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道念佛難行道下化有情 發心不一樣 看看釋迦佛與彌勒菩薩成就的差別 ( 取自印順導師的凈土與禪)

稱名念佛,是易行道。橫超三界,十念往生。這因為,仗彌陀的慈悲願力, 他力易行。凈宗大德,大都結論為如此。然考究經論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卻 別有一番道理。

弘揚凈土的大德居士,都以龍樹『十住毘婆沙論』為據,明念佛是易行道。然龍樹也還是依『彌勒菩薩所問經』來的,大家卻不知道。此經,菩提流志譯, 編於『大寶積經』的一百十一卷;西晉竺法護已有翻譯。

經中說:「彌勒菩薩於 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釋尊)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 攝取眾生,莊嚴眾生」。這可見,釋迦以下度眾生為行,彌勒以攝取凈土為行。 這即是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差別。

所以說:「彌勒菩薩往昔修菩薩道時,不能(難 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施捨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 提」。所說善巧方便安樂道,即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下膝著地, 向於十方說此偈言: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晉 譯)。

『寶積經』廣說,即禮敬諸佛、懺悔、發願、隨喜、請佛說法、請佛住世 、隨順佛菩薩學,與普賢十大願王頌略同。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義,即安樂行 ,以攝取凈佛國土為主。而釋迦佛所修的是難行道,所以說:「我昔求道,受苦 無量,乃能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中即舉釋迦往昔生中,月光王抉眼本 生,以明悲心救度眾生苦痛的事證,這是難行道。

難行的意義,即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因此,釋迦發心,願「於五濁惡世,貪瞋垢重諸惡眾生,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乃至眷屬不相和睦」時成佛;而彌勒發心,「若有眾生薄淫怒痴 ,成就十善」的凈國土,才成正覺。

雖然大乘法是相通的,佛菩薩願行是平等的;但大乘的初學者,確是不妨以種種門入佛道(如『智論』「往生品」說),而 有此二大流的。如龍樹『智度論』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凈無量佛世界」。

這可見, 彌勒所代表的凈土法門,即多集諸佛功德的善巧方便行。菩薩初學佛道,可以有 偏重一門的,一以成就眾生為先,一以莊嚴佛土為先。理解得佛法真義,這不過 是菩薩行初修時的偏重,所以有智增上,悲增上;或隨信行,隨法行等。而圓滿 究竟菩提、莊嚴佛國與救度眾生,是不能有所欠缺的。

這樣,學佛最初下手,有此二方便:或從念佛、禮佛等下手;或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下手。後是難行道 ,為大悲利益眾生的苦行;前是易行道,為善巧方便的安樂行。其實這是眾生根 機的差別,在修學的過程中,是可以統一的。

  易行道,即多集佛功德的凈土行。依『彌勒菩薩所問經』說,即與普賢十大 行願相同。但經論中,不一定為十事。最重要的,是懺悔、隨喜、勸請。

一般所說的易行道,也就是根據龍樹論的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要有怎樣的功德法, 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轉。或者感覺到菩薩道難行,所以問:「阿惟越致地者 ,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隨聲聞辟支佛地……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

龍樹說:「如汝所說, 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干之言也」。簡單的說,如有這樣心境,根 本沒有菩薩的風格。龍樹對於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給他當頭一 棒。然而,佛菩薩慈悲為本,為了攝引這樣的眾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為說易行道 。

所以接著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 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 勤行精進(難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為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

說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憶念禮拜,以偈稱讚」。易行道 的仰求者,以為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所以龍樹又告訴他:「求阿惟越致地者, 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這可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即行願品的十大行願等。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 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菩薩甚深清凈、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接著即說六波羅蜜。這可見:念佛、懺悔、勸請,實為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於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於苦痛眾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 菩薩行。

這樣,易行道,雖說發願而生凈土,於凈土修行;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 方便。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 以此為究竟。而從來的中國凈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為龍樹說易 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

  禮佛、念佛、贊佛、隨喜、迴向、勸請,特別是口頭稱名,這比起捨身舍心 去為人為法,忍苦忍難的菩薩行,當然是容易得多,這是易行道的本義。通常以 為由於彌陀的慈悲願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橫出三界,名易行道,這並非經論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凈土中,容易修行,沒有障礙,這確是經論所說的。

但易 行道卻是難於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結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 ,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不是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

