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格式是什麼意思?
答案在詩詞寫作方面,這幾天看到太多人非議格律,似乎合格律便是食古不化,非高呼打倒格律不足以彰示進步與時髦。但是,舊體詩本來就是一種帶著腳鐐跳舞的藝術,如果一定要改變它的藝術形態,去格律化,那麼,就如下象棋以反對約束為名使車、馬、炮任意走,相過河而將軍出田字格,此時的象棋還可以名之為象棋嗎? 舊體詩是眾多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局限處,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你不能因為覺得鶴足過長而去折斷它,也不能因為人的身高過於矮了就想強行拉長他。舊詩寫作也正是如此。先守其規矩以入其室,而後才可以言及其他。 至於音韻方面,向來便有新舊韻的爭論,這個根據各人喜好和習慣。我個人習慣上用舊韻,當然有人願意用新韻也很正常。可是就算用新韻,也不能亂壓一氣,最好同時應註明用新韻。 新韻書一般指的是《中華新韻》(十四韻),但即便是編寫此韻書的中華詩詞學會,也指出新韻與舊韻書的關係是「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並特別說明:「詩韻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韻》。學會方針中「知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韻》。「雙軌」中的一軌,就是指的《平水韻》。詩韻改革是要「允用新韻」,提倡新韻,由「單軌」變為「雙軌」。千萬不要一談詩韻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韻》。」 同時,又指出:「詩韻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韻》,更不是要讓大家用今韻去讀古詩,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話為基準的新聲韻系統。「知古」就是要 學習《平水韻》,懂得入聲字。不但如此,為繼承古典詩詞的傳統,還要精研《平水韻》,精通入聲字。所謂「倡古知今,雙軌並行」,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使用新韻並不代表無視舊詩的基本格律,這是兩碼事。格律是舊詩的立身之本,連這個都要取消,那就真是真正的革命了——徹底要了舊體詩的命。 各位不願遵守格律的朋友,大多說格律太難學。其實,這個並不難,它不過是從四個基本句式中變化而來,說句不好聽的,大家少聽一首歌,少回一個貼子,就完全可以將這四個句式背下來。
一、四個基本句式:
現在所說的舊體詩,是唐以後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並不一樣。從體例劃分,有三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但是不論是哪一種體例,其根基,都是從絕句中來的。 絕句有四個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型中,平平仄仄平這一個句型最要注意。因為近體詩中一向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但是,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中(它的七言句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一三五不論的話,也就是說,句式變成了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這是絕對不允許的,詩中術語為:「犯孤平」,是作律詩的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這一句,第三個字也應當論。如果不論,最後三個字都變成了平聲,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叫「三平調」。「三平調」是古風的特色,對律詩來說,被認為是比較大的毛病,應當避免。
二、五絕和五律
四個句型組合起來就是五絕。它可以有四種不同的組合,這樣就構成了五絕的四種平仄格式。但是不論哪一種格式,第一聯末句第二個字的平仄,一定要和第二聯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否則就叫做失黏,是做律詩的大忌。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至於五律,它比五絕正好多了一半的句子。但是只要掌握了五絕的格式,五律的格式就不用去硬記了,它不過是按組成五絕的那種方法,再在下面接上另一首五絕而已。 如:一首五律的前兩聯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按照不可失黏的原則,末句「平平仄仄平」應接的是「平平平仄仄」,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地知道,這首五律的後兩聯句式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七絕與七律
