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三樂」排序作文題解析及其優秀作文展示02
06-11
原文地址:「三樂」排序作文題解析及其優秀作文展示02作者:「三樂」排序作文題解析及其優秀作文展示0213.自樂可助眾樂,眾樂方能知足高二(2)班 陳嘉怡若予我一題:把「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這三種關於「樂」的表達排序。我會答:自得其樂是先,助人為樂為次,而後知足常樂。依我看來,自樂可助眾樂,眾樂方能知足。何謂自得其樂,何謂助人為樂,何又謂知足常樂?我願解之為:自得其樂是自我的安貧樂道,助人為樂是我助眾人的安居樂業,至大道之行時則可知足常樂。我所理解的自得並非得到自由,也非得到身外之物質,而是獲取自身精神的樂趣所在。我同范曄的想法相近,「安貧樂道,恬於進趣」,安貧樂道是志存高遠的普通人士所愛好的事,淡泊名利是精神的可貴。在我眼中,助人為樂一定要是樂善好施,俗話說,莫以善小而不為,助人不限小善或大為。我願跟隨先秦文人的腳步,使天下男有分,女有歸。雖然天下太平,萬物安寧,是超然之界,是理想之境,但於今的社會,大可盡善盡美,大有進步的空間。至於知足常樂,則是知道滿足,知恩圖報,活在當下,那麼就總是快樂了。我又為何會給這三個詞排這樣的順序?自得其安貧之樂,則不會置助人之事不理。看看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是有私心的。「公益活動,參不參與?」「同事借錢,借還是不借?」這樣的詞語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甚至頻頻佔領了頭條。很多人想,我從中獲取不了利益,於是我選擇漠然視之。倘若,我可以無視這些財產利益,名聲德厚;我可以甘於平淡,安於貧乏;我追求精神的高貴,靈魂的充實。那麼,我會願意參與做善事活動,為這些有急事相求的人,放慢自己的腳步,伸出援手。所以,我認為自得其樂是首要條件。自得而奉於人,助人可芳於心。常說,達則兼濟天下。有關於慈善家李春平的一次善意捐獻,有學者為此說: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啊,他闊達了,冷靜下來時,卻得不到任何一點快樂。他唯有奉獻,援助,才會有充實感。我覺得他說的沒錯,我想,自得其樂的人,不一定會知足,也不一定會常樂。他會想要助人,會因為助人而樂。學者周老師說:「慈善的目的是人人互助,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換句話說,助人,這將收穫人與人心靈溝通的樂趣。或許會在某一天,你需要幫助,你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幫助。在空閑時回想,在世界某一個角落,有人也有著同樣的善心。這樣,自得其樂的人,才會心滿意足,會心一笑,甚至是知足常樂。自得而心順,助人而心暢,心情順暢而內心知足。縱觀當今社會,追求物質的人數不勝數。當然,作為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大國,文化建設日益增強,一輩一輩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人也不斷湧現。他們或許持與我一樣的觀點:自樂,助人樂,知足常樂。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可知足之足,常足。所以,我認為,自樂可助眾樂,眾樂方能知足。(指導:楊光亮)14.三樂三境界高二(2)班:溫夏薇材料中短短几行字,向我們展示了樂的三種不同的表達——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對於這三種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自然而然的也會有自己對這三樂的先後順序。 於我而言,一重樂境是助人為樂,再則是自得其樂,三就是知足常樂。為何是這樣的排序?原因有三。 第一,助人能夠純凈自己的靈魂。拉布呂耶爾曾說:「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即是說人足己足,人樂己樂。從小開始,我們就被教育助人為樂。像孔融般讓梨推棗,如王安石般施粥贈飯,又或是雷鋒精神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可,為何要助人呢?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有過這個疑問。對此,我的回答——助人是尋求內心的滿足,是獲得行善後的心安,是一種道德升華,而後就能凈化自己的內心世界,純凈自己的靈魂。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說的不就是這樣嗎?第二,自得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操。在靈魂得到凈化之後,我們要做的是豐富自己的內涵,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就是說,要懂得自得其樂。就像「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的五柳先生,「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的摩詰居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靖節先生。他們已經從第一重樂境中脫離出來,過渡到了第二重境。他們是在為民為百姓求福祉,盡了一己之力之後,回歸田園尋求自得。縱使田園生活清苦,他們不也都樂在其中嗎?皆因自得,使其得到精神層面的富足,所以勞作帶來的苦累也就算不了什麼了。自得其樂,不僅成全自我的洒脫,更使人生升華到樸實無華的境界。因此,自得者,樂哉!第三,知足能夠雕磨自己的心態。 人活一世,屈指數不過是幾十年光景。所遇之事不計其數,何苦計較過多的得與失,這隻會讓自己陷入慾望的無窮深淵之中。所以,為免墜入這般深淵,我們應學會知足。