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荷塘月色》課文解讀

《荷塘月色》課文解讀

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 謝立凡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作者用這個句子起筆,先突出「這幾天」,即1927 年 7 月的幾天;再用「頗不寧靜」四個字振起全篇。作者為什麼「這幾天」「不寧靜」?又怎樣擺脫這「不寧靜」?讓我們細讀下文。]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①滿月:圓月。)[點明夜遊荷塘是因為想像荷壙「另有一番樣子」。那麼,現在院子里(現實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作者想像著渴望著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麼樣子呢?]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①閏兒:指作者次子朱閏生。)[採用「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手法,反襯屋子裡的「靜」,暗示著作者雖然心裡「不寧靜」,但渴望的並不是這樣的「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交代行蹤,引出下文。]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頗不寧靜」暗示了作者與現實的不諧和;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暗寓了作者對「另一個世界」的嚮往。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寫路,「幽僻」「寂寞」,表現其「靜」。白天虛寫,夜晚實寫。]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①蓊蓊鬱郁:wěnɡwěnɡyùyù,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寫樹,蓊蓊鬱郁,表現寂寞陰森的氛圍。]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寫月色和感覺,「沒有月光的晚上」虛寫,「今晚」實寫。平日里「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但為什麼「今晚卻很好」呢?異常的感覺激起讀者的疑問。]

第二段,寥寥幾筆,勾勒荷塘四周環境,為下段描寫心情作了鋪墊。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①踱:duó,慢步走著。)[寫漫步,悠閑自在。]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寫感受。「另一個世界」呼應上文「另有一番樣子」。]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幾句議論是作者的內心獨白,或者稱之心理描寫,它緊承上段回答了為什麼「今晚卻很好」。好便好在「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也就是作者所幻想的「另一個世界」,其中「自由」是主題詞,是文眼。由此可知,為什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原來是沒有了「自由」,說著不想說卻一定要說的話,做著不想做卻一定要做的事。]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是過渡句。「獨處」句煞住議論,「受用」句引出對荷塘月色的描寫。作者「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下面先寫冷靜、獨處。]

第三段,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披露文章開頭「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暗示對現實的不滿。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①彌望:充滿視野,滿眼。②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中有「蓮葉何田田」的句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①亭亭:形容美女身材修長或花木形體挺拔,成語「亭亭玉立」。)[寫荷葉,第一句寫整體,第二句寫個體。「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寬廣,「田田」形容荷葉茂盛;「像……舞女的裙」是比喻,形容荷葉的舒展,「亭亭」照應「葉子出水很高」。]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①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綴,zhuì。②裊娜:nǐaonuó,柔美的樣子。③羞澀:xiūsè,意思是難為情,態度不自然。)[寫荷花,生動地描繪了荷花的嬌美。「裊娜」「羞澀」用擬人的手法描寫荷花的神態,前者狀其飽綻盛開,後者狀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寫荷花的色彩,狀其潔白。]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寫荷香,運用比喻的方法描寫荷花的清香。荷香屬於嗅覺,歌聲屬於聽覺,但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渺茫歌聲,二者都是隱隱約約、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因而構成比喻,將嗅覺訴之於聽覺,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修辭上又叫做「通感」或「移覺」。]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①霎時:極短的時間。霎,shà。)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①宛然:彷彿。②凝碧:深綠色。)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①脈脈:mò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情達意,這裡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飽含深情的樣子。成語「脈脈含情」。②風致,美好的容貌和舉止,這裡形容荷葉姿態的優美。)[寫荷波。為什麼說「葉子更見風致了」?這個「更」字是比較而來。上文描寫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葉子」就好像無數的舞女「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是一種靜態的美。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形成一道高低起伏的「波痕」,就像無數翩翩而起的舞女,這是一種動態的美,所以作者說「更見風致了」。]

