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談「太極行步功」

再談「太極行步功」

張海松

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研修班推出太極行步功後,引起不少反響。有稱讚的,有質疑的,有反對的。我們歡迎討論,質疑及至辯論,但不歡迎無端的指責。

對太極行步功持肯定態度的,基本上都是練習了這一功法的學員和周邊朋友,以及由他們傳播出去後,真正習練過的人。這些人通過練習太極行步功,身體上主、客觀都感受到了益處,並且一直在堅持。而反對的聲音很響,但卻說不出具體的反對理由,因為他們沒有實踐過,只是以自己的理解來猜度。當你不了解一件事物時,何談評價?

我想有必要對此進行展開探討,也讓不了解的朋友們因此有明確的認知,而不會以訛傳訛。

我曾在百度貼吧中發表了一篇《太極行步功淺說》,有位朋友提出異議,說行步功是八卦掌的東西。八卦掌有趟泥步這我知道,是不是單有個行步功,因我沒有學習八卦掌,見識淺薄,所以不知道,也不敢妄言。

內家三拳中,我聽聞孫祿堂公練功時能追及奔馬,《逝去的武林》這本書中寫到天津唐維祿行功厲害,從天津到北京走著去,走著回。前輩之功令後人高山仰止,追古思今,想來形意拳是有行步功的。八卦掌更別提了,肯定有。

太極有沒有?據載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大學士觀楊式太極拳的祖師露禪公精妙的武藝後贊:「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並書贈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我們不能親見祖師之形,但總能想像一二。「進退神速、身似猿猴」這八個字,說明了什麼,說明太極拳不是站著不動的,緩慢的,而是有進有退,有速度的,沒有「行步」的功夫,何談快速進退?

再說汪傳楊式太極拳,我同樣沒有親見過汪公永泉,沒有那個親聆教誨的榮幸,那麼汪公有沒有「行步」的功夫呢?請不要輕率地否定。所幸當年汪公的弟子還健在,汪公遺著還在,弟子們寫的書也還在。書上並沒有寫明具體功法,但我們仍可看到「行步」的功法要求。

《楊式太極拳述真》是經汪公口述並審定的,書中第一章第一節在講到身形時,寫到:雙足在運動中需要松活。前進則足跟先落地,後退則足尖先落地。無論何種步法,均要使重心在「二點」與「四點」之間,處於靈活狀態。第一章第三節關於「上下相隨」寫到:以腰胯帶動下肢,兩胯鬆散,兩腿放鬆,使意氣得以下沉到足心。移動重心時,兩足要互相配合,協調運動,輕靈地變換虛實。

如果說,《述真》一書更多地是從盤拳角度說明下肢步法的運動,那麼劉金印先生整理的《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及拳照》一書就明確提出了「行」功概念。《語錄》上篇總論第二十條,隨時隨地練功夫。寫到:「練太極拳功夫的方式、方法有幾種,如:站樁、盤架子。。。。。。等等。對這些,汪永泉老師都進行過詳細的講授,其中有很多獨到之處。此處,他還教了一種重要的練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練功夫。主要是指太極拳的基礎功——知己之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使自己的身心狀態符合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使太極拳生活的基本要求成為自己的習慣狀態,像是身體的一種本能。」

下面是記錄的汪公原話:

「練功夫,不能只限於打拳,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工作、學習、看電視、幹活、休息、散步……,無論坐、立、卧、行都要練功夫。」並且汪公還指出了習練邁步前進的要求:「虛實轉換,輕鬆自如」。

汪公所言雖然是針對當時在社科院授拳時的情況,但不難看出,「行」的功夫汪公是提倡的,不能認為汪公沒有太極行步的功夫。

另外,我曾聽聞汪脈某前輩用摟膝拗步前走二公里,然後再用倒攆猴打回來,以此練功夫,後人為此也是津津樂道,視為刻苦用功的典範,我是很欽佩這些前輩的。如果我們偷點懶,去掉摟膝拗步手臂的動作,去走上二公里,就與我們目前探討的太極行步功很相似了。

在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研修實踐中,我們總結出的太極行步功。它一方面吸收、借鑒了楊式太極拳大架,汪傳楊式太極拳(老六路),少侯小架中關於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將它與徒步行走結合到一起,用太極的理念來指導行走,這樣就極大地減少了出現錯誤姿勢的機會,保護了關節;另一方面,也借鑒了佛教禪宗中的行香方法。特別是幾年前作者曾親見一位日本僧人在東京新宿鬧市中托缽化緣,他的行走姿態至今讓人記憶猶新,也感慨良深。我不知他有沒有功夫在身,但他於鬧市中托缽獨行,不言不語,其身形姿態與太極拳的虛靈頂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如出一轍,其身之動,不疾不徐,神態安祥,全身散發著一種無法言說的精神力量。由他身上觸發的感悟也溶入到太極行步功之中。

太極行步功,是把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引入到徒步行走中,同時也在行走中體會太極拳的要領。其主旨是讓我們怎麼更好、更快、更輕鬆、更安全地行走、運動。

行走中保持立身中正,虛靈頂勁,將全身提起,關節放鬆,松肩垂肘。以胯提大腿,大腿提小腿,小腿提踝,將腳向前悠出去,貼地而行。落地時,足跟先著地,隨即足底踏地,使重心迅速向前移動,避免重心砸地,衝擊膝關節。目光遠視,心意放開,體會內臟放鬆的感覺,使身心都得到鍛煉。徒步結束後,還要有專門的方法來緩解疲勞。

生活無處不太極,行住坐卧皆功夫。拳拳服膺,念茲在茲,才是真正的拳道。

中國佛教協會原副會長,已故禪宗大德,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凈慧法師曾贈作者四字:「保任此心」。每思及此,常自慚愧,我們往往在紅塵中丟了初心,重溫這四字與諸君共勉。


推薦閱讀:

趙堡太極雙鞭圖文
純柔無剛的太極拳不能技擊
練習太極拳時巧妙放鬆的方法
太極徑中徑
太極拳襠的作用與要求(轉帖)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