知足,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甘於平庸;而是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珍惜現有,滿足擁有的自在生活,能夠雕琢自身的心態,從而得到靈魂的提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早在近千年前,東坡就已經發出如此感嘆。人生在世,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既然風雨難測,禍福難料,何不常持一顆知足心呢? 所以,綜上而言,三樂三境界的排序,正是由純潔,豐富,提升靈魂而來的。(指導:楊光亮)15.知足以助人,而後才自得高二(1)班:倪梓釗一種是顏回簞食瓢飲的知足常樂,一種是水滸好漢伸求正義的助人為樂,一種是陶淵明歸隱田園的自得其樂,人們對這三樂的順序有著不一樣的見解,而我認為人們應當先是知足常樂,進而助人為樂,最終才能達到自得其樂的境界。知足常樂,並非在精神層面求得一隅安頓便不再進取,而是在物質層面上有著較低的要求,並安然自若。古人知足常樂的例子數不勝數,「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成為了世世代代文人知足於物的寫照,「回也不改其樂」化為他們於困境中常樂的縮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咋佔線了他們對天下大濟的美好嚮往。他們不是追求高官厚祿,而是想通過做好官為人民造福。倘使不遇,那便讓自己沉澱在泥土中,保持自身的低姿態的高潔,不再干涉他人。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至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只為治洪濟人奉獻一生的壯舉豪情,下至在黑暗輿論下依然攙扶老太太過馬路的善良溫暖。都是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痕迹,而這種自帶的美好品性是不需史官記載的。助人為樂,表面上是在予人恩澤的過程中汲取快樂,助人誰都做得到,而「為樂」卻不一定,不僅如此,我認為助人為樂,並非只是這樣,它實質上是在兼愛之中,與他人構建良好深刻的社會關係,並從中尋求快樂。自得其樂凌駕於前二樂之上,因為它實在難以做到。陶淵明,蘇東坡悠然自得源於對萬物的寬容胸懷與博愛的心胸,他們能從萬物之中汲取快樂而不僅僅是人際關係,同時陶淵明與蘇東坡的自得其樂又有所不同。陶淵明在自然田園中自得,而蘇東坡則在俗世平生中為樂。那麼,為什麼要這樣排序呢?「唯有擁有在黑暗中也能一個人毅然決然行走的堅強,才能與擦肩而過的他人構建深刻的關係。」松浦彌太郎曾如是說。我們如果不知足長樂,整天為了名利而愁苦自嘆,怎麼會有那份「毅然決然行走的堅強」?「與擦肩而過的他人構建深刻的關係」其實就是助人為樂。原本素不相識的二人在此時此刻此地相逢。他們要麼選擇離去,要麼選擇在某一次相處中構建愛的聯繫,這便是「深刻的關係」。所以我們若不知足常樂,用自己的愁苦軟弱之態去助人,怎能帶來相互的快樂呢?若助人為樂是構建了深刻的人際關係,那麼自得其樂,乃是與萬物構建深刻的關係了。廬隱曾說「人們駕著一葉扁舟來到世上。東邊飄泊,西邊流蕩,沒有著落,困難是苦。但有的結束也何嘗不感到平庸的無聊呢?」平庸的無聊自然是人們難以抗拒的,但萬物都在改變,自得其樂的人總能在平庸之中與一株絢爛的花發生美麗的邂逅,得到極樂。知足以助人,而後才自得。樂的順序如是排列,人生的盡頭就不再是平庸。(指導:楊光亮)16.樂自已,樂別人 高二(1)班 黎瑩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的人會很快樂。自得其樂,自己在別人認為沒有快樂、發現不了快樂的地方得到了樂趣。助人為樂,以幫助別人為快樂。三者關係可以相互轉化。 我認為,在這進步快速的社會,競爭愈發激烈,只有懂得知足常樂,而後懂得自得其樂的人,最後才會去助人為樂。 知足常樂和自得其樂是助人為樂的基礎。古人曾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是這個道理,古人志向遠大,想要為民做事。他們就必須是知足的才會做這件事。一如楚懷王雪中送炭。戰國,楚冬下大雪,連走路都困難,他身著皮大襖,依然覺得冷,但他卻想到百姓,下令把取曖的炭送至貧苦百姓手中。若非他知足,他能夠使自已快樂,他又如何能夠顧忌他人,去為他人著想呢? 助人為樂受知足常樂和自得其樂影響。胡九韶日日要去焚香,日日幫助他人。妻子笑著對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談得上是清福?」他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戰亂分離之苦,其次慶幸我們衣食無憂,最後慶幸家中無病人,獄中無犯人,豈不清福哉?天下的人,無論身在哪朝哪代,都身受其苦。人無力改變現實,只好改變自己,知足常樂,自得其東。若非他們幸福了,快樂了,他們以怎會有時間去助人為樂呢?若他們自己不快樂,以如何去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 助人為樂,知樂常樂和自得其樂三者關係在古今大都相同。《五柳先生傳》曾寫:「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顔回他生活貧困,卻能在苦中尋樂,樂自己,樂他人,為鄰里幫里做些事。難道那時沒有人跟他一樣家境貧寒,吃不飽穿不暖,那為什麼他們沒做善事呢?因為不滿足於現狀,以致於不快樂。 反觀當下,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現代人正在拚命追趕時代前進的速度,競爭與挑戰使得他們疲憊。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未嘗沒有過成績的時候,但我們不懂得知足常樂,只知道與他人相爭,爭個頭破血流,整日唉聲嘆氣,低氣壓影響家人,弄得自己心煩意亂的。