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
06-11
佛說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悟聖道 進趣菩提登正覺於八十三年度結夏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佛的弟子有在家眾與出家眾,都稱為佛的弟子。我們得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法,學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所以稱為佛弟子。既然成為佛的弟子,就要經常溫故知新,白天晚上都要去誦念、複習,這樣才會進步,心也才不會散亂。所謂念佛、念法、念僧,誦念就是念法,念要至心,至就是到達極至,不但嘴巴念,心也要念,身口合一的,心去思惟,嘴把它念出來,心當中與法相合,與道相應。 至心的誦念什麼呢?八大人覺。在下面有八條,這八條要經常地誦念、思惟,就能覺悟聖道,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覺察出煩惱悟到煩惱沒有自性,煩惱本空的道理這就是悟 覺悟與覺知有什麼差別?覺悟是從心當中去契悟,這個法與我們相應了,稱為悟;知,就是我們知道。知比悟淺一點,所以要悟!悟也有深淺,所謂大悟幾千次,小悟幾千次。開始學佛修行就是悟了,覺得人生是苦,出家可以了生死,所以必須出家,這也是悟,這種悟又是更進了一層。有覺才有悟,佛經講覺照、覺察,因為有了覺照、覺察才能夠悟。師父在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覺察出自己的煩惱來,這就是覺察。覺察出煩惱,悟到煩惱沒有自性、煩惱本空的道理,這就是悟;所以先要有覺察,然後才能悟。 覺,就是靈知靈覺,要悟什麼?悟世間無常。世間有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三種。一切世間,不管是凈土、穢土,這都屬於世間。凈土為什麼也是無常?以禪定的角度來看一念不生,這一念,就已過了好幾萬劫了,凈土還是有時間性的,所以是無常的。所謂無常,就是會壞掉,因此,我們要修無常觀,四念處觀里的「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也是無常。這一切世間都是無常的,既是一切無常,所以不要貪著。 我們現在的這個世間,為什麼會這麼的亂?原因就是不知道無常。人是無常,世間也是無常,爭這些做什麼呢?一口氣不來,什麼都沒有了,不是嗎?假使能悟到無常,就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破,看破了以後,心即刻得到解脫。中國從黃帝直到現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又到哪裡去了? 有很多國土很小的國家,爭奪人家的土地,以擴充自己的國土,卻不知道國土是危脆的。中國從黃帝直到現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又到哪裡去了?國土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當中。脆,是不實在的意思,所謂危脆,就是時時刻刻都是危險的、很脆弱的,只要你一不小心,別人就要動你的腦筋,強佔你的國土,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你爭我奪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有了身體就有危險,所以佛法要證到空性,證到空性,無常剎鬼找不到我們,就沒有危險了。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是指我們的正報。我們的身體的四大不調和會有四百四種病,有了病了,很苦;人到最後是人命無常,一切都是沒有了,這是空。你看,世界上有沒有長生不死的?四大因為是假合,所以是緣起。不但我們身體是四大,外面的一草一木也是四大。我們的身體與外面的草木同樣是四大,同樣是苦,同樣是空,同樣是無我,是沒有一個自性的。 色、受、想、行、識屬於五陰。我們人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色法:心法屬於受、想、行、識,色法屬於地、水、火、風四大。我們這個心無始以來,執著我們的身體,始終得不到解脫,這是陰。陰,就是障礙,障蔽我們的真性。何謂真性?真性一個是佛性,一個是法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因為我們執著地水火風為實有,執著身體是自己的,心就入到地水火風去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起觀照,觀照五陰無我。 桌子也好、身體也好,這些色法,都是屬於物質,現在科學把所有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一個能、一個量,它有沒有我?不知道沒有這個我,執著這個色法,就要出毛病。 