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名勝古迹簡介

【今日美文】☆【3-13】馬云: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記得這三個Q☆【3-13】鄧興東:保持一顆謙卑的心☆【3-10】愛上那一秒,風景都美了,從來不知道,未來每一秒,想緊緊抓牢☆【3-10】向著遠方,和種子一起出發☆【3-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3-6】酷誰不會啊?這件事才難!☆【2-2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2-26】傅玉善:春天那一輪月亮喲☆【2-24】本性就是你的天堂:不錯,一切的美好,源頭往往都是我們的心性☆【2-24】與別人鬥氣,不如自己爭氣☆【2-20】沒有試過,你一定不知道自律的人生有多爽!啊,真的是爽爆啦!☆【2-20】別輸給自己的懶☆【2-14】很輕,很暖,春來了——蟄伏的心事,盈了一眸絢爛,輕舞飛揚

  【太平湖】   在安徽黃山腳下黃山市境內,原名陳村水庫,1979年更今名。湖面13萬畝,水深平均40餘米,蓄水28億立方米。湖水澄澈如鏡,水光接天,湖中有十多個高矮不等的小島,被水相隔,似斷似續,煙水迷漫,鍺落有致。上下游彎彎曲曲,寬窄不齊的峽谷幽美靜謐。四周青山嶙峋,翠竹、蒼松、林海鬱鬱蔥蔥。春夏湖邊稻花飄香,芬芳四溢;秋冬湖濱楓紅松秀,茶綠杉挺。一年四季,風光旖旎,有人稱其能與太湖比美,堪同灕江競秀。   【六角樓】   在安徽黃山市城郊。原名太宇亭,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明崇禎四年(1631年)重建,改今名。是座宮殿式摟閣建築,磚木琉璃瓦結構,高20米,底層面積65平方米。三層六角,一、二層為圓形,長方形磚窗,第三層有木製欄杆;三層共有十八個60度的翹角,每翹角下懸銅鈴,風吹鈴響,清音悠揚。樓頂尖為風波葫蘆狀。底層四周有石刻浮雕十六塊,雕以山水、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栩栩如生,極為工緻。   【神仙洞】   在安徽黃山市城東北15公里樵山。洞高5米,寬6米,長500餘米。洞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石獅、石人、石觀音,形象動人,渾然天成;石鍾、石鼓,輕輕叩之,音如鐘鼓;石凳、石戲台,比比皆是。另有一潭,深不可測,終年不涸。遊人步入洞內,霧靄裊裊,幻覺頓生,加入仙境,故名神仙洞。   【黃山】   秦稱黟山,唐天寶六載(公元747年)改今名。因傳說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在安徽黃山市,方圓25D公里,精華部分154平方公里。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遊覽勝地。這裡山峰劈地摩天,雲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鬱枝虯,剛毅挺拔,千姿萬態;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競相崛起,維妙維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嗅,可飲可浴。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四絕」,湖、瀑、溪、潭,爭奇鬥豔。著名勝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六十二峰。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眉之清涼,黃山莫不兼而有之。黃山還是研究第四紀地質重要基點,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發現的冰川遺迹,至今仍隱約可見。唐詩人李白曾賦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住,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明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使黃山風光更染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解放後,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整修、增設風景區的名勝古迹。特產黃山毛峰茶。   【天都峰】   在黃山東南部。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1.810米,為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中最險峻者,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峰頂平加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漢斜卧,名仙人把洞門。以往頂極難登,《黃山圖經》有「飛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句。