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術與養生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以文治國、以武安邦作為傑出人物的標準。而且歷代習武練功者經久不衰,更以扶危濟困、行俠仗義、武德高尚作為武林人士的傳統品質與美德。在科技和兵器不發達的古代,歷朝歷代都有武藝高強的將士為抵禦外侮爭戰南北、保家衛國、除暴安良,留下了為人稱頌的業績與凱歌。武術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國術,除說明武術源於我民族外,更說明我民族重視武功,崇尚武德的程度,中華民族的各類技藝多不勝數,唯以武術為國術,,可見咱民族民魂精神的內涵。 中華歷代武林高手,從各自不同的特點,為中華武學充填了深奧絕倫的技藝與學問,理法皆備,博大精深。通觀傳到世界各地、各國,被改頭換面,自成了一種拳術,也僅是些細枝末節的方法而已,真正的武學拳理基本上沒出國門,這一點,從他們的訓練方法上即可證明,都是以筋肉暴露、汗流浹背、氣喘如牛、苦練求成,此種弊病出自外國,而且又傳染到中國,相當一部分近代拳家忘了我國術武學之本源,而苦學西方的機械式的所謂 「科學訓練」,尤以國家學院為甚,特種訓練亦是如此。此種武術和技法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養生,更不是根本上的東西,一遇實戰決不能得心應手。這一點請各位練武者自己回答,別不好意思,非但自己不行,就連教練和師傅都做不到,除了在與什麼都不會的人面前,不敢反抗者或師傅打徒弟時有些用途,如若一遇會家和反抗者爭鬥,你就會驚人的發現,苦練數十年的武術並沒有多大用處,依然是以大欺小,有力打無力。況且殘酷的訓練對人的身心沒有益處,並不是練武強身,而是練武殘身,我本人見過很多正常健康的年輕人,出於對中華武術的崇拜,投師學藝,真正的武功沒有學到,落得病患,實屬可悲矣,原來天下教武者大部分人都在走著一條錯誤的道路,都在以誤傳誤。 本人自幼酷愛武術,四十載求學苦練探索,略有醒悟。故一片慈悲之心,恐誤人子弟之念,欲將心中所感獻給後世習武者,或可喚醒迷途!使學武人認識自心,理解自心,煉心、修心、養心、明心。 現如今,真正的武學真源並沒有被人們所認識,社會上傳授教學的都是方法和套路的演練,也有以松靜求之者亦固不明理源而走入呆板僵死的門經的。學武練功應先認識人身的根本,在本源上下功夫,本固枝榮,根深葉才茂。 武術是屬於世界人類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武術?中國武術是國粹,作為炎黃子孫,誰不希望本民族的文化被世界人民承認並接受,中國武術是門大學問,它不求流行好看,鄙視強揚賣弄,它體現著強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風格。 學武為了實用,現如今「練、養、用」合一的武術有多少呢?武術本來不是根源,得智慧心靈之大本,武術不學自會,不練自通,以心養功而後以形練功,煉心靈之氣是內功,習武練拳不以內功為基礎,等於蓋房沒有打地基,沒有心態平衡,心安理得的基礎和功夫,自身的陰陽氣如何能平衡?內五行氣(心、肝、脾、肺、腎)如何能圓合?自身三寶精、氣、神如何能合一?練拳首先要手、眼、身外三合,精、氣、神內三合。 習武練拳要以靜養為基礎,心神安定、身體自如,所化生之動作是心靈的需要,並非人為學的作勢,人為的作勢叫做裝腔作勢,叫做有為法。心靈精神靜極所化之勢才是真動勢,動是現象,目的是按《黃帝內經》所說的「精神內守,真氣從之」。動不離靜,靜乃動之源,動乃靜之用。如此有體有用,有動有靜,動靜不息,運動動作不完,運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變化萬千,心靈之動即太極之動,太極含萬化之理。靜者,精氣神自如,內五氣自然協調,五氣圓合,誠於中而形於外,動作連貫圓合,收無定法,起無定式,運用自如。運動姿勢非學來之式,是自己身心本能產物,是真氣之化。不動不足以通神氣,展精神,不動不足以活氣舒筋骨。動靜之機隨自身陰陽而動,需要什麼動作出什麼動作,什麼動作舒服合理,就出什麼動作,故而說太極拳人人一套,就靠你自己養精氣神發動出來。此為自心自法,調節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的運動本質,皆以養心源為本,叫做無為法。 現代人所學的太極拳是當時初創人的心靈精神發動,隨自心自然而生,並非僵死刻板的固定動作。現時學拳有的連呼吸都做了統一的規定,被他控制,何有自然可言,學死人的方法,控制活人的運動,但具體的方法和招數已大大地限制了你的精神境界,故而臨場心態一失衡,即亂陣腳,平時所學全部失靈。
  • 2010-1-28 15:50
  • 回復
  • 流星雨之旅
  • 130位粉絲
  • 2樓

