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中)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六)——詞調與情感

今天重點說一下「詞調」的問題。詞調名,就是我們所謂的詞牌名,比如我們熟悉的《菩薩蠻》《臨江仙》《念奴嬌》《唐多令》等等。在這裡,我們再強調一下詞和詩的一些不同之處。

1,詞,是要有調名的,詞調名就是曲調名,曲調的名,除了說明音樂的內容之外,還顯示了曲調的性質及音樂類別,比如適合什麼樣的樂器演奏,什麼樣的節奏旋律等等。詞調是依附曲調而來的,不再另外起名。所以,詞調名(詞牌)就是曲調名。

2,與近體詩不同的是,詞的韻位是不統一的。每段音樂分為幾個小段,這叫做「均」。一均為一個比較完整的音樂單位,樂曲到這裡便「頓」或「住」了,相應地,詞調也隨著在這裡斷句以及押韻。所以,正是因為詞是隨著音樂而走的(倚聲填詞),所以詞的斷句長短不同(長短句),詞的押韻也並不整齊劃一的。整體上的音韻感,是由曲子來決定的,而不是象近體詩那樣由韻腳決定的,故詞也被稱為「曲子詞」。

3,相對與近體詩而言,詞之字聲的結合更加複雜化了,曲調的節奏和旋律,是用七音十二律表現出來的,所以詞調要配合上,就需要動用平上去入這樣的四聲搭配,以及要區分音的清音和濁音。我們寫近體詩只需要區分出字的平仄就可以了,而詞選用字的用聲用韻就不能這麼簡單。雖然近體詩也有講究什麼《四聲遞用法》的,但是現在多都被拋在一邊了。關於聲的遞用細緻化,近體詩不需要這麼嚴謹的。相反,樂府歌行等古體詩倒是應該注意一下字和字間的聲調的清濁協調性。古體詩沒格律的限制,但是對音韻的講究反而更需要注意了,這也是古體詩的寫作學習難於格律詩的原因之一。總而言之,我們對詞的形式及風味的品味及認識,是要記住它的音樂屬性,上述這幾點就說明了,它是依曲而定體的。

我反覆地強調音樂屬性這一點,是有目的的。我們知道音樂有獨立表達情感取向這樣特點的,音樂本身也是一種語言,它可以表達喜怒哀樂,也可以表達婉轉柔情,也可以表達豪放悲壯激烈。那麼,我們就該認識到,既然詞調是由曲調決定的,我們填詞所寫的辭意,就不能與所選詞調的原味不一樣。每個詞調(詞牌)都有自己蘊含的情感傾向及品貌在其中。選詞調(詞牌),絕對不能亂選的。有的適合喜,有的適合悲,有的適合歡暢,有的適合雄壯,這樣,詞的味道和曲的味道一致,才能達到一種和諧的美感。雖然我們現在大多都不知道原曲是什麼樣的音樂了,大多已失傳了。但是,我們對某一詞牌所代表的意蘊取向也是要有了解的。後面我會比較細緻地介紹這個的。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比如人家正在祝壽擺生日宴呢,你唱著《哀樂》曲調就進去了,雖然你嘴裡念叨著都是祝賀的喜慶的詞兒,但是,人家聽了,還是要把你打出去的。其實,以前就發生過這樣被趕出門的事。有個詞牌名是《壽樓春》,有人在別人祝壽辰的時候,就填了這個牌子去祝賀人家,有「壽」有「樓」有「春」,這幾字看著很吉祥啊,他自己還覺的挺美呢,卻被主人趕了出來。為什麼?因為這個《壽樓春》實際上是悼亡的曲調名,是懷念死人的。

還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賀新郎》,這個牌子常被不少人填來派去做喜慶啊祝賀啊這樣的用途了。人家過生日或著婚慶,都去填這個《賀新郎》去祝賀。其實,這要是被詞學行家看到了是要鬧笑話的。《賀新郎》其實是個曲調比較高昂的調子,音韻洪暢,歌時浩唱,它表達的是慷慨激昂,豪邁氣壯的風格,千萬別搞錯。

好,我們繼續往下說。在前面我說到一個術語「均」字,實際上它是音樂範圍的術語,詞上的很多術語都和音樂有關聯,相同或相近,有的是直接借來使用。還有一個常見的,就是「遍」這個字。遍,就是片。在曲為遍,在詞為片,也可以通用的。關於詞調,有大致這麼幾個方向的來源,這在我們前期說的「詞的來源」的時候已經說到了。詞的來源,也決定著詞調的風格所在。

一,因樂器、樂曲及樂調而來的,約定俗成,就形成了詞調了。比如我們上期講座說到蘇軾寫的《水龍吟》。《水龍吟》原來是用笛子或嗩吶吹奏的曲子,它的俗名是「龍吟曲」也叫「大開門」,用「龍吟」來形容笛子的聲音的。管狀樂器,其狀亦如龍也。還有,因為笛子的聲音嘹亮軒昂,所以,豪壯派的詞人都比較喜歡它,以龍之象而名之,其雄壯勢也不凡矣,取做詞牌名,也在情理之中。還有個牌子是《六幺令》,幺,就是小的意思。這是唐代教坊曲,這種調,節奏短促煩急,羽弦最小,所以被稱為「六幺」。用在詞曲之中,被取做詞牌。我們還知道一個牌子叫《水調歌頭》,這個本來是大麴中的序曲,比較舒緩散漫,所以入詞之後呢,也被取做詞牌的名了。

二,因為地而成調名的。比較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沁園春》。起因呢,是在東漢時的沁水公主所擁有的一個園子,這園子名是「沁園」,皇家園林嘛,景色當然十分優美了。後來幾經易手,因豪強搶奪而不知所向。後人追憶其園其事而詠之,故而得名《沁園春》。這個《沁園春》後來也被演變成曲牌,南曲中的呂宮,北曲中的黃鐘宮,皆可見之。因地而名,這也算是詞調的一種來歷吧。(關於「呂宮」、「黃鐘宮」等名詞,在稍後會做一解說)

三,因人的名字而來的詞調名。我們熟悉的一個牌子叫《念奴嬌》就是來源於人名。據說,在唐玄宗的天寶年間,宮廷里有個歌女叫「念奴」,善歌舞,身窈窕,非常美麗,其名氣相當於現在的歌舞明星了,非常壓場。再嘈雜的宴樂場面,一說她出來了,大家都鴉雀無聲,瞪大眼珠子期待能一睹芳容艷姿。「念奴」女子非常美,詞人多慕其「嬌」態而詠之,這《念奴嬌》的詞牌就形成了。「念奴嬌」不是她全名,其女只叫「念奴」而已。

四,因為和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或方國交往時所形成的詞調名,如《菩薩蠻》。「菩薩蠻」原來是指「女蠻國」的意思,古時中國,中原之外皆以「蠻」稱之。大約在唐初貞觀年間吧(李世民那時),女蠻國的人結隊組團來中原朝拜,其裝束與中原大不相同,金冠高髻,纓縷纏身的,很怪異。當時被稱為「菩薩蠻隊」。這也被當時的詞人及優人做成了曲子歌而傳之,《菩薩蠻》的牌子就這麼形成了。後來,在北曲的中宮曲牌中也被列了進去。

五,還有一類就是詞人們的「自度曲」了,柳永(奉旨填詞柳三變)、姜夔(白石道人,也常被稱為「姜白石」)等就是其中的高手。那時的詞家,多數也是詩人,音樂家或書法家,古來這些名詞人,皆是優秀的詩人,只是宋時這些人的詞學造詣更強一些。他們在音樂上的造詣一般也非常人可比,琴棋書畫詩酒茶,這七味其實在貫穿融化在古時文人的血脈之中的。若有一樣不通,難稱其雅客。說來有趣,現在不少人粗知詞道一二,便也總想琢磨一下「自度曲」,殊不知這詞牌的「自度」要求可非比尋常哦,對聲律、音律以及詩詞造詣不達精通高深程度,枉自自度就容易鬧笑話。捨得早期也曾偷偷嘗試過,未敢示人,已知失敗,慚愧。

如此,詞調來歷各有不同,詞調品位也大不一樣,那麼,我們填詞寫作時,就首先要有所選擇了。這和寫近體詩是不同的。比如我們選擇寫七律,即可以表達喜悅,也可以抒發豪情,還可以訴說相思哀怨,還可以怡情山水而趣之等等。我們寫作內涵的情感,並不依賴於七律這種外在的體裁。填詞則不可以,所謂倚聲填詞,我們還可以把它理解成「倚情填詞」,因為每個詞調所寓含的情感標識是不一樣的。如我們前面所講的,你選擇不好,就要鬧笑話的。

選擇詞調,也叫「擇腔」、「擇曲」或「選聲」。當然,我們現在基本上屬於是「擇句」了,呵呵。再次強調,即使不懂其聲樂,也要了解這個牌子的聲調來源,詞學的本質就是這樣,它從屬於音樂性。要注意了解詞的聲情特點。曲調不僅有長短之分,也是有聲情區別的。

在唐宋的宮廷舞曲中,一般分為「鍵」與「軟」兩大類,按現在的理解就是「豪壯」與「婉約」的意思了。前者剛健,後者柔婉。我們現在也能理解,唱歌不是僅僅唱聲的,主要還是在唱情的。壯詞不可以用來艷歌,艷情也不可以使用雄曲。

我們看「花間詞」使用的都是什麼歌調,其主要是用《定西番》、《清平樂》、《浪淘沙》、《慶春時》、《浣溪沙》、《隔簾聽》、《憶秦娥》、《宛溪柳》等等。而雄壯詞呢,卻常選擇《破陣子》《六洲歌頭》這類的調門。

