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原文|翻譯|譯文|注釋

鴻門宴

原文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xiǎng)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zōu)生說(shu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uò)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kuài)。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jǐ)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zì)盡裂。項王按劍而跽(jì)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cān shèng)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zhì)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zǔ),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bēi)杓(sháo),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文

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說:「明天早晨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崤山的東邊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現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裡的雲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說:「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於是張良進去,全部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說:"這件事怎麼辦?"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一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佔領而稱王。』所以就聽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如啊。這將怎麼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跟你比,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一杯酒祝項伯長壽,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說:"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軍營里,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著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裡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王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如此,我怎麼會這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說:"好。"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無法刺殺。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髮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左右就給了他一條未煮熟的豬的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幹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注釋

1、注音

玉玦(玦,jué,半環形玉佩。「玦」與「決」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項羽要下決心殺劉邦)

旦日饗士卒(饗,xiǎng,用酒食款待,這裡是犒(kào)勞的意思)

鯫(鯫,zōu,卑微,淺陋) 生說(讀「shuì「勸告,勸誡)我曰

奉卮酒為壽(卮zhī,酒器,大酒杯)數目(數,shuò,多次)

戮(戮,lù聯合,一同) 力瞋(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 目

目眥(眥,zì眼角)盡裂 按劍而跽(跽,jì,挺直上身,兩腿跪著)

彘 (彘,zhì,豬)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勝杯杓(勝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關中(王wàng,稱王)

毋內諸侯(內na,通納,接納)

樊噲(樊噲,fán kuài)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不者(「不」通「否」)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拔劍切而啗之(」啗「通「啖」)

3、詞類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於項羽曰(告訴)

不可不語(告訴)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勝(懲罰)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發上指(向上)

若入前為壽 (走上前)

B 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張開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

道芷陽間行(抄小路)

C 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止:使……停步,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

D 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觸,沾染)

E 形容詞用作名詞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F動詞用作名詞

此亡秦之續耳(後續者)

4、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 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細說 古義:小人離間之言。 今義:仔細說來)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今人 古義:現在別人,指劉邦。 今義:現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離開;今:從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將守關者(古:之所以...是因為... 今: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沛公奉卮酒為壽(古:敬酒;今:歲數大)

5、句式解析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③.用「為」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沛公軍霸上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貪於財貨

具告以事

長於臣

因擊沛公於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於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省介詞賓語「之」) 擊破沛公軍

則與(省介詞賓語「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語「你」)不可不蚤自來謝(省介詞賓語「於」)項王

欲呼張良與(省介詞賓語「之」)俱去,曰:「毋從(省介詞賓語「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 上

將軍戰(省介詞賓語「於」)河北,臣戰(省介詞賓語「於」)河南

置之(省介詞賓語「於」)坐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軍中無以為樂(「……無以……」,……沒有……的)

6、難句解析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劉邦自謙的稱呼,「戮」是聯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黃河北岸、黃河南岸。全句譯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帶著百多個騎兵來拜見項王,到達鴻門,賠不是說「臣僕跟將軍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將軍在黃河北岸作戰,臣僕在黃河南岸作戰。」

2、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置」,放棄。「車騎」指戰車。「道」用作動詞,取道。「間」可譯作從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譯為:劉邦就丟下他的車馬與隨從人員,獨自騎馬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及盾牌,快步離去。從驪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走。

3、臣請入,與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項莊,兩種說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說,即「與沛公同命。」。全句譯為:我請求進去,跟沛公同命運。

4、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撞」在現代漢語中是「運動著的物體跟別的物體猛然碰上」,在這句中「撞」作擊刺講。全句譯為:亞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破了它。

7、一詞多義

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動詞,好像)

沛公起如廁(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意願)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料想)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動詞)

噲拜謝(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兼道歉和告辭義)

①沛公軍霸上(駐軍,動詞)

②從此道至吾軍(軍營,名詞)

③為擊破沛公軍(軍隊,名詞)

①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說,動詞)

②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話,名詞)

①婦女無所幸(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幸」)

②故幸來告良(幸虧,副詞)

①亡去不義(離開,動詞)

②相去四十里(距離,動詞)

①當是時(正當……時候,介詞)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對等,比得上)

①君安與項伯有故(交情,形容詞作名詞)

②故遣將守關者(特意,副詞)

③故聽之(所以,連詞)

①項王、項伯東向坐(坐下,動詞)