    武術之源貴在養精神,精神大則氣力大,兩目如電,神光護體,威嚴無比,對手焉能不膽寒心怯呢?!最高的實戰是精神之戰,有形的武術再高,心氣一破皆作廢矣。武功之高低不在招數之多寡,而在心靈能量的高低,順乎心則能應其手,招數不學自出,以無為法勝有為,不遲不早恰到好處。這就叫法無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 談到此處可能有武學同道會問是否否定了所有練法?其實不然,我是指武功若想達到上乘的境界,應先求真本,本立而萬化生,故而無論習武養生必先明理,理明則萬法生,大徹大悟的明理者必是心懷上乘武功的高人,他必有博大的精神,「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所以習武必以心源為基,以氣為用,以體助仁,以拳扶義。練心生法,法無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請學者自悟。 現時社會上,公園裡晨練的人很多,都不得其真法,教功者以誤傳誤,我眼見一位太極拳輔導站的輔導員親自對我講述了她煉武的經過,她熱愛武術、太極拳,每日早晚都練拳已經有六、七年了,去年感覺渾身疼痛,原以為是風濕所治,到中醫門診看病,大夫號脈告知她是氣血不通,勸其不要再煉拳了,果真一周沒練拳,什麼葯也沒吃,渾身疼痛的病沒有了。我們仔細地給她分析了一下,練太極拳的人耳朵聽著錄音機的音律,眼睛看著手勢的運轉,還要想著腳下的步伐,這種煉拳的動態是不是叫做「三心二意」呢?這不是機械運動是什麼呢?學煉別人的姿勢,眼向外學相,心意外馳,神已離舍,這是人為的做作之式,裝腔作勢。眼向外,神散,心意向外,氣離自體,精神外馳,根動,這就叫有為法,勞神費氣之舉,起不到強身養生的作用。千篇一律的規定動作,束縛人們的手腳,反而不自如,裝樣比畫別人的動作,更是不能自然。運動形式千篇一律,萬人都是一法,今天這樣比畫,五十年後依然如故,只求形體上裝裝樣子,最終添了疾病,殘了身者比比皆是。如果醫生給千人開一藥方,大家都服此葯,能都有效嗎?功法千篇一律,可人不是一律同等,男女老幼,健康情況,心理狀態都不一樣,定招、定式、定法,怎能適應萬人身心呢? 學習太極拳必先學其理論,首知太極之先,本是無極。鴻蒙一氣,渾然不分,故無極是太極之母,即是萬物先天之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氣上浮,濁氣下降,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 人之生,本為一無極,即先天之機,迨入後天始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人之作用,有動有靜,動極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於天。神凝內斂,無異於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因此學習太極拳者,必須先明太極之妙道,若不明理,只是肢體運動,徒勞無益。故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靜思明理,返觀內照之法不可缺,而行功也不可廢。 練功人,須於動靜之中,悟太極的至極真理,於剛柔之中,尋生克之玄機,然後由太極而入於無極。心性神氣,相倚相隨,則達到心安定性,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肢百骸,氣血周流暢通,不粘不滯,真可謂得斂神聚氣之法矣。武學之真諦內家拳學經典著作雲「習拳者應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能聚,神必亂之,心性不接,神氣不交,則四肢百體莫能一氣。雖依勢活動而難收成效也。」這是拳理,也是養生健身哲理與方法的論述。 還有一種習武練功之法,意想眼前如有一巨大氣球,人雙手用意推其球,久而久之,可以推人丈許,這種功夫是可以煉出來的。可不知,煉此功者,發力之後疲憊之極,自感精疲力盡之苦,只有習者自知。究其根源,意即是氣,發、放的意即是消耗精力,浪費生命能源,此謂有為法。身、心、意離體,真氣散矣。《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養生健身之理論是指導煉功的真理。
  • 2010-1-28 15:51
  • 回復
  • 流星雨之旅
  • 130位粉絲
  • 3樓