明地理學家羅洪先嘉靖間來黃山也望峰興嘆:「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雲」。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普門和尚歷經千險,始至峰頂。後人鑿石開路,裝置石柱、鐵鏈扶欄,今遊人可安全登臨。峰頭遠眺,雲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竟秀,古有詩讚曰:「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蓮花峰】   在黃山中部,海拔1.873米,為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中最高峰。峻峭高聳,氣魄雄偉,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儼若一朵初開新蓮,仰天怒放。絕頂處方圓丈余,名曰石船,置身於此,大有頂天立地之感。據山志記載:宋代吳龍翰、鮑雲龍、宋復一於咸淳四年(1268年)自帶乾糧,費時三天,方攀至峰頂,成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批登上蓮花峰的人。今已有石級,供遊人安全攀登。   【光明頂】   在黃山中部,海拔1.841米,為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第二高峰。《黃山指南》稱其「狀若覆缽,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因地勢高曠,為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東觀「東海」奇景;西望「西海」群峰;向南,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鱉魚諸峰盡收眼底。頂上沒有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黃山氣象站。   【煉丹峰】   在黃山中部。海拔1,827米,《黃山志》列其為三十六大峰之首,相傳浮丘公為軒轅黃帝煉丹於此。峰上有石室,室內有煉丹灶;峰前有煉丹台,廣可容萬人,玉屏、天都、蓮花、大悲頂諸峰聳立台前。台向東南傾斜,谷深莫測。台下有煉丹源,源中巧石林立,佳木密布。台與曬葯岩隔谷相望。古人有詩云:「一聲天上玉簫來,三十六峰花盡開,向夕軒轅招飲酒,騎鸞更過紫陽台。」   【獅子峰】   在黃山北部。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卧地雄獅,故名。獅首有丹霞峰,腰有清涼台,尾有曙光亭,獅子張口處有獅林精舍、獅子林等廟宇,近有寶塔、麒麋等奇松,薄團、鳳凰等古柏,四季噴涌的天眼泉。這一帶風景多且集中,俗稱:「沒到獅子峰,不見黃山蹤」。   【始信峰】   在黃山東部。海拔1,668米。傳一古人,持懷疑態度游山,到此始信黃山可愛,故名。這裡巧石爭妍,奇松林立,三面臨空,懸崖千丈,石筍峰、上升峰左右陪襯,成鼎足之勢,峰巔有渡仙橋,橋畔石隙有狀似接引仙人渡橋的接引松。歷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飽覽山景、飲酒撫琴,故此峰又有琴台之稱。明末清初江天一曾在此獨坐彈琴,有」寒江子獨坐」石刻。   【鰲魚峰】   在黃山中部。海拔1,780米,因其形似張嘴待食的鰲魚,故名。腳下有三角形的鰲魚洞,洞額刻「天造」二字,洞內有梯道,遊人經梯道自洞內出入,如鱉魚吞吐狀。峰前有數石,遠望類螺螄,峰背有一龜形大巧石,近卧幾個蛋形小石,構成鰲魚吃螺螄、鰲魚馱金龜、老鱉下蛋等景。   【西海群峰】   在黃山西部。是黃山風景中最秀麗、深邃之處。挺立的山峰如無數利劍直插霄漢,知名者有雙筍峰、石床峰、尖刀峰、飛來峰。不知名的無法數計。大峰磅礴,小峰重迭,每當雲霧縈繞,層層迭迭的峰巒時隱時現,酷象浩瀚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懸崖峭壁間建有排雲亭,扶欄憑眺:仙人曬鞋、仙人曬靴、仙人踩高蹺、仙女繡花、老僧打鐘、武松打虎等奇觀,歷歷可數。   【筆峰】   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一石挺出,平空聳立,下圓上尖,象一技書法家的斗筆,故名。峰尖石縫中,長有一株奇巧古松,盤旋曲折,綠蔭一團,宛如盛開的鮮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卧睡,故遊人又稱此景為「夢筆生花」。   【夢筆生花】   見「筆峰」條。   【筆架峰】   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右側。一峰突起,頂分五岔,形似筆架,故名。與筆峰相對,有筆有架,相映成趣。左有駱駝峰、飛來鍾,右有姜太公釣魚諸名勝。   【芙蓉嶺】   在黃山北部,是北路登山的必經之地。嶺上有芙蓉洞,遊人必須穿洞上山,在洞中學目遠眺,群峰高聳,溪水如帶。逾洞越嶺而下有芙蓉居(亦稱芙蓉庵)。嶺右有芙蓉峰,峰似一朵出水芙蓉,艷麗無比。前人有詩讚曰:「誰把芙蓉雲外栽,亭亭秀麗四時開。清霄皓月峰頭掛,宛似佳人對鏡台。」   【皮蓬】   古名兜率宮。在黃山東部。海拔約1.400米,原為用樹皮當瓦蓋成的房子,故名。傳明末清初雪庄和尚居此三十年,作黃山圖四十二幀,繪山中奇花一百二十種。