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張愛玲
06-11
很早以前,便鍾情於她的文字。她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而我想說的是:「因為痴迷,所以願意傾其筆墨!」不管是多少文字?不管它是好、是壞?總歸還是想把內心那些悸動給記錄下來的……很想走進她的內心,去看看,看她到底蒼涼到了哪般程度?黑暗而無半點母愛的童年;一段傾其一生卻被傷的千瘡百孔的愛情;一個被孤寂與凄涼包圍的晚年。我甚至會認為,她的來到,僅僅是為了留給世人一個蒼涼、凄美的故事而已,以及她那些蒼涼的文字……今天忽然問小煒,問他是否了解張愛玲,可他的回答多少是讓我有些失望的……他竟不知道張愛玲是誰?但他願意了解,對我而言,卻也是一種安慰。我痴迷張愛玲,就好比小煒曾經一度痴迷那些武俠小說吧!像他所說,有些東西是無緣由的,只是一種無緣由的痴迷………我給他講我了解的張愛玲,講她的黑暗童年;講她的凄美愛情;也講她的凄涼晚年。竟一下子絮絮叨叨的說了好多,也不考慮聽的人是否也願意聽我這麼說著?小煒說:可以傾聽一個人的心聲,是件非常榮幸的事。且不去深究他的回答是真心話,還是僅僅是出於禮貌的回應?對我而言,都會是一種莫大的安慰!似乎她是我這輩子都說不完的話題。好比那自來水的開關,一旦被打開了,若不及時關上開關,怕是要一直這麼流下去的……因而,總還是想再在她寫點什麼的。她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而我想說的是:「因為痴迷,所以願意傾其筆墨!」不管是多少文字?不管它是好、是壞?總歸還是想把內心那些悸動給記錄下來的……她曾在十七歲的時候便寫道:「在沒有人與我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對生命的愉悅。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嗤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這般深沉、這般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對生命獨特詮釋的文字。哪裡會有人想到,這是出自一位尚未成年的十七歲少女手中呢?張愛玲的童年是充滿著灰色的。她從小便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這無非是讓她更早的擁有了洞察這個世界的僅屬於她的視角。她過早地擁有一顆成年人的心,以至於她的文字,總不能夠讓人與她的實際年齡聯繫起來的。想必她是始終都生活在塵世之外的,她在《我的天才夢》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別人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之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我卻發現我甚至不會削蘋果。我費了好久才學會縫補襪子………」她終究還是不同於常人的,雖然她不會削蘋果、不會縫補襪子,然而她卻表現出了驚人的文學天賦!她的創作鼎盛時期是與胡蘭成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只是,才華被愛情埋沒是許多寫作女人的悲劇,即使是張愛玲也是無法逃離這般宿命的!忽然想起她在《傾城之戀》中的一段話:「人人都關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她撞破了頭也撞不進去。」其實,有些東西缺失了,是這輩子都沒辦法補回來的,你不想認命都不行!隨著與胡蘭成這段戀情的結束,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怕只是萎謝了」,只是萎謝的,怕不只有愛情吧?就連才華也一併萎謝了……以至於在其後的一年終,她竟寫不出任何文章來。即便是到了晚年,她也沒有再寫出如《傾城之戀》《金鎖記》這般傾城之作了。有時候我會想,假若張愛玲沒有與胡蘭城相識、相知、相戀及至最後的凄涼分手?她是否還依然能夠寫出這些傾世之作?我總是認為,一個人一生中假若沒有什麼波折、沒有什麼磨難、亦沒有什麼打擊,怕是不能夠寫出有價值的文字來的。因為經歷過,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沉默。自從與胡蘭城結束後,怕是在她的世界裡便一直都是寒冷的冬季了。一直都是斷斷續續地飄著銀白色地雪片的,從此再無一點陽光過………很多張迷及研究張愛玲的學者們,至今無法理解她的第二段婚姻。與第一次婚姻一樣,她的選擇依然讓世人不解。誰也不能夠理解一個如此優秀的才女,何必嫁給一個比她大二十九歲的美國無名劇作家?而且,因為賴雅長時間的中風癱瘓。幾乎拖垮了張愛玲的經濟、才華和身體。