但總還有些人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使得他們在煩燥與喧囂中,會自主過濾掉壓抑與深沉,沉澱出一份親善,澄澈出一種本真與回歸,才能夠保持本心,懷著善心去做善事。(指導:楊光亮)17.三樂高二(1)班:張穗儀若要將「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這三樂進行排序,我想我會選擇將其排列為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意為自己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其旨在於自知其樂,怡然自得,不在乎他人的評價。自得其樂需遵從本心,有自己的道德規範並遵守它。古人中不乏自得其樂者,如五柳先生的「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又如方山子的「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自得其樂,在於活在理想的狀態里,而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找到理想的學習、生活狀態,二者得兼,相得益彰,豈不美哉。知足常樂,重在「知足」,當然,這裡的知足不是安於現狀,也不是不求上進,更不是追求享樂,而是要懂得滿足,不過分索求,得寸進尺。很多事情是需要適可而止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知足,《道德經》中記載道「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積極進取固然是好的,但凡事都應有個度,抄了這個限度,事情就會向惡發展,然而對於無止境的事,比如學習,我們就應勇於求索。所以,在生活上,我們應知足常樂,不過多追求享樂,而在學習上,我們應無限追求,學無止境。助人為樂,顧名思義,就是以幫助他人為樂,正如俗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別人,自己的精神品質也會得到提升。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品質,它講究的是自發地幫助別人,通過看到或感受到對方的快樂從而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它應是純粹的、純潔的,不參任何雜質即不帶有一絲利益關係的。這種助人為樂並不是要你看到什麼都上去搭把手,事實上,這種幫忙更可能會擾亂他人陣腳,所以我們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先搞清楚狀況,再盡量伸出援手。不要吝嗇自己的幫助,因為有時候你的舉手之勞,可能就會改變他人的一生。此三者看似是三種層面的樂,但實際上,他們之間聯繫緊密。自得其樂,在於遵從本心,得到思想上的解放,讓你的思想自由翱翔,然而要做到像宋榮子一樣「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是有點困難的,作為學生,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在自得其樂的前提下,我們才可能知足常樂,我們感到知足,才開始會關注周圍事物,由此才為我們助人為樂創造了條件。綜上言之,自得其樂,遵從道德規範;知足常樂,學會感恩滿足;助人為樂,提升精神品質。故自得其樂,其後知足常樂,而後助人為樂。(指導:楊光亮)18.追求精神理想高二(8)劉嘉怡過得一般時要知足常樂,自己過得好時要多助人為樂,而處於逆境時則要學會自得其樂。一個人,只要學會知足,快樂其實就在你身邊。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知足常樂,你就可以在雪中讀出溫暖的春意;在夏日裡可以體悟一絲絲清涼,太多的追求,只會讓人活得太累,好高騖遠、貪慕虛榮,令你永遠不知什麼是滿足,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得到的只是無盡的抱怨……保持一种放松心態,便可活得自在、快樂,每天生活得很充實、美好。有了知足,便可多一些助人為樂。一本雜誌中有篇文章闡述道「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嗇,就越一無所有。」雷鋒精神代代相傳,他的助人為樂精神讓人楷模——一次雷鋒外出,一出檢票口時,發現一群人圍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詢問才知道這位婦女從山東往吉林的火車票和錢包丟了。於是,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買了一張火車票塞到大嫂的手裡。他無私奉獻,一次次溫暖人心,一次次感動社會,照亮了新時代道德之路。雷鋒一直以來生活簡樸清貧,但他覺得足矣,想去幫助更多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佛說:柔和者,自然善良;大度者,自然超脫;深遠者,自然開闊;有容者,自然喜悅;知足者,自得其樂,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孔子對外人讚揚顏回時說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自得其樂的更高境界是在於艱苦的條件下,不改其志,並能從中找到別人難以理解的樂趣。《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雖然生活清苦,沒有豐衣足食,但是他愛好讀書,並以讀書為樂趣,從字裡行間找到快樂。這或許是自得其樂的妙處,這是一種心境,一種淡泊與堅守的境界。總之,自得其樂就是別人發現不到的快樂,而自己卻能體悟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樂趣。其實現實社會中,人只要知足常樂的同時,多一些助人為樂,並能從中找出不一樣的樂趣,這便是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就是自己主動去營造一種美好的精神狀態。