《破陣子》,是唐教坊樂《破陣樂》中的一段有武打動作的舞曲,雄壯豪鍵。而《六州歌頭》,那就相當于軍樂曲了,其風味如何,可想而知。下面列出二十調,是根據一些教學資料而來,源頭是取自唐宋前人所述的,大致說明了什麼詞調代表了什麼樣的聲情,給朋友們參考一下:

1 《竹枝》:怨咽凄苦的曲調。 2、《甘州遍》:出於大麴《甘州》,是個高調。3、《漁家傲》:高調。4、《水調歌頭》:歌頭是大麴散序之後歌唱部分的第一曲遍,水調歌頭就是《水調》的頭遍歌曲。是個高亢而悠揚的曼聲長調。5、《水龍吟》:清澈嘹亮的笛曲。6、《念奴驕》:是個高調,有響喝行雲之喻。7、《賀新郎》:音韻洪暢,歌時浩唱。 8、《雨中花》:悲壯激烈。9、《霜天曉角》:聲調凄婉。10、《沁園春》:仁宗時的都下新聲,甚清美。11、《蘇武令》:聲韻凄楚。12、《雨霖鈴》:頗極哀恕。13、《小重山》:宛轉抽繹,其聲有琴中韻。14、《蘭陵王》:笛曲,末段聲尤激越。15、《暗香》、《疏影》:音節諧婉。 16、《撲蝴蝶》:腔調婉美。17、《采綠吟》:楊纘所制,音極諧婉。18、《解語花》:音韻婉麗 19、《夢行雲》:音韻婉麗 20、《花犯》:低聲吟唱。

我們寫詩的時候,常常會有個標題,從題目上,我們就可以大致能知道這詩的內容寫的是什麼。而詞就不一樣了。有的詞牌名是和詞文的本意是一樣的,有的則不一樣了。所以一般的填詞的詞作都是「無題」的。沒題或和詞牌名字的意差別又挺大,怎麼辦?一般採用的方法是加個小注釋,或者做個小序,來說明作詞的緣由和內容。蘇軾和姜白石就比較喜歡這麼做,比較清楚,姜白石做的自度曲也會在前面有所說明的,使我們今天能對其了解一二,非常好。詞調,大多數是可以通用的,但是有的詞調因為本意或歷史來源的原因,所以適應的範圍是有限制的,或者說是有特定適用範圍的,最好不離太遠,比如我們在前面句的例子,選不好詞調也會鬧笑話的。

下面也引用一些例子(範例性質),以做參考:

1,用於祠神:黃帝鹽、蘇合香、滿江紅 2,用於應制:醉蓬萊、黃河清、舜韶新、並蒂芙蓉、壽星明

3,用於詠物:黃鶯兒、荷華媚、惜紅衣(荷)。春草碧(草)、惜紅衣、暗香、疏影(梅)、雙雙燕…… 4,用於節序:鵲橋仙(七夕)、人月圓(元夕)、龍山會(重陽登高)、水調歌頭(自蘇詞後定為詠中秋)

5,用於祝壽或悼亡:長壽仙、大椿、慶壽光(壽)、壽樓春(悼亡)6,用於酒詞:解愁、落梅、鴛鴦、拋球樂、上行杯、摘得新、三台、勸金船、金蕉葉、荷葉杯 7,用於佛曲、道曲:梁州、八相、太常引、三扳依、柳含煙、漁父、撥棹子、漁家傲、千秋歲

對於這些,我們有必要做一些了解,不必深究,但不可不知。其實,我的建議是去看詞譜(比如《欽定詞譜》)中的例詞,我們個人喜歡哪幾種詞牌,我們就去看它的例詞,再找一些這樣詞牌的前人之作,我們自己也能品位出它的相關性質所在了。

另外,經朋友介紹,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些資料,內容是把一些詞調與情感類別對應起來的列表,比較詳細。我會把這個「對比表」資料性地列在本次講座講義的後面,放在群空間論壇上,做為一個小貼士,供大家參考。注意,是僅供參考而已,不要格式化照搬。

下面利用一點剩餘的時間,簡單介紹一些古樂律的知識。關於樂律,在沈括的《夢溪筆談》、王灼的《碧雞漫志》、張炎的《詞源》上都有一定的論述。這在當時是專門學問,專業性比較強。我們只做一下概念性的了解就可以,我們不必玩的那麼專業,當然個人特別愛好那是外話了。還有,除我們所知道的唐詩和宋詞之外,我們知道還有個元曲呢,了解一下相關的樂律方面的知識,至少知道一些名詞和基本概念,對於修學詞和曲都非常有益處。既然對這些學問感興趣,我們知其然,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

樂律:就是音律,我們在這裡也可以稱之為「詞樂」。現在我們熟悉的音樂簡譜上是分為七個音階的,分別是1(do)、2(re)、3(mi)、4(fa)、5(sol)、6(la)、7(si)。但是在過去,是講究五音(或稱為「五聲」),五聲音階是中國古樂的基本音階。這五聲分別用「宮、商、角、徵(zhǐ)、羽」來表示。尋常我們說某個人唱歌總跑調,說這個人沒有音樂細胞,就往往說他是「五音不全」,這五音是老的說法,指的就是這「宮商角徵羽」了。1234567是西式的說法。

那「宮商角徵羽」和「1234567」有對應關係嗎?怎麼對應起來的?按順序來,就是宮=(1),商=(2),角=(3),徵=(5),羽=(6)。

在正宗的中國古典音樂中,是沒有「發」4(fa)和「西」7(si)這兩個音階的,如果你發現有帶這4和7音階的所謂中國古典音樂,那都是冒牌的,或者是後來自己改造的。我們可以去欣賞一下江南小調《mlh》,那就是個古曲,看看那個曲里有沒有這兩個音階,那裡是沒有的。

我們是五音,而西式的音階卻是7個,我們的樂律音階是不是比他們少點什麼?其實不是的,在「宮商角徵羽」之外,還有個「變徴」和「變宮」,這樣,其實也是七個音。這樣,實際上就是「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這樣七個音階了。後加這個「變徵」不等於那個「發4」,而只相當於這個半拍音「#4(fis)」,我國傳統音樂沒有和4(fa)相當的能對上號的音。還要知道的是,這些音節只是相對的音高,沒有絕對的音高。相鄰的次序不能變。

我們剛說的是「七音」,兩宋的詞樂講究的是七音十二調,這十二調也稱十二律。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律。這十二個調中,按順序來,奇數的六個叫陽律,也叫「六律」,偶數的六個叫陰律,也叫「六呂」,合稱為「律呂」。

但是古書上常說的「六律」一般是指包括這十二律所言的,而不是特指「律」還是「呂」了。過去常把這「五音」和「六律」一起說。「音」我在前面說了,那麼這十二律里的「律」是怎麼回事呢?我前面說了那五音(包括兩個變音)沒有絕對的音高,它們之間都是相對的,你這個音,那我挨著你就比你高一個音階。而「律」就是定這絕對的音高的了。所謂的「律」,其實就是用來定音的竹管,稱為「律管」。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用以確定樂音的高低,這十二個「標準音」也就叫做「十二律」。前面列的十二個稱呼就是標稱的這十二個標準音,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律」。

有聲了,有律了,那麼,把這「七音」和這「十二律」互相組合,分別搭配,就構成了所謂的「調式」了。怎麼搭配,也有個說法的,以「宮」音為主搭配組合的,就稱為「宮」,以其他六個音來和律搭配組合的,就被稱為「調」。做一下簡單的算術,我們就知道了,「宮」是十二個,叫「十二宮」。「調」是七十二個,叫「七十二調」。合起來,就是「八十四宮調」。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了,「宮調」是由七音與十二律呂構成的。所謂的「燕樂二十八調,兩宋詞樂不出七宮十二調」就好理解了。

唉,這個「詞樂」說的好累,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呵呵。今天關於詞調的問題就先說到這吧,謝謝大家!

附錄:詞調與情感

1.壓抑凄涼類: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盤》蒼涼激楚。 《釵頭鳳》聲情凄緊。 《祝英台近》宛轉凄抑。 《劍器近》低徊掩抑。 《西吳曲》蒼涼激楚。 《雨霖鈴》纏綿哀怨。 《摸魚兒》蒼涼鬱勃。 《菩薩蠻》緊促轉低沉。 《天仙子》傷春傷別,情急調苦。 《蝶戀花》、《青玉案》是達幽咽情調。 《卜運算元》婉曲哀怨而略帶幾分激切。 《南鄉子》適宜抒寫纏綿低抑情調。 《憶舊遊》、《高陽台》憂婉凄抑。 《阮郎歸》情急凄苦,凄婉欲絕。 《生查子》比較諧婉、怨抑。 《一斛珠》婉轉凄抑,不宜表達壯烈豪邁之志。 《風入松》輕柔婉轉、掩抑低徊,適宜表達和婉情調。 《憶舊遊》、《揚州慢》、《高陽台》音調纏綿,適宜表達凄抑情調。 《何滿子》哀歌憤懣,悲涼凄怨的哀曲,「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壽樓春》凄音哀樂,抑鬱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託哀思。不可顧名思義用來祝壽。 《千秋歲》凄涼幽怨、聲情幽咽,宜表達悲傷感抑之情,絕不能祝壽喜慶。 《凄涼犯》、《惜分飛》不宜用於祝賀之詞。這種詞牌與內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數。

2.纏綿婉轉類:

《洞仙歌》音節舒徐。 《調笑令》多演唱故事。 《最高樓》輕鬆流美。 《鵲橋仙》多用於男女相會。 《一剪梅》等細膩輕楊的詞調。 《浣溪沙》上半闋急,下半闋緩和。 《鷓鴣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風麗之情。 《暗香》、《疏影》音節和婉,古人多以詠梅。 《木蘭花慢》和諧婉轉,宜於寫纏綿悱惻之情。 《桃園憶故人》一般抒發情感,表現友情。 《長相思》多寫男女情愛,以聲助情得其雙美。 《滿庭芳》、《鳳凰台上憶吹簫》和諧婉約,輕柔婉轉,宜表達纏綿情緒。《小重山》、《定風波》、《臨江仙》感情細膩,宜表現細膩婉約之情調。 《憶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游》音節流麗諧婉,用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

