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科舉是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顏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專制帝國是古代中國王朝的主要政治形態,如何保證對帝國的有效管轄,是歷朝帝王時刻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官僚階層在帝國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選拔官僚的制度也成為了帝國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官僚選拔制度。科舉制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是科舉制區別於其他選拔制度的最重要的特點。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在選拔社會人才、籠絡社會精英、鞏固統治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統治者對於科舉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1644年清軍入關,滿清統治者為了籠絡和網羅知識分子,當年(順治元年)立即宣布沿襲明朝慣例,按期開科取士。順治二年在北方數省舉行鄉試,錄取了清朝首批舉人;順治三年在北京舉行會試,錄取了開國的首批進士;四年又加行會試,多取江南文士。順治一朝18年,共開8科,錄取進士2591人,幾乎連年考試,皇帝希望通過科舉將更多的社會精英納入滿清政權陣營中。1864年7月,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占踞兩江十餘年的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曾國藩向朝廷上《粗籌善後事宜折》,極為迫切地提出了兩個建議,首先是裁減湘軍,第二個便是恢復科舉。科舉制度對維護帝制統治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很多學者對科舉制度與王朝興衰的關係進行了探究。有學者認為,清王朝的滅亡與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有著重要的因果關係。持此論者認為,1905年清王朝廢除了科舉制度,使得潛在的社會精英失去了上升的社會階梯,這些大量"失意"的精英不得不通過其他方式尋覓上升的機會,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參與革命運動;隨著大量的社會潛在精英在上升無望的情況下參與革命,清王朝的統治根基受到嚴重威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被徹底瓦解,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這個觀點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從歷史史實看,卻很難站得住腳。首先,科舉制度的廢除不是清王朝滅亡的原因,而是清王朝統治瀕於崩潰的表現。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國內要求清王朝進行憲政改革的呼聲不斷高漲,中央層面逐漸開始了對君主立憲制度的討論,並於1909年提出預備立憲,組建內閣,君主專制制度受到嚴重衝擊。而在地方,1905年清廷下令成立了地方議政機構咨議局,地方行政權力擴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瓦解。1911年辛亥革命成為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清王朝實質性崩潰的伏筆,在清末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早已埋下。作為帝制王朝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之一,科舉制的廢除並不是造成清朝滅亡的原因,而是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瓦解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其次,科舉制度的廢除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教育體系也隨著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等改革運動不斷變化,在科舉制度被廢除之前的半個世紀中,中國境內出現了大量的新式學堂,包括小學、中學、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以及19世紀末期出現的大批高等學堂。在廢除科舉制度前夕,科舉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名存實亡,新式教育體系已經逐漸取代科舉,成為越來越多人向上發展的階梯。因此科舉制度並不是突然地、出人意料地被廢除,而是在半個世紀的變革中逐漸失去活力,並最終被社會和政府捨棄。人們對此事前已經有充分的預期,同時也有了其他的替代路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清王朝的覆滅是眾多仁人志士前赴後繼進行革命鬥爭的結果。這些仁人志士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赴湯蹈火參與鬥爭,這種救亡圖存的心愿和滿腔熱血的鬥志中,滲透著對現代化的孜孜嚮往和對民族富強的深切期盼,構成了中國近代革命鬥爭的主旋律。如果我們一定要說這些人是因為沒有了科舉制度、沒法升官發財而去鬧革命,那可真是小看了革命先烈的無私精神和高尚情操了。

總之,科舉制度是服務於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它隨著帝制的發展而輝煌,也隨著帝制的終結而黯淡。真正加速清王朝滅亡的,是內憂外患下清王朝內部的專制集權制度的瓦解,而科舉制度只是這種瓦解的局部表現罷了。


推薦閱讀:

混合動力車加速上路
放開二胎的結果是加速老齡化——答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問
夫妻吵架後加速婚姻破裂的八種行為
炒股為生:?反彈後是換擋加速下跌!
全員加速中的管家是誰?

TAG:王朝 | 加速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