(指導:程正明)19.人生三樂,三樂人生高二(17)班:林穎欣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曾言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那麼在短暫的人生中,我們應如何拓展人生的寬度與廣度呢?我認為首先應自得其樂,然後懂得知足常樂,最後學會助人為樂。 自得其樂,不負人生。 著名學者陶行知說過:「人生為一大事來。」法國畫家約瑟夫·雷杜德,把自己的一生日獻給了玫瑰花。任憑法國大革命大潮洶湧,政權更迭,甚至人頭落地血流成河,他只管畫他的玫瑰,整整20年,雷杜德以一種「獨特繪畫風格」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完成《玫瑰圖譜》,那170種楚楚動人的玫瑰,成為世界經典。 雷杜德只為畫玫瑰而來,只專註於一項事業,自得其樂,不負人生。 知足常樂,享受人生。 明朝學者胡九韶的家境很貧困,一邊教書,一邊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老子曾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胡九韶的話語真真切切地詮釋了這句話,知足常樂,享受人生的清福。 助人為樂,成就人生。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這是不幸身患漸凍症的北大歷史學在讀女博士婁滔對生命的理解,本來前程似錦,可一切都被無情的病魔打碎了。令人感動的是,婁滔在遺囑中表示,希望去世後能夠捐獻遺體,她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其他因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而她的其他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 詩人臧克家有句名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婁滔就是這樣當之無愧活在人們心裡的人。 人的價值,沒有貧富,只有豐富.------楊瀾。自得其樂,沉浸於自己的樂趣中;知足常樂,享受命運帶來的一切,無論好壞;助人為樂,方是人生最高境界。通過自得其樂,然後懂得知足常樂,最後學會助人為樂,一步步豐富自己的價值。 人生有三樂,三樂成就人生!(指導:程正明)20.人生三樂高二(17)班:張琪 如果將人生三樂進行排序,我會排成: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我認為自己獲取的快樂是源泉,知足是對快樂的一種心態,而後去助人,樂上加樂。 自得其樂,讓自己感到快樂才是根本。換種意思,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東晉的戴逵從小聰慧過人,對繪畫和雕塑很有造詣。有一天,會稽靈寶寺請戴逵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佛像。佛像刻成了圍觀者都稱妙,可戴逵左看右看,總是不滿意。怕別人不好意思提意見,戴逵就躲到屏風後,聽取參觀者的意見,然後進行修改,這樣反覆多次,三年後才完成。由於戴逵在佛像中融入了中國人的形象,晉朝的佛像藝術自此別開生面。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隱居不願出來做官,而他的哥哥則想著建立領兵拒敵的功業。太傅謝安問他哥哥:「你們兄弟倆人的志向和事業為什麼相差這麼遠呢?」他哥哥說:「因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變不了他的樂趣。」跟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自得其樂,正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在籬下採菊,抬頭見山,怡然自得,超凡脫俗! 知足常樂,使自己克制慾望,得到更多的快樂。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正如紀昀所說,人要知足才能常樂。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話,即刻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徘徊過,但他最後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人不可貪得無厭,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助人為樂,體現人生價值。愛因斯坦說,看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他獲得了什麼,而在於他奉獻了什麼。幫助別人能使他人獲益,更能使自己快樂。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快樂源自你我的幫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過的好時要助人為樂,過的一般時要知足常樂,處於逆境時要學會自得其樂。人生三樂,如三杯美酒,品一品其中的香韻,流經內心,口留余香,慢慢回味,美妙就在其中。(指導:程正明)21.快樂的階梯高二(15)班 趙子園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逐快樂的真諦,於是,便出現了多個關於快樂的辭彙,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和自得其樂。在我看來,這三個成語即可解釋出人生的意義:知足常樂後方能自得其樂,自得其樂後才能助人為樂。彷彿一條人生的階梯,引領人們找到生命快樂的本源。