清康熙帝曾召見,他不願在京都享受富貴,還山以終,後人在此修塔紀念。今皮蓬與塔均毀,遺址尚存。四周奇峰環列,披彩掛霞,風吹雲動,若翻江倒海,故又名雲舫。   【迎客松】   在黃山南部玉屏樓東,文殊洞頂。松破石而長,枝幹蒼勁,形態優美,壽逾千年,世稱黃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校長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來客,故名。它的形象已作成鐵畫,懸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內,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美好象徵。   【黃山溫泉】   又名湯他、湯泉。古名硃砂泉。在黃山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常年水溫42℃,可飲可浴。每小時出水量48噸,久旱不涸。具有一定醫療價值,相傳軒轅黃帝浴後,白髮變黑,返老還童,故譽為靈泉。唐大曆間,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癒時疫,於是在此立廬舍,設盆杅,名聲大振。古詩云:「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今辟有浴室和游泳池。   【一線天】   在黃山南部玉屏峰。為登玉屏峰頂之要道。道在兩峰之間,狹長加巷,只容一人通過,曲折如蟻穿珠。仰望高空,藍天一線,故名。   【蓬萊三島】   在黃山南部玉屏峰。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望,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石峰,峰上奇松挺拔,峰下白雲蕩漾,宛若仙境,人稱蓬萊三島。   【鯽魚背】   在黃山天都峰上。是登天都途中最峭險處,長10分米,寬約1米,純石無土,似露出水面的魚脊,故名。兩側深壑萬丈,前人謂「天都欲上路難通」,即指此。險峰之上,風光無限,遊人歷險經此,既能炮覽風光,又能磨鍊意志。今已有石住、鐵索護衛。   【龍頭石】   在黃山桃花峰下桃花溪畔。以形似龍頭,故名。石上有董必武手書「龍頭」題刻。石下有白龍潭,前有白龍橋。大而後溪水暴漲,有如白龍飛舞,氣勢極為壯觀,故昔時遊人在此鐫刻「且聽龍吟」四字抒其勝。   【醉石】   在黃山聖泉峰下。為一巨石,傳說唐詩人李白在此飲酒聽泉,不知不覺醉倒石上;或說,李白在此把酒吟詩,酒醉繞石三呼,故名。石旁有洗杯泉,亦傳孿白在此洗盞更酌。石上有明嘉靖題刻,近處有鳴弦泉、三疊泉、劉海戲金蟾諸勝。   【飛來石】   在黃山西部飛來峰上。石高10餘米,孤聳峰頭,根部和山峰截然分離,似天外飛來,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圓,形如仙桃,又名仙桃峰。明程玉衡詩云:「策杖游茲峰,怕上最高處,知爾是飛來,恐爾復飛去。」石上鐫有「畫境」二字。   【猴子石】   為黃山著名巧石,在獅子峰頂,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雲鋪深壑,絮掩危岩,峰頂展望,眼前、腳底似汪洋一片,風吹雲動,波濤洶湧,巧石仁立雲海之上神似遠望,故稱猴子觀海;雲海散去,對面群巒林立,深壑為塹,石猴狀如跳躍,又稱猴子過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縣境綠野平疇,別呈一番景象,人們稱為猴子望太平。   【九龍瀑】   在黃山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為黃山最壯麗的瀑布。源於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出丞相源,懸在於仞青壁之上,飛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為九,故名九龍瀑,潭儲亦九,故亦名九龍潭。大雨之後,飛瀑宛如九條白龍,騰空起舞,氣勢磅礴,堪與廬山飛瀑比美,古人有詩讚曰:「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清涼台】   原名法台。為黃山九台之首,在獅子峰腰部。海拔1.700餘米,是黃山後山觀雲海和日出的最佳處。台突出在三面臨空的危岩上,周置欄杆,遊人憑欄遠眺:台下是峰雲絕妙的後海,台側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松,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觀海、豬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風景。台旁山岩上「清涼世界」、「天然圖畫」等題刻,筆力蒼勁。   【百丈瀑】   在黃山青潭、紫雲峰之間,順千尺懸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節涓涓細流,如輕紗縹緲,稱百丈泉,泉上為布水源,下為百丈潭。大雨初晴,當山風將飛流吹離岩壁,好象無數條潔白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觀者讚不絕口。近有百丈合,台上觀瀑最佳,台前建有觀瀑亭,越南胡志明為亭手書題額。   【人字瀑】   古名飛雨泉。在黃山紫雲、硃砂兩峰間。