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輝:震前震後北川城的對比(組圖)
震前的北川縣城(趙亞輝攝)
震後北川縣城(趙亞輝攝)
震前北川縣一角(趙亞輝攝)
震後北川一角(趙亞輝攝)
2007年夏天,作者在北川中學打籃球(胡國球攝)
當時的籃球架現在已經傾倒(趙亞輝攝)
震前的大禹像(趙亞輝攝)
震後大禹像(趙亞輝攝)圖書內容介紹
2007年6月,趙亞輝等組成科考隊,沿著70多年前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西北部採訪時所走過的道路,重走中國西北角。歷時超過一年,先後到達中國西北部7個省區超過120個縣,行程超過6萬公里。
其中,在2007年8月,作者曾在汶川、北川、江油、綿陽等地進行長時間的細緻走訪,深入了解川西北羌族聚居區的風土人情、羌族文化、秀美山川。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作者第一時間趕赴震區,先後在綿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綿陽等地進行採訪報道,有較大影響。
本書圖文並茂,作為《重走中國西北角》的特別專輯,通過大量第一手的文字、照片資料,對比震前、震後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區狀況,為讀者還原當地的歷史真實,展示羌族文化的人文薈萃。
本書深入揭秘震後汶川、北川等地救災一線的情況,更包括了震前當地的美麗風景和人物故事,同時對於汶川、北川這一中國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區的文化,從建築、服飾、音樂、舞蹈、民俗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描述,讓讀者更好的了解川西北羌族同胞的歷史和文化。
《永遠的汶川: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一書的特點和關鍵詞
1.特色對比 目前唯一一本對比記錄汶川、北川等地震前風貌、震後狀況的圖文版圖書。
2.還原歷史 本書通過13萬字和424張照片來為讀者,還原歷史真實。
3.知名作者 作者趙亞輝系人民日報社主任記者,17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多次參加重大和突發事件的現場採訪報道,是中國國內親歷過伊朗巴姆地震、印尼海嘯、汶川大地震等本世紀重大災難現場的第一人。作者具有較廣泛的影響力。在新浪網博客點擊超過2300萬!其中,抗震期間博客月點擊率超過1100萬。同時,作為北川的榮譽公民,作者的筆下對川西北充滿了真情實感。
4.親筆簽名 北川縣委書記為本書親筆簽名,進行推薦。
5.愛心捐助 每銷售一冊,化學工業出版社為災區北川中學「上學之路計劃」捐款1元錢。
6.專家推薦 來自不同領域的權威專家傾力推薦。
《永遠的汶川:地震前後的珍貴記憶》書中的十個特色人物:
1. 陳岩 志願者轉戰汶川、北川、綿陽等地重災區,同國家救援隊一起,救出了20多人。
語錄:「因為我還活著,所以我要來」 (p16)
2. 黃麗 被掩埋80小時後獲救的工程師牟玉雷的妻子,用歌聲鼓舞被掩埋在廢墟中的丈夫活下來。
語錄:「阿婆阿門一顆葡萄樹」 (p30)
3. 張曉平 被掩埋129小時後選擇截肢從而活著出來的一個都江堰市民。
語錄:「我要活下去,哪怕失去雙腿。」(p41)
4. 王念法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員,參加過阿爾及利亞地震、伊朗巴姆地震、印度洋海嘯等重大災害的救援。此次地震中,用日記記下了災區十日。
語錄:「生命高於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p48)
5. 馬曉鳳 可樂男孩背後的女孩
語錄:「你給我在這照張相吧,我要記住這一刻。」(p59)
6. 羅玉婷 北川中學2007屆畢業生,2007年高考北川縣文科第5名,「上學之路計劃」資助對象
語錄:「對我而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大學就在眼前,我卻不知道抵達它的路在哪裡。」、「我們北川人,不服輸。」(p77、85、91)
7. 老龔 北川縣禹里鄉一位對生活充滿樂觀的打鐵老人
語錄:「這(打鐵)是我的事業。」(p97)
8. 王燕 綿陽醫科學校學生,在廣場上作按摩女生鍛煉自己
語錄:「我也是實習,還能為市民服務呢。」(p146)
9. 楊海平 為了給孩子掙出學費而在竇團山鐵索飛度的花甲老人
語錄:「我還打算再干10年。」(p177)
10.陳海元 羌笛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語錄:「羌族人正是用(羌笛)這種近乎簡陋的樂器,演繹出一個民族苦難而悠久的歷史。」 (p208)
推薦閱讀:
※揭秘身上10處最有福氣的吉痣(組圖)3
※上帝也瘋狂(組圖)--笑死我了
※香港豪門霍家與眾女星情史大揭秘(組圖)
※春來看繁花似錦(組圖)
※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圖片!【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