知足者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你就可以學會知足,同時你也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的詩句,與仕途擦肩而過的他並沒有過分悲傷,反而因獲得自由生活而快樂無比。「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人沉醉,他滿足所以他快樂。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仕途上的逆境並沒有讓他消沉下去,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怎不讓人敬佩?人生好比一場夢,享受當下才能感悟出真正的自由,方能自得其樂。自得者常樂。《泰戈爾評傳》中有這樣一句:『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條岸邊享受自由,在另一條岸邊卻受到約束。』遙望自由彼岸,有多少人能成功泅渡河水,擷取快樂果實?有,他,廉潔正直,始終固守心中的那片凈土,人人都說只有達到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也是真自由,實則不然。在土木堡兵變後,瓦剌軍兵臨城下,千萬鐵騎就要踏碎一場盛世繁華的關頭,他臨危受命,挺身而出,一舉粉碎了敵人的野心。隨心而為,一身清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活得自由,活得快樂。助人者常樂。「助人」小到給予犯錯誤者一個安慰的眼神,大到心憂天下百姓。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後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天下的百姓都安居樂業之時,杜甫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吧!范仲淹和杜甫的快樂,是完成大義後的喜悅,建立在實現個人生命價值的基礎之上,也是一種讓人不得不心生敬佩的快樂。「知足」後「自得」,「自得」後「助人」,這是一架登上人生高峰的雲梯。陶潛的歸隱是一種快樂,柳永的認知自我是一種快樂,岳飛的精忠報國更是一種快樂。高度決定視野,快樂豐富人生。(指導:曹晶晶)22.三 樂高二(10)班:羅寶玲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是我對三樂的排序,它不是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的,是兩邊大中間小。 助人為樂排名第一,在字面上理解,它聯繫了自己和別人,是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的快樂。自得與知足在字面上便只是關乎自身。「獨樂了不如眾樂樂」從古流傳至今的名句也詮釋了眾樂大於獨樂。范仲淹也說「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助人為樂與范仲淹以民為樂的博大胸懷相差甚遠,倒也是一種以他人快樂作為自己快樂的心懷。助人沒有預警,沒有前提,在身邊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人便伸出援手,盡綿薄之力,猝不及防的快樂也就到到臨。這種快樂也很簡單,和扶老奶奶過馬路被誇讚好孩子面紅羞澀一樣。儘管助人快樂簡單,發生的幾率卻大,小樂常有即大樂自得其樂排第二。自得其樂的樂是樂趣,即自己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樂趣又與自己感興趣的事相關聯。像李白「烹羊宰牛且為樂」在那個懷才不遇的時代還抱有自得其樂的心理建設,也是放鬆自己的方式。自得其樂淪陷在自己的世界中。阿基米德則沉迷於他的數學樂趣,當然不是說在浴缸的沉迷,而是他在浴缸中了不起的發現,他知道可以根據水面上升情況算出王冠的體積與等量金子體積是否相等從而測定王冠是否滲入其它物質,於是他高興的跑去找國王,卻忘了穿衣服。這是其樂的忘我境界,突出了個人的快樂,自己的樂固然重要,但相對比眾樂,我認為眾樂的樂分布更廣知足常樂排在最後。知足是對慾望的制止,它阻止了慾望繼續生長,應對人的慾望無止境,是至高境界的快樂。《老子》中有言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這種樂的境界想達到並非易事,它總有慾望在作祟,慾望與它唱反調,讓人更偏向悲。但這種境界一達到,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不一樣,也許會從充滿野心的創業者變成只需要一份穩定收入又不勞累的工作者。這種樂帶給人穩定,不浮躁,也使人更加成熟。把知足常樂排在最後不是因為它與助人為樂相比不重要,而是難以達到不論是以助人為樂也好,自得其樂也罷,亦或是知足常樂,它們對於自身,他人都很重要,只是助人與自得相比助人的樂分致大眾,知足與自得相比更難以實現,所以將自得排在中間,便是兩大夾小了。(指導:盧賢嬌)23.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高二(16)班:趙堃 「樂」,自古以來人們就在追求著它的最高境界,「樂」可以歸結為三種,每個人對它們順序的理解都不同,我認為人應該是先知足常樂,其次自得其樂,最後再助人為樂。 知足常樂,為自己所擁有的感到快樂。每個人對快樂都應該有一個標準。孔子曾經說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一句話描述了顏回的生活極其的窮困清苦,但是即使是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舒適的房子居住,別人都忍受不了的這種日子,他卻因為還能學習而感到快樂。反觀今日,也是如此。如果你還有想買的東西,先看看自己擁有的,也許就會覺得已經很知足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努力卻還未能得到回報,那就看看那些比你優秀卻還在努力的人;如果你還在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在抱怨,那就看看那些甚至無法用眼睛觀察這世界,正在黑暗中忍受痛苦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幸福了。