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書家「四賢」誰更勝一籌?

古代書家「四賢」誰更勝一籌?發表時間:2016-11-17來源:人民網-書畫

  【編者按】「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孫過庭在《書譜》一書中提到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這四位書法家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可以說,鍾繇和張芝之後,王羲之、王獻之繼承了他們。

  有評論者認為,這四位才華出眾的書法大師,可謂古今獨絕,但「二王」不及鍾、張,前人的書法風尚質樸,後人的書法格調妍媚。當然,不同風格的形成也是隨世俗變化而更易。鍾繇專攻楷書,張芝精通草體,這兩人的擅長之處,王羲之兼而有之。相較於張芝的草體,王羲之還擅於楷書,對照鍾繇的楷書,王羲之有長於草體,但專精一體的功夫稍有遜色,因此,他們三人相比,是專工與博涉的區別。至於王獻之,他的筆法則是集成王羲之,雖然粗略得到一些規則,但其實並未把父親的成就全學到手。總的來看,「四賢」各有所長。  

  

 

  鍾繇畫像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他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鍾繇《賀捷表》

  鍾繇《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鍾書面貌的一帖。《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看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的體即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

  

  

  《墓田丙舍帖》單刻帖

  《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帖》,宋米芾《書史》謂右軍(王羲之)暮年所書。今刻入匯帖者,均稱王羲之臨、鍾繇書,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筆嫻雅,字體風流,不乏古意,點畫生動流轉,饒有天趣,乃善書之絕妙。王之學鍾,實為善學,失其拙厚樸質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質今妍,馳驚沿革,成千古之書聖。細讀此帖,用筆溫潤,結體勁健,正是王羲之創造性地臨摹鍾書所造成的新作,成為歷代書愛者取法貴上的正書法帖。 

  

  鍾繇《力命表》

  《力命表》是鍾繇小楷代表作。鍾繇墨跡今已無存,此為後世摹刻。《快雪堂帖》刻本中作:「傳為王羲之臨本」。小楷8行。文物出版社與上海書畫出版社有影印本。

  張芝,字伯英,漢族,東漢書法家,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出身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張芝《八月帖》

  《八月帖》也稱《秋涼平善帖》,章草,六行,八十字。此帖字跡高古可愛,冠絕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

  

 

  張芝《冠軍帖》

  《冠軍帖》也叫《知汝帖》,今草,見於宋刻《淳化閣帖》。《冠軍帖》運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其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我們所見到的一些被稱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後的摹本,然而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難得的珍品,「神龍本蘭亭」便是其中之一。這卷《蘭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據說是由唐太宗時期的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是一封書札,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堪稱是曠世奇作,在唐代就已經是國寶級珍品,相傳唐太宗設法從民間賺進御府,旋又殉葬昭陵,現已無法尋得真跡,此為唐代書法家臨摹複製而成。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有董其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則贊它「於渾穆中精光內韞」。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王獻之畫像

  王獻之,字子敬,漢族,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為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幼隨父練習書法,父親的悉心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王獻之《中秋帖》(唐摹本)

  王獻之的書法名作《中秋帖》共二十二字,行草,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鴨頭丸帖》(唐摹本)

  王獻之行草書法名作《鴨頭丸帖》共十五字,行草,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此帖真跡現存上海博物館,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唐摹本)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藏。「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葯的尺牘。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跡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趙構題籤。

  (本文綜合:《書譜》、光明網、文匯報、人民網讀書頻道等)

發表時間:2016-11-17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編者按】「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孫過庭在《書譜》一書中提到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這四位書法家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可以說,鍾繇和張芝之後,王羲之、王獻之繼承了他們。

  有評論者認為,這四位才華出眾的書法大師,可謂古今獨絕,但「二王」不及鍾、張,前人的書法風尚質樸,後人的書法格調妍媚。當然,不同風格的形成也是隨世俗變化而更易。鍾繇專攻楷書,張芝精通草體,這兩人的擅長之處,王羲之兼而有之。相較於張芝的草體,王羲之還擅於楷書,對照鍾繇的楷書,王羲之有長於草體,但專精一體的功夫稍有遜色,因此,他們三人相比,是專工與博涉的區別。至於王獻之,他的筆法則是集成王羲之,雖然粗略得到一些規則,但其實並未把父親的成就全學到手。總的來看,「四賢」各有所長。  

  

 

  鍾繇畫像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他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鍾繇《賀捷表》

  鍾繇《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鍾書面貌的一帖。《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看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的體即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

  

  

  《墓田丙舍帖》單刻帖

  《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帖》,宋米芾《書史》謂右軍(王羲之)暮年所書。今刻入匯帖者,均稱王羲之臨、鍾繇書,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筆嫻雅,字體風流,不乏古意,點畫生動流轉,饒有天趣,乃善書之絕妙。王之學鍾,實為善學,失其拙厚樸質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質今妍,馳驚沿革,成千古之書聖。細讀此帖,用筆溫潤,結體勁健,正是王羲之創造性地臨摹鍾書所造成的新作,成為歷代書愛者取法貴上的正書法帖。 

  

  鍾繇《力命表》

  《力命表》是鍾繇小楷代表作。鍾繇墨跡今已無存,此為後世摹刻。《快雪堂帖》刻本中作:「傳為王羲之臨本」。小楷8行。文物出版社與上海書畫出版社有影印本。

  張芝,字伯英,漢族,東漢書法家,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出身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張芝《八月帖》

  《八月帖》也稱《秋涼平善帖》,章草,六行,八十字。此帖字跡高古可愛,冠絕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

  

 

  張芝《冠軍帖》

  《冠軍帖》也叫《知汝帖》,今草,見於宋刻《淳化閣帖》。《冠軍帖》運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其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我們所見到的一些被稱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後的摹本,然而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難得的珍品,「神龍本蘭亭」便是其中之一。這卷《蘭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據說是由唐太宗時期的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是一封書札,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堪稱是曠世奇作,在唐代就已經是國寶級珍品,相傳唐太宗設法從民間賺進御府,旋又殉葬昭陵,現已無法尋得真跡,此為唐代書法家臨摹複製而成。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有董其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則贊它「於渾穆中精光內韞」。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王獻之畫像

  王獻之,字子敬,漢族,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為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幼隨父練習書法,父親的悉心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王獻之《中秋帖》(唐摹本)

  王獻之的書法名作《中秋帖》共二十二字,行草,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鴨頭丸帖》(唐摹本)

  王獻之行草書法名作《鴨頭丸帖》共十五字,行草,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此帖真跡現存上海博物館,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唐摹本)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藏。「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葯的尺牘。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跡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趙構題籤。

  (本文綜合:《書譜》、光明網、文匯報、人民網讀書頻道等)

推薦閱讀:

鹿晗吳亦凡粉絲算什麼,古代人追星更瘋狂
古人說治世和盛世,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代盜墓最牛X的幾個哥們兒,項羽竟榜上有名!
古代胭脂水粉如何製作?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