3.豪放激壯類:

《永遇樂》激越情感。 《好事近》表達激越不平的情調。 《蘭陵王》表達拗怒激越聲情。 《水龍吟》激越,表達凄壯鬱勃情感。 《清平樂》,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轉為和婉。 《南浦》高昂歡樂,不宜表達凄涼悲傷送別之情。 《破陣子》為軍樂,適合抒發激昂雄壯情緒。 《漁家傲》拗怒,表達兀傲凄壯、爽朗襟懷的情調。 《沁園春》、《風流子》壯闊豪邁,顯示寬宏器宇和雍容氣度。 《念奴嬌》多表達雄壯豪邁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嬌弱婉曲心態。 《六州歌頭》音調蒼涼悲壯,適於表達慷慨悲壯的聲情,多言古興亡之事。 《賀新郎》調高昂,宜表達慷慨激昂、豪邁雄壯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妝喜慶的祝賀曲詞。 《釵頭鳳》、《更漏子》、《調笑令》、《憾庭秋》、《鹽角兒》適宜表達激昂慷慨壯烈情感。 《水調歌頭》、《滿江紅》,調子較高,感情激烈,聲情俱壯,適宜於表達慷慨悲壯、豪放雄渾激情的詞。一般不宜寫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4.其他:

《六么》歡快爽利。 《憶餘杭》因描寫杭州而來,描寫風景最宜。 《八聲甘州》搖筋轉骨,剛柔相濟,最使人蕩氣迴腸。 《霓裳中序第一》音節閑雅。 《江神子》為祀神之樂,宜於莊嚴。 一般短篇宜抒情,長篇宜舖敘。 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對的較和婉,如秦觀《八六子》「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上下句平仄凌犯著多拗怒,如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以近體五、七言為主的詞牌大多適於舒緩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採桑子》、《蝶戀花》。 凡多轉韻之調皆屬於一種拗怒,如《減字木蘭花》、《虞美人》。 句法長短參差的詞牌宜於拗怒悲咽的感情。如《蘭陵王》、《六丑》、《浪淘沙慢》。

初學者宜用書寫精壯質樸之情的《八聲甘州》;從容和婉柔情的《滿庭芳》;以及《驀山溪》、《減字木蘭花》、《臨江仙》、《蝶戀花》、《菩薩蠻》,比較好掌握。詞學基礎講座手記(七)——詞的「句式」(上)

大家周末晚上好!我們今天繼續說詞——捨得詞學基礎講座(七)捨得按慣例還是先閑談幾句吧。

詩也好詞也好,我們首先要注重的是它的意境的把握。大家都知道,寫詩填詞,要的就是那個「意境」。時常見一些朋友都在喊著「意」為先,把格律啊,文辭啊等等都可以放在一邊,而統統為「意」讓路。這樣的說法在我們平時的詩詞交流當中,大行其道。尤其是為自己文辭不通的作品辯解時,這個「意為先」是最常被使用的武器了,呵呵。捨得可以在此嚴肅說明,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格律等外在「形」的表現,是「意」之存在的基本,沒有形,就沒有「意」可言的,脫離「形」的架構而空談「意」為先,基本是屬於無知的表現。捨得尋常點評詩詞作品,習慣上是分為三個層次來賞析的,首先就注重文辭語言的表現,其次是注重意象的選取和組合,最後,才能談到意境如何如何,意義如何。

說起「意」與「形」的關係,我們不能不說到一個人,就是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有的人知道他,有的人不熟悉這個名字。但是,只要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易經》和《道德經》的。要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和《道德經》,都是王弼版的。《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論語釋疑》等數種學術論著都出自王弼筆下。總之是個名副其實的高人吧。我們現在只引用他關於「意」與「言」的相關論述,以說明「意」與「形」的關係。

王弼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 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雖然他是個周易學家,但是,他這言論對我們來說頗有啟發。我們注意這兩句「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想表達出「意」沒有比用「象」來說明更好的了,象,我們可以看做是「意象」。進而,要想形容好這個「象」,沒有比用語言來表達來更恰當合適的了。言生於象,象生於意,「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說的多清楚啊。沒有語言的組織和表述,就沒有意象的生動體現。沒有意象的表現和組合,就不存在所謂的「意境」了。拋開語言等外在形式的正確表達,而空談「意」如何如何,那不是瞎扯嗎?雖然是老話題,但還是要說明的,注重文法,修辭,格律等基礎性的知識,是必須的。道理說開了非常簡單,學問二字是需要認真的,浮躁浮誇之風,要不得。

好,另外。對於上期的講座,我現在補充說明一下。

上期講座結束時,我說了一下關於「詞樂」的一些概念,可能不少朋友沒聽懂。這不要緊,主要是被那些名詞給嚇唬住了。其實,象「宮、商、角、徵、羽」這類的名稱,只是一些符號,加上「變徵,變宮」共是七個音的標記符號而已,其性質相當(不等於)於西樂簡譜里的「1叨2來3眯4發5騷6拉7西」。我說的那個「十二律」,其十二個名稱也挺嚇人的:「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律」。初接觸的人一看就發矇。其實,每一個只是代表一個標準「音準」,是用長短不同的十二個竹管(被稱為「律管」)吹出來的音的高低。

七音十二律,是詞樂的基本術語,不可怕,也不必死記。看到這些名稱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就可以了。七音是相對音階,高和低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高低次序的排布。十二律則是絕對的音準,因為一支固定長度的竹管,吹出來的聲音是不變的。

彈過鋼琴或電子琴的人都知道,鍵盤上每一個琴鍵都可以當做1(叨dao)(半音鍵#和b不算,#是升調,b是降調),那麼,它下面挨著的一個鍵就是2(re)了,然後可以依次排布。所以說,七音不是絕對的。而每一個鍵盤鍵所發的音調是固定的,這個鍵盤鍵,就相當於那個「律管」了,稱做「律」或「調」。好,把「宮」定在「黃鐘」上起音,那麼,這個「調式」就是「黃鐘宮」了。比如鋼琴最左邊的那個低音鍵是LA,也就是A,往右依次,包括黑鍵就是什麼降B,B,C等等,依次類推。 咱不叫它什麼A調C調,或降D降D的,咱叫它「黃鐘宮」或「南呂商」等等。這種類比關係,應該好理解了吧?

好,這是對上期講座時關於「詞樂」中一些辭彙的一些補充說明。關於宋詞理論性的一些知識,我說了不少了,可是還遠遠不夠。因為詞,既不好學,更不好講。要想深入了解以及掌握是有難度的,必須要常年侵淫其中,才能登堂入室而可得其中三味。

大家注意到,捨得講座時的《閑談》不少,分享知識是其一,交流體會也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意圖以「拉家常」式的對話,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圍,大家開心了,學習也才會事半功倍。捨得講座的同時,也是和大家共同在學習。

今天,我們再談一下詞的「句式」問題

詞,也是格律體裁的文學形式。在詞的格律體系中,「字有定句」是其本色要求。詞,我們也稱呼它為「長短句」,每個詞牌(詞調)都是由長短不一的句子按照不同的平仄要求組合起來的。也就是說,每個詞牌的每句話,都是有其平仄定格的。我們稱它為「詞譜」。詞中句子的平仄組合是有序的規定好的(也算約定俗成的吧),不可隨意變動的。

在講詞的開始時,我說過,要想學詞,就必須先學近體詩。有了近體詩的基礎,學起詞來就容易一些。為什麼呢?因為詞中所用的句子,大多是屬於「律句」,其平仄排布規律和近體詩是一樣的。詞的句子,可以分為「律句」和「非律句」二種,律句嘛,就參考近體詩的平仄譜了,以兩個字為一個「節點」,兩平兩仄的交替排布。其注意事項也和近體詩相同的,135不論啊,246分明啊,不要孤平,不要三平尾,這些都是律句的基本特點和要求的。這種律句,佔了詞的句式中的絕大部分。所以我們讀詞的時候,也多是以這種律句的平仄譜來讀的。但,完全都是律詩的律句,那就不叫詞了,呵。

所以,詞中還有具有詞自己特點的句式,也就是「非律句」。詞之長短句的多樣性,也給「非律句」的搭建了精彩演出的好平台。非律句,數量不是很多,卻常常集中表現了詞味所在,可以把它看成是特殊句式。說起詞的句式,可謂是非常複雜,可以從單子句,直到十一個字的句子,都有。我們慢慢分析一下吧,這得需要點耐心呢,呵。

1,一字句。一字句,就是一個節拍,聲韻可平也可仄。一字,就構成了一句。有時候一字構成不了一句的意思,但是為了詞意表達的需要,也把它單獨給分了出來。我們熟悉的《十六字令》,其第一個字(取平聲),就是個「一字句」。還常被用來舉例的是《釵頭鳳》,它的煞尾句是三個仄音字--「仄,仄,仄」。例如陸遊的《釵頭鳳》,「錯,錯,錯」,「莫,莫,莫」,這三個獨詞句,都屬於一字句。這兩種情況下,這個「一字句」總是需要入韻的。

2,一字豆。這個「豆」其實就是「讀」(dòu)字,我們讀古文的時候,講究的「句讀」,也就是文章句子需要停頓的地方。「一字豆」我在前幾期講座時提過了,它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為領字,和後面的四個字構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關係。它也經常被用在引領八字句的兩句之上,用一個字,引領出二個「四字句」。也就是構成了常見的「X-XXXX,XXXX」。例如「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王安石-《桂枝香》),「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毛澤東-《沁園春》雪),再如「恨-玉奴消瘦,飛趁輕鴻。(吳文英-《聲聲慢》)等等。

