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長文:電影音樂:DC漫改電影39年的配樂史都在這了
今年漫威的復仇者們是不會集結了,DCEU即將完成首次英雄集結的《正義聯盟》倒是十分令人期待。
但在影片製作的最後階段,卻相繼爆出主創人員變動的消息,扎克·施耐德退任該片導演後,又驚聞瓊基·XL也將不再擔任配樂,而接手的不是別人,正是蒂姆·伯頓的御用配樂師、1989年經典《蝙蝠俠》的配樂作者丹尼·葉夫曼。
這不管是對於葉夫曼的樂迷,還是蒂姆·伯頓版《蝙蝠俠》的老影迷來說,都是令人激動的消息,筆者又忍不住感嘆一句DC家的配樂是真會挑人啊。恰逢今年也是由兩人合作的《蝙蝠俠歸來》上映25周年,一拍腦門,不如咱就來聊個五塊錢的DC漫改電影配樂史吧。
坐好扶穩,一列橫跨39年的DC輝煌配樂列車即將發車。可能會很長,請備好酒水飲料瓜子花生八寶粥.etc
來,讓帥氣逼人的司機我(左)為超凡脫俗的你(右)戴上耳機
儘管DCEU近年作品褒貶不一,還常被人拿來與隔壁漫威相比較,彷彿漫威版圖已在穩步擴張,DC還在不斷試錯,但有一點是絕對不怕比的,那就是配樂。當凌亂的漫威才意識到要重視配樂時,DC已經祭出了十數張經典原聲。
嚴格意義上說,DCEU的概念是從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起算,但要說DC一直在牛X很難被超越的配樂宇宙(本司機編的詞,非官方),就得從1978年克里斯托弗·里夫版《超人》開始講起,配樂大師們留下的深入人心之樂章,至今和將來都會是DC漫改史上珍貴的音樂遺產。
1.老《超人》四部曲(1978、1980、1983、1987)
作為美國漫畫史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的首次大熒幕真人亮相早在1950年的《原子人大戰超人》,不過觀眾們最熟悉的還是1978年的《超人》,狂掃全球票房3億美金,克里斯托弗·里夫飾演的超人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而經典中的經典,當屬好萊塢電影音樂教父約翰·威廉姆斯為其創作的超人主題曲:
在線: Theme From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它不僅是幾代人耳熟能詳的記憶,甚至很多90後的朋友,即使不曾在電視上看過那個穿著紅內褲恣意飛行的男人,也一定曾在童年的某個早晨被這首主題曲喚醒去做操。
在70年代的好萊塢,約翰·威廉姆斯幾乎承包了科幻大片配樂,包括經典的《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等,超人主題曲依然是他明顯的華麗交響風格,軍號般的銅管樂主旋律,宣布這位偉大英雄人物的登場,英氣逼人,恢宏勃發。
後來很多運動會將這首主題曲用作運動員進場曲,威廉姆斯也憑藉該系列配樂拿下土星獎最佳配樂和奧斯卡提名。
約翰·威廉姆斯
2.老《蝙蝠俠》四部曲(1989、1992、1995、1997)
[1] 前兩部(蒂姆·伯頓執導)
儘管1989年的蒂姆·伯頓還是一個沒有票房紀錄的新人,但他的個人風格已經非常明顯,由他執導的《蝙蝠俠》一改以往超級英雄積極光明的影視形象,這部暗黑又帶點怪誕風格的英雄電影一上映就抓住了所有人的胃口,拿下全球4.1億票房,位列年度榜亞軍,創下DC漫改電影票房紀錄,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
當年還是鮮肉的伯頓(右一)與蝙蝠俠和丑爺
但筆者一直認為,蒂姆·伯頓的鬼才需要插上翅膀才能天馬行空,這個翅膀,就是丹尼·葉夫曼的配樂。迄今為止,兩人已經合作了近30年之久,彼此已是超越默契的夥伴。