受,就是一種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就是受陰。我們吃東西,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酸甜苦辣就屬於受,受就是苦樂感受。哪個是苦?哪個是樂?你能夠有個絕對的標準?到底酸甜苦辣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這完全是自己的分別、習慣、執著 到底酸甜苦辣,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這完全是自己的分別、習慣、執著。悟到了空性,酸甜苦辣都是虛妄的,都是隨著我們的執著、習慣起的一種變化,一切都是空性,沒有一個我的存在。 佛,這念心不住苦、不住樂,超越苦樂兩邊,常行中道實相。所謂住,就是執著,認為酸甜苦辣好吃或不好吃,這個是受陰。 苦受,樂受都是無我,哪裡找個我的存在?不苦不樂受也是虛妄的境界。不苦不樂受,就是這個時候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心當中念念都在生滅,這是舍受,甚至中庸受,雖是念念遷流,還是無我,所以,我們講舍也是無我,受也是無我。 想也是無我,怎麼說呢?坐在這裡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現在想得很好,過了半個鐘頭又認為不對了,是什麼原因?因為,想是無我,想是不實在的,念念遷流。人,始終在想,想陰,這個妄想實在不得了。 行陰呢?心當中念念都在遷流不停。行,就是造作,外面在造作,心當中又造作。 識,就是分別,人我是非。看到什人都不順眼,他不如我,人家成就了心生嫉妒,這些都是識在作怪。四大本皆空,五陰悉非有快刀從頸過,猶如斬秋風 以前有位法師,身體一有病的時候,就趕快打坐,思惟著身體有了病痛,是哪個在痛?身體在痛?身體屬於色受想行識的五陰境界,色屬於地水火風四大:地大歸地,水大歸水,火大歸火,風大歸風,身體是空的,怎麼會痛?那麼,心總不空吧!哪個才是自己的心?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分析起來是虛妄不實的,沒有一個受想行識,完全是自己的分別、執著。結果,他契悟了空性,馬上病就好了,他說了兩句話「四大本皆空,五陰悉非有;快刀從頸過,猶如斬秋風」。 雖說道理很簡單,要契悟空性,確確實實要經過一番思惟。思惟就是慢慢分析,重慮緣真,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能思能想這一個心念,所想的這個空的道理,忽然一下與空性相應了,就契悟道果。所以,五陰無我,不要順著它。 我們人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生滅當中。依報的世間,正報的四大五陰,都是在生滅變異當中,怎麼說?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有成相、住相、異相、空相,世界到最後也是在生滅變異當中。桌子,在科學看來,有很多的原子跑來跑去,這些都屬於生滅,我們這個世界是屬於大的生滅。 住在世間上的人有生老病死,你慢慢地觀察,一秒鐘里不知有好多生滅?好多生死?加上海里的眾生、空中眾生、地上的眾生,這麼一加起來,實實在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眾生在死亡當中,都有眾生在生死變異當中。仔細地去觀察,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沒有一個主宰。能夠處處作主,就是功德源不能作主這個心,就是造業是惡源 眾生心沒有覺悟的時候,這個心起貪心、瞋心、痴心,是罪惡之源,地藏經講: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個心真是惡源!相反的覺悟了,這個心不但不是惡源,而是功德之源。惡源、功德源都在我們這一念心。能夠處處作主就是功德源,不能作主這個心就是造業,是惡源。這個心本來沒有定形、沒有定性,心性本空,因為是空性,所以可以善,也可以惡。悟到了空性以後,我們能夠作主,起心動念就是善。 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會亂?因為人的心亂掉了。假如,我們每一個人心都覺悟了,這個世界真可說是人間凈土。這裡講心是惡源,指的是眾生。 形,指身體。身體造種種業,也是罪惡的淵藪。我們的嘴巴造惡口、兩舌、綺語、妄言,身體造殺、盜、淫,這是不是罪惡的淵藪?既然心是惡源,形是罪惡的淵藪,那麼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就不能執著它了。 知道心是惡源,身體是罪藪,從現在起絕對不胡作非為,不造殺盜淫,不懈怠。這樣子去觀察,這樣就會討厭這個身體,討厭它以後,就不會執著它了,如此慢慢地就離開了生死。 生死是一種果報。生,未來不生,既然沒有生,就沒有死,死也是一種果報。要了生死,不是從母親出生的那個地方去了,不是從腿子一伸的地方去了,也不是凈土所說的阿彌陀佛來接了。 要如何了呢?時時刻刻觀照,觀照心是惡源,所以是觀心法門。