一字豆,基本是由虛字構成的,比如「但、又、正、更、漸、尚、甚、況、且、乍、方、縱」等;有些是動詞,如望、對、嘆、看、念、料、算、想、恨、怕、悵、問等。這些字又大多是去聲。在詞中,逢五言句時,多注意是否是由「一字豆」來領字的,注意了,節奏鮮明清亮,不然,讀起來都不順的。我說到「領字」二字,其實,「一字豆」也可以被稱為「領字」的,「領字」是清朝時興起的說法,我們也來說說這「領字」。

一個字來引領全句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字豆」,用二個字來領呢?就叫「二字豆」,同樣,三字領句的,叫做「三字豆」。因為這個領字的概念於詞而言比較重要,我們就多說幾句。現在看一段詞話吧:

「詞與詩不同,詞之句語,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疊實字,讀且不通,況付之雪兒乎。合用虛字呼喚,單字如正、但、任、甚之類,兩字如莫是、還又、那堪之類,三字如更能消、最無端、又卻是之類,此等虛字,卻要用之得其所。若使盡用虛字,句語又俗,雖不質實,恐不無掩卷之消。」

這是《詞源·虛字》(張炎)中對領字的專門論述。這裡說的「虛字」就是所謂的「領字」---合用「虛」呼喚。這段詞話里,連「二字豆」「三字豆」都說的比較明白了,還舉例呢,二字豆常用的如「莫是、還又、那堪」等等,三字豆常用的「更能消、最無端、又卻是」這類的例子。我們說「一字豆」適合用虛字來寫,其實看這二豆三豆,也都適合虛字領的。還有,《樂府指迷》(沈義父著)中對此也有比較清晰的論述,捨得會在稍後幾期的講座中,對《樂府指迷》等前人詞話進行領讀,和大家共同學習的過程,也是享受前人詞學思想的快樂過程。這個「領字」,有領一句的,也有領二句三句的,最多是領四句的。一字豆或領字,是學詞必須搞懂的概念,須用心領會之。

有個問題,在這裡再次鄭重提醒一下:古典詩詞範圍內,對字的虛實劃分有其特殊性的。唐宋詞中的虛字並不等同於現代語法概念上的虛詞,它是針對其藝術職能而說的,而非指詞性而言的。詞中擔當領字(虛字)的就包括有副詞、動詞、連詞、介詞、形容詞等。我在講近體詩鍊字的時候強調過「虛字」的概念,這點,有些朋友曾經來問過我,在此一併做答。

「一字豆」或「領字」看詞譜是找不到的,需要自己根據詞意斟酌品味以及設計的,下面再舉幾個領字的例子,大家了參考體會一下:

一字領一句:向-抱影凝情處。(周邦彥-《法曲獻仙音》)想-繡閣深沉。(柳永-《傾杯樂》)但-暗憶江南江北。(姜夔-《疏影》)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吳丈英-《唐多令》)

一字領二句:探-風前津鼓,樹抄旌旗。(周邦彥-《夜飛鵲》)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柳永-《八聲甘州》)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抒,(姜夔-《齊天樂》)奈-雲和再鼓,曲終人遠。(賀鑄-《望湘人》)恨-玉奴消瘦,飛趁輕鴻。(吳文英-《聲聲慢》)

一字領三句: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柳永-《八聲甘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辛棄疾-《摸魚兒》)奈-華岳燒丹,青谿看鶴,尚負初心。(陸遊-《木蘭花慢》)帳-水去雲回,佳期奮渺,遠夢參差。(張袁-《木蘭花慢》)

一字領四句: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出,朝露漙漙。(蘇軾-《沁園春》)皇-一川冥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周邦彥-《風流子》)想-驄馬鈿車,俊游何在。雪梅蛾柳,舊夢難招。(張翥-《風流子》)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新月初籠。(辛棄疾-《沁園春》)

3,二字句。屬於律句了。二字句用起來也是有說道的。一般是用平平,平仄。前面的第一字常為認為是中性的,可平可仄。但是要注意,「仄仄」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拗句」,而「仄平」則是屬於罕見的「拗句」了,這兩種情況要慎用。二字句還有個特點,不用則已,如果用,就一定要押韻的。說起二字句,我們自然會想起了那個小令《如夢令》了,其中就要求有兩個疊用的「二字句」。試看李清照的《如夢令》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面說了一個「二字豆」的概念。二字虛詞做領字,就常被稱為「二字豆」,例如「怎禁、卻是、漫道、況值、莫是、試問、可是、卻道」等都等這類詞。其實,這要看句子的長短,以及怎麼拆分句讀的。二字句做領,一般都用在五言以上的長句之中。這兩字做「領字」,即使沒有和句子分開,也是要入韻的。它可以單獨做一個節奏單位而存在的,這點需要注意的。這種情況,也多用在慢詞當中。

看一下黃庭堅的《滿庭芳》,他的下闋的起句是:「堪聽,微雨過,媻姍藻荇,瑣碎浮萍」。其首句原為「平平平仄仄」,卻可以變成「平平,平仄仄」而論了。這裡「堪聽」是而個虛字,可做二字豆而起,「聽」字入韻。這只是經驗性質的介紹。大家做一下了解,可自己再參考一些詞作品味吧。

4,三字句。也屬於律句範疇之內了。一般可以看做律句(五言或七言)的後三字,用「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這樣的格式來組合而成的。以律句來看,那麼,就應該是這樣一些組合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同律句有拗的情況,這裡也存在「拗句」的形式,只不過,詞里的這種拗的時有所見的,不象律詩那樣嚴格限制。「仄仄仄、仄平仄」這樣的拗句比較常見,「平仄平、平平平」則是比較少見的拗句。

這裡還是要強調的,「仄仄仄」和「平平平」這樣的三同句一般是格律之大忌,還是不要輕易去嘗試。概因為,格律的守則的二字為一音節,以示聲韻交替之美感,一色的平或仄,非特別需要,不要輕易使用。三字句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鷓鴣天》,它的第五六句,要求的就是三字句。看個例子,順便欣賞一下晏幾道的《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看這「從別後,憶相逢」,就是三字句,也是律句,其格律是「平仄仄,仄平平」。《鷓鴣天》這個詞牌,和七律挺象的,三四句要求對仗,兩個三字句,一般也要求對仗的。其平仄分布,還有粘對,都和七律很接近。但它不是七律哦。它是分成上下闋的一個詞牌。三字句,在這裡是過拍。這闋詞填的漂亮吧。小山的詞,歷來被評為「秀氣勝韻,得之天然」,獨步直可追「花間」了。

晏幾道,號小山,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宰相晏殊,詞學大家。晏殊的名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的詞是富貴閑愁,小山之詞則是王孫公子的落魄傷情。

呵。講「三字句」的句式,俺卻借題發揮起來了。時間也差不多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吧。各位,再見!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八)——詞的句式(下)

我們今天接著上期上周末的講座內容,繼續說詞的句式。一字句怎麼寫?二字句怎麼寫?N字句怎麼寫?說實在的,捨得個人是不喜歡這樣分門別類的。我以為,按字數來理解詞的句式有點刻板,也比較枯燥。如同我在講近體詩鍊字的時候,也說了這字在第幾個位置時怎麼煉,這給人的感覺好象是對號入座是的。所以,對於近體詩的鍊字,我最後說的是「見虛字就要煉,而不管它在第幾個位置」。同樣,詞的句式雖然可以分為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乃至十一字句,我也可以詳細地講講「幾字句」是什麼特點,但是,我強調的是要把握詞之句式的規律性的東西。

比如我在前面說了,詞的句子,可分為律句和非律句,律句是什麼特點,就是按照所謂的「平仄譜」分布的句子。近體詩一般都是幾字的句子啊?當然,是五字和七字的了,那麼,我們就可以推論,至少詞中的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大都是律句了。什麼是非律句呢?首先,一字句肯定是非律句了,單蹦一個字,一個音節而已,哪來的律可言呢,呵呵。「平仄譜」的規律是,二平二仄交替排列,那麼,二字句則可以以律句的面貌出現了。其實,二字以上都不是絕對的律句或非律句,我在前面對「一字豆」說的比較多,其實,象這樣的「豆」,才是決定詞的句式的關鍵。比如我們說到的五言七言常為律句,也多是律句,這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你僅僅把它看做象近體詩一樣的律句,那你又錯了。

近體詩形式上的難點是格律,僅是這格律一關就難倒一大批人。可是,我嚴肅地告訴你,詞律,比近體詩的格律還要嚴!嚴在哪呢?至少,詞律是不允許你有近體詩的那種「拗救」的。特別是所謂的「對句救」。我們在講近體詩的平仄時說了,「對句救」只發生在一種句式上,那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五字的「平」變成了「仄」則使第六字的平成為了「孤平」,這是拗句,是格律不允許的,補救的方法是,讓下句的第五字原本應該的「仄」,變成「平」,就OK了。挺寬容的,是吧?但是,在詞這裡就不允許了。於詞而言,對於「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是: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子,第五字(五言是第三字)只能是「平」,而絕不允許變格。這點要記住的。

還有一種「特拗」的句式,我們在講近體詩平仄的時候也說了,「仄仄平平平仄仄」這樣的句子,可以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變格,在近體詩中是允許的,甚至在古時的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也被允許,這不算出律。但是,這在詞中是被禁忌的。重申一下這個禁忌,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是平平平仄仄)中,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必須是平。後面三個字,是不允許出先「仄平仄」的情況。詞律,比詩律嚴吧?呵呵。同樣同理,「平平腳」的律句,七言之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必須是仄,這也是沒商量餘地的。

總結一下規律吧,在詞中,對於五七言的律句而言,要特別注意倒數第三個字,必須按正規的平仄譜來填寫。千萬別習慣地依賴著那個「一三五不論」的說法,想著可以拗一次?可以寬一下?不可以的!