②因擊沛公於坐(座位,名詞)

①張良是時從沛公(跟隨,動詞)

②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帶領,使……跟著,動詞)

①刑人如恐不勝(盡,形容詞)

②沛公不勝杯杓(禁得起,動詞)

①為擊破沛公車(動詞,攻打)

②因擊沛公於坐(動詞,刺殺)

距關,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卮酒安足辭(動詞,推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動詞,告別,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動詞,顧及)

2、虛詞

①客何為者(wéi,做,干,動詞)

②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wéi,做,干,動詞)

③竊為大王不取也(wéi,認為,動詞)

④為擊破沛公軍(wèi,替、給,介詞)

⑤我為魚肉(wéi,是,動詞)

⑥吾屬今為之虜矣(wèi,被,介詞)

⑦何辭為(wéi,句末語氣詞,表反問,可譯為「呢」)

⑧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第一個「為」, wèi,給,介詞;第二個「為」, wéi,動詞,成為) ⑨軍中無以為樂(wéi,動詞,作為)

⑩且為之奈何(wèi,對,動詞)

①①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wéi,是,動詞)

①②君為我呼入(wèi,替,介詞)

①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wèi,給,介詞;wéi,做,動詞)

因:

①因言曰:……(趁機)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機,趁著)

③因擊沛公於坐(趁機)

④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於是、就)

①具告以事(介詞,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詞,憑)

③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詞,拿)

④還軍霸上,以待項王(表目的連詞,來)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副詞,尚且)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

③且為之奈何(副詞,況且)

①長於臣(介詞,比)

②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介詞,對,向)

③樊噲覆其盾於地(介詞,在)

①然不自意(然而,連詞)

②不然(這樣,代詞)

③項王默然不應(……的樣子,形容詞的詞尾) ——《鴻門宴》

①珍寶盡有之——代珠寶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

③為之奈何——代詞,指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詞,指他

⑤與之同命——代詞,指沛公

⑥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結構助詞,的

⑦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代詞,指關中

8、成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zǔ),我為魚肉

秋毫無犯

勞苦功高

大行不辭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文章鑒賞

一 主旨和情節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佔有絕對優勢,戰爭的主動權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動均與這個背景有關。鬥爭起因是曹無傷告密。項羽聽說"沛公欲王關中",冒犯了他的尊嚴,當即決定進攻劉邦;他的主要謀士范增乘機揭露劉邦的野心,也力主進攻。二人認識上的差異,預示著他們對劉邦將採取不同的態度。

戰爭似乎已經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了轉機。項伯為報私恩夜訪張良,勸他逃走,而張良反以"為韓王送沛公"為借口,將消息通知了劉邦。劉邦於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為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停,並囑咐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由是而有鴻門宴上的鬥爭。

第二部分(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鬥爭。

節奏發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始而"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繼而命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使氣氛越來越緊張。

於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有保護劉邦的責任,但無與會資格。項羽得知他的身份後,知其來意,於是借賜酒緩和一下氣氛。樊噲為了將眾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一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後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於"王關中"一事,言雖有懷王之約,猶不敢自專,必待大王來;又就席間舞劍一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一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會後餘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劉邦誅殺曹無傷。

本文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屬節選,亦有相對的完整性。

二 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後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於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採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於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後終不免於失敗。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本文雖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於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於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三 寫作特點

1.在矛盾鬥爭中刻畫人物。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是否對劉邦發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採取什麼態度;對劉邦逃席又採取什麼態度。這些,上面已有分析。這裡附帶說說樊噲。樊噲在危急的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敢。但入帳後的種種行動都是有禮有節的,先"披帷西向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著喝,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藉機譏諷項王,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羽之意,這又說明他粗中有細。

