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思想
06-11
第十二章中國傳統管理思想 中國歷史悠久,上下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豐富的管理思想。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要想在一章中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因此,本章擷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儒家管理思想做重點分析,對諸子百家中的幾個典型流派的管理思想進行了歸納,並論述了傳統管理思想在現代管理中的應用。 第一節儒家管理思想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管理文化,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說就是關於中國的傳統管理史。而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時間居於意識形態統治地位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至深至遠,這不僅因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的學說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包含著一整套治理國家的學說。特別是西漢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兼容其他各家各派的傳統管理思想理論體系,為社會的穩定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1.孔子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使儒家思想 成為一種管理體系。這個管理體系的重要思想是「仁」。「仁」字由「二人』』組成,意為人與人的關係,蘊含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孔子看來,人的關係不外是君臣、父子、夫妻、長幼、朋友五種,由此衍生出的管理思想即仁愛、仁政、仁義,使整個社會思想統一起來,形成維護統治的最基本的規範。與「仁」相輔的是「中庸」的管理方法,即通過「執兩用中」、公正的手段來消除相互之間的矛盾,避免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穩定社會秩序。此外該管理思想體系還包括「和」、「德治」、「正己」、「信」、「禮」等思想。 2.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繼承者 孔子的管理思想只是個雛形,真正使儒家管理思想體系發揮作用的是孟子。孟子不僅繼承發展了孔子管理思想理論,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遊說上層統治者的途徑使儒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應用。孟子將孔子管理思想中的「仁」和「義」結合起來論證,同時又主張將「義」與「利」對立起來看待,並且認為「上下交征利,國之危矣」。『『仁者無敵』』是孟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他提倡「愛民」,主張用仁愛的思想去管理國家,達到「富民」的目的。自孟子之後,儒家管理思想逐漸定型並越來越為統治階級所接受。 真正做到集儒家管理思想之大成的是漢代著名管理思想家董仲舒。他以儒家管理思想為根基,進行亍大膽創新:一方面吸收了法家管理思想,用「尊君卑臣」的管理理論替代了自孔孟以來的「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又吸收了道家管理思想,將「天人合一」的理論融入到儒家管理思想體系,形成了一套以儒家管理思想為中心,貫穿著神權、君權、父權、夫權的管理體系。 到了中國封建社會轉型時期的北宋,儒家管理思想再一次進行了革新。以朱熹、二程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對儒家的管理學說進行了再次的改進,他們以孔孟的道德學說來管理社會,以宇宙、天理來統治人的內心世界,「存天理、滅人慾」就是這一管理思想的最高準則體現。 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宗旨。儒家管理思想因其獨特的思想體系,備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體系,經過歷朝大儒對儒家管理思想的改進,儒家管理思想逐漸穩定並形成了一些核心性的理論。即民本;和;中庸;仁;德治;教化;忠恕:正己;信;禮;義利;正名;尚賢;富民;民主。, 1.「民本」 這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jb。儒家管理思想從其創始人孔子開始,就具有顯著的人本主義色彩。儒家管理思想以重視人、尊重人作為出發點,以德治作為核心,以「平天下」作為管理目標而建立其系統的管理模式。『『民本」思想的「民」是指「群體」而言,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圍繞「人」這個中心展開的,「以人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和標誌。孔子主張政府要關心民眾疾苦,因此當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濟眾者,何如?可謂仁乎?」子日:「何事於仁,必也聖乎!」[1]孔子回答的意思是那個人如果能施濟民眾,不僅是仁,甚至達到了聖的境界了。實際上是勸告統治者要實行仁政,愛民、籠絡人心。「民本」的直接目的是得民心,最終目的是求穩定,求興國。 2.「和」 「和」的思想(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石。)也就是「和為貴」。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指組織內部的溝通與理解;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和諧、良好。和諧的組織環境是管理者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證。.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實際上和毛澤東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團結求團結則團結亡」,有異衄同工之妙。群體間的競爭應是「爭,,中有「和」,「和」中有「爭」。管理就是處理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之間的矛盾,管理宗旨、思想、手段的和諧a因此「內和外爭」的組織才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3.「中庸,, 「中庸」的思想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基石。《論語·雍也》中記載「子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應該是最高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從管理學角度解析,中庸即中道、適度、不偏不倚,即在管理活動中,保持各方力量的均衡,恰到好處。但這種均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變化過程中的均衡。因為管理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動態過程,其涉及的人、財、物等因素,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會呈現出不同的作用,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這就對管理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管理中不要執著於某一方面,而應正確處理各種衝突矛盾,隨時隨地保持管理的正常進行。 4.「仁」 「仁」是「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何謂「仁」?孔子日:「仁者,人也,…『仁者,愛人。」朱熹注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①也就是說,「仁」實際上就是如何對待人,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的道德學說。管理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管理者要善於營造有利於組織發展的人際關係和文化環境。「仁」的核心意義是「愛人」,「愛人」中既包含對人的尊敬、謙恭和親熱之情,也包含推己及人的相互理解等仁愛的思想。「愛人」體現出人道的原則,以及管理和實踐中的感情投資。統治者應當「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②,才能做到仁者無敵。