搖滾樂隊出身的葉夫曼配樂風格大膽多變,蝙蝠俠的主題曲用了極簡短的主題樂句,編織成激烈詭譎的樂章,時而危險,時而強勢,跌宕起伏,印象深刻:
在線: The Batman Theme - Danny Elfman
《蝙蝠俠》大獲成功後,兩人獲得了更自由的創作空間,1992年的續集《蝙蝠俠歸來》,我們的怪獸狂熱愛好者蒂姆·伯頓同學幾乎將它拍成了一個怪物電影。尖頂林立的哥特式哥譚市,明暗反差強烈的漫畫式平面布景,蒼白猙獰的反派怪物企鵝人,讓人想起經典的德國表現主義吸血鬼片《諾斯費拉圖》。
《諾斯費拉圖》
企鵝人
葉夫曼更是為之瘋狂創作了時長90分鐘的原聲,酣暢淋漓。比如企鵝人的出場曲充滿了歌特式的孤寂與黑暗童話的奇詭,配合廢舊馬戲團般的人聲吟唱,將企鵝人這個被遺棄的、打著玩具傘、開著鴨子船的怪物塑造得瘋狂又純粹,可怕又可愛:
在線: Birth of a Penguin/Main Title - Danny Elfman
而米歇爾·菲佛則貢獻了目前DC影史上最性感的貓女,她從粉色系公主一夜轉變成黑暗復仇女神那場戲的配樂「Selina Transforms」最為精彩,兩種人格的交替和遞進,身著SM感制服的貓女踩著節奏揮舞著小皮鞭,小學生看了根本把持不住。
貓女
也因為不少社會人士和家長的質疑,《蝙蝠俠歸來》這部極具黑暗風格的英雄電影沒有收穫預期票房,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暗黑經典。葉夫曼此次的回歸會帶來怎樣的蝙蝠俠?我很期待。
[2] 後兩部(喬·舒馬赫執導)
由於華納兄弟擔心伯頓和葉夫曼這倆老夥計會把蝙蝠俠繼續往黑暗的深溝裡帶,因此該系列第三部沒有再邀請他們合作,而是找來了《別闖陰陽界》(1990)的導演喬·舒馬赫,延續了驚悚的風格,但比前兩部明顯商業了,蝙蝠俠的形象也開始柔化,還故意用兩個身份與美艷不可方物的妮可·基德曼大談戀愛,老哥,穩。
《永遠的蝙蝠俠》
雖然劇情差強人意,但本片還是奉獻了一首無比經典的愛情歌曲——「Kiss From A Rose」。
在線:Kiss From A Rose - Seal (非常經典,務必點開)
這首歌也讓演唱者席爾在第38屆格萊美一舉拿下「年度唱片」、「年度歌曲」、「最佳流行男歌手」三尊獎盃,以及12屆VMA「最佳電影錄像帶」獎。
然而,電影依然未獲得票房佳績,華納兄弟決定將換人進行到底,第四部就將蝙蝠俠的扮演著換成了喬治·克魯尼,反派「霜凍人」找來了阿諾·施瓦辛格,「毒藤女」則是在《低俗小說》中有不俗表現的烏瑪·瑟曼。(瑟曼一身原諒色的造型槽點滿滿你們可以自行去搜)
即便如此陣容也挽救不了故事的糟糕,哥譚從黑暗怪誕之城變成了花花綠綠的馬戲團,各類角色喧鬧浮誇,配樂也乏善可陳。上映後遭遇票房滑鐵盧,收益未達本線,以至於在那之後,好萊塢對漫改超英片的投拍都有所忌憚。
3.諾蘭版「黑暗騎士三部曲」(2005、2008、2012)
到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版的「黑暗騎士三部曲」,才讓蝙蝠俠系列重新拿回口碑,也讓這位英雄重歸黑暗。諾蘭的黑暗與伯頓的黑暗不同,後者是怪誕的,前者是嚴肅的。
第一部《蝙蝠俠:俠影之謎》講述蝙蝠俠的起源。配樂上,諾蘭特地請來了詹姆斯·紐頓·霍華德和漢斯·季默兩位大師共同創作,這兩位的音樂風格也很不一樣,古典音樂出身的霍華德擅長精緻悠遠的管弦樂(參見《第六感》《神奇動物在哪裡》),流行樂團出身的季默擅長澎湃動感的電子樂和交響樂(參見《角鬥士》《星際穿越》)。
漢斯·季默(左)與詹姆斯·紐頓·霍華德(右)