第四段,細緻描繪荷塘容貌,先寫荷葉,再寫荷花,接著寫荷香,最後寫荷波,寫荷葉、荷花,狀其靜態,寫荷香、荷波,狀其動態,動靜結合,表現荷塘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上一段寫葉子底下的流水被遮住看不見,這一段寫葉子上面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兩節之間巧妙地借「流水」一詞銜接。]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月光。光,是抽象虛幻的難寫之景,朱自清怎麼描寫,又怎麼表現它的特徵呢?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雖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沒有遮攔,一瀉無餘,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但只是照應了下一句的「滿月」,並未表現出今晚月光的特點,因為前文說過,今晚的「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怎樣描寫這「淡淡的月光」呢?朱自清採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先寫霧,後寫葉和花,通過它們來表現這「淡淡月光」的朦朧。「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這是荷塘荷葉上的霧,「浮」表現霧飄渺輕柔,「薄薄」與下文「輕紗」照應。「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荷葉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純白,一例的失卻它的本色,變成了乳白色,這正是隔霧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渾渾噩噩,「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迷迷糊糊,朦朦朧朧。沒有一個字寫朦朧,但朦朧之景畢現。]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朗照:清晰明朗地照耀。)[分號前的文字承上文而來,交代月色朦朧的原因,分號後的文字是寫自己的感受。這裡的難點是「酣眠」「小睡」比喻什麼?從本句來看,「酣眠」當是比喻「朗照」,「小睡」當是比喻今晚「淡淡的月光」,朦朧的月色。但是從全篇來看,這個句子卻是另有深意。作者在第三段寫道:「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由此可見,「酣眠」指的是永遠的「超出」、永遠的「自由」;「小睡」則是指短暫的「超出」,「片刻的逍遙」。「別有風味」也就是指「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所以,這個句子倒是作者描寫「荷塘月色」的點睛之筆,抒寫了作者「偷得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①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高低不一。②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裡有深淺不一的意思。也寫作「班駁」。③峭楞楞:形容陡直高聳的樣子。楞,léng,同「棱」。④倩影:美麗的影子。倩,qiàn。)[這裡寫月影,通過月影寫月色。楊柳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正面狀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這是寓美於丑,化丑為美。月色是單一的,但是月影卻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①梵婀玲:英語「violin」的音譯,即小提琴。婀,è。) [這是總寫月光和月影。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美感。]

第五段文字寫月色,採用先分後總的寫法,先分寫月光,月影,寫月光表現其朦朧,寫月影,表現其多姿,最後用一個比喻總寫月光、月影給人的美感。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第四段寫荷塘,沒有寫月,但處處寫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花有紅、白、藍、紫多種顏色,但在朦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於光線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樣閃爍,「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潔白得不染纖塵;荷波「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這也是光線反射在人的視覺上的感受。第五段寫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霧,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葉上反射的光線的影響,也變成了青色;荷花五顏六色,荷葉是綠色,但在朦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過一樣」,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觀景,霧中看花,朦朦朧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荷景與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來調配,和諧而有詩意:月色是淡淡的,雲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風是微風,霧是薄霧。這樣的景很好地襯託了作者內心「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那種淡淡的喜愉之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寫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表現樹之多,「重重圍住」表現樹之密。描寫「空隙」,反襯了樹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①一例:一概,一律。②風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①大意:大體的輪廓。)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寫樹色「陰陰」,像「煙霧」;遠山「隱隱約約」,「只有些大意」;路燈光「沒精打采」,表現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朧。]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寫蟬聲和蛙聲。對這個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結構上的作用。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卻沒有了自由。結構上,由前文寫眼前現實的荷塘月色之景過渡到下文寫古代虛幻的採蓮之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隨景移,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要特色。作者寫荷塘之景從「荷塘四面」開始,最後又回到「荷塘四面」,同樣作者的心情也是從「不寧靜」開始,在經歷了「片刻逍遙」的寧靜之後,又回到了「不寧靜」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寫了作者這種心情的轉折。「重重圍住」隱隱透出作者壓抑的心情。「陰陰」寫色彩的黯淡,也襯託了作者黯淡的心情。「隱隱約約」突出月色的朦朧,襯托作者迷茫的心態。「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擬人手法,表現作者情緒低落。「熱鬧」二字照應了第三自然段「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前文寫「荷塘月色」,表現了「冷靜」、「獨處」的妙處;所以後文將寫「熱鬧」、「群居」的勝境,通過對「蛙聲」的描寫巧妙地過渡到了下文。「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是說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才有群居的歡樂和自由,自己在人世間找不到和鳴的熱鬧,所以就只好發思古之幽情,到歷史的長河中去尋覓自己的理想。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實景,思接千載,想起古人採蓮的虛景。]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①六朝:魏晉南北朝。②艷歌:專門描寫男女愛情的歌曲,即情歌。)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①風流:本指與男女間情愛有關的曖昧之事,這裡的意思是年輕男女不拘禮法地表露自己的愛情,即自由戀愛。)梁元帝《採蓮賦》里說得好:(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蕭繹。)

