大,也許會熱衷於其他非法的事情,用寶貴人身做非法的事情,沒有修行有利於自他的善法,浪費了暇滿人身。後世怎麼可能再度得到清凈圓滿的人身呢?
〖絕對不會得到,〗因為因緣不具足了,因緣不具足的緣故不可能再得到。
〖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生。〗寂天菩薩也同樣教誡我們說,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人身,不要虛度,要依人身好好取捨,好好修持菩提心。
〖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閑暇無意義。」〗佛經中也是說,千萬不要讓這樣的人身無意義地空耗。
〖《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致弟子書》是月觀論師寫的一部論,他曾經在那爛陀寺和月稱論師辯論了七年自空他空的中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證悟者,他給弟子們寫了《致弟子書》,就如龍樹菩薩給摯友樂行王寫了《親友書》。這是月觀論師給他的弟子寫的教言:「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說任何一個人得到暇滿人身後,都可以藉助暇滿人身趨至於涅槃彼岸,完全可以超越生死大海,播下成佛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實際上暇滿人身的功德遠遠超勝了如意寶的功德,因為如意寶珠只能滿足吃穿,滿足世間的種種所求如意,滿足無病、照亮等利益,只能滿足今生的利益,而暇滿人身不僅能滿足今生的各種利益,而且可以成辦來世的利益,所以功德遠遠超勝如意寶,這樣的人身誰會虛耗呢?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以上講了第一個科判。下面講第二個科判: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上面講的是身所依,現在講的是心所依。就是以心做為所依,在這方面產生菩提心,這種福德之心也是非常罕見的,很難以具足的。一旦我們具足這樣的心,也應該珍惜,讓我們獲得菩提心的修法。
猶如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首先打個比喻,好像是在烏雲暗夜中,尤其月底二十八、九的時候,看不見月亮,非常黑暗,再加上有烏雲盤據在空中,這樣的暗夜是什麼都見不到的。「剎那閃電極明亮」,這個時候如果突然出現閃電,這個閃電會照亮整個大地,顯得非常明亮。同樣的道理:「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世人的心就好像烏雲暗夜什麼都看不見,因為世人的心具足很多無明煩惱、罪障等,非常愚痴、黑暗。佛威德力就比喻成前面的閃電,然後因佛威德力,如閃電一下子把整個大地照亮一樣,讓世人突然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一種想法,這不是很稀有嗎?非常稀有。這樣的黑夜中,出現這樣的一種閃電,照亮了整個大地,就如在我們的心中,突然產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這是非常稀有的。既然我們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意願,就應該以此為突破口、契機,加入到修行廣大福德善根的行列中。注釋講:
〖例如:在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現得極為明顯。〗和頌詞的意思是一樣的,在這樣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然出現的閃電會讓色法顯現得很清楚,雖然短暫,但是非常明顯。
〖同樣,藉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時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藉助佛陀的威德之力,自己相續中也有某種善根,加上外在佛陀的加持,使處在黑暗中的世人,偶而也能產生修持善法的念頭。
〖而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生起,因而我們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實際上這種善心不會屢屢產生,有的人短暫生起就失去了。我們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令其不斷增長;就因不易產生,更要努力生起並增上。這對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入行論》也是不斷增長我們的善心,學習教言也是天天修持我們的善心,最後當我們修行非常純熟的時候,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會自然變成一種利他心,顯現一種菩提之心,這是通過訓練,通過不斷努力才可以增上的。如果只是由其發展,偶爾產生一種想要修善、想要利他的心,沒有刻意去保護和發展,這樣的善心終有一天會淹沒在自己滿是罪業無明的相續中,沒辦法通過自然的方式讓它再再增長,所以我們要刻意發展這種善念,保持這樣的善念。
〖如云:「具備閑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頌詞中這樣講:現在我們已經具足了閑暇和圓滿的一雙翅膀。閑暇是一隻翅膀,圓滿是另一隻翅膀,就如大雁或老鷹一樣,已經具足閑暇和圓滿的雙翼;也具足能現見善惡功過的眼睛,這個眼目也很重要,現在我們已經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能夠區分這些的智慧眼目已經具足了。在這樣的基礎上,在這樣的條件下,「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還是被今生的名聞利養的網罟所束縛,「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難道不是最後已經進入了充滿罪業的樊籠之中嗎?意思是說我們已經具有了閑暇圓滿的翅膀,也有了能夠善見功過的眼目,應該努力去修持如此殊勝的善法,應該翱翔在大菩提心的虛空中,不能被眼前一點點名聞小利所引誘,入於密林,被獵人的網罟所擒獲,這是不幸的。老鷹就應該翱翔在虛空中,遠離一切障礙;菩薩也具有閑暇、圓滿的雙翼,也有能夠現見善惡功過的眼睛,也應翱翔在殊勝菩提心的虛空中,不要去貪圖名聞利養,最後被名利網所擒。這樣最後我們也會如一般的世間人一樣,讓已經具足的功德無法發揮其用處。這方面是修持菩提心、修持菩薩道的人應非常注意之處。這裡是講了「意樂所依福德之心」。菩提心是依靠強大的福德之心作為依靠的,如果沒有福德之心,菩提心很難產生。這種福德之心,在頌詞中也講很稀有、很稀罕,所以當我們產生這樣的善念時,應該刻意地去保護,讓它數數地增長,在這種心態下產生菩提心。
推薦閱讀:
※佛光菜根潭節選----星雲法師
※凈空法師:念佛就是真懺悔,念佛消業最有效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第75集
※2011陳大惠第三次採訪凈空老法師(上)(下)
※智諭法師《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一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