我在詞學講座開始時說過,學填詞的基礎是先要學近體詩,現在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不學近體詩,我上面列出的那些平平仄仄的也看不懂的,何況什麼「拗救」「特拗」這一類的術語呢。說詞的句式,其文學理論基礎是詩的句式,但,僅僅是基礎而已。詞畢竟是詞,它不等於詩的。我們要理清哪些和詩的特點是一樣的,哪些是不一樣的。

前面說了,詞句式區別於詩的句式的地方,主要是這個「一字豆」在搗亂。在上期講座時說了,一字豆,基本是由虛字構成的,且大多是「去聲」,那麼,基本上就是仄了。這樣,它這一個字的聲韻就比較重了。那麼,一重之下,就可以帶出幾個平音出來了,而不必再去死板地按正規的平仄譜來寫了。這樣,我們就常看到這樣的句式了「仄平平平仄」,第二第四皆是平聲,對近體詩的律句而言是典型的拗句了,但是,這樣的句式,在詞中,就是一個標準「律句」,詞中就這麼規定的。我剛剛對其聲韻上的理解,算是個人見解吧,約定俗成,咱按規矩執行就是了。

除了上面的那種情況,還有一種「一字豆」引起的情況,也在這說明一下,為的是不讓大家對它有誤會。在「上一下四」的五字句中,那個「一字豆」是上一了,它用的當然慣常是仄。下面四個字呢,則用「(仄)仄平平」,注意一下這個括弧,是說明它可平可仄的。如果選用了「平」,那麼,第二第四字也都是平,如前所述,這又是拗句了,不合平仄譜了,呵呵。我還要說,這在詞學慣例中,不算拗,是正規的詞之律句,別把它誤會成「拗句」哦。

這兩個不合詩律的詞律的律句,例子很好找,在前期的舉例中就可看到:

漸-霜風凄緊(柳永-《八聲甘州》)----仄平平平仄。探-風前津鼓(周邦彥-《夜飛鵲》)----仄平平平仄。奈-華岳燒丹(陸遊-《木蘭花慢》)----仄平仄平仄。怪-瑤佩流空(王沂孫-《齊天樂》)----仄平仄平仄。

關於七字的句式,我們再說一下。多數是按詩律的律句走的,這種情況,我們好理解的。近體詩的句式有個特點,那就是前四個字必須是二字一個音節,以二字為一個單位,吟誦起來也要這樣讀比如「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樣的特點使得詩讀起來合乎正,而且節奏感很鮮明。前四字要二二結構,不可以用一三結構,或三一結構。這是對七言說的(於五言而言,那就前二字不可脫節,不能出現「一字豆」的讀法)。

但是對詞來說呢,則不一樣了,除了詩用律句之外,還有一種上三下四的情況,是常見的。其實,可以看做是詩之律句的倒裝模式。這樣,把前三字與後四字分開來看,可以有幾種類型:

1,前三字和後四字都是律句。2,前三字拗句+後四字律句。3,前三句律句+後四字拗句。

還記得我在前面說過「二字豆」和「三字豆」吧,七言的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屬於「三字豆」。我們借用一些例子吧,讀下這類句子就好理解了:

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抬望眼-仰天長嘯(同上)自吳馬-窺江去後(姜燮-《揚州慢》)算到今-重到須驚(同上)波心蕩-冷月無聲(同上)常南望-翠葆霓旌(張孝祥-《六州歌頭》)背西風-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念自昔-豪華竟逐(同上)但寒煙-衰草凝綠(同上)倚高寒-愁中故國(張元千-《賀新郎》)謾暗澀-銅華塵土(同上)一絲柳-一寸柔情(吳文英-《風入松》)有當時-縴手相凝(同上)想當年-金戈鐵馬(辛棄疾-《永遇樂》)憑誰問-廉頗老矣(同上)二十年-重過南樓(劉過-《唐多令》)舊江山-渾是新愁(同上)

通過對五字及七字句的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多字句的形式主要還是由少數句的組合而來的。字數多時,就要注意領字的作用。這其間,還可以視為由律句及非律句的搭配組合。比如7字句,就常常是三字句與四字句的搭配而來的。

關於「四字句」,前面沒多說,我們一般可以把它看成是近體詩句型的前四字。近體詩句型前四字的特點,剛才也順便說到了,這不難理解。要點是,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不能一樣。這些是常識,不再具體的嘮叨了。我們關注的「四字句」,還是要注意它非律的情況。在欣賞前人作品時,尤其是看正規詞譜時,我們會注意到,時常有見不那麼守「規矩」的四字句。也就是所謂的「拗句」。一般常見的有: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這幾種情況。比較少見的的情況有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特別罕見的拗句,有: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例子很多,我不多舉了,這裡只用史達祖的《壽樓春》來說明一下。

《壽樓春·尋春服感念》(史達祖)

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幾度因風殘絮,照花斜陽。誰念我,今無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聽雨挑燈,攲床病酒,多夢睡時妝。飛花去,良宵長。有絲闌舊曲,金譜新腔。最恨湘雲人散,楚蘭魂傷。身是客、愁為鄉。算玉簫、猶逢韋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

大家注意到這裡的四字句了吧?特殊的拗句可不少呢。「照花斜陽」「楚蘭魂傷」是「仄平平平」,而「消磨疏狂」「猶逢韋郎」這二句竟然用的是「平平平平」,非常的罕見。更有甚者,大家注意一下他的首句「裁春衫尋芳」簡直令人匪夷所思地用了五聯平---平平平平平。

說起史達祖,我們自然就會想起非常有名的《梅溪詞》。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祖籍河南開封(汴),是與辛棄疾幾白石道人同時代的南宋詞人。他的這首《壽樓春》是他的自度曲。這闋詞全部共一百零一字,平聲字佔了六十四個,上面我們例舉的那幾個「連平句」是對以往詞律的大膽突破,在婉約詞人中,實則是很罕見的。梅溪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關於詞中的這個「連平」現象,其實也是和詞在表達情感時的音樂表現力有關係。

平聲連出,則容易使得聲調的節奏悠慢,聲情壓抑。在表達極度悲切時,顯得凄切悠遠,常見於悼亡之音。嗩吶吹奏大家都聽過吧?我們有時聽到嗩吶演奏悲哀的樂曲時,就常常見到這現象,持續的高平音,聽來悲切滿腔,時而會令人幾乎窒息。梅溪此調,我想也同此理吧。以緩為頓挫,是音樂表現特點。倚聲填詞,其跡可尋也。講座的後期我們會詳細賞析這類名人作品的。

話說回來,我們繼續說詞的句式。這裡重複一下詞律句式的特點,一是使用律句,一是使用非律句。使用律句的時候,強調的是「不可拗」。比如我們見到有五字和七字的句子,他們常常是律句,卻未必總是律句,一旦選用律句,則必須要嚴格按律而行,不可拗變之。用非律句,則變化比較多,我們要注意的是「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的領句作用。這個「豆」的出現,常常改變了律句基本的平仄譜,而顯示詞律自己的特點。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我們知道這些有用嗎?想填詞,按詞譜走就可以了啊,詞有定格,哪處平哪處仄都規定好的,往上套就可以了。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詞別於詩,詞有別味,其實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句式的多樣性。而它的多樣性又是取決於詞的音樂屬性的。詩言志,詞言情,面對其音樂屬性所帶來的詞句的變化,若不了解其內在變化規律,則不能很好駕馭詞句,就不能填出好詞來。比如前面一再提起的「一字豆」,哪個詞譜里告訴你這「豆」在何處了?還比如這非律句所蘊涵的情感表現力(如前面說的四連平五連平),哪個詞譜標註出來了?都沒有,都需要我們學習品味吃透它。

稍長的句子,多是由短句子組合而來的,七字句以內的,我們都基本說了,我是把五字句和七字句結合起來一塊說的了。因為這二者有共性,它們不僅長見,其變化也比較多。但再變化,也是有跡可尋的,在我們熟知近體詩格律的基礎上,我們對它的變化就很好掌握了。

下面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句式---六字句。我們繼續說一下它。六字句在詞中很常見。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二字句和四字句的組合。上四下二,或上二下四。還可以把它看成是七言近體詩的前六個字。既然這樣,那麼六字句的句型一般就是這樣的兩種了---「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這兩句式,要注意的是第四個字。前一句的第四字不允許用平,否則就構成三平尾了。後一句的第四字不允許用仄,否則就成了三仄尾了。這二種情況都是律句之大忌,所以要強調的。

說這話的同時,也要提醒,不要以前面講的那種幾連平的罕見的特拗句來做參考,尤其是初學者,謹記。除了上面說的二種,六字句還有一個特定的句型「仄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型要熟悉它,很常見。

可看一下李易安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它也叫做《憶仙姿》《宴桃源》《比梅》《無夢令》等等,三十三字,單調,仄韻。其詞譜是: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可以看出,四個六字句時,都是要用「仄仄仄平平仄」句型的。關於六字句,也存在一些常見的拗句情況,仄平平仄平仄(首字必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一三字必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我這裡不一一舉例了,大家可以在以後對宋詞的賞析時,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詞的句式樣比較複雜,雖然我用了兩期講座來說它,可還是感覺意猶未盡,沒說的很透。如前所述,句式是千變萬化的。一個個條例來照搬是愚蠢的事,咱不需要那麼教條。我雖然說了一到七字的句式,但是,我更希望側重其本質意義的闡述。認清詞律所特有的規律和特點,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所強調的非律句的特點,比如我說的一字豆領句的特點。這樣,我們在選擇詞譜時,在按譜填詞的時候,不至於盲目地對號入座,我們怎麼也要知道入的是什麼樣的「座」,如何入,才會使這個詞譜真正的為我所用,而不是傻忽忽地被詞譜牽著走。終極目的是做它的主人,了解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拘,所擾,所困。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九)——賞詞/朱淑真