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①妖童媛女:艷麗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艷麗。媛女,美女。媛,yuán。②許,默認。)鷁首徐回,兼傳羽杯(①鷁首:古時畫鷁鳥於船頭,所以把船頭叫鷁首,也代指船。鷁,yì,水鳥。②徐回:慢慢地來回遊動。回,轉。③兼傳羽杯:互相傳遞酒杯。兼,雙方。羽杯,飲酒器具,又叫羽觴、耳杯,橢圓形,口沿兩側有對稱的月牙形雙耳。)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①櫂:zhào,同「棹」,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相似。)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①爾其:同義虛詞復用,那。②遷延:退卻的樣子。③顧步:一步一回頭。顧,回頭看。)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①斂裾:liǎnjū,這時是提著衣襟的意思,裾,衣襟。)[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去採蓮。鷁首船頭來迴轉,交杯頻遞笑把情意傳。槳板輕搖被水草絆住,船頭微動把浮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剛開。撩水逗樂笑融融,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①消受:享受。)

這幾段文字寫作者的懷古幽思,寄託著他對自由的嚮往。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一股愁思猛地襲上心頭,不禁發出慨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寧靜的心復又紛然。於是想起六朝採蓮的事,抒發他的思古幽情,尋找他的理想世界。作者引述《採蓮賦》,寫盡當時的男女之間自由戀愛的「熱鬧」和「風流」,「風流」在文中就是「自由」的代名詞。但是當時「嬉遊的光景」雖「有趣」,「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享有這樣的自由。作者用古代的「自由」與現實的不自由構成強烈的對比。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①《西洲曲》:南朝樂府詩,詩的內容是描寫一個青年男子劃著船去江北與情人約會,他一邊划船,一邊想像著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下面的詩句即是這個男子想像女子採蓮時的情景。)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①蓮子清如水:「蓮」,諧音雙關,即「憐」,愛;「子」意義雙關,即「你」。蓮子,暗含「愛你」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我愛你的那分真情呀,好比水一樣純清」。這是詩中的男主人公想像他的情人一邊採蓮,一邊在心裡表白對愛情的堅貞;實際也是男主人公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結尾引述《西洲曲》里的詩句,藉以由歷史又回到了現實:「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裡的問題是對「惦著江南」該怎麼理解。一般認為反映了朱自清的思鄉之情,《教師用書》也說「『惦著江南』便有著身處憂煩而憶往懷舊的意義。」其實這只是字面上的意義,「江南」在這裡已經不是一個地理名詞,它是用以代指「現實」,「惦著江南」,就是惦著現實。為什麼會「惦著江南」,回到現實中來呢?原因是「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這暗示懷古幽思是虛幻的、脫離現實的,作者不能不回到現實中來。