「仁」是一種道德品質,這和「德治」的思想是相通的,「仁愛」是孔子的德治管理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5.「德治」和「教化"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問題,德治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始於孑L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德治」是處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關係時常用的手段。由於傳統的封建獨裁統治,國家的興衰往往取決於統治者的「德行」。遇到「明君」,則天下大治,「昏君」當道則民無寧日。而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民心才會歸附,才能國治民安。德治的核心是教化。教化的主要內容是倫理道德。教化的主要形式是言教與身教相結合,以身教為主。所謂「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實際上作為統治者來講,教育是其治理國家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古代帝王事實上已將孔子原來「教化」的思想扭曲了,通過儒家思想的意識滲透,大力推行「愚民政治」。儘管這極大的禁錮了民眾的思想,但是從治理的效果看,確實在維護統治階級利益上功不可沒。 6.「忠恕」 《論語.顏淵》中寫道1.『『樊遲閭仁。子日:愛人。」這是《論語》上對「仁」最為明確的表述。但是,怎樣才是「愛人』』?孔子提出了忠恕的方法。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儒家「忠」是自己內心中一種對人對事的真誠態度,盡己為人;以及由此態度去誠實地為他人謀事做事的行為,強調分配過程中的無私精神,實質是利於對方。「恕」是以自己的仁愛之心,推己及人,從而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和諒解別人不周或不妥之處。忠與恕,孔子似乎更看重「恕」,孔子說:「恕道』』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種道德規範,樸素的包含了換位思考的管理思想。、 7.「正已." 這與!德治,,、「教化」、「忠恕」的思想都是緊密聯繫的。《論語.顏淵》中提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子路》又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正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②強調管理者必須首先要端正自己品德。『『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③對於管理者來講就要注意禮儀、道義、信用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建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古人說「天子穆穆,諸侯惶惶」。 8.「信」 孔子的「信,,的主要兩個方面:強調民眾對組織和管理者的信任以及管理者自身的信實。被管理者要對於管理者和組織有充分的信任,而作為管理者也要對民眾守信用,不能「朝令夕改」,而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要做到「信」,孔子強調「慎言」,對於做不到的事情不可以輕易許諾,萬不可失信於人。 9.「禮」 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裡的「復」是符合的意思。實際上「禮」也是達到「仁」的必要條件。要達到「仁」,首先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是思想、原則;「禮」是人們的行為規範,即規章制度。孔子主張:以仁率禮,內仁外禮,也就是管理實踐中所講的情理結合,在正確方針指導下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10.「義利」 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主張先義後利,堅持義重於利。儒家道德的基本價值觀是義重於利,故儒家修身成德的重要標準是義重於利。義為本,利為末;德為本,財為末。所謂「君子求財,取之有道。」 11.「正名」, 「正名」是辯證名分。這又是「禮」的思想的延伸。對於不遵守制度的人一定要有輿論或具體的懲罰。因為「禮」的內在精神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和每個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每個人行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禮」,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違禮。而管理者應該注意「正己」的同時還要注意「正名」。 12.「尚賢」 國家的興衰「為政在人」。孔子認為,管理問題重在選賢舉能。他明確提出『『舉賢才」的思想。並且重視年輕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並認為舉賢者要無私,統治者要能識才,先知人,並且重視育才,為鞏固統治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要求「君子尊賢而容眾」。儒家認為「政者,莫大於官賢」②,這裡的「政」其實就是指「管理」。孔子回答魯哀公問政時說到「為政在於得人。」④,又曰:「政在選臣」④,因為「文武之道,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一。可見選賢是管理活動成敗的關鍵。 13.「富民」 「富民」的思想是儒家德治管理的主要目標。《顏淵》中:「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朱熹在《四書集注》對此解釋道:「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這是對家與國的辯證關係的認識。只有民富,才能有君富。這種藏富與民的思想對於管理者具有巨大的啟迪作用。 14.「民主」 在封建專制的社會中,不可能要求這些大儒提出當代的民主思想,但是儒家管理思想中已經暗含了樸素的民主思想。「民為貴」,「君為輕」。『『以人為本」都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思想。而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①,更是對後世的民主思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孟子看來,政權的更迭,君主的易位,都取決於民眾的態度,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以民為本,貴民輕君的思想達到了其時代認識的巔峰,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當然,由於人們認識問題角度的不同,即使是對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未必有統一的認識,但是對於如何評價儒家管理思想應該有一個正確、清醒的認識。 三、對儒家管理思想的評價 儒家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夠得到古代統治者的賞識,除了其思想本身的獨特內涵,以及董仲舒的「政治一言堂」之外,部分原因就是統治者自己希望在世時的美名遠揚,而缺乏長遠眼光。因為帝道曠日持久,霸道還勉強可以等,而王道的富國強兵最有時效,統治者在位時無限風光,而且可以惠及後世,又何樂而不為呢?由於統治者的目光短淺,儘管儒家管理思想不斷吸納道、法等思想的精華,但是在統治階級的刻意扭曲下,以及時代條件所限等原因,儒家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不利於後世的理念。 當然對於這一問題我們要辯證來看,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對待儒家管理思想。既不能不加分辨全盤接受,也不能一律否定。對於儒家管理思想之精華,例如:為政以德的思想、任官得人的思想等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管理思想,要根據時代特點,不斷改進,繼續發揚;而對於儒家管理思想的糟粕,例如:輕視經濟工作的思想、維護封建舊禮制、反對變革的思想、家庭宗法等管理思想,要堅決摒棄。實際上對於其他管理思想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也應仿照上面的原則去理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思想太多,如何處理?
※怎樣才能擁有像張國榮和唐鶴德那樣的驚世愛戀?
※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挑戰與對策
※略論新儒商的營銷思想
※學習外國不是崇洋媚外,那麼學英語是崇洋媚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