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了瀉,成「人」字形飛瀑,聲震如雷。1965年董必武游此,得句云:「晴望諸奇峰,雨看兩飛瀑,黃山當吾前,晴雨皆悅目。」瀑床間岩石鑿有雲梯般磴道,名羅漢級,古人由此登山。   【鐵線潭】   又名赤線潭,在黃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與獅子兩蜂之間,是黃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傳黃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龍宮。   【五龍潭】   在黃山北部松谷溪中,青龍、烏龍、黃龍、白龍、油潭,總稱五龍潭。五潭深淺不同,水色各異:青龍翠,烏龍黝,黃龍橙、油潭綠。烏龍潭岩兩側刻有巨大的「龍」、「虎」二字和烏龍將軍像,北岸石凹如鍋,俗稱油鍋。油潭岸南壁崖橫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瓮,名曰油缸。油鍋、油缸、油榨齊備,天然巧合。   【翡翠池】   亦稱古油潭。在黃山北部芙蓉、枕頭兩峰間。夾岸山岩及上下兩巨石天然成池,池深約10米,長約15米,寬約8米。瀑布攪動池水,山光雲影投入池面,搖曳閃爍。池水碧如翡翠,故名翡翠池。   【神仙洞】   又名仙人洞。在黃山東北軒轅峰。洞為嵌在峰上石窟,深17米,寬約3米,前高2米,後高7米。洞額刻「簡戳洞天」四字,相傳為容成子所題。因原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懸崖陡壁,洞內有一小池,終年不枯,名流杯泉;後壁有小洞一,人不能入,有風習習:前額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遊人緣石級攀入此洞,仰觀諸山雲景,俯聽鳥語溪聲,如入仙境。   【慈光閣】   在黃山南部硃砂峰下。古稱硃砂庵。明嘉靖間,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雲亭」。明萬曆三十四年普門僧來此,改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后賜以佛經、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清新安畫派創始人浙江和尚(弘仁)和國畫大師石濤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樓房,解放後建為賓館。1965年,董必武手書題額「慈光閣」。四周群山環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靜。有千僧灶、法眼泉、披雲橋諸名勝。   【華山寺】   在黃山南部老人峰與硃砂峰之間,海拔1,340米。因寺處前山溫泉區登天都、玉屏兩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鷹抓雞、金雞叫天門諸巧石,寺旁有空中間天雞摩崖石刻。   【玉屏樓】   在黃山天都、蓮花兩峰間。海拔1.680米,為溫泉區至北海必經之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勢若守門。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普門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時夢文殊菩薩端坐石合情景,與此境恰合,遂辟徑構屋,名文殊院,懸文殊像。院左側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線天、文殊洞,西有立雪台;獅石前有迎客松,象石前有送客松;仁立於此,可望天都、蓮花以及東海、黃海、後海諸峰,風光奇美。《徐霞客遊記》稱此是「黃山絕勝處!」民謠「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1952年院毀於火,1955年在舊址上建成500平方米的一座賓館,名五屏樓。樓東石壁有朱德題「風景如畫」四字刻石和劉伯承《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詩刻。   【雲谷寺】   在黃山缽盂峰下。古稱擲體禪院,海拔890米。南宋右丞相程元風曾在此讀書,故又名丞相源。這一帶山巒重迭,溪谷蜿蜒,雲霧吞吐,明萬曆間改名雲谷寺。寺周群峰環繞,翠竹如海,蒼松巧石,黃杉、茶樹,處處入畫。南面人口的路旁、溪岸,石刻如林。今寺已不存,舊址上蓋有賓館,自東路登山者在此小憩,可遠眺變幻風雲奇景,品嘗黃山毛峰名茶。   【松谷庵】   在黃山北部疊障峰下,原名松穀草堂,又稱松谷禪林。初為宋寶枯年間道士張尹甫隱居處,明宣德間重建,更今名。庵前翠竹如海,諸潭(青龍、白龍、烏龍、黃龍)分布其間,環境寧靜,風景清幽,出產松穀雨前茶,芬香濃郁,享有盛名。   【翠微寺】   在黃山翠微峰下。創建於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寺後有翠微峰,峰上有翠微洞。寺左有青牛溪,附近有探水石、袈裟地等。今為遊人自焦村去松谷庵的中間站。
推薦閱讀:

1-1安徽省黃山市[原名徽州]

TAG:黃山 | 名勝古迹 | 黃山市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