知道心是惡源,所以就不起心動念了,這個才是實在的。 以前高峰妙祖師開悟了,他說,修行很簡單,一個是動,一個是靜。在打坐時一念不生,一個念頭都沒有;既然一個念頭都沒有,那裡找生死?就沒有生死了。了生死要如何去了?無念就是了生死了。禪修打坐,告訴各位要無念,各位的無念能保持多久?心要起心動念,就要起善念,身體要動,就起善行,這樣子心就不是惡源,形就不是罪藪,這就是功德源泉,這就了生死了。心一念不生,哪裡找什麼生死?所以,要學無生,凈土宗念佛,也要念到果證無生。我們在沒證阿羅漢果以前,不要相信自己這個心,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心都在貪、瞋、痴當中,你現在相信它,它又會作這些事情。修行是現在的所作所為與過去要相反過去為自己全是貪、瞋、痴現在不為自己都是戒、定、慧 修行,是現在的所作所為與過去要相反,過去為自己,全是貪、瞋、痴;現在不為自己,都是戒、定、慧。這樣子去觀察,慢慢離開煩惱,煩惱沒有了,生死就了了,如果依據這個道理去修行,就能了生死。佛法的精義不外乎了生死,證涅槃、證菩提,就可以了生死。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多欲就是煩惱心當中貪求太多,身心會很疲倦 知,就是知道,覺就是我們這個心--靈知靈覺。 這個心要知道什麼呢?要知道多欲為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欲:財、色、名、食、睡這地獄五條根,有了欲就是苦。一般人不了解,以為人的慾望是貪求愈多愈好,在我們看來,這是苦的事情,欲真正是一種罪惡。 修行學佛,最低限度要寡慾、要少欲,多欲就是煩惱。心當中貪求太多,身心會很疲倦。因為貪財、色、名、食、睡,心當中有了這些就是負擔,有了這些垃圾,一定會疲勞。 先由少欲,達到無欲境界,我們的心就很自在了,自在就得了解脫。古人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能納百川,所以稱為海,我們心量也要像海般地廣大,看到壞人不要嫉惡如仇,看到好人要讚歎他,「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要想長壽,身體也要無欲,達到無欲的境界,什麼都不求了,心得清涼,身心即得自在。 想要得自在,就要從少欲下手。由少欲之後達到無欲,心完全清凈了,最後達到自在的境界,不但現在自在,生死也要自在。真正有了定力、有了智慧,定慧達到最高的境界,神通自在,你看如來有法身、報身、化身--千百億化身,這才是真正的自在。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人貧不是貧,心貧才是貧 除了少欲之外,自己更要知道觀照這個心,覺察這個心。前面講心是罪惡的淵藪,心是惡源,為什麼心是惡源?因為,心無厭足。世間人,求名求利、嬌妻美人、功名富貴…,求了這些以後即增長罪惡。為什麼是罪惡?財多了就花天酒地,這不是罪惡是什麼?有了名,膨脹自己,成群結隊害人,這不是罪惡?這也是增長罪惡。所謂玩物喪志。總之,無論求什麼東西,對我們心當中都是一個障礙。自性心、無為心、清凈心、菩提心、真空妙有,這些才是最實在的。心當中只要有一點點東西,將來就要受果報,世界上的人都是求,心無厭足。這念心明白了「惟得多求,增長罪惡」,心就是一種功德,不明白,心就是罪惡。 一般人稱「貧道、貧道」,貧,才是道,心要安於貧。佛經里說:「人貧不是貧,心貧才是貧,心貧無智慧,墮入惡鬼身,人貧能守道,是為貧道人」。人貧不算貧,心當中具足一些功德、智慧,哪裡是貧?清涼自在、真空妙有、真如法性、心生萬法、為法中之王,這不是很富貴? 安貧守道,安於貧窮,心與道和,心得自在,菩薩要從這地方去會通,心清凈了,就不會羨慕人家了。 「惟慧是業」,時時刻刻要增長我們的智慧。菩薩以度眾生為業,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要想度眾生,就要具足很多方便的智慧,所以要博學多聞,博學多聞就能增長智慧。二方面,菩薩也要了生死、斷煩惱,佛經講得很清楚,要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了生死、斷煩惱也要智慧,學了這些法門,才能破除自己的煩惱。所以,慧才是我們的正業,除此以外就不是正業,因為不屬於智慧門。菩薩是以智慧為業 士農工商也是業,但這些世間上的業,並不是以智慧為業,世間上的業,和出世法的菩薩道是不同的,菩薩是以智慧為業。我們要修行菩薩道,要博學多聞,不但要博學多聞,而且要經常反省檢討,消除我們的煩惱,使心得清凈,悟到菩提心,這才是真實的。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四魔___天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 每一個人都有懈怠墜落的習慣,要對治懈怠,就要精進,沒有別的。精進心就是不懈怠。時時刻刻要想到六波羅蜜當中的精進,如佛經里所說,除了白天要用功,晚上還要用功,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無有間斷,如普賢十大願王的拜願--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如此地真精進,才能破煩惱魔。 