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立春:生活起居要防「病」 飲食調理宜少「酸」
4日立春:生活起居要防「病」保「健」 飲食調理宜少「酸」多「甜」新華網天津2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2月4日,立春節氣至,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公眾在生活起居上要防「病」保「健」,飲食調理上宜少「酸」多「甜」。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介紹說,立春期間是由冬寒向春暖過渡的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有時早晨還是旭日東升、春風送暖,傍晚卻可能寒流突至、冷氣逼人。同時,人的機體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免疫力和抗病力均有明顯的下降,再加上立春時節,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因此,在立春時節,公眾在生活起居上要格外注意防「病」保「健」。李艷玲強調說,有資料表明,春季是流感、腦炎、呼吸道疾病、肺結核等病症的多發季節,而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染病後是否發病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李艷玲提示說,立春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注意搞好居室內的環境衛生,經常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減少病菌孳生的條件;堅持晨練,起床後散步、慢跑、打拳、做操對身體健康均大有益處,能提高機體適應氣候變化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注意口鼻衛生保健,阻斷溫邪上升,斷其犯肺之路。立春時節乍暖還涼,多風乾燥。在這個時候,公眾在飲食上要合理地調整,有目的地選擇食物,根據時令變化和自身需求,進行合理的調配和養護,以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李艷玲表示,傳統中醫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肝氣最旺,如果再吃酸性食物,就容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肝旺則容易損傷脾胃,引起脾胃虛弱病症。她建議,立春時節,應當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中草藥和食品,中草藥可選用枸杞、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等,多吃些升發陽氣的韭菜、菠菜、薺菜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此外,護肝養脾還可選擇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食用。營養專家同時指出,除了飲食調理之外,公眾還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恬靜的心態。平時應積极參与戶外活動,活動時動作宜舒展、緩慢,還可進行郊遊、踏青,以暢達胸懷、陶冶性情、活動筋骨。4日立春:「吃春餅」求福 「鞭春牛」祈豐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2/02/c_111481921.htm
新華網天津2月2日電(記者 周潤健)2月4日,迎來「立春」。民俗專家表示,「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並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時節的自然景象。時至立春,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趨於上升或增多。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蔔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說,除「咬春」外,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現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有意思的是,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除了「吃春餅」和「鞭春牛」習俗之外,我國民間百姓在立春之日還有喝春酒、貼春帖、迎春、報春、踏青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一個「春」字引出了諸多的文化內涵,這是人們在新的一年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正因為有了這些關於「春」的活動,人們平靜的生活中增加了更多的樂趣,同時也增加了文化色彩,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今年立春準確時間為2月4日18時22分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2/02/c_111480686.htm
新華網天津2月2日電(記者周潤健)關於今年立春的時間,社會上流傳著三個版本,有的說是2月3日立春,有的說是2月4日立春,還有的說是2月5日立春。天文專家表示,按照國家天文台出版的天文年曆,今年立春的準確時間為4日18時22分。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今年立春節氣的時間之所以有不同版本,可能是日曆編印時的馬虎粗心,甚至是採用日本的二十四節氣時間所致,肯定是不準確的,公眾千萬不要被其誤導。趙之珩介紹說,每年的公曆2月4日左右為立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315度,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表示春季開始,萬物有了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俗語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春後,隨著氣溫的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將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趙之珩介紹說,今年1月23日就已進入農曆壬辰年(俗稱「龍年」),而直到2013年的2月10日才會迎來下一個農曆新年蛇年,所以今年的農曆龍年自然就包含了兩個立春日,即龍年的正月十三立春(2012年2月4日)和同年臘月二十四再次立春(2013年2月4日)。這種現象被稱為「一年兩頭春」。據了解,相對於「一年兩頭春」,還有「無春年」和「單春年」,即在農曆的一年中沒有立春日和只有一個立春日。「一年兩頭春」「無春年」或「單春年」都是由中國農曆和陽曆兩套曆法並行的制度造成的。天文專家解釋說,目前中國民間通用兩種曆法,即公曆(陽曆)和農曆。陽曆平年有365天,閏年366天。農曆平年354天,閏年383天。陽曆一年中肯定有24個節氣,大約每半個月逢一個節氣。而農曆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相差懸殊,故閏年有25個節氣,平年有23個或24個節氣。因為立春在歲尾或歲首,所以經常出現立春節氣跑到了上一年的歲尾或跨到了下一年的歲首,這樣就出現了「無春」或「兩頭春」甚至「單春」的現象。天文專家特別提醒說,「一年兩頭春」和「無春年」都只是正常的曆法現象,對公眾的生活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公眾完全沒有必要驚訝和擔心。民俗專家表示,「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並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王來華紹說,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現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立春節氣至,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公眾在生活起居上要防「病」保「健」,飲食調理上宜少「酸」多「甜」。
立春(習俗):「吃春餅」求福 「鞭春牛」祈豐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2/02/c_111481921.htm
新華網天津2月2日電(記者 周潤健)2月4日,迎來「立春」。民俗專家表示,「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並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時節的自然景象。時至立春,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趨於上升或增多。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蔔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說,除「咬春」外,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現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有意思的是,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除了「吃春餅」和「鞭春牛」習俗之外,我國民間百姓在立春之日還有喝春酒、貼春帖、迎春、報春、踏青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一個「春」字引出了諸多的文化內涵,這是人們在新的一年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正因為有了這些關於「春」的活動,人們平靜的生活中增加了更多的樂趣,同時也增加了文化色彩,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