為了讓丈夫得到更好的治療,那些日子,她幾乎為了賣稿而四處奔波勞累。或許,有太多太多的人無法理解她。然而,我卻不覺得她的選擇有半點不妥之處。我反而覺得那是她無比正確的抉擇。曾經,我們在是選擇愛你的人還是選擇我愛的人之間議論紛紛。然而我想,只要是個女人,她多半是願意選擇前者的。畢竟女人還是需要被愛的多,她們的內心還是渴望被心愛的男人捧在手裡、念在嘴裡、放在心裡的。張愛玲終歸是個女人,她也是需要被愛的。在經歷了與胡蘭成的感情糾葛後,那段她傾其一生的愛的愛情,傷的她太深!怕是再無其它能力去愛別人了的。她說過:「你終究還是不肯的,我想過,假若不得不離開你,我亦不會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怕只是萎謝了。」「亦不能夠再愛別人」她的愛,早已被胡蘭成的無情無義,徹徹底底地從內心最深處的地方硬生生地給抽走了!她哪裡還有激情再去尋找那所謂的「美好愛情」呢?她是不願再一次那麼狠狠地往自己心口戳上一刀了的!她需要有一個人來愛自己。找個同樣懂自己的、愛自己的人來安撫那顆千瘡百孔的心!此時,哪裡還需要去追究這個男人愛我的同時,我是否也一如他愛我般愛著他呢?儘管日子過的清貧,然而,那顆心至少是平靜的。平靜便好,平靜便不用擔心會再起無端的波瀾………其實,從張愛玲的自傳《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知道,她是懷過孩子的。那是在美國寫作營是發現自己懷孕的,當她告訴賴雅時,賴雅深知自己是沒有能力再給她一個安穩的家的,所以它暗示她做掉孩子,然後結婚。那年,張愛玲三十六歲。自此,她再無有過自己的孩子。也許,有人又會不理解了?為什麼她就能這麼輕易的把這唯一的孩子給拿掉?其實,在《造人》中她曾那樣寫道:「我一向是對年長的人比較有親切感的,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而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她說:「獸類有天生的慈愛,也有天生的殘酷。一條魚產生幾百條魚子,被其它水族吞噬之下,光剩下幾個供孵成小魚。為什麼我們也要這樣浪費我們的骨血呢?我們的精力有限,在世的時間也有限。可做,該做的事又有那麼多——憑什麼我們要大量製造一大批遲早要被淘汰的廢物?」我想她終究還是不願她那唯一的骨血來到這冰冷的世上的。她怕他也終究成為遲早要淘汰的廢物,她更怕他同她一般遭受這世間的無情無義、冰冷、黑暗、寂寞、蒼涼!——待續昨晚實在是沒再繼續寫下去,寢室的燈準時的在十一點熄滅了,頓時便只剩下了黑暗。同寢的早已回到各自的床上,在那津津樂道地看著自己痴迷的影劇了。唯獨我,還坐在書桌前,靠著僅有的微弱的手機光線繼續寫著。同桌說:「你還真是痴迷哪!」我說:「是早已痴迷了的,只是現在想為她寫些什麼罷了!」的確是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能這樣無視時間的早晚,僅僅是為了自己痴迷的她寫著自己的悸動……我想我們誰也沒有權利去指責張愛玲的冷漠、無情的。畢竟,我說過:是這個世界先拋棄了她,而後她才選擇拋棄這個世界的。其實,她只是別無選擇的,選擇了拋棄世界。所以,我們是不該用世俗的偏見眼光去看待她的。不管那尚未出世便夭折的孩子,到後來是不是真的也成了淘汰的廢物?我們都唯有選擇沉默,無需議論什麼?至少,那終歸不是你的孩子。賴雅不久便離去了,又剩下了她一個人面對這冷漠的塵世!處理完賴雅的喪事後,她平靜地做出了一個,讓她至此可以遠離塵世喧鬧與繁雜的決定——隱居公寓。至此,她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公寓!一直過著真正獨居的生活。我想,我們是應該諒解她的。請諒解一個柔弱的女子在經歷了塵世的悲歡離合、刀光劍影、愛恨情仇之後想讓那顆疲憊至極地心安歇的願望吧!如果,你也同樣經歷了這些,怕是很多人早已沒有那麼大的勇氣留在這塵世了吧?而張愛玲至少還活著!她曾說:「當沒有人與我交接的時候,我對生命充滿了愉悅。可是,我卻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嗤性的小煩惱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她也曾說過:「我自己的心,只是我自己懂了。」既然,世人都不能懂她,那又何必要面對世人的猜測、議論、不解呢?從此隱居了公寓,倒也來的清凈!她是那一襲華美的袍,而塵世那些牽絆著她身心的紅塵往事,便自然而然的成了讓她憎恨的無數虱子!她的隱居生活,至此到她的生命結束沒有人會去追問,張愛玲到底來這塵世,到底為了什麼?我說:她僅僅是為了給世人用她的文字訴說了她那蒼涼的一生。她坎坷的一步步走下來,然後,用她的蒼涼語言告訴我們……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當她離開人世時,還在不厭其煩地修改著她最後的絕筆之作——《小團圓》時的內心活動。也許,是繼續蒼涼的?