    佛家最上乘經典著作《金剛經》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中釋迦佛說了四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道家老子著有《清靜經》中說「人性本清,心本靜,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性不清是心干擾,人心不靜是因意所亂,意是被物所迷」。《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上古聖賢的經典著作今人有必要反覆讀一讀,佛言祖語,妙理心法,習武人有必要悟一悟。 國外一家保險公司在調查了5000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40~50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許多人壽命比普通人短,由此人們不禁要問,怎樣的運動才能抗衰益壽延年呢?據科學理論,人的壽命可達120歲,可又有多少人活到百歲,中國有句古話說「欲做長明燈,須知添油法」,此燈如果要保持長明,重要的是要添油和保護,不要被風雨雷電撲滅了。 人體不適當的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五髒的陰陽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最終縮短了人的生命進程。比如同樣剛出廠的兩輛汽車,甲車每天跑高速公路,時速達到160公里,潤滑油,冷卻液少了也不知道添加,不按時做保養,這樣的車到不了10年就提前報廢了。乙車每天時速平均在80公里,按時保養,汽車的發動機磨損不大,到規定的報廢期也能正常行使 與過激運動相反,是平和的形體運動與心理靜坐,提到「坐」,大家都會認為是座在椅子上或地上,這裡指的是「心坐」,六祖惠能有偈說:「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長坐拘身,於理何益」。這就是說練功人不要為坐而坐,坐的目的是養心,只要是養心,無所謂坐與不坐。這也就是說功夫在功外,日常事都是功,平常心即是道。作為煉武強身,修養生之道的人,最好能讓自己全天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使自己的精神內守,神不外弛。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早在90年代,美國就興起了一種「內心健康」學說,這種注重心理和情緒健康的內心健康運動使諸多的美國人免除了都市生活帶來的心理壓抑,保持了身心健康的和諧。 美國的醫學家們早年的研究發現,人類65%~90%的疾病都是與心理上的壓抑感有關。緊張、憤怒、挫敗和敵意等情緒會損害心臟,升高血壓,造成多種疾患,降低與破壞免疫功能和加速老化身體各臟器。所以西方人特別關注東方傳統的養生文化。在此文化中最上乘的就是養心之法。 既然養心,首先要明理,提醒您七個「不」字要牢記: (一)心不要被一切功所轉;(二)心不要被一切法所迷; (三)心不要被一切物所牽;(四)心不要被一切事所動;。 (五)心不要被一切情所系;(六)心不要被一切難所懼; (七)心不要被一切愛所戀。 心上不放任何東西就達到了清凈本然之心,也就是反樸歸真了。目前在人類社會健身的千功萬法中,盡善盡美莫過於自我洗心滌慮、修心養性、心靈修繕的功夫,此是養生健身之大本。, 中國的傳統養生文化迎合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慾望,人不但要生存,而且希望生存得更好,不但肉體上要健康長壽,而且精神上將力求愉悅舒暢。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 鑒於中國養生文化本身蘊涵了深奧的古典哲學理論,我四十餘年學了一知半解,微不足道的隻言片語,將養心源的重要性獻給同學,僅供參考,不到之處,請多指教。

    推薦閱讀:

     道家養生功法之,行氣法門!
    秋季養生吃棗有技巧
    養生百科
    中醫子午流注養生法(嶺南經方書院內部講稿)
    桔子皮有哪些功效?

    TAG:養生 | 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