《俠影之謎》的12首原聲,特地以不同蝙蝠的拉丁名命名,兩人加入了大量合成器嘗試,樂章聽起來就像常有碩大的蝙蝠於黑暗中撲動羽翼,讓整張大碟極具畫面感,電影浸泡在這些配樂中,就像浸泡在一個巨大的蝙蝠洞穴,音畫之間達到令人嘆服的高度融合,不管單聽還是觀影都非常享受。
兩位配樂師文武兼容,比如極具霍華德風格的「Marcrotus」弦樂交織,哀傷的小提琴演奏出布魯斯·韋恩的迷茫,聽來心碎無比;極具季默風格的「Molossus」又動感強勢,出現在蝙蝠俠最後與忍者搏鬥的動作戲中,緊湊的電子合成器銜接遼越壯闊的管樂,顯示蝙蝠俠逐漸成熟的格鬥氣勢和將哥譚保衛到底的決心。
在線:Marcrotus - Hans Zimmer/James Newton Howard (偏霍華德的風格)
在線:Molossus - Hans Zimmer/James Newton Howard (偏季寞的風格)
兩人風格的碰撞和協作,將布魯斯·韋恩與蝙蝠俠這兩種亦靜亦動、截然不同的身份融合在一起,就像白天與黑夜的交迭,呈現角色的完整,立體,動人。
第二部《黑暗騎士》依舊是兩人協同作戰,這部電影簡直把最好的給了小丑,給了他希斯·萊傑,還給了他一首牛逼哄哄的配樂「Why So Serious?」。
在線:Why So Serious? - Hans Zimmer
為了讓音樂能充分貼合小丑絕對混亂的氣質,兩位配樂師沒有選擇合作,而是由漢斯·季默一人憋出來,他選擇了最肆無忌憚的創作方式,開頭一個高度電子化噪音化的單音就足足響徹了一分多鐘,大膽的操作事實證明非常有用,每次這個音符出來,聽者緊張的情緒就被喚起。上映後霍華德還表示,小丑主題曲驚艷到令他嫉妒。
第三部《黑暗騎士崛起》則由漢斯·季默一人擔當主要配樂工作,儘管這一部的故事和音樂沒有前作那麼驚艷,也算保持水準。
4.《守望者》(2009)
《守望者》的漫畫對DC來說是個特殊的存在,它不僅主題宏大,線索複雜,以冷戰時期的美國為原型,對政府、社會、傳統的英雄觀念進行諷刺,包含極強的政治意味和批判意識,同時是唯一一部獲得「雨果獎」的漫畫小說作品,2005年被《時代周刊》列為「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在DC漫畫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扎克·施耐德翻拍成電影幾乎沒做改編,僅僅只是還原了漫畫,就已經讓這部反英雄電影足夠獨特,後勁十足。
本片配樂的存在感非常強,採用了現在流行的原創音樂+金曲的配樂方式,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負責配樂的就是後來漫威家《銀河護衛隊》系列的配樂師泰勒·貝茲。這位早期同時搞電影配樂和實驗搖滾的音樂人,加上扎導紮實的審美品位,奉獻了幾處精妙的金曲運用。
開頭將近10分鐘的一連串慢鏡頭剪接,道盡昔日英雄被取締、驅逐、殺害的悲慘現狀,經版權方同意,他們將Bob Dylan原本只有3分鐘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拉長至6分多鐘:
在線: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 Bob Dylan (好聽戳)
身為美國民權運動「扛旗手」的Bob Dylan,這首歌是用以送給當時的年輕人,傳達「時代在變更」的主題,然而在歌曲剛發布不到一個月後,肯尼迪總統就被刺殺了,給這首歌划上一道凄美。用在《守望者》中,更像一首諷刺的輓歌,同時也出現了笑匠刺殺肯尼迪的畫面。
個人很喜歡這個鏡頭
而在笑匠的葬禮上,Simon & Garfunkel的傳世經典「Sound of Silence」響起:
在線: The Sound of Silence - Garfunkel / SIMON (好聽戳)