自得其樂,為自己體會到的感到快樂。快樂的評判標準往往都在於自己。有些人因為物質世界所有的東西感到快樂,有些人因為精神世界所暢想的感到快樂。無論是哪種快樂,快樂的定義全依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從中感到快樂就足夠了。牛頓是物理學方面的奠基人物,在他取得成就之前,經常會為了腦中的一點思路去尋思一整天,有時甚至忘了吃飯。不少人對此表示不理解或是覺得不值得,但他卻樂在其中。助人為樂,給予別人幫助,同時使自己感到快樂。王羲之的書法天下聞名,但是他輕易不肯給人寫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見了一位貧苦的老婆婆,提著一籃竹扇在集市旁叫賣,卻沒有什麼人去買。他看到後心裡很是同情,於是就幫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題上字,隨即一籃子竹扇很快被搶購一空,老婆婆立刻眉頭舒展,而王羲之也為幫助了別人而感到高興。幫助別人,也是讓自己快樂的一種方式。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找對順序同樣是個重要的事。人應該先為自己所擁有的感到快樂,是謂知足常樂,其次能夠將自己對樂的理解升華,能夠做到無事也快樂,即自得其樂,最後才能帶著這份愉悅去幫助別人,感染別人,從而帶給別人快樂,就做到了助人為樂。(指導:盧賢嬌)24.知三樂曉人性之善高二(19)班 劉宛曾有古語云:「不可不知有生之樂。」而樂常有知足,自得,助人之樂,懂得知足的人心態平和,善於就平淡的生活中獲得快樂。樂於發現平凡樂趣的人,心靈一定會是善美的,他們樂於助人,樂於將平靜生活綴上人性的純善。 故知三樂曉人性之善。知足常樂避貪。知足,是對自己現狀的滿足,講的是一種淡泊物質的心態與清高自持的精神。子貢名列孔門七十二,是春秋時期的名商巨賈。其後輩端木叔散儘先輩所積之財,使全國百姓受之利惠,卻被評價「義取君子,德超先祖」。這不正是知足的最高體現嗎?現代有周恩來總理,兩袖清風,終生無後,一心為國為民,把百姓的樂當成自己的樂,才會有千萬百姓淚灑十里長安街。君不見古往今來有多少被打趴下的「大老虎」、被拍掉的「蒼蠅」,這不正是犯了人性中的貪!貪權貪利,將人民為國所納之財收入囊中,放縱自身貪慾,終是會自食惡果。故知足常樂是規避貪之惡性的良方,是君子之美德,乃生活大善。自得其樂避妄。自得其樂,顧名思義在很平常的生活中獲得快樂,如果一個人做到了知足,那麼他獲得了走向自得其樂的一半——知足之人心態平和自然,善於發現平凡生活中的小趣,積小成大,聚小趣為一樂。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如是也,儘管「草盛豆苗稀」他依舊活在悠然田園,不去痴妄如枷鎖一般的官職。固守本心,迷途知返,樂于田間,得他人不得之樂,此為精神之大善。助人為樂避冷漠。以助人為其樂的人,必會做到享自知、自得之樂他們對於生活保持樂觀,享受生活的一分一秒,一切都是值得歡欣愉悅的,助人只是為其美妙生活中順手之為。俗話說:「贈人玫瑰,手人余香。」熱心善良的人不會見到別人有難卻袖手旁觀的。也許曾經有過「老人摔倒在地沒人敢扶」的令人心寒的社會問題,這正是當今人群逐漸冷漠的表現,但隨後多起中學生扶老人、上班族扶老人等事件依舊劉我們知道助人為樂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熱心真誠則是心靈之大善。以知足常樂國始,自得其樂為中,助人為樂為終,可使我們避人性之惡,知曉生活、精神、心靈之善,這就是人性之善之美。這種品質指引著我們改造更為溫暖的社會,亦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燈。、(指導:鄧向寧)25.三樂鼎立,尋得人生況味高二14班:曹湘豫「樂」,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愜意放達,亦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捨己為人。「樂」這一字充斥古今,流走於古色古香的書卷,訴說於生活處處。我亦悟出人生無論是擁有還是失去,都有三樂,即: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三樂鼎立,相輔相成,蘊含著為人處事的智慧與思考。擁有功名時要知足常樂才能做到自得其樂。「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東坡先生歷經宦海沉浮,人生百態,卻一直選擇豁達明朗,知足常樂。在黃州,他度過了長達五年的貶謫生涯,一位從高處跌落低谷的人,心境自然是痛苦憂鬱,但東坡先生不會讓自己在世事中沉浮,他的身上始終有一種不為世事縈懷的恬淡與知足,所以才有了那麼多他的趣聞軼事流傳至今。從鮮衣怒馬到風煙俱凈,漫漫人生,他選擇了擁有功名時知足,去尋求心中快樂的源頭。知足,於他也是一種快樂吧,到最後,雲煙散去,相忘於江湖。失去功名後要自得其樂才能做到助人為樂。痛飲狂歌飛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的人生,就像他的詩歌一樣,跌宕起伏而又耐人尋味。他也曾和張載一樣,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腔熱血,卻苦於無人賞識,便只能存在就與文字中尋得一方瀟然忘我的天地。在酒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在文字中,他抒發著自己的奇才,酒,讓他忘卻了世間的煩惱,只剩下心中理想的世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先生這般精湛的品論,足以看出李白在酒中賦詩的快樂與瀟洒。從擁有到失去,李白都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傷,他將所有感情寄託於文字,將記憶融進一杯杯酒中,因為知足而自得其樂,遊歷大江南北,與文字和酒為伴,也應是快樂的。