關於詞的美學意義,它可以包含了詩韻美,音樂美,繪畫美,關於詞的歷史意義,它可以折射唐宗宋祖的「略輸文采」。關於詞的文學意義,我們還在品味中。

如果簡單地說說填詞方法,那也不算難。可是任何文學體裁寫作上的方法,都是需要對其體裁本質有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唯方法論,實際上等於沒方法。說起方法論,好友「狗子哥」昨天給我推薦了一個填詞方法方面的資料---《填詞十法》,實用性比較強。尤其其中關於「一、二、三字領字」的列舉以及「鍛煉詞句法」中的古人摘句,可借鑒,可參考,可揣摩玩味。《填詞十法》挺實用,但它不是秘籍,我會附於本次講座之後與各位共同分享的。

今天,我們賞析宋詞作品。結合作品,品味作品,也是我們實踐詞學理論必要的一環。從賞析作品的角度理解詞學理論,應該更有效,也應該更有真實感。

我們前期說了,詞大體上分為「豪邁」與「婉約」兩大類風格。所謂豪壯與婉約,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女性,文風婉約,得之天然,但其作品中,也不乏豪邁坦蕩之作。她的一首《漁家傲》,詞境闊大,全無婉約小兒女之態。起句便是「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結尾更用了「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等句子,何其大氣,此作定為豪邁作品,可算是絕對的「國標」了。豪邁派代表人物蘇辛,其詞作豪放壯觀,但是,如魯迅所言「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豪邁詞人,婉約幽情詞句,也絕不缺乏。如我QQ心情上的字句「夢回人遠許多愁 只在梨花風雨處」就是出自豪邁派詞人辛棄疾的手筆,被俺借來表表心情。我們還都熟悉的蘇軾的《江城子》,也非常婉約凄情,僅看其結束部分「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都會不禁為之柔腸寸斷,幽婉悲慟。

蘇子之豪邁,得之於「以詩為詞」之變革,將詞當詩來寫。易安之婉約,更在於她的尊體思想,側重的是詞之本質的音樂屬性。皆成大家,各領風騷,其實質在於他們對文體的本質上的理解和參透,故而將文體為我所用。我們學習前人之精美文筆,從他的作品來揣摩品位,當是最好的方法之徑。

兩宋詞人,群星璀璨,但大都是男人的天下。可是封建時代,女人地位弱而艱難,所以在詞壇展現風姿的,我們通常所熟悉的,也就兩位而已。一個是朱淑真,一個就是李清照,我們讀宋詞作品,不妨就從認識這兩位女詞家開始吧。咱們這是新時代了,特別講究的是女士優先。這二位女士皆是才藝甚高之人。能詩、能詞、善書畫、諳音律,多才多藝乃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之才女。尤其,二者皆有清高而典雅之性情品位,皆有超乎一般小女子的大境界和深度情懷。清人周頤對她們的評價是「淑真清空婉約,純乎北宋;易安筆情近濃至,意境較沉博,下開南宋之風氣」。

這南朱(杭州)與北李(濟南)二女,其實幾乎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朱淑真(1065-1135)略早於李清照(1084-1151),我們姑且按順序先介紹一下朱淑真。朱淑真,自號幽棲居士,浙江錢塘(杭州)人,還有一說是海寧人。史上曾有人說她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侄女,據史料查,朱熹是沒兄弟的,誰知道怎麼掛靠起來,呵呵,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們知道,她是個標準的大家閨秀,生長在一個優越的仕宦之家。從她自己的詩句中,也可以得知「拔悶喜陪尊有酒,供廚不慮食無錢」(《江上阻風》)。那麼,如此優越的家庭環境,從小就可以賞花吟月,書畫棋琴,從小就有條件接受文學藝術的熏陶,也就可以理解了。她享受的,非是一般窮苦人家的女孩子可以享受得到的教育資源。

朱淑真其實是善詩的,其詩作遠遠多於詞作品。她留下來的有兩本集子,一個是詩集《斷腸詩集》,還有個就是詞集《斷腸詞》。如此優越環境里的女子,錦衣玉食的,哪來那麼多斷腸傷心情呢?朱淑真的詩詞之中,最多的就是一個「愁」字。這,就和人的環境及追求有關了,窮人家,吃飽了穿暖了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她這樣的大家閨秀,衣食不愁,追求的當然就是思想上的自由解放了。

其實,朱淑真是挺不幸的,她的不幸來源於她對命運的抗爭,來源於她自己思想境界的覺醒,她的愁以及斷腸之嘆,其實是對封建社會總的抗訴。自己喜歡的對象被生生拆散了,父母硬把自己嫁給一個庸俗不堪的俗吏。情趣不同,當然也無樂趣可言。要麼分道揚鑣,要麼委屈求全。淑真可是個有性格有情趣又有追求的女子,不堪忍受那般無聊惡俗,自然就把她那老公給「休」了。回娘家長住不返,終生鬱悶惆悵,畢竟是那個封建年代,女子沒什麼社會地位的。這也造就了這位多愁才女的一世之愁了。其《斷腸集》和《斷腸詞》,來之有因。了解其作者背景,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其作品所表現的詩情畫意,了解其內涵所在,也就了解了其作品美學意義所在。

羅嗦這麼半天朱淑真的背景資料,也該看一下她的作品了。我們先看一下她的一闋《謁金門》春半: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詞譜就不在這裡列了。這是一首典型的閨愁之作。起句便扣住主題《春半》,這種起法,我們在講詞的開端的時候說過,起句扣題,開門見山。「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緊扣了題目,並具體而深雋地標達了詞人寫景抒情的意象中心。看到這句,似曾相識,其實,她這句應該是借來的句子。李煜的《清平樂》里有句是「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淑真可是毫不客氣,稍加修改,拿來就用,呵呵。接下來「十二闌干閑倚遍」之句,委曲婉轉之功力便顯現出來了。

我們熟悉的是這個「十二闌干」,在李商隱及歐陽修等人的作品中也都見過。這「十二闌干」其實也是有來歷的,來自古樂府的《西洲曲》「盡日闌幹頭,闌干十二曲」。這典啊,要化用。我們做近體詩時,引典是個重要課題,我們要求的是引典無痕,化之為己。填寫詞作,更要要求化的乾乾淨淨,如同己出。看看朱淑真這前幾句,該借的也借了,該化的也化了,完全變成了自己的心情語言。她能這麼自如地借來化去的,憑的是什麼?當然是她博覽群書,底蘊深厚啊!不然,看的書少,知識淺浮,你想借還沒地方可借呢,呵呵。

關於這「十二闌干」,還有一說是來自「十二樓」,《史記·武帝紀》中提到「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乃上古時的傳說。「十二樓」慢慢演變成了「十二欄杆」,而「欄杆」與「闌干」是可通用的。後來,還演化為女子閨閣的代稱了。比如在小山的詞中就有「十二樓中雙翠鳳,緲緲歌聲,記得江南弄」之句。闌干、闌干、十二闌干這類的詞兒,我們現在不少人填詞寫詩,也常常寫上,知其來龍去脈,以及所蘊之意。才會用的更貼切。

其實,我們最關注的是她上片的這個煞尾「愁來天不管」,這絕對是怨天之辭了。觸景生情,閑愁無度,思佳偶而不得,怨天尤人,此愁此怨,老天也管束不住也。說起這個「愁」,算是朱淑真作品的典型標誌了。她的作品裡,愁字特別多,各種各樣的,花樣翻新的愁。在我們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候,可以不妨借鑒一下呵。比如他的詩詞中我們可以見到「一點愁」「一種愁」「一曲愁」「一段愁」「倍增愁」「滿眼愁」「滿紙愁」「字字愁」「日日愁」「萬觚愁」等等一腔愁緒皆被「傾心吐盡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了,在她看來「人間處處皆是愁」了。直至我們看到的這句「愁來天不管」。這這闋詞中,「愁來天不管」,是對上闋情景描寫的一個收束,此結手法,可借鑒。

看下片我們該注意什麼?對,注意它的過片。「好是風和日暖」,這是以仲春之景色佳好,來作為反襯過渡的。「風和日暖」,「鶯鶯燕燕」,這樣的景色描寫,其實是反襯自己孤單愁悶的思緒的。我們在這裡,重點關注這裡的領字「好是」。這個在宋詞中常被用到,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句式的時候說的「二字豆」,它引領了二句「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

「好是」一般有這樣幾種用法,可以在這大致介紹一下:

1,當做「正是」「恰是」講的。如看白樂天的詩句「況當豐歲熟,好是歡游處」(《吳中好風景詩》),再如劉禹錫的「何況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馬好狂時」。皆「正是」「恰是」的意思。

2,當做「好一個」的意思。「好是漁人,披得一蓑歸去,江上晚來堪畫」(柳永《望遠行-雪》),好一個漁人,嘆也。

3,是有「真是」的意思,「城上望鄉應不見,朝來好是懶登樓」(岑參《臨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題縣南樓》),這裡的「好」是加強語氣的意思,當做「真」講。

4,看成是「好在於」的意思。例子可看「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張鎡《念奴嬌-宜雨亭詠千葉海棠》),這裡,就有「好在於」「還好」的意思了。

虛字領,有時意是只可領會而不可真的清晰解釋的,這裡藉機會,不妨把常用的二字領字再羅列一些(取自《填詞十法》),也使大家多點感性認識,熟悉些,也容易借用:試問 莫問 莫是 好是 可是 正是 更是 又是 不是 卻是 卻喜 卻憶 卻又 恰又 恰似 絕似 又還 忘卻 縱把 拚把 那知 那番 那堪 堪羨 何處 何奈 誰料 漫道 怎禁 遙想 記曾 聞道 況值 無端 獨有 回念 乍向 只今 不須 多少