這首歌用得也是絕了。作者Paul Simon是在1962年的某個晚上躺在浴缸里,關掉所有燈,寫出了這首歌,隱喻當時社會醞釀著反抗的沉默。而由於這首歌真正火起來剛好又在肯尼迪遇刺後不久,歌詞再次變得應景,很多人選擇相信這是一首與肯尼迪有關的歌。在電影中的表現則是,刺殺了肯尼迪的笑匠死於一場針對昔日英雄的陰謀,早已退隱的蒙面英雄們因此聚到一起,心有忌憚地交耳著山雨欲來的局勢,有人在沉默中死去,有人選擇在暗夜中頑抗。
另外,夜梟和絲鬼的空中歡愛大戲用了Leonard Cohen版的「Hallelujah」也令人印象深刻。扎導回憶說,原本採用的是Allison Crowe的版本,但後來覺得太過性感沉醉,不符合這個場景所想表達的諷刺和荒誕意味,遂換成了Leonard Cohen版。
在線: Hallelujah - Leonard Cohen (這張專真是太有品了救命)
OK,以上是DCEU正式掛名建立前35年的經典配樂,下面列車即將駛入更具規劃性和完整性的配樂階段了!
5.《超人:鋼鐵之軀》(2013)
儘管DC聯動宇宙起步晚,但也是卯足了勁頭,總導演的人選落在《守望者》導演扎克·施耐德身上,而配樂則還是請來漢斯·季默坐鎮。
按理說打造了「黑暗騎士三部曲」、《超凡蜘蛛俠》等眾多超級英雄電影的漢斯·季默,拿下《超人》是沒有障礙的,但季默大叔在一開始卻是拒絕的。
季默不想接你的配樂並向你扔來一枚和善的微笑
一來因為他當時還在忙著諾蘭《黑暗騎士崛起》的配樂工作,二來則是季默叔太崇拜老《超人》的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認為不會再有人能寫出比他更優秀的配樂,加之季默本人就是看《超人》漫畫長大的,頗有些「近鄉情怯」,於是他連劇本都沒看,就表示「壓力山大」,搞不起搞不起。
最終還是扎導向他口述了整個故事,季默發現這是個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超人電影,才答應嘗試。
作為超人起源電影,《鋼鐵之軀》更關注超人的成長經歷,正因為這點不同,季默找到了突破口,他為了區別於前輩威廉姆斯的經典配樂,決定從角色個人出發,關注和表現那些微小的個體,這讓整個《鋼鐵之軀》的配樂得到一種細膩的、富有人物關懷的質感:
氪星爆炸
比如影片開頭,超人生母將超人發射往地球後,氪星大爆炸,整個文明覆滅,何其壯觀慘烈,這照著通常大片的套路,就是音響怎麼炸怎麼來,但季默卻關掉了他的交響樂團,去繁存簡只用了一個樂器,這個樂器既不是能加強爆破的鼓,也不是能渲染壯觀的號,而是小提琴。
鏡頭裡的母親靜靜凝望末日,迎接死亡,眼中不是恐懼,而是哀思。小提琴憂傷的旋律就是她的心境,毀滅的盡頭其實萬籟俱寂,唯有用挂念將最後的告別送往遙遠異鄉。這時候的音樂講述的不是事件,而是這個女人。
超人生母
好萊塢大片配樂偶爾會犯一個中庸的毛病——所聞即所見,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壯闊的畫面時,聽到壯闊的音樂,當你看到難過的畫面時,聽到難過的音樂,作曲者沒有加入太多思考,這也是很多音樂不被人記住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們可有可無。
有趣的是,季默在這一場景中差點也犯了這個毛病,做了一段史詩級管弦樂來烘託大爆炸,是在扎導聽後覺得欠缺感覺,季默才另闢蹊徑,有了現在的這段小提琴。
這一思路上的轉變,將觀眾的關注點從事件轉到個人,通過感受事件中人物的情感,體會到事件的意義,這比關注場面本身更易入戲,也更能打動人。
