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方古堡 桃坪羌寨 (旅遊覽勝)

東方古堡 桃坪羌寨 (旅遊覽勝)

桃坪羌寨,位於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築文化藝術,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風情的原始羌族村寨。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有一處當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這就是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神秘的「東方古堡」的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在理縣東40公里處,距成都市約180公里。該寨是羌族建築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內一片黃褐色的石屋順陡峭的山勢依坡逐坡上壘,其間碉堡林立,被稱為最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羌寨以古堡為中心築成了放射狀的8個出口,出口連著甬道構成路網,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宮。寨房相連相通,外牆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構,斑駁有致,寨中巷道縱橫,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圍牆,保留了遠古羌人居「穹廬」的習慣。民居內房間寬闊、樑柱縱橫,一般有二至三層,上面作為住房,下面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屋內房頂常壘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塊卵狀白色石頭)。堡內的地下供水系統也是獨一無二的,從高山上引來的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不僅可以調節室內溫度,作消防設施,而且一旦有戰事,還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

桃坪歷史悠久,據史料記截,寨子始建於公元前111年,西漢時即在此設廣柔縣,桃坪作為縣轄隘口和防禦重區便已存在,到現在已集2000多年的歷史於一身。桃坪羌寨,羌語「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豐,人傑地靈,岷江支流雜谷腦河自村而過。該村寨集古樸濃郁的民風民俗,神奇獨特的羌民族建築,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著古樸迷離的羌族歷史。夜幕降臨,篝火熊熊,羌家人圍著咂酒、載歌載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紅日已瞳瞳。」

「龍來氐羌黃河頭,征程漫漫幾個秋」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羌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風土人情

桃坪羌寨似乎濃縮了羌族千年歷史,在桃坪羌寨內,多少年來羌民們都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從田間採摘蘋果的孩童禱門前穿著整齊民族服飾的老者,從正在織羌繡的婦女到喝著青稞酒的彪漢,都呈現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境界。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會」(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季舉行。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

建築特色

寨內的巨大碉樓,雄渾挺拔,屹立於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從數米到數十米,建築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為料,有的僅用土木。寨子是一處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築群,片石與黃泥砌成的堅固經歷了無數的地震後仍完好無損。牆體和牆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於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歷史的迷宮。

施工時不繪圖,不測算,不弔線,信手砌成,結構勻稱,稜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緻,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令人嘆為觀止,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考察。

桃坪羌寨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築形式,築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內編織成流經每棟碉樓的水網,為戰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桃坪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組成了羌寨內地上、地下、空中三種立體交叉的道路網路和防禦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築的奇特之處。

將高大的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築群。這個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築是兩千年前用黃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顯示了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上曾經的輝煌。

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標誌性建築,目前僅存兩座,一座是陳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對面的河岸上。碉樓分為9層,高30米左右,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頂樓的鐘孔是作為傳遞消息用的。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築、交錯複雜的道路結構被稱為「東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築文化藝術「活化石」。

文化古物

在佳山寨發現有「石棺葬」,隨葬品多為陶器,也有銅、鐵、木製陪葬品,向世人展示出羌民族古老的歷史,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民俗考察、研究依據。羌民族跳沙朗(意為唱起來、搖起來)、喝咂酒、吹羌笛、著刺繡。桃坪羌寨依山而建,雜谷腦河水從寨前奔流而過。寨內聳立兩座九層石塊壘砌的土舍雕,與對岸山峰烽火台遙遙相望。羌寨民房依山建於斜坡之上,均以石塊壘砌而成,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溝從寨內房屋底下流過,飲用、消防取水十分方便,人行寨內但聞水聲叮咚於地底。桃坪羌案被中外專家稱為「建築文化藝術活化石」。 其居所多「依山而居,累石為室」。桃坪羌寨就是最典型的羌族建築。片石、泥土和木頭,在勤勞的羌民族手中,奇蹟般地建築起高十餘丈的羌寨,他們世代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披星戴月,播種理想,收穫希望。走入桃坪羌寨,就走進了這個民族之中,去領略濃郁的羌族風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歷史,體味羌民族神秘的文化,品嘗獨有的風味食物,不能不為這個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也不能不為這個民族走向輝煌的理念所折服。

羌笛是中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歷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壩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兩管數孔(以前五孔,現在多為六孔)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成,竹節長、管身較細,雙管並排用線纏繞連結在一起。終身全長13 ~19 厘米,管口直徑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 厘米長的竹製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並在上端約3 厘米處,用刀切開一薄片作為簧片。它主要用於獨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樂曲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是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嚮往之情。 羌笛為豎著吹奏,兩管發出同樣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並帶有悲涼之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其表現力的最佳寫照,故最適於獨奏,也可為歌舞伴奏。

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詩歌中常見到關於羌笛的記載。現在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及黑水縣一帶的羌族地區,仍舊可以看到這種具有唐宋遺風的樂器,它們是用兩支同樣長短的油竹製作,管體被削成方柱形,綁紮在一起,每隻管的上端,置有一個帶竹簧片的吹管,豎吹,規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兩種,音色高亢而略有悲涼感,是人們在喜慶豐收,過年過節勞動之餘常用的主要樂器。亦是小夥子向姑娘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

赤布蘇、沙壩地區的羌笛是秦漢戰亂年間由南遷的羌族人從西部地區帶來的。據史料記載,西漢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紀時由音樂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為五孔。東漢馬融在《長笛賦》中曾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的記述。發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斷,羌笛的存在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特色

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有幸到羌家作客,熱情好客的主人會給你端來香味朴鼻的羌家臘豬肉、香鍺腿和柳溝肉,還有山龍鬚、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羌家姑娘會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酒。在一陣陣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許你會醉意朦朧,也許你會飄然若仙,使你終身難忘。

羌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絕活。由於羌族姑娘從小就喜歡學習刺繡,從而學成了精於手工的傳統技藝。到了出嫁的時候,姑娘們一定要盡其所能綉出幾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墊,否則會被男方輕視。所以,羌綉能歷經一千多年歷史而傳承至今,而且精美絕倫,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和收藏品。

羌族歌舞

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到桃坪羌寨不看羌族歌舞,你會覺得非常遺憾。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們以歌聲伴隨自己的勞動,用舞蹈表現自己的生活,逐漸形成了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羌族歌舞中,有表現勞動生活的;有表現愛情的;還有表現祭祀活動或驅除鬼神的。羌族歌舞形式多樣,有獨唱的、有對唱的、還有集體對歌的,比如改盤歌、花兒納吉等等。羌族沙朗舞(即集體鍋莊)是最為活躍、奔放的藝術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參與。幾十個人、上百個人高歌勁舞,氣氛非常熱烈。皮鼓舞原來是羌族巫師祭神才跳的,後來也逐漸演化為風格粗獷的羌族舞蹈,成為羌族舞蹈中的一支絢麗的奇芭。每逢過年過節或者村裡有人舉行婚禮,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著醇香的咂酒,唱山歌,跳鍋莊,有時鬧到通宵達旦。在桃坪羌寨旅遊,你可盡興地觀賞羌家歌舞,也可以參加篝火晚會,在吃完烤羊肉,喝了青稞酒以後,在熊熊篝火的輝映下,跟著羌家姑娘小伙翩翩起舞,從中領略古羌文化的精深內涵。


推薦閱讀:

175.看圖說話16~扔沙子
莫辜負好時光
一個最值得書法人旅遊的地方
未成年人出國旅遊要準備哪些材料?
赴港澳旅遊須知

TAG: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