即使一無所有,在飽嘗了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後也要做到助人為樂。劉盛蘭是一位「五保」老人,七十三歲時老伴去世,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時能有人照顧,他開始了助學。從1998年的第一張匯款單到如今的累積的7萬元,資助了100多名學生,劉盛蘭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即使因為生病住進了醫院,它也依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他本是殘年風燭,卻選擇助人為樂,發出希望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的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答案。他走過古稀,沒有更多的言語,獨以無聲的行動,去闡釋什麼叫助人為樂、樂人樂己。三樂鼎立,相互依存,從擁有到失去看似是跌宕起伏,實則是人生百態的體會,在這不斷變化的世間,願你我都能做到「三樂鼎立」,尋得人生況味。(指導:黃立邦)26.人生百態,從心而樂高二(20)劉俏螢味有酸甜苦辣,感有喜怒哀樂。生活,就是朝著甜與樂去的。而樂,便是源於生活,生命中的知足常樂;是得到來自於生活的滿足後,源於自我的一種自得其樂;是滿足自身後幫助他人的助人為樂。生命的樂趣,自然是循著生活找的。一個人想要報答社會,那他也必然是受到了生活的關懷、滿足於生活的點滴之樂、知足常樂的人,才是感恩與生活,報答於社會的人。但如若一個人看穿了世間的陳詞濫調,只看見了生命空洞乏味的低潮,又何談獲得源自於生命的樂趣呢?不能知足常樂的人,苦和哀也就通通不請自來了。生命的鮮活來源於生活中的點滴,如果一個人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值得開心一場,他便是在享受源於生命的樂趣。所謂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知足常樂的人,便是將人生中僅有的那些樂,看做最大化。容易知足的人,才能滿足於生活,並感恩於生命。得到源於生活的滿足後,樂趣要從自己身上找。所謂愛人先愛己,如果不能從自身上找尋到快樂,那麼空談自得其樂,也就毫無道理了。自得其樂,追根溯源也就是從自我找尋樂趣,但這種樂趣,卻又取決於自身所想,如果你生來就是一個十分悲觀且又不努力轉變自我意識的人,對於生活面臨的種種都抱著不滿足的看法,卻又不會轉變眼界,去發現樂趣的話,又怎會自足?而這種自我消化,自得其樂的能力要從生活中去尋覓,二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不可少。所以,要想做到自得其樂,首先要學會對萬事萬物懷抱知足之想法,自身得到的樂趣,才會源源不斷。自得、自足後,才會可能去做到,助人為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句話可謂人盡皆知,但其根本,卻在於那「玫瑰」,如果沒有玫瑰,又怎能做到贈人?究其含義,就如自得其樂的人,只有在自己先得到快樂的前提下,做到助人先樂己,才會有後來的以幫助他人為樂,方可助人為樂。正如那朵能令人流芳的玫瑰,倘若那個人並不能從自身的快樂中得到滿足,那麼玫瑰便會煙消雲散,又何來贈予他人一說。愛人先愛己,助人先樂己,方可助人而後樂。幫助他人,也會得到另一種不同的「芳香」。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就像三條環環相扣的鐵鏈,牢不可破,堅不可摧。因為只有從生活中滿足的人,才有對自身的感恩中獲得快樂,從而把這份快樂分享給他人,在獲得更大的快樂。(指導:黃立邦)27.知足,助人,自得其樂高二6班:林卓婷「樂」有三種表達方法,助人為樂,知足常樂以及自得其樂。但如果把這三種「樂」進行不同的排序,可能會得到不同關係,那就是意義和境界。而我對它們的排序是: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我認為人在知足之後才有可能去幫助其他人,幫助完別人之後,就會感受到其間的快樂,最後就能感受到自得其樂的快樂。人在知足的情況下很容易感到快樂的,但隨著人的成長,對事物的知足度也會增長。像小時候難過的時候有一顆糖果就會感到很開心。然而漸漸長大以後就算有金銀珠寶都不一定會開心起來。所以說知足常樂很重要,比如說一個人處在困難環境下但他卻很知足,所以他也可以很快樂,而如果一個人不知足的話,就算是錦衣玉食也會鬱鬱寡歡,這就是知足常樂的意義所在。所以一個人知足之後,自己快樂了也會經常去幫助別人。我們成長的道路上,總會去幫助一些人,也會被別人幫助。有時候的舉手之勞,卻給別人帶來了莫大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幫助都是相互的,如果我們經常幫助別人,那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也會來幫助我們。並且在別人受到我們的幫助之後開心地向我們道謝,我們也很容易受到感染,也會跟著快樂起來。毛主席曾經說過:「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就是一生都在幫助別人啊!雷鋒同志的一生格言就是:為人名服務。這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然而這種精神,就是助人為樂的精神所在。在獲得知足常樂和助人為樂這兩種「樂」之後,我們也會自得其樂。自得其樂的大概內容就是活得自在,自由。我們都已經懂得了知足,怎麼會活得不自在呢?我們都已經有了自得其樂,怎麼會活得不快樂呢?所以我認為有了知足常樂,助人為樂這兩種「樂」之後,自得其樂也就自然有了。所以我認為,對於「樂」的這三種表達方法,排序的話,應該是「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指導:劉秋霞)28.長路漫漫,唯樂作伴高二(4)班彭琪緣人生漫漫,唯樂永恆。