2.運用對照手法烘託人物形象。如:劉邦和項羽;張良和范增。

藝術特點

《鴻門宴》一文,既為我們再現了歷史真實;它也為我們提供了高度的文學技巧典範。它的藝術特點,可以分為以下四點來觀察。

第一點,它善於在矛盾開展中描繪人物。通過重要歷史事件的描寫以突現人,使之為形象塑造服務。人物形象獲得高度的鮮明與統一,因之具備典型性。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惡惡、賢賢、黜不肖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司馬遷以極其深微而又明顯的愛憎筆觸,刻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劉邦是一個卑鄙狡詐而又極其機變的所謂成功人物;項羽則是一個粗豪自恃、淺聽輕信的所謂失敗英雄。作者把劉邦、項羽放在鴻門一會的具體歷史事件具體矛盾開展當中,進行描繪。最後達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鮮明與統一,完成傳記文學人物的典型性質。所以劉邦、項羽,儘管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所描繪的的也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然而後世卻常用來概括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作者在描繪這兩種人物性格時,愛憎傾向是十分明確的。對項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讚頌;對劉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貶斥。這就深刻地影響著千百年後讀者群眾情感的向背,使人們同情的都歸於項羽一面。本文在描繪張良、項伯、樊噲、范增的形象上,也極為成功。假如說本文寫的是「子房如龍,樊噲如虎」,那麼寫劉邦就真該是「如狐如鼠」了。

第二點,本文善於把巨大的歷史事件與豐富的細節描寫相結合,善於把生動的場面敘寫與細節描繪相結合。在對尖銳的矛盾鬥爭的敘寫當中,完成其驚奇的富於戲劇性的故事情節。

這樣就能以在尖銳的矛盾鬥爭的展現當中,完成其驚奇的富於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使人們在千百年後,一提起鴻門宴故事來,許多人物的活躍形象,都如近在眼前。《鴻門宴》一文,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極其成功的範例。

第三點,本文具有周密嚴謹的組織安排。在材料處理上,也能前後相生,具有縝密的邏輯聯繫。它密切依照歷史發展,把許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擇,並進行了細密的安排組織。使矛盾一環銜著一環,使情節一波推動一波。他以曹無傷密告起,以曹無傷被誅結。以范增說項羽始,以范增怒項羽終。在處理材料上,作者運用了繁(如闖宴)、簡(如誅曹)、省(如張良「具告沛公」)、復(如樊噲說項)各種不同筆法,使其相輔相成,以構成全篇嚴密無間的邏輯結構。幫助了主題內容的顯現。這些是本文鮮明特點之一。

第四點,是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於作者在傳記文學著作上,具有獨創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覺地靠攏人民向民間語言學習;受有明顯的影響。許多民間傳說與歌謠諺語,都成為作者創作思想與創作語言的重要來源,構成作品的新鮮血液。使它的語言藝術,推進到中古時期散文文學的一個新的高峰:淺切、明白、活潑、樸實。

在本文中,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都是當時流行的成語;而「唉!豎子不足與謀!」則是當時的生動具體的口頭語言。

從全文語言風格來看,也完全可以說明司馬遷的操縱運用語言的能力,遠遠跨過秦及漢初散文語言的既有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司馬遷在善於活用虛詞上,也極其出色。他往往憑藉表情作用很強的虛詞運用,表現人物情態。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噲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辭!』」等。都是運用虛字進行表情的極其傳神處所。《鴻門宴》一文的文學技巧,在整個《史記》當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嵩燾說它「自是史公《項羽本紀》中聚精會神,極得意文字。」自非過譽。它不只是達到了「敘事真而描寫切」、「語調整齊,字句錘鍊」的境地;它也達到了神采辭章雙躋峰頂(「理既切至,詞亦通暢。」——《文心雕龍·啟奏篇》)的新高度。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內容充實、組織周密四點,對整個《史記》的藝術特點作通俗的概括。這種通俗的概括評價,同樣也適用於本文。五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過去有些論述《鴻門宴》的文章,在作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分析時,往往有一種脫離本段文字而從《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全部著眼進行論列的不當傾向;在作劉、項評價時也有這樣毛病。我認為我們分析《鴻門宴》時,還是應該抓緊本文。雖然也應當聯繫照顧到劉項《本紀》全篇,但卻不應喧賓奪主,或者把延伸的意義,說成本篇的思想內容。

文章寓意

通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為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眾的擁護之故。因為如此,他的舉措行為,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幾乎是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為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眾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為鮮明。由於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為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幣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第二點,本文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為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為不只他自己不識是非,別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為怪,因之墮壞大事。

第三點,本文說明,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第四點,本文說明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緻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

《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鴻門宴》一文,它的本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教育意義與認識價值。


推薦閱讀:

[原創]凱洛案判決譯文及對江平教授外行觀點的糾正
普賢行願品譯文
【轉載】【家訓寶典】28張圖介紹《朱子家訓》原文配上譯文,讓你明明白白!
《煙波釣叟歌》原文及譯文
黃帝內經白話譯文<17>18

TAG:翻譯 | 鴻門宴 | 注釋 | 譯文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