更明顯的體現是:當超人是超人時,他的配樂「Man of Steel」是充滿未來感、金屬感,極具煽動性的交響樂和打擊樂;而當他是克拉克時,他的配樂「This is Clark Kent」則以鋼琴的形式在流淌,輕柔乾淨的音符敲出一個靦腆、溫和、低調、不被人注意的普通人克拉克。
在線: Man of Steel (Hans" Original Sketchbook) - Hans Zimmer (作為超人時)
在線: This Is Clark Kent - Hans Zimmer (作為克拉克肯特時)
他既是耶穌一般存在的超人,又是一個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凡人,這與之前創作蝙蝠俠的雙面性是異曲同工的。最後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Are Not Saving The World?」中這兩個配樂主題合二為一,成為完整的超人。這個配樂思路跟電影主題完全貼合,電影關注的正是超人如何成為超人的故事。
超人的兩面
6.《蝙蝠俠大戰超人》(2016)
然而,令你們漢斯·季默大神真正犯愁的電影來了,也正是配完這一部後,季默叔宣布將不再為超級英雄電影配樂,並感嘆:也許你們看到的只是幾部電影,但對我來說,是十幾年燃燒的生命啊!我被榨乾了,886。
這部電影的配樂到底難在哪?有三。
第一,這又是一部蝙蝠俠主角的電影,對於季默這種沉浸式選手來說,他習慣在製作一部配樂時全身心扎進去,沒結束前不跳出來,所以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電影實際上消耗了他11年的精力。再做新的蝙蝠俠,又不能跟原蝙蝠俠相似,想想都覺得難。
其次,這是DC三巨頭——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首次聚首,也就是說,季默要同時寫這三位大佬的主題,還要把它們揉到一起,我勒個上帝啊。
第三,DC大棋已開局,而他們與漫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配樂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重視音樂的完整性和延續性。因此為了這盤大棋,高層要求這部電影的配樂要為DCEU未來十五年的電影做好鋪墊,十五年啊!老師,這道題是不是超綱了。
季默叔心想,不能我一個人被虐啊,於是找來了《瘋狂的麥克斯》《死侍》的新晉配樂師瓊基·XL一起被虐,哦不,一起創作。
瓊基·XL與漢斯·季默
事實證明,兩個人工作比較容易突破思路,特別是在卡殼的時候,比如說,本片最受觀眾喜愛的一首配樂——神奇女俠主題曲「Is She With You?」,季默在創作時就卡了很久的殼,做了N種嘗試總找不到感覺,差點把工作室的人搞瘋,後來是瓊基提醒,應該把主題音樂換個場景安插,季默才突然茅塞頓開。
說實話,這張OST真正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曲子並不多,原因之一也是神奇女俠的主題曲太過強勢,蓋過了其它組曲的存在感。
在線:Is She with You? - Hans Zimmer,Junkie XL
演奏出這支驚艷旋律的正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華裔大提琴家郭婷娜,她曾參與《辛德勒名單》《盜夢空間》《大偵探福爾摩斯》的配樂製作,擅長在古典樂中加入搖滾和金屬元素,將一把大提琴拉得張力十足。漢斯·季默就是在看到她拉了前兩句後,非常驚喜地決定這就是神奇女俠了。
郭婷娜