結尾還有一個很值得深究的問題,文章開頭寫「妻在屋時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又寫道:「妻已睡熟好久了。」這有什麼用意呢?難道僅僅是為了首尾呼應嗎?恐怕不只如此。如果把「我」的「不寧靜」、不眠和「妻」的寧靜、「睡熟」對比著來思考,那就不難看出,朱自清雖然不滿於「不願說的話一定要說,不願做的事一定要做」,幻想超然世外的寧靜,但也不願如「妻」一樣,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是一個完全超然世外的「昏睡者」。朱自清需要的不是這樣的「靜」。朱自清關心國事,關心民生,憂慮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說」,想「做」,只是不願意附和著別人去「說」,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樣「說」,怎樣「做」,像一個還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許這才是朱自清苦惱的真正原因。

問題探究

我們提出兩個問題,請大家探討:

一、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人認為本文是抒發作者「知音難覓」的苦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讀完本文,請說說你的看法。

二、關於朱自清的散文,也有各種不同的評價。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2.朱自清的所謂把描寫對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其實也就是說要分解剖析,把描寫對象解剖為一個一個組成部分,然後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觀察描寫,並且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角度去表現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質地、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和變化。(楊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藝術》)

3.朱自清的文體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素,恐怕連人格的高潔、思想的純正、感情的真摯都包含在裡面才是。(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

4.就憑了這樣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判斷是否定的……他的觀察頗為精細,宜於靜態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夠充沛,所以寫景之文近於工筆,欠缺開闔吞吐之勢。他的節奏慢,調門平,情緒穩,境界是和風細雨,不是蘇(軾)海韓(愈)潮。他的章法有條不紊,堪稱紮實,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順序發展,很少採用逆序和旁敲側擊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變化少,有時嫌太俚俗繁瑣,且帶點歐化。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於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太舊。他的創作歲月,無論寫詩或是散文,都很短暫,產量不豐,變化不多。(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上面這些評論,各是從什麼角度分析的?對於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你有什麼看法?

探究思路

第一個問題:關於課文主題,一要從文本出發,二聯繫寫作背景。這就是孟子所強調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

從文章來看,作者是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才「夜遊荷壙」。那麼,作者為什麼「這幾天」「不寧靜」呢?下面這段文字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是說,作者夜遊荷壙,並不是為了「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也不是為了「逃避現實」,作者來到荷壙,是因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是說,作者夜遊荷壙是為了追求白天里得不到的「自由」,「受用荷香月色」是享受「獨處」的自由,想起古代採蓮的舊俗,是享受「群居」的自由。但是,作者聽到蟬聲,不由感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起梁元帝的《採蓮賦》,又不由惋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就是說,既沒有了大自然中萬物的自由,也沒有了古人的自由,這才是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

由上述可知,朱自清在這篇文章里抒發的是對他所謂的「自由」的嚮往。作者為什麼感到現實生活中沒有自由?他嚮往的自由又是指什麼呢?這就要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看一看朱自清此時此刻的心態。

本文寫於 1927 年 7 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他從鬥爭的「十字街頭」消失,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飾地表白這種思想的變化:「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里 (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條路──編者) ,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於在國學裡找著了一個題目」。(《哪裡走》)「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封信》)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來由。朱自清所說的「自由」,是既不革命也不反對革命的自由,是當時的自由民主個人主義者所幻想的第三條道路,但是這條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所以,他的「不寧靜」正是陷在這種無從選擇的痛苦之中。

第二個問題:本題提供了一些助讀材料,旨在開闊視野,啟發思考,而且鼓勵表達創見,針對這些不同說法發表個人看法。這些材料來自專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水平,我們應該首先認真閱讀,仔細體會,再發表個人見解。專家的反面意見更值得重視,甚至可以引發討論。第一則材料是從作品的審美風格來分析的,突出地說明朱自清散文的詩意和美;第二則材料是從具體的寫作方法來分析的,說明寫法的細膩;第三則材料是從審美風格和思想境界來分析的,概括提煉為一個「清」字;第四則材料是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的,但以反面批評為主,指出朱自清散文欠缺開闔吞吐之勢,有俚俗繁瑣陳舊的弊端。其中前三則材料為一組,第四則材料自成一說。你如果想閱讀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全文,可在網際網路上搜索。