往下繼續看詞。「滿院落花簾不卷」,這是寫窗里窗外的景色了,景中自然寓含情。「落花」為景傷,「不卷」為傷態。過片的「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寫本盡了春日之美好,而自己孤單無侶,寂寞深閨,還不如那「鶯鶯燕燕」們來的快活呢。這種對比修辭的手法,當真也值得我們學習的。下片的煞尾「斷腸芳草遠」,當是有所思念了。以比興收結,收的隱涵而深境。「芳草」肯定不是指真的草木而言了,該是比喻所念之人了。注意結句的「斷腸」,與前面的「輸」字「愁」字,在氣脈上非常順和允貼,意連貫也。在這煞尾處表現的,正是我們先前說的「辭盡而意不盡」。在闋詞,情調怨傷,清空流麗,婉轉而留有餘音,特別符合倚聲填詞之三味真音。

朱淑真愛寫愁,朱淑真總是寫愁,朱淑真的詩詞全是愁。但,她真的是林黛玉那樣的整天哭咧咧的小女子嗎?雖然她寫的「人間處處皆是愁」,但,她其實不是一個柔順的弱女子。她的「愁」也並非的為賦新詞強做的愁,決非是那種無病呻吟的詞句。仔細看過她的《斷腸集》《斷腸詞》就可以品味得出,她的愁其實是一種不平之氣。看她的「傾心吐盡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足可以表達出她的不滿之情了,不是小恨小怨,按現在的話講,她表現的是對社會不滿,是對封建社會桎梏男女情愛自由的一種不平。

她也不象林黛玉那樣的軟弱逃避,她對愛的追求,其實也是蠻大膽的。「待將滿抱中秋月,分付蕭郎萬首詩」,就是在她的《秋日偶成》中所書。那時候敢寫出如此熱烈奔放的字句,也可稱上「狂傲」之句了,不羈鎖絆,熱情表達。她還大膽地寫到「嬌痴不怕人猜,和衣倒在人懷」,膽兒挺肥的吧,呵呵。曾有考證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首大家都熟悉的《生查子》也是出自朱淑真之筆下,而非歐陽修所作。在古時,寫男女情愛之句,出自男人手筆則無所謂,出自女子手筆,則為不雅,不潔,而被那些道學家們群起而攻之。那個年代,就那樣。

再簡單看一下她的另一闋詞《減字木蘭花 春怨》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看起句的寫法,「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連續使用幾個「獨」字,行啊,坐啊,唱啊,酬啊,卧啊,其實表現的是一種心緒不寧之態。心煩意亂,坐也不是,卧也不是,這種情勢描寫,實際上也為下面的的心緒描寫做出了一個充足的情態鋪墊。反覆重出「獨」字,意味頗重,這種寫法,也是一新穎奪目手法。獨特。「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呆立窗前,品位孤寒。這裡要注意的是「著摸」二字,這二字現在雖然少見,但是在唐詩宋詞中,常常見到。例如「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摸人」「明月風送,清香苒苒,著摸美人詞客」等句。

過片「此情誰見」,是以問來過渡,屬於設問句,用問的方式來使詞意進入更深一步。「淚洗殘妝無一半」那就是描寫傷悲愁苦之態了。淚水把臉上的妝粉都沖刷沒了,「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這兩句,也可以理解成倒裝描寫,也說的過去的。「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煞尾句,仍然是情景相融。在這裡反扣主題,寫的還是不盡愁。注意在下片中,「淚洗殘妝」「愁病相仍」是對上片的深化和復推,屬於一種遞進的描寫。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十)——賞詞/李清照

我們今天繼續說詞——捨得詞學基礎講座(十)。

因為今天要多說一點人物傳記,所以講座時間大概要略長點,請各位見諒。今天大致分為二部分內容,一是人物介紹,二是作品賞析。下面就開始今天的講座內容:

今天要說到的,在談詩論詞時,尤其是討論詞學時,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人,她就是---李清照。我請好友「大漠彎弓」(小蛇)做了一幅李清照的畫像,現貼如下:

捨得稱此女子為文豪,蓋不僅尊其文學上的成就,也景仰其浩蕩坦博的胸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她的《夏日絕句》。僅這區區20字,就足以令眾多男兒為之汗顏。人都說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殊不知其文筆的豪邁氣概,絲毫不讓於蘇辛等豪邁派代表人物。

最早的詞集是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不論其作者名氣多大,它實則就是用於休閑風流之用的一個歌本而已。蘇東坡以詩為詞,以豪邁取代溫艷,確實為詞正了名,但就詞之文體之本質而言,終非歸於詞之本質正體。而正是李清照提出的「詞,當別具一家也」之論,有助於為詞之文學地位奠定了不同於唐詩,且與唐詩並駕齊驅的輝煌地位,這方面她功不可沒。李清照的《詞論》只有區區幾百字,但是其影響力,已遠勝諸多詞家大論,其對詞的尊體觀點,開一代文學之先,可嘆,可敬!

上期我講了宋代女詞人朱淑真和她的作品。李清照是與她同時代的一位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1084.2.5--1155.4.10.),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齊州章丘)人。生活在北宋與南宋交替的時代中。17歲時,此女就嫁給了大她三歲的趙明誠。這個趙明誠也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北宋宰相趙挺之的第三子。趙明誠的成名作《金石錄》在歷史上非常有影響力。

為什麼我用這麼多口舌來說這《金石學》呢?趙明誠是個「考古學家」,家中不僅有藏書豐富,當然更有無數的稀珍文物。所以,我們的主人公李清照,喜也因金石,悲也緣金石。金石學是他丈夫的事業,夫妻舉案齊眉,共同研究,相濡以沫,痴迷於「考古」學問的快樂之中。在屏居青州那段時間裡,是他們夫妻最快樂的日子,也是趙明誠最出成果的時期。

然而,金石也是釀造她人生悲劇的根源,易安後期之不幸,也與這金石有著大大的關係。當時,金人入侵,國家破敗,丈夫故去,悲慟凄慘。攜帶這些丈夫生前所遺留的大量文獻和文物,顛沛流離,一個孤單的弱女子如何是好?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怎麼辦?從她寫的《夏日絕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憂慮的其實不僅僅是個人的困境與得失,這是對當時宋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的一種譏諷。丈夫的故去,大量的資料及文物喪失於戰火之中,誠然是很大的打擊,但她「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她憂慮的更是國家的安危。她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樣的道理,可見,她是個眼界寬闊、深明大義、學識通達的一個女子。面對金兵的肆虐,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一個愛國的文人,一個不讓鬚眉的弱女子。

她的身世非常的坎坷,在此不一一述說了。值得一提的是,歷經劫難後,關於她再嫁一事,又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不去看她的文學貢獻,卻專愛以其偽道學對其人進行人身攻擊,相當的卑鄙齷齪(其實這類人現在也不絕種的,大可一笑帶過,一腳碾過就是了)。

好了,如此重筆介紹李清照的背景資料(更多更詳實的資料,大家可自去查詢翻閱,很方便),也會使我們對她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也常對朋友們說,寫詩詞,就是寫人生。讀詩詞,也是在品味作者的人生,同時在和自己的人生品味進行交融。詩歌作品,是心情文字,有什麼樣的境遇,當然就反應了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心情,也自然就使用上了什麼樣的文字。我們修習「文法」很重要,它是我們抒發心情的重要工具,但是不要忘了,它僅僅是工具而已,為我所用它才有價值。若我被它牽著走,那它就沒任何價值可言,甚至會減低了「我」的價值。

易安詞作留傳到今的其實不多,我們現在就結合前期捨得講座時所理解的詞學知識,對其進行賞析。不多贅言,先從她的這手知名的小令說起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寫風雨,寫落花,風吹雨打催花去,這樣的手法,其實從孟浩然的《春曉》詩就開始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寫的人多了,可大多都是從鋪敘的角度描寫的。但是,易安這首小令,將「風雨」聯繫到「落花」卻別出心裁地通過問答的方式寫出的,可謂是獨具匠心了。全篇語句清淺,以明白話為基本的寫作風格,但又不是大白話。我們品味再三,可以讀出其語工意新,張馳有致的詞韻詞味出來。同樣類似景緻的描寫,我們知道唐時的韓偓是這麼寫的:「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薔薇花在否,"側卧捲簾看』」,與之比較,易安的寫作手法應該更勝一籌。以人物對話的形式來描述,更具人氣,更靈動。

這首小令妙在,所刻畫的人物內心世界非常生動。寫的是閨中女子在春天時寂寞的心緒,詞中人物形象的刻畫也非常飽滿,寥寥幾句後,便躍然破紙而出,令人如有親臨之感。這就是我說的「人氣」,也就是詞中的人文意義。這是一首惜春詞。「昨夜雨疏風驟」,因昨晚喝了點酒,不勝酒力,故而沉睡一夜,到早晨醒來時酒勁還沒過去呢,卻已惦記室外的花事了。一夜風雨,花兒想必凋謝了不少。所以就問侍女(丫鬟)外面的花兒如何了。侍女回答:海棠依舊在開著。女主人便說道:知道嗎?這時節應該是花少葉肥了。主婢一問一答,巧妙地表現了惜春之情,霍然生趣,也避開了單純傷感的描寫。「綠肥紅瘦」已經成為名句而被人傳唱至今了。易安用辭之妙,可見一斑。