我們的心當中,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是我們的煩惱,要破這些煩惱,就要用精進才有辦法。不但要破煩惱,還要摧伏四魔,摧伏了四魔,才能出陰界獄。我們的身體就是陰界,身體屬於五陰境界,這個心住在五陰境界當中,就像住在牢獄當中一樣不得自在,受罪受苦。因此,我們要摧伏天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這四種魔,才能出離五陰境界,才能脫離生死。 一般人以為,魔是三頭六臂,一聽到魔就害怕。天魔有欲界天的天魔、色界天的天魔二種,欲界天就是他化自在天,色界天就是摩醯首羅天,這兩層天的神通最大。這兩個天魔要是現前,表示你有功夫了,天魔來了,就表示你快成道了! 一般人所說的魔,是指煩惱魔。自己心當中,患得患失,想東想西,煩惱一大堆,這種魔使我們不得自在。魔,是障礙的意思。 五陰魔,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照見五陰皆空,五陰魔就可出離了,色受想行識都是空,要去照它,五陰魔就可去掉。 五陰魔沒有了,死魔自然也沒有了,五陰照見,空掉了,哪裡還有死? 另外,還有病魔,修行就是怕病。每個人都有病,所謂生老病死苦;病魔最厲害,病魔能使你用不上功,但我們要精進,要提起念頭來,就可以把病魔突破。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痴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痴 菩薩不僅要博學多聞,還要增長智慧,不但增長智慧,還要成就辯才。能夠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才可以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的效果就是悉以大樂,大樂不是普通的快樂,這種大快樂是希望證到了大涅槃,斷了煩惱,才能大樂。 不明白佛法的道理,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痴;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痴。有了這種愚痴,就要感生死果報。有生一定有死,生指煩惱,現在有煩惱,將來就會有生死。人從早到晚,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前一個念頭過去了,後一個念頭又生出來了,時時刻刻一個人皆在生、死當中。 生、死像苦海一樣,要脫離這種生死和愚痴的苦海,菩薩要經常想到佛法,念佛、念法、念僧,經常念念不忘,這個心要與法相應、與道相應,我們心當中就能轉識成智。 常,就是不斷,斷了就不是常。經常要把善念、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想在心當中。不想善法,惡法就現前,時時刻刻想善法,惡法就不會現前了。現代人為什麼修行不太能成功?就是念頭提不起來。禪宗祖師的參話頭,就是要提念頭,念頭沒有了,瞌睡、妄想就來了;念頭提正了,就是正念,到最後,不提念頭,我們這個心也是正念。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經要聽,聞了以後要時時刻刻返聞,佛法的道理很多,聞了一個還不算,要多聞,聞了以後還要思,不思的話是記不住的。 廣學,是什麼都學,學了以後不經過一番思惟、過濾,過了一段時間又不知道了。思是透過第六意識,無論是看經、聽法;看過、聽過一次之後,眼睛閉著把這個道理反覆多次地去想,一下子因緣成熟了,忽然能想這一念心與所想的道理,一剎那相應,就證果成道了。聞思修是相互連帶的,有了這些智慧,能成就辯才無礙。 所謂辯才無礙,一種是,說法無障礙,頭頭是道;第二種是,對佛法的第一義諦、真諦、俗諦,這些最高的道理,俗諦能講,真諦能講,中道第一義諦也能講;對天台宗的空假中的道理,都能說,這樣子才是達到辯才無礙。要想成就辯才無礙,需要在平時去薰修。度眾生,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得證到菩提涅槃的果報 人皆有佛性,過去遇到好因緣,覺悟得很快,前世沒遇到好因緣,今生才遇到,覺悟得就很慢,不管快慢,到最後皆能覺悟;無論是上根、中根、下根,到最後統統歸於菩提、涅槃。世間上只有菩提、涅槃、禪定才是最快樂的。度眾生,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得證到菩提、涅槃的果報。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菩薩的心量廣大觀察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他不憎惡人 世間上最苦的就是貧苦,一個貧窮的家庭,彼此之間常有著你怨嘆我,我怨嘆你的事情發生,這都是由於貧苦的關係。 其實,人與人之間,不止是橫的與眾生結惡緣,在家庭里父母、兄弟,乃至兒女,彼此一見面都是怨氣衝天。