本文的寫作特色,主要的表現在結構和景物描寫上,景物描寫已在「課文解讀」中作了具體說明,下面重點講講結構上的特徵。

題目曰「荷塘月色」,但開篇不立刻將荷塘美景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是先說「心裡頗不寧靜」。可是又不說如何不寧靜,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環顧四周,似無意於寫美景,反而渲染環境的陰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記著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驅除內心的煩悶。在真正揭開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還先來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議論,像在擺脫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議論,又是抒情。經過幾番曲折,換了心境,調整了心態,才真正將自己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對自然美的感受才見真切了,揮灑筆墨才有了情韻。在寫盡荷塘美景之後,又環顧荷塘四周的景色,韻味漸寫漸淡,寫到「我什麼也沒有」時,似乎要回到現實中來了。不料,又「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出其不意地將人們帶到六朝時代採蓮的熱鬧場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令作者心馳神往。但思緒突然中斷,「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終於回到現實中來。最後「輕輕地推門進去」,與開頭「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形成呼應。由此看出,《荷塘月色》的結構,是迴環圓形的結構,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從靜中走出,又回歸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裡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繫,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下面的圖示形象地展現文章的結構持色:

《荷塘月色》里的「荷塘」位於清華園。

清華園裡賞荷,有兩個去處,一個是被稱為「荷花池」的小荷塘,一個是近春園裡荒島周圍的大荷塘。朱自清當年詠荷的地方應是後者。

近春園位於熙春園的中心地帶,原是清朝咸豐皇帝的舊居。道光年間,熙春園分成東西兩園,工字廳以西部分稱近春園。咸豐十年 (1860 年) ,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內所有房屋被化為灰燼,淪為「荒島」。直到 1979 年,荒島才被修復。如今,知道近春園及「荒島」的人並不多,而環繞「荒島」的荷塘卻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無人不曉。

這篇散文以「我」夜遊荷塘的行蹤為線索,從「帶上門出去」寫起,到「推門進去」收尾。在夜遊荷塘的過程中,作者把荷塘周圍環境、荷塘、荷葉和荷花、月光以及遠遠近近的樹木、山色,陸續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彷彿跟著他一路去觀賞、領略「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文章委婉細膩地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抒發了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里彷徨苦悶的心情。

學習這篇文章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反覆誦讀。本文語言優美,音律和諧,特別適合朗讀。可以通篇朗讀,也可以擇段朗讀。要讀出課文的韻味和情調。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文第四、五段是公認的寫景名段,要背熟。很多同學還沒有意識到背誦現代散文的重要性,以為只有古代散文才值得背誦,這是一種誤解,熟讀背誦現當代散文,可以獲得比熟讀背誦古代散文更加強烈的感動和啟悟,並獲得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和文學語感。

2.把握線索。本文的線索有遊蹤線索,還有感情線索。可以先划出表示作者行蹤的語句,體會課文在結構上的特點。然後再划出抒寫作者情感的語句,分析作者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的主旨。為便於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變化,可課外搜集一些背景材料,結合文本以及有關材料理解作者其人,以便於「知人論世」。

3.品味語言。本文語言優美、生動,如準確的用詞,恰當的修飾語,疊詞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是著名的美文。課後練習題和本資料「訓練提高」欄目中的練習題,對如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品味鑒賞課文,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推薦閱讀:

人生如茶 解讀茶如男人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湯力偉:《詩經》「興」論——對「全不取義」的一點看法
女命訣解讀(二)
「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楊玉才解讀2012壬辰年太歲方宜忌
業績奪魁後 許家印走了三步穩棋|年報解讀系列11

TAG:解讀 | 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