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下)

現在接唱下四句:「清凈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這四句和前面八句還是一路連貫下來,前後呼應,意思非常清楚,理上在你們都不是問題,只差事相的功行到或不到。心中這烏煙瘴氣的煩惱為何不能斷呢?貪瞋痴慢疑悔諸等業習,又為何在自己身上此起彼落、生生不息呢?很簡單--因為你的福德善行不足啊!你出家修行,若只是消極不敢為惡,未能積極奉行諸善,成就相當有限,直須拋開一己之私,普門遍入,廣積「善業之力」,才能「清凈一切」,使自己三業純粹清澈,使法界萬象空靈明凈,終而圓成無上菩提。像以前大陸鄉下,有些家宅受到邪魔或是狐狸精的侵擾,只要有正人君子一到,或說某某先生來了,這些搗蛋的鬼東西,少有不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為什麼?一股光明正大、清凈莊嚴之氣,如光芒萬丈的太陽照臨,陰冷的幽暗豈有不消聲匿跡之理。那麼,善業之力既然能清