我們在賞析這闋詞的時候,要注意這句「試問捲簾人」,應該是這個小令的「關節」處。承上而啟下,看是舒緩之句,實則語透情急。急什麼?關注花事啊。詞中的「捲簾人」說是「海棠依舊」,而她卻更正為「應是綠肥紅瘦」。一般講,小令沒什麼詩詞意義上的章法可言,但是如能在小令中體現一種變化和錯落的感覺,當是小令的「提神」之處。這裡的「試問」,體現的就是一種轉折,「試問」在問什麼呢?省略去了,我們卻知道她在問花事,精練如斯,卻又自然令人會意。兩個疊句「知否,知否」,疊的非常有味。這看似是對侍女而說的,象是一種糾正,其實,更是對她自己說的,可以看成是急於糾正(侍女的說法),也可以看成是沉吟自語,那麼,結句「應是綠肥紅瘦」,其實就完全是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想像中了。詞外之味,透出的是一種寂寞情緒下的自感自傷之意。

如夢令 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後唐庄宗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疊句殘月落花煙重。⊙● ⊙●  ⊙●◎○⊙▲

上面是《如夢令》的詞譜。易安所填,正是依這個譜所制。這個譜是正格,除此之外,還有五種變體。名稱的來歷,是因為這闋詞本為唐庄宗所制。原來的名稱是《憶仙姿》,後嫌其名不雅。又因詞中有「如夢,如夢」的疊句,所以改為《如夢令》。這個詞調,還曾被稱為多個名字,如《宴桃源》《不見》《比梅》《古記》《無夢令》《如意令》等等都是它,知道就可以了。可參考《欽定詞譜》所注。

在講近體詩的時候我說過,五絕字最少,卻是近體詩中最難寫的。詞中的小令,猶如詩中的絕句,看著字少簡單,實則極難寫。「小調要言短意長,忌尖弱」(填詞雜說)。前人詞話有雲「詞不難於長調,而難於長句。詞不難於短令,而難於短句」「詞字字有眼,一字輕下不得」,斟字酌句,當是填詞的必備功課。尤其是詞牌規定的平仄聲調,是不可馬虎的。其實,看詞譜時,有標記◎或⊙的字,是所謂可平可仄的字,也不可輕率填之。要注意不要形成孤平等詞律上的忌諱。

比如這個《如夢令》的詞譜中,第二句是◎●◎○⊙▲,第三字◎和第五字⊙就不要同時平或同時仄,我們在講句型的時候針對六字句就說了,一般適合採用●●●○○●這樣的句式,句守律句時,就儘可能地嚴守平仄譜。

我們再來看一下易安的另一闋詞《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也叫《勝勝慢》。還有幾個稱呼如《鳳示凰》、《寒松嘆》、《人在樓上》等。易安這闋《聲聲慢》,押韻在《詞林正韻》的第十七部。葉入聲「錫」、「職」、「陌」、「緝」韻。這個詞調變體挺多的,按《欽定詞鋪》看,共有十四個分例。詞譜注云:「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者,以晁補之、吳文英、王沂孫詞為正體;仄韻者,以高觀國詞為正體」。我們注意到,若依正體(高觀國詞)看,上片的第四地五句應該是四、六節奏,而易安給變成了六、四節奏。上片的煞尾依正格多為三、五、四節奏,被易安變成了三、三、六節奏。

按理說這都屬於不合正體的,但沒辦法,李易安在詞學上的地位太強大了,清時編輯的《欽定詞鋪》也得認可,所以把她的詞也例為一個變體體例。姑且列出如下:

又一體 雙調九十七字,前段九句五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 ○○●●●▲乍暖還寒,時候正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 ○●●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

易安這闋詞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起首的七組十四個疊字,可謂是古往今來詩詞「疊字」用的最出神入化的典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勾畫詞人心境的疊字,將詞人自己在國破、家亡、喪夫之後痛苦沉鬱的心緒描寫的細緻入微。讀之再讀,使人不卒忍讀,卻又不得不讀。品味這組疊字,其實是具有清晰的層次感而非隨意堆砌的。這幾字使得「內、外、動、靜」互相協調勾連,白描式描寫,議論式述談,或者類於臨摹式樣的手法,在多個層次多個角度來下筆的,互動互連,互為補充。

我們看「尋尋覓覓」,這是一個動態描寫,尋什麼?覓什麼?其實,沒有想真正的要找什麼東西,而只是反映了一種百無聊賴,下意識的迷茫狀態。東尋西覓的,體現的是一個焦慮的心態。我們自己有時也會有這情況,心情焦慮時,手足無措,坐也不是卧也不是的那樣。正如上期說到的朱淑真的詞中寫的那樣「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異曲同工,各有所長,只是,易安鍛造的更為精緻。接下來的「冷冷清清」呢,與前面的「尋覓」之態形成了對比,寫的是一個靜態,是尋覓的結果。

用「冷清」反襯「尋覓」,讓你尋無可尋,覓無可覓,如此茫然失所,自然而然,就過度到了下面的一種感嘆之言「凄凄慘慘戚戚」。這「凄凄慘慘戚戚」比之「冷冷清清」之空無態的描寫,是更進一境的意趣。孤獨,傷感,凄涼……無以言復!此等描寫手法,情景婉絕,實屬古今之絕唱,真乃「公孫大娘劍手」也。如前評家所言「連下十四個疊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也」。一句三境,境境相扣,層層遞進,互為補襯而驚絕古今。

說起這疊字,按理講也不是易安的獨創,她也可能是借鑒了李上隱《菊》中的句法「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義山寫的工巧,易安則做的更為精妙,大家手筆,也常常是拿來可用,關鍵是看你怎麼化而用之了。我們寫詩填詞,也常常會想到借古人的句子,這本正常,但要學會化用,切要修鍊的化之無痕。有的初學的朋友不知道化用,甚至有的人把古句一字不改的就拿來套在自己的詩作之中了,是為笨舉也。

上闋十句,是從大的時空背景處寫起的,寫的是時節的清冷,鋪墊的是主人凄涼孤苦的情緒背景。上片所述之景物形態皆是日常很熟悉的情景,自然樸實卻生動凝練。這裡,「乍暖還寒」反映的是時節。「三杯兩盞淡酒」是主人的形態(飲酒澆愁),而「雁過也」則是借物以寄思遠,舊時雁又來,韶華付流年。下闋過片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說到這「滿地黃花」,多是認為這是秋景特點,該作品應該是寫秋色時分,詞意也以悲秋為主調。但是聯繫到上闋的「乍暖還寒」,則生出許多歧義來,有說是寫春的,有說是寫秋的,議論紛紛。

一般習慣的講,「乍暖還寒」當是寫春用語,沒有聽說寫秋天時還用「乍暖還寒」這話的。那「滿地黃花」呢?卻又象是寫秋的,黃花,多是以為寫菊花的。菊花當秋,也說的過去。那麼,這闋詞到底是寫春寒的,還是寫秋涼的呢?歷史上大多評論家多是以秋而論之。捨得私人以為,季節應該是寫在春時,而作者的心態卻是深秋。道理上講,環境和心態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可以境由心生,也可以心隨境變。在這闋《聲聲慢》中,一個「乍暖還寒」實際上就確定了季節所在。

一般的講,上片寫景,多為實寫,以「乍暖還寒」來寫時令,很自然。同樣也在宋代,劉清夫的《玉樓春》詞中也這麼寫到了它:「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這也分明是寫春啊,「柳梢綠小」即是春景無疑的了。想易安一代文學大家,文學功底極其深厚,不至於亂用這個「乍暖還寒」吧。再說這個過片的「滿地黃花」,也不一定就非指菊花而言的。迎春花也是黃色的,況且,春時的「菜花」也是黃色的,司空圖的《獨望》一詩中「綠樹連春暗,黃花人麥稀」寫的就是油菜花。所以,黃花未必就一定是菊花。

填詞而言,上片實寫,下片則多為虛寫了,下片之景則多取決於作者的心思想像而成。說到秋意,則是作者本人的心態則是秋意深深了。此時的作者已經是歷盡劫難的老婦了,年華之秋為一秋,悲涼感懷也一秋,詞語詩意,頗可理解。還注意到上片的煞尾「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舊時相識---這不正是去年飛走的大雁又飛回來了嗎?私以為,這裡應該說的是大雁北歸之象,扣合的是「乍暖還寒」之時。這些評論,不合以往慣例解釋,純屬捨得個人見解,以供聽者參考。

在下闋中,還要注意這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以「黑」入韻,屬於押險韻了。藝高人膽大,於此也是一例,呵呵。關於這闋《聲聲慢》因為大家都比較熟悉,相關評論也很多,捨得在此就不多做分析了。我們都知道易安是婉約派的詞風,其實,由於身世心態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詞的風格的變化。早期的李清照詞作,那是屬於「婉麗」的詞風,而後起的李易安,則是屬於「凄婉」的風味了。如前面說的這個《聲聲慢》,無疑反映出其「凄婉」之典型特點。說到「凄婉」,我們自然也會想到李後主、小山、朱淑真、秦少游等人,同屬此類。

易安還有一首反映這類風格的詞作是《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其詞風也是」凄婉「如斯。這種凄婉的特色,實際上也開闢了南宋現實主義詞作的一個先章。南宋朝廷偏安杭州,喪權辱國,時被侵擾。大可影響文人憂國之心,小可波及恩怨離恨。易安的其他一些詞作,也大多反映此種心態思緒,表現在詞中則是---「又凄婉,又勁直」。婉約詞中,凄婉乃一主流詞風。清時的沈謙評論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對這類詞的推崇,也極重視我們今天所講的李清照。順便提一下,剛提到的這個《武陵春》,其結句「載不動許多愁」,也疑是易安借用秦觀的一首詞中之句「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

關於兩位宋代的女詞人朱淑真和李清照,就先介紹到這裡吧。以後在做詞論講座時,還會陸續介紹其他詞人的大作,共同學習探討。今天耽誤大家很多時間,捨得在此深表謝意,再見!


推薦閱讀:

超全的乾貨分享,那麼多健身基礎動作,總能滿足你的需求!
八字基礎知識:比劫
【攝影基礎】DC攝影技巧大全
釣魚基礎浮漂調整術語
術數學基礎知識 天干與地支

TAG:講座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