也許,是平靜如水的?也許………如果,一個人沉默。通常有兩種答案:第一種是默認,而另一種,則是風清雲淡。因為,再回過頭看過去,除了當年的年齡外,誰還會去做那些幼稚的事情呢?脫離了年少的無知之後,才漸漸明白。其實,愛情是一種傷口,一種很奇怪的傷口。如果兩情相悅,那麼傷口就會無限的擴大,中間充滿了滿足與幸福;如果不是兩情相悅,那傷口更會無限擴大,只不過傷口中間掩藏了更多的卻是恨意和不為人知的痛楚……有人說: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那時候喜歡,是因為沒有徹底的愛過,所以即使濫醉如泥,卻不曉得酒到底有多濃?與感情無關的酒,喝得再醉,卻都與濃稠無關。張愛玲的愛一開始便毫無保留的全給了胡蘭成,而那時她怎知道那酒會如此醉人?醉的她整個心都麻痹了,無法再去感知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很多年前,我是恨張愛玲的。明明可以寫的很完美的愛情,在她的筆下全都支離破碎,張愛玲的愛情虐得只剩下了人性,人性和人情,從一開始就沒在一條道上。」匆匆吃完晚飯,就趕忙繼續寫下去。之前我說到張愛玲寫的愛情故事。是的,之前我曾恨過,那麼美好的愛情,何必硬要寫的如此體無完膚呢?可是,當真正走近她、了解她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是我錯了!她是個作家,自然是用她的文字如實的記錄著她眼中的世界。而她的世界,的確是沒有陽光的。所以,她的文字也就不可能像蘇青的文字那樣明朗了。最純粹的語言,往往最能觸動人、感動人!張愛玲活著的時候,世人對她更多的是冷嘲熱諷、不解、亦或是側目而視。她曾在《我的天才夢》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中寫道:「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的。」她是早已知道,世人多半還是無法諒解她的吧?否則怎麼會在第一篇成名作中就這樣寫道呢?然而,後來人們居然開始掀起一股「張愛玲熱潮」。歷史彷彿輕輕一甩袖,積年的塵埃落去。人們驀然回首,才發現那依然奼紫嫣紅的張愛玲。她聲名雀起!然而,遠在加拿大的張愛玲卻彷彿在看著別人的故事。如同那時離開胡蘭成時一樣,不哭、不鬧、亦不去挽留。只是默默離去,其實一個女人的不挽留,往往最能讓男人在後來的歲月里覺得對女人有所愧對!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對於張愛玲顯然還是多了那份愧疚的,只是,愛已成殤!對於,這次的熱潮,張愛玲依然表現出了她的平靜。她同樣保持沉默,任由她人訴說。她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她的世界,彷彿在獨自傾聽著另一個叫張愛玲的人的傳奇故事。直到,不知是寂寞,還是幸福的離開這個喧鬧、冰冷、冷漠的滾滾紅塵………昨日,看了三毛根據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經歷所寫的《滾滾紅塵》的電影,心生好些感慨……那段傾城之戀,傾其了張愛玲一生所有,卻依然被整個世界徹底地拋棄!似乎,現在有太多的人熱衷於看那些所謂的票房很高的佳片,卻少有人去看那些離我們遠去的、漸漸褪出我們視野的影片。我有時喜歡叫她「愛玲」,不是因為什麼,只是覺得這樣叫她比較親切。按照輩分來說,如此叫她自然是不合適的。然而,在我這裡這些也是可以略去的,一個人的靈魂與另一個人的靈魂在這世上永遠是平等的。很多人說她孤傲;說她常拒人於千里之外;說她是個怪人。然而,這真的是事實嗎?若不是這身邊人無一人真正懂她,她又何必拒人與千里之外呢?若不是那黑暗的童年,她又怎會有如此的絕望呢?若不是胡蘭成的濫情,她又怎會孤老終身呢?是這個世界先拋棄了她,而後她才拋棄了這個世界的。那日,初次與胡蘭成的交談,不知不覺中竟過了五個小時,若不是天色漸暗,想必交談還會繼續下去的。那時,她便知道,眼前這個男人是懂她的!懂她的文字,所以更懂她!從小就缺失父愛的她,自然對胡是有一種依賴感的,那麼多年了,她終於遇到了一個懂她的人。這個世界早就拋棄了她,而現在胡是那個將她重新挽就回來的人。重新給了她絢麗的世界,不管之前的世界是有多灰白、多黑暗,此時對她而言都已經不再重要。然而,她後來說過:「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只是,那時候,她又怎會想到這些呢?她傾盡自己的全部去愛他,在世人詫異的眼光中相愛,愛的那樣超凡脫俗。試想一下,當這個世界所有人都拋棄你的時候,有一個人過來將你擁入懷中,給你從未有過的關懷、理解與呵護,你是否也會認為這個人是上蒼賜予你最好的禮物?是否也會暗下決心與這人廝守終生?只因他在你最需要愛的時候,來愛你!謝娜在婚禮中這樣說到:「謝謝你,張先生!在我最需要愛的時候,來愛我……」說到那裡她便哽咽的不能再說下去了,眼淚便流了一地……想必,那時愛玲比謝娜要激動的多、更願意傾其一生,愛眼前那個男人!