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生伴侶?
文/簡書作者:董明明
一個人的生命長度有多長?我曾經以為很久,覺得一年12個月日子好漫長,後來仔細算了一算,就算我們活到100歲也不過就三萬多天罷了,跟時間的長河一比較實在是不值一提。
10年前的時候,我憧憬過未來的日子是個什麼樣子?那時候覺得結婚成家立業離我好遙遠。10年後的今天,看到朋友圈裡的同學們,朋友們在曬婚紗照,孩子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確實到了承擔家庭責任的年齡了。就如同大家坐在一間教室里考試做題,一心想著要交頭卷,後來想再等等看吧,看到有人陸續交卷子,我們心裡開始發慌了,後來想要不隨隨便便寫完交卷子得了。
看到和我們同齡的人步入結婚殿堂,開始幸福甜蜜的二人世界,或許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閑暇之餘我把《傅雷家書》重新讀了讀,一代大音樂家傅雷對兒子傅聰關於愛情,婚姻的教導讓我明白愛情和婚姻這東西著急不得,萬不可馬虎大意。
傅雷教導兒子關於婚姻愛情這樣說道:「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刻。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覺得負擔重;追得不緊了,又覺得不夠熱烈。溫柔的人有時會顯得懦弱,剛強了又近乎專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實際,能幹的管家太太又覺得俗氣。只有長處沒有短處的人在哪兒呢?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麼程度呢?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而且有了這三樣,將來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波也不致變成悲劇。」當時讀這段話年紀尚小不理解,如今經歷多了才覺得說到心坎里了。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生伴侶?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我們為什麼需要人生伴侶?在我們的童年,青少年有父母親人的陪伴,可是當父母離開我們後,我們一個人孤單的生活,會覺得寂寞。我們需要一個情投意合的伴侶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陪伴我們,相互鼓勵和溫暖彼此。什麼樣的人生伴侶才是我們需要的呢?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浮躁時代,感情也是快餐化,物質化。我想一個真誠以待相濡以沫的人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夫妻之間時間久了從愛情慢慢的變成親情,時間久了誰也離不開誰。
上周六和朋友去八達嶺長城遊玩,在長城的跺口處吹著冷風,我在想那些常年戍邊的士兵他們也是人,恐怕在無盡的漫漫長夜裡也很渴望一位相知的伴侶陪伴左右,可是陪伴他們的卻是塞北的寒風和漫漫黃沙,他們的心裡肯定失望過,掙扎過,等到他們年紀大了回到家鄉,故土的妻子依然去世,家裡的院落破敗無人,野草叢生,他們那些從十幾歲就去戍邊的士兵到老回到家鄉看到如此的場景心裡會如何的想?
漢代的樂府詩《十五從軍征》很深刻的描繪出他們的心情寫照,詩文里說道:「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位年輕時去戍邊的老人回顧過往的歲月,如果他的妻子還能活著,我想他會深情的說道:「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我的妻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可是如今他的妻子不在了,院落荒蕪的家裡只有他孤單一人,做好的飯不知道喊誰來吃?真是欲哭無淚何其的悲涼。
人這一輩子從孩童起父母陪伴我們,父母老了後有伴侶陪伴我們,當伴侶離開時就剩下我們一個人孤單的在世上行走,正如我在一篇文章《存在和虛無》里說的那樣:「人的一輩子就是在不同的時期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每天努力生活完成它,最後伴隨著一個個的目標的完成,我們的生命也逐漸的走到了盡頭,生活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我們可以給生活設定目標,活得充實而快樂。」
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有句話說得好:「人是一顆有思想的蘆葦」,如果我們人類沒有了思想,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外什麼都不想,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們有思維,不像枯木和石頭一樣,儘管經歷了上萬年的時間,可是有什麼意義?他們沒有思維,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何在,我們人類縱然存在世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我們可以縱情的享受生活,我們並非孤單的一個人活著,年輕時有父母的陪伴,年齡大了有人生的伴侶相伴,最後他們都不在了,只好我們一個人獨自的走到人生的盡頭。
我承認在時間面前,我們無能為力,但是在我們走向人生盡頭的旅途中,一位性情相投的人生伴侶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正如傅雷說的那樣:「本質的善良,寬廣的胸襟,天性的溫存」,這才是讓我們內心覺得溫暖幸福的所在。
人的一輩子本身就是個無解的方程式,我們結婚生子後慢慢的變老,孩子長大繼續我們走過的路,我們老了疾病纏身飽受折磨,其實那樣活著真的好嗎?對於我來說,我不想活的太久,我覺得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年齡死去是再好不過的了,那樣我不會讓子孫們嫌棄,自己也不飽受疾病的折磨,古話說的好:「久病床前無孝子」,趁年輕還是好好的享受生活。
錢鍾書和楊絳那樣的伉儷年輕時是讓人很羨慕的,可是幸福的日子總有盡頭,到了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都離開世間的時候,留下楊絳先生這樣一位百歲老人孤獨的生活,用平和樸素的語言風格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幸福日子,可是她內心的傷痛可以向誰述說呢?每每想到此,我都對生活的意義和存在表示懷疑和困惑,會時常翻看法國哲學家薩特的哲學名著《存在和虛無》,期望從書中可以找到我需要的答案來。
生而為人來到世間,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存在著,我們恐懼死亡,可是面對時間的流逝我們卻無動於衷,覺得活在當下是最好的,一句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我們內心的真實寫照。
不管如何,人生在世如果一個人行走世間覺得孤單的話,尋找一位性情相投可以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侶還是很有必要的。縱然我們知道會有結束相互陪伴的那一天,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心靈上得到許多慰藉,生活也會過得舒服很多,我想生活貴在一種經歷,結果大家都一樣(死亡),就看誰可以縱情享受過程的美好。
董明明:簡書原創作者。歷史哲學愛好者,微信公眾號:Hello董明明先生(dmm19880529)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想給作者寫評論?想給簡書投稿?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簡書App加入簡書作者行列!
推薦閱讀:
※佛教人生觀與世間人生觀的根本不同
※人生不會一直窮下去的4大生肖
※做痛苦的哲學家還是快樂的豬?
※BBC紀錄片《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