果不其然,這首BGM在影院里炸醒無數觀眾的神經,特殊的旋律結構讓人一發入腦,並且與神奇女俠身上那種從天而降、強勢乖張、來自遠古戰鬥民族的氣質十分貼切,如今這首曲子已經成為她的標誌性符號之一,音樂一起,沒人能在這個BGM里打敗她。
所以要說DC三巨頭誰腳下的BGM最屌?雖然我私心挺喜歡超人細膩、富有層次的主題,但實在無法無視神奇女俠這首破勢奇作。
7.《自殺小隊》(2016)
這是最不像DC的一部電影,也是最不像DC的一張OST。電影和音樂唯一的統一之處是——完食之後只有一個感受——亂。
本片的主角們不同於「根正苗紅」的三巨頭,他們是一幫「微不足道」的罪犯,每個人都性格迥異。因此在音樂上也呈現了與前兩部電影完全不同的形式,這個形式對於讀過上期的你來說一定不陌生,對,又是現在流行的原創配樂+金曲的組合方式。
Steven Price
這次請來的是憑藉《地心引力》摘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的Steven Price,這位配樂新秀與DC也有淵源,早在12年前就與漢斯·季默及詹姆斯·紐頓·霍華德一起為《蝙蝠俠:俠影之謎》工作過。為了貼合影片氣質,Price用偏金屬樂的質感創作了30首原創配樂。
除此之外,本片還用了大量流行金曲來敘述人物。我必須說,這些歌每首拆出來聽都是很棒的音樂,堪稱一份油管影視混剪熱門金曲歌單。Up主們可以拉一遍這個歌單,保證首首都能剪出一支爆款MV。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
一,沒有取捨。也許導演也像我們一樣,覺得這些歌每首都那麼棒,完全割捨不下,於是近20首金曲+30首原創全部加塞到一部123分鐘的影片里,調和不當,結果往往過猶不及。原創配樂總是聽到一半,就被金曲截斷了;而金曲才唱兩句,又被說話聲、音效聲,或者其他配樂取而代之,最終導致音樂十分碎片化。
而反觀在這種配樂形式上踐行較為成功的《銀河護衛隊》和《守望者》,都是在原創配樂和歌曲間做好了取捨和犧牲,留給角色和歌曲足夠的空間彼此呼吸。
二,選歌混雜。自殺小隊是一支在超級罪犯里臨時組建的隊伍,成員間都帶有強烈個性,也許為了儘力渲染這些個性,歌單囊括了電子、Hiphop、舞曲、流行、早期英倫搖滾、爵士搖滾等多種曲風,這個尚可理解。但要命的是它還什麼年代都有,一會是60年代的黑人爵士,一會是痞子阿姆的說唱,看電影就像在哆啦A夢的抽屜里來回震顫,不行了,我暈屜。
在電影里插播金曲的方式很多人用,但並不是這首歌越屌,就越有效果。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能與劇情間擦出化學反應的歌曲。
比如我們會記得《神探夏洛克》第二季莫里亞蒂戴著皇冠拿著權杖闖進倫敦塔時,他耳機里傳出的那首歌劇序曲《鵲賊》;比如《銀河護衛隊2》結尾勇度之死時,星爵用他的mp3播放了的那首「Father and Son」,這些都是歌曲與人物/劇情間緊密關聯的場景。
帶莫娘出場
《自殺小隊》雖然大部分時間裡歌曲都遊離於視聽表層,但這樣產生化學反應的場景也並非沒有。比如哈莉奎因為了小丑跳進化學池時,Kehlani演唱的這首「Gangsta」:
在線:Gangsta - Kehlani (好聽,戳吧)
在這個普通人看著抖M得無法理解的場景里,哈莉沒有給自己的行為做任何註解,但「Gangsta」略帶哀怨的旋律和痛苦偏執的歌詞就是她當時的全部心境,整個簡直站在世界底端呼喚愛。終於小丑在這呼喚中終於也跳下化學池,一呼一應,可以說是這對瘋狂CP在片中最浪漫的一幕了。
8.《神奇女俠》(2017)
鑒於我實在很喜歡《蝙蝠俠大戰超人》中漢斯·季默為神奇女俠寫的主題曲(Which你們在本文第2點已有領略),所以對這部單人電影的音樂非常期待,觀影前還特地洗了耳朵,但最終卻是出乎意料地失望而歸。