現在修菩薩道,就要把這些觀念衝破。 六波羅蜜當中的布施,能增長我們的福報,增長福報又執著福報也不好,布施要有智慧,知道所布施的對象、當中的財物、布施的這一念心,這三樣皆是緣起,是性空,了不可得,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俗話說:救急不救貧,你想救別人的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人人皆有他自己的因緣果報,如果能救貧,世間上就沒有因果了。因此,菩薩布施要以平等心,不但要平等布施,而且還要知道三輪體空的道理。 無論是出家、在家心量都要廣大,即使是世間上最大的惡人,也不能憎惡他。一般來說,嫉惡如仇好像是有正義感,所謂:有善必賞,有惡必罰。真正修菩薩行,這個觀念就要改正過來,菩薩希望好人能盡量成佛,也要想辦法教導壞人,使他變成好人,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在佛法當中,有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假觀善,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皆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善與惡皆是空性,緣起性空,現在認為好,過了一段時間就變壞了。菩薩的心量廣大,知道一切善善惡惡都是無常的,觀察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他不憎惡人。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保持這一念平常心即是守道,打了妄想馬上知道這即是覺 修行一定要遠離五欲,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世間人皆貪著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五欲有什麼好呢?大智度論里說:「五欲無益,如狗嚙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沒有成道、證果的人都稱為俗人。出了家還沒成聖道,在這段期間都會有貪著,財色名食睡是無始以來的好朋友,現在要疏遠它,並不簡單。世樂不外乎五欲境界,一般人把五欲當成快樂。世間上的快樂有:女色、財寶、聲名、飲食、睡眠、田園、衣服、眷屬、當官等。世間人皆活在這些上面,很染著。沒有這些,人生的意義就沒有了。如何遠離這十種世樂?第一、身要不染,第二、心不要染。 志願出家,時時刻刻要想到三衣、瓦缽、法器。常常想念三衣、瓦缽、法器,心當中即得清涼。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有法衣,法衣代表僧眾的形象,也是給眾生種福田。世尊在寶藏佛的那個時後,發願修行,做寶藏佛的弟子,曾經發願:將來成佛時,有人對袈裟有一分的恭敬:出家眾一定可以得三乘授記;一般人可以遠離災禍處處吉祥,一切鬼神可以脫離惡鬼之苦。世尊已經成佛了,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所以要常念三衣、瓦缽,經常要有恭敬心的想到:「袈裟實在是一個寶」。 用缽的目的是節化,何以用瓦缽不用其他的缽?木缽屬於外道,其他尚有石缽、瑪瑙缽、金缽,最好的缽是金缽、銀缽、水晶缽、瑪瑙缽,四天王用這四缽來供養世尊,世尊將四缽變成一缽,以後的出家眾皆用瓦缽,沒到達世尊那種德行的時後,皆用瓦缽,免得心生貪著。 梵網經里說,菩薩修頭陀行的時候,經常要將三衣、缽具、濾水囊、楊枝、澡豆、凈水瓶、錫杖、香爐、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菩薩像等十八種法器帶在身上,菩薩修行要具備這些法器。 所謂出家,是出紅塵家、煩惱家、三界家、無明家,這才是真正的志願出家,如果身出家,心起煩惱還是沒有用的。身現出家相,心又一塵不染,這才真正稱為守道清白。 守道,守即是保任。保任我們這個心,我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不要讓它跑掉,或者是讓它打妄想。打了妄想要馬上檢討反省過來,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這一念平常心即是守道。 佛法,除了守這一念心之外,還有慈悲心,另外還有善法、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這樣,道就更圓融、更自在、更實在了。有能守、所守的這個心,還不是道,守道只是個方便,把心守熟了,最後,道不要守了。不守,我們這個心也不打妄想;不守,我們這個心也沒有昏沉;不守,我們這個心也不會造惡業,到了這個時候可以不用守了。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如何代? 生與死,好像火在燒一樣,這即是煩惱,所謂五陰熾盛苦。 一個人心當中,如果沒有佛法的滋潤,好比火時時刻刻地在我們身上焚燒,使眾生在六道當中,頭出頭沒的輪迴,從沒有停止過。 