畢竟,謝娜沒有被這個世界拋棄過。胡蘭成沒有向她隱瞞已婚的事實,然而這些對愛玲來說都是可以忽略的。在胡蘭成的妻子提出離婚後,他們則順理成章的在一起了。那年,她二十四歲,而那年,他三十八歲。「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是胡蘭成在兩人結婚時所寫。她們的婚禮沒有任何儀式,只有好友炎櫻為證。「現世安穩」,那時的胡蘭成想必是願意給她一個安穩的「家」的。她曾在胡的信中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也許,她只在乎胡蘭成當下對她的愛,其他的她都不願多想。她從未在意世俗的眼光是如何看待她的愛情。愛玲本身就不是一個世俗之人,她不以世俗的價值觀去品評一個人,自然也不會以世俗的眼光來品評自己的。對於世俗之人的談論,她早已習慣,早已麻木,早已看透。在她眼裡那些世俗之人,只不過是一群愚昧、守著封建主義壓抑自己思想的可憐人罷了!她在散文《愛》中寫道:「於千萬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萬人中,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碰上了,那也就沒什麼好說的,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文字,也是從那是開始被她的文字吸引,近而強烈的想了解她。她也曾在《遲暮》中寫到:「青春如流水般逝去之後,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長夜又將怎樣度過?」她的晚年,是孤獨的、凄涼的。其實,我覺得即便是身邊圍繞了好多人,她也還是感覺孤獨的。她曾說過:「我將只是萎謝了」只有胡蘭成能使她重新綻放,然而那是不可能的了。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洛杉磯的公寓內。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她是帶著她的蒼涼離開的,就連離開也選在了這樣一個塵世最繁華最熱鬧的日子。她逝世的那日,恰逢是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享年七十五歲。張愛玲雖不是世俗之人,但她又是世俗的,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感受到!她告訴你,但她不炫耀!張愛玲喜歡用一個蒼涼的手勢,來形容她作品中的人物,而事實上,她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她說她不喜歡壯烈,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我愛她的文字,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一種喜歡。喜歡這樣的文字,平靜、自然、睿智。然而,在現實中遇到的眾多朋友同學中,竟沒有一個人和我一樣喜歡張愛玲,更別說坐在一起討論一下了。也只能是說給自己聽罷了,或是說給那個遠在天堂的張愛玲聽。今天,小煒聽我說張愛玲時對我說:「不要過多沉浸在那些文字里,畢竟那是她的故事。」是的,很多人會說看太多張愛玲的文字,會讓人感到悲涼,對人生失去了樂觀。或者又會有人認為:她只是一個不無庸俗的作家,喜歡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孤傲女人罷了。然而,我依然覺得她偉大。張愛玲性情孤傲,她的文章是寫在針尖、刀尖和舌尖上的,犀利、冷酷!只是輕描淡寫,便可以呵成一片蒼涼的氣氛,這便是張愛玲!或許,許多人都已經忘記了她。然而,多年以後,我們依然還能從她的文字中感觸到那麼多,這也是一種幸運,一種幸福……何不嘗試著任由自己的思緒寫下去,寫好了再回頭去看,或許那些所謂的主題,早已滲透在字裡行間了。我說我是不喜歡被限制的,我只寫自己內心的文字。自然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從不去考慮什麼主題?什麼中心的?我不想讓自己的文字去奉承那些世俗人的虛榮心,我說我的文字只寫給自己,和看得懂的人!對於愛玲,我還需要去慢慢了解,去慢慢走進她的內心,通過她那些文字……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張愛玲: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
※解讀張愛玲(下) -淳 子
※ 世間已無張愛玲
※張愛玲:她一生寫透了男歡女愛,卻沒有看透自己的愛情!
※沒有風花雪月:情痴張愛玲的艱難情路
TAG: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