在充滿著迷霧的人生之中,助人為樂的品德,知足常樂的修養,自得其樂的態度或許會為這迷茫的前途照亮一片路途,與你陪伴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知足常樂是一種修養,自得其樂是一種態度。修養高的人會造就一身好習慣,好品德,習慣好的人才會有一種樂觀坦然的態度「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樂於幫助需求者,在你有一天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也不會視而不見,且他們會將你掛在他們的心中。雷鋒同志,一個懷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把他的青春時光奉獻給了廣大人民,人民,一直緬懷著他,一直以他為榜樣號召大家認真學習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知足則天地寬,貪得則宇宙隘。」知足的人無論身處何處,家境如何,他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滿;貪婪者,即使坐擁金山銀山,左牽山水,右抱江河,他也不會滿足於此。知足常樂的「樂」字,我認為這是指幸福感。美國的一份雜誌上有一篇關於「人為什麼越來越覺得不幸福」,據調查顯示,63%的美國人都不是感到很幸福,有人也許納悶了,美國可是發達國家,人民生活不是很富裕嗎?為什麼還會不幸福呢?從科學上來講,幸福感與腦內分泌的多巴胺有著直接關係,某種程度上來說,幸福是一種物質,但不是物質的,這已經超出了金錢所能衡量的範圍了,只是一種取決於自身的物質,通俗上來說,你今天吃了一份你想了很久的一份牛肉麵,去麵館吃完後,你覺得很滿足,可轉眼一想,你覺得牛肉麵的湯有些許淡了,香料又似乎有些放少了,牛肉星星點點的沒有多少……然後,你便會覺得自己跟受騙了一樣,這份牛肉麵也不是很好吃嘛。只有知足的人才能體會一小碗牛肉麵所帶來的幸福感,因為知足者善於發現身邊的幸福。「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自得其樂者,大多都是些與世獨立的文人,五柳先生不便是這「優哉游哉,自得其樂」的人,嗎?不管房屋多麼簡陋,生活有多麼貧困,他總能發現生活中的快樂,不為困苦而悶悶不樂。長路漫漫,唯有「三樂」可以撫平你的傷痛,「三樂」可以在你迷路時,將你領會主道。長路漫漫,為樂作伴(指導:劉輝潭)29.知足助人始於自得其樂高二(5)班 馬從貴 當下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往往無法放慢腳步體驗生活。於是有網友感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讀不懂的詩和去不了的遠方」,一句話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人們似乎都遺忘了快樂這種最質樸最純真的感情。快樂也分有很多種境界,人們常念叨的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在我看來,知足常樂與助人為樂都始於自得其樂。 在我們看來,歷史中的英雄豪傑固然被我們紀念,諸王列帝的霸氣誠然也讓人敬佩。但最令我們嚮往的生活應該還是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自得其樂的生活。人們想要像陶淵明那般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陶潛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讓人暗贊他自得其樂的那種精神。生活實屬不易但只要有著自得其樂的心境我們總能從生活中找到一些樂趣。 反之,無法自得其樂的人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痛苦。即使有再豐富的物質,也彌補不了精神上的空虛,被人們尊為創業典範的馬雲,曾經可是中國第一首富。但他在成功後卻懊悔道:「自己這輩子最後悔的事便是創建了阿里巴巴。」可見快樂的源泉並不是什麼奢華的物質。而是一種境界。能使我們即使遇到挫折與艱難也能微笑面對,所以說自得其樂是快樂的最高境界,因為它來源於內心的根本。 知足常樂是自得其樂下面較淺的一種境界。對物質的看法沒有自得其樂那麼淡然。但能易於滿足是知足常樂的特點。就像孔子誇顏回所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自得其樂對我們來說還較難理解,那在生活中的細節上我們可以試著先做到知足常樂。不為小事斤斤計較,不為大事杞人憂天。這種心態是快樂較淺的一個境界。來源於物質但發自於內心。 在前兩種境界之下,助人為樂便是快樂比較通俗的一種境界。小時候老師便開始教導我們要去助人為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即使是幫了他人一點小忙,內心也會油然升起愉悅之情。因幫助他人而得到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快樂最直接的來源。但有時候可能並不是來源於內心深處,而是夾雜著些虛榮感。所以助人為樂是真正的快樂里境界最底層的,但也不失為方法之一。盲目的助人並不是一件好事,在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的同時,還需要理智的分辨善惡。總而言之,請做一個快樂的人吧。不再因為一點小事就唉聲嘆氣,不再因為一點挫折就輕言放棄,努力做一個自得其樂的人吧,讓自己的青春弘揚積極樂觀的主旋律。, (指導:曹晶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選擇的假象:《生化奇兵》和《生化奇兵:無限》
※【病例解析032】輸尿管囊腫
※八字合婚的常用方法,合婚標準解析
※八字解析女人是否遠嫁
※扎心了!史上最全羽毛球步法解析,看完讓你一步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