大乘心,就是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心、成佛道的心。普濟,要平等的普濟,所有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內。 覺,就是覺察、覺悟。觀,就是觀照。何謂覺察?忽然一下打了妄想,馬上知道,這即是覺;知道了,馬上改正、檢討、反省,這即是觀,有覺有觀,即屬於守道。守,要在這一念心上守,時時刻刻的在這個地方,做不到這樣的話,持戒也是守道。守五戒、修十善,出家眾守比丘、比丘尼戒,這是守道的前方便,屬於事上的守道,事上做到了,妄想也會慢慢減少。 前面所說的都做到了,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功德果報出來,真正達到梵行高遠,道風自然遠播。身也清凈、口也清凈、意也清凈,這樣子一切皆清凈了,真正是達到了梵行高遠,超越三界了;自己得到了解脫,這僅屬於自利,這樣子有什麼用?要起慈悲心,還要利他。 我們在靜坐時,要修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或修七周緣慈。禪坐不修慈悲心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如何修? 慈能拔苦,拔眾生的苦。不但現在如此,我這一生都如此,不但今生如此,生生世世皆如此。生生世世都要拔他們的身苦、心苦、生老病死苦。 悲無量,悲能與樂。從現在起告訴自己,要給眾生快樂,自己做不到,願要發,我們也可以發這樣的願:聽到我的名字、看到我的形象的馬上身心快樂;對有病的人要照顧他,讓他身心得到平安、安定,對一切眾生皆要如此。從現在乃至未來世,皆要給眾生快樂,念念相繼無有間斷。 喜,是歡喜、隨喜、讚歎、隨喜功德。為什麼要喜?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對每一個眾生都不可小看,都要隨喜讚歎,他們都有無量的功德。對什麼人都能隨喜,歡喜讚歎他幾句,不但現在如此,乃至未來際也如此。 舍,即布施。捨去我們的煩惱、惡念、種種邪見思想。世尊在悲華經里說:「菩薩修菩薩行,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我捨身命的地方。」為了度眾生、成道業什麼都可以舍,這即是慈悲,對一切眾生皆慈悲一如。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如何代?精進用功,多增長一些智慧,這樣就是代眾生受苦:建道場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也是代眾生受苦。現在,受苦作這些事情,不是為自己,這即是代眾生受苦。代眾生受苦要付諸於實行,不是嘴巴說說即好了。 將來我們的智慧、道業成就了,說法無礙了,能觀眾生根基,與眾生廣結善緣;這個時候,你一說法,眾生因得到你的佛法開悟了,以至成道證果了,到最後通通大涅槃。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用八大人覺經所說的方法就可斷生死 想成佛、成菩薩,就要依據前面八條,去用功修行、去覺悟,這就是菩薩行。要精進,不斷地努力,修慈悲及智慧,悲智雙運。 法身即證到空性,證到空、無相、無我、無住這一念心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菩提心,所以,佛經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 無住、無為、無相,這一念心要經常保任,這一念心修了善,不執著善,然後才能到達涅槃,佛法最高的是涅槃。證到了涅槃,不要執著在那邊,還要乘願再來,倒駕慈航。 八大人覺經我們要經常地誦,在誦當中,你心當中只想到這些事情,心想到這些事情,就能轉識成智。這樣的,念念都就與佛法相應,所以念念都是滅無量罪。如果,念念都是在生滅、在煩惱當中,這就不是滅罪。口念心不念,不能滅罪,要口念心念,這才能真正滅罪。 時間一久,心清凈,菩提心就清凈了,自然而然,這個境界就現前了;很快地,即能達到正覺,聲聞緣覺屬於正覺,佛屬於無上正等正覺,這裡是說,最低限度可以速登正覺,也可以達到無上正等正覺。 這樣子修行,生死煩惱,一斷永斷,一滅永滅,成了佛,不會再變眾生了。如果,煩惱沒有漏盡,將來轉世還會成仙,四禪八定的目的是修定,因為定不能產生智慧,所以無法斷煩惱,還是在生死當中。用八大人覺經所說的方法,就可斷生死。時時刻刻安住在涅槃四德常樂我凈,就是經常都在快樂當中。佛法是最真實的,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依據八大人覺經,去用功修行,這才是最實在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家裡出大人物的徵兆 祖墳上有哪些東西說明後代興旺
※青鯉君:噁心的大人
※南瓜別再煮著吃了,這樣做出來的南瓜饅頭造型,大人小孩都愛吃!
※中國歷史上幾個神秘失蹤的大人物,多年之後卻在國外發現了幾個!
※【讓你受歡迎的八大人際定律】
TAG: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