  彌勒修易行道,所以遲成佛。釋迦修難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據傳說: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贊佛,超九劫成佛。說偈贊佛,是易行道,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 ?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應略為解說。易行道與難行道,本不過從初下手說。 初學者有此二類分別;到成佛,攝取眾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圓滿的。

但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據傳說,當時「釋迦菩薩… …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這因為:「釋迦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 」(『智度論』四)。

這顯然是說:釋迦行難行道,多化眾生。弟子心已純淑, 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但自利功德還不足。彌勒菩薩多修凈土行,久證無生忍 ,自心已純淑了。而一向少為眾生,少修難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純淑,即彌勒的 利他功德沒有圓滿。所以、釋迦的精進贊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 證明。

這如畫龍與點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攝取眾生與莊嚴凈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圓滿的。釋迦修難行道,如先畫龍身。等到龍身畫成,精進贊佛如點睛,一點 即成龍了。彌勒從易行道入手;如先點龍睛。睛雖一點就成,而龍身卻不能倉卒 畫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這樣、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實由於久修難行 道,「饒益眾生心多」。其實、這都為初學者作方便說,學菩薩法而成佛,一切 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易行道難成,難行道易成,這確是古聖經論的正說。

  眾生在穢土修行,雖容易退失;生凈土中,環境好,不再退轉。但論修行的 速率,穢土修行,比在凈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彌陀經』(下)說:「世尊! ……(在此娑婆濁世),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凈,如是一晝一夜,勝於 阿彌陀佛剎百歲」。

『維摩經』也說:「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 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凈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 事善法,諸餘凈土之所無有」。十事,即六波羅蜜等。凈土是七寶所成的,衣食 等一切無問題,即無布施功德。穢土人惡,要修忍辱,凈土都是諸上善人,即不 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所以要持戒,凈土女人都沒有,或男女不相佔有,即沒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圓滿,即沒有偷盜可戒。這種種功德, 生到凈土中,都難於進修。這等於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從表顯他 的才能、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

穢土是難行的,然因為難行,所以是偉大的。釋 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讚。如『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 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 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二) 、及『寶雲經』、『寶雨經』、『勝天王般若經』等,都說到穢土修行,比凈土 高超得多。

龍樹『智度論』(十)說得最為明切:「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 三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凈土)間菩薩,七寶世界 ,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實)難,是故智慧不能 大利。

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 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穢土是苦 痛的,然發心行菩薩道,卻是最殊勝的,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易行道容 [P74] 易得不退轉,但一生凈土,即進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就可 一往直前而成佛了。

易行與難行,穢土與凈土,實各有長處。上來,一從經論證 明,一從事實證明。理解了經論的意趣,才得佛法的妙用。易行道與難行道,都 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為眾生苦,為正法衰,而發菩提心,為 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樂道,也是微妙法門,依此而行,可積集功德,懺 除業障,立定信心,穩當修行,不會墮落!雖然、佛法住世,還得有為法為人而 獻身命、精進苦行的才得!

  依上來的論究,可得這樣的結論。凈土,應以阿彌陀極樂凈土為圓滿,以彌 勒的人間凈土為切要。以阿!B粊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為根本因;以阿彌陀佛 土的行願莊嚴為究極果。在修持凈土的法門中,首先要著重凈土正因。

要知道, 難行道,實在是易成道。如自己覺得,心性怯弱,業障深重,可兼修方便善巧的 安樂道──易行道:時時念佛,多多懺悔。如機教相投,想專修阿彌陀佛的凈土 行,可依傳說為阿彌陀化身──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

多集善根,多修凈業,這才是千穩萬當的!末了,善巧方便樂行道的凈土行者,必須記著經論的聖訓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欲得阿鞞跋致(不退 轉)地者,非但稱名憶念禮拜而已」(『十住毘婆沙論』)。這樣,才能得樂行 道的妙用,不致辜負了佛菩薩的慈悲!(續明?演培記)


推薦閱讀:

觀音菩薩開示的成佛之路
觀世音菩薩故事:六字大明咒的來歷
踐行菩薩道的綱領
佛教釋迦牟尼佛的師祖宗是文殊菩薩,你知道嗎?
金剛手菩薩化身 · 噶陀之父莫扎法王仁波切

TAG:導師 | 成就 | 菩薩 | 差別 | 凈土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