七絕也分為四種格式,都是從絕句格式中衍生出來的。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這一格式,在每句前面加上兩個與原句前兩字平仄相反的字,就構成了七絕:「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格式由來,與五律相同,只要不失粘即可。 以喵喵2001的一首七律為例: 春暮 筆有倦意 窗外燈華入眼茫,炊煙猶是舊時香; 低眉不寤詩心老,斂手難堪冷雨長。 嘆筆端無新意興,悵生涯有舊行囊; 文章好向深山棄,免辱人間作稗糠。 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除去每句首兩字,餘下的,還是絕句的那四第種平仄格式。
這裡再這裡補充說明一些律詩的基本知識。律詩分為八句,分為四聯。第一聯叫首聯,二聯為頷聯,三聯為頸聯,四聯為尾聯。而每聯上句為出句,下句叫對句。上句與下句的平仄關係,叫做「對」,前聯和後聯的平仄關係,叫做「黏」。 律詩的平仄是由第一句決定的。即便是排律,長達數百聯,它每一聯的平仄,也都可以根據第一聯推斷出來。而失對失黏的情況,在律詩中是被視為詩病的。古人詩中有一些,但非常少見,也常為論者所詬病。
四、拗救
常見的幾種形式如下:
A、本句自救: 先說孤平拗救。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也可以變為仄平平仄平。用第三字的平,救第一字的拗。形之於七言句式,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可變為仄仄仄平平仄平。 再說「三四字互救」。 「平平平仄仄」這一句,也是有變格的。這個變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 達到互救的效果。 這樣,這個句式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 朱實出傳九華殿,繁花舊雜萬年枝」。 這兩種拗救法用得很普遍,它是合於律的。前者唐人常為之,後者宋人尾聯首句慣用。
B、對句相救: 仄仄平平仄的句式,如果誤用為仄仄平仄仄,(七言為平平仄仄平仄仄),那麼就要在對句中救了,體例如下: 1、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C、大拗孤平救: 如: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向人無再青(仄平平仄平),孤平救。同時又救了上句「報國有萬死」的大拗。 又如:漸與骨肉遠,轉與僮僕親。 漸與骨肉遠,以「骨」字之仄救下句「僮」字之平,對句救。轉與僮僕親,仄平平仄平,又以「僮」字之平救了「轉」字之仄,孤平救。
五、用韻 律詩絕句用韻,均依之於平水韻,而且限用平聲韻。用韻要參見韻書,非以漢語拼音的韻母為依據也。如東冬,韻母均為ONG,但卻分屬兩個韻部。所以,拿不準的字還是老老實實翻韻書的好。
六、四聲
現代漢語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古漢語,也即我們寫舊詩時所謂四聲是不一樣的。舊詩中所謂四聲,一般分為:平、上、去、入。 其中平,即現代之陰平、陽平。上、去,和現代法語亦相去不遠。唯有入聲,今已散入陰平、陽平上去之中了。但學習舊詩寫作,卻又非弄清楚不可,蓋舊四聲中,入聲為仄聲,而依之今四聲,則平仄未定也。 如額,國二字,古為入聲,為仄,今卻為陽平。這個沒有什麼太好的解決辦法,一個是記下一些常用的入聲字,一是以地方語的土語讀一下。一般土語中是仄聲的而普通語里為平聲的字,大多是入聲。
七、對仗
一般頷、頸兩聯(即律詩的第二、三聯)都用對仗,這是常見的格式。也有連用三聯、連用四聯的。也有只用一聯,即頸聯,這一聯是非對不可的。 對仗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如: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疵。 此外對仗還有個大忌,就是合掌。舉例說明如下: 「時聞好友傳書到,每報親朋送信來」,象這樣的聯子,平仄和字詞的對應並沒有毛病,但是兩句說的完全是一回事兒,這就叫合掌。詩中出現合掌的對仗是非常難看的,也是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 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其他的規則,而不可象口號標語一樣隨便。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
總的來說,學習舊詩寫作,只要弄清以下四點: 1、平仄與四聲 2、各絕句和律體的基本格式。 3、拗與救 4、對仗 那麼,格律上就不會有什麼錯誤了。此後才能談得上意境與文法,因為,如果不識簡譜,是不可能譜得出樂曲來的。不了解和掌握格律,空談舊體詩寫作,也是一件很不負責的事。 如果認為舊詩的形式一定要有所改變,那麼,在提出改變的方法之前,請先證明已經確實掌握了你所要改改革去的那些所謂的「不合時宜」的格律知識。改革存在多年的文學載體是屬於很嚴格的學術範疇的事,連自己要改的東西都沒有掌握,就未必有些兒戲
推薦閱讀:
※支那人是什麼意思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什麼意思哦,我看不出個味兒來
※運交華蓋是什麼意思,八字交華蓋怎麼樣
※聲聞緣覺(辟支佛)是什麼意思?
※成大事必須談「性」!(千萬別不好意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