因為漢斯·季默已經告別超英電影,本片請來的是他工作室的另一位配樂師Rupert Gregson-Williams,Rupert的哥哥也是一位好萊塢著名配樂師,作品諸如《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等,包括遊戲《使命召喚4》燃爆了的配樂也出自他手。弟弟Rupert雖然之前名氣一直不如哥哥,但近年憑藉《泰山歸來》《血戰鋼鋸嶺》也終於打出自己的名聲。
私以為《血戰鋼鋸嶺》的配樂表現很好,配上屌炸天的音效和逼真的戰場畫面,燃度和煽情度都可謂爆表。來到《神奇女俠》的配樂,戰爭場面依舊夠燃,卻總是隱約聽到《血戰鋼鋸嶺》的影子。
而令人期待的主題「Is She With You?」在整個影片中的表現很有限,只將其生硬地插入了黛安娜的兩場打鬥中,標誌性的音節與隨後的編曲沒有很好的融合,存在違和感。其實本片打鬥篇幅並不多,主要劇情還是落在神奇女俠如何成為人這件事上,遺憾的是,在這些文戲裡,主題曲的延伸幾乎聽不見了,基本上重新創作了文戲的曲子,文武間沒有一定過渡和呼應,導致神奇女俠在音樂上的個性很不連貫。
此外,天堂島、舊倫敦、遠古天神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些完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彼此之間特有的質地也完全沒有表現,全都用清一色的史詩風格管樂譜寫,高燃場面就一堆鼓點摧枯拉朽炸過去了事。難得這一次DC歷來陰暗的調色在天堂島的部分都明亮鮮艷了起來,與後面的人類社會形成鮮明的影像對比,但是音樂卻如此偷懶,司機很抱憾。
天堂島與倫敦對比強烈的影像風格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首由「不露臉天后」Sia和流行歌手Labrinth合唱的主題曲「To Be Human」,我知道這首歌在雲村已經被粉絲們刷到了10000+的評論,但是除了歌名以外我真是品不出什麼神奇女俠的味道,以及這首充滿商業流行元素,還有迷之電音的歌曲,對於神奇女俠來說,真的,適合,嗎。
當然,如果黛安娜to be human的方式是進了一家DJ酒吧那我無話可說。
在線: To Be Human - Sia / Labrinth (我並不喜歡,大家隨意戳)
好了,經過漫長的行駛,愉快的欣賞,和或許不那麼愉快的吐槽,我們的列車要到站了(司機口水都快講幹了)。總的來說,雖然偶有幾部表現不佳,但DC家的音樂還是漫改電影里一個標杆式的存在。
鼓掌.gif
觀影體驗可以因人而異,卻總有某些電影能讓你記住一首歌,也總有某段音樂會吸引你去看一部電影,不管是經典文藝片,還是商業超英片,甚至不管是好片爛片,音樂從不以此為羈勒,電影音樂的魅力就在於此,這也是我開這趟列車的初衷。
為了感謝超凡脫俗的你看到這裡還不刷卡下車,帥氣逼人的司機師傅就用乾涸的黑嗓為你來一段超英freestyle吧。
動的
本文首發於巴塞電影app。
【如果你覺得有用/有意思,記得點個喜歡/推薦/留言告訴我,給我一點精神上的快樂小藥丸】
查看原文?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推薦閱讀:
※為了跟上00後的步伐,我選擇打開了《端腦》
※漫改電影界我只服這個人!
※翻譯:BVS電影中最後星球日報報紙,關於Luthor被捕部分的報道。(附Clark Kent悼文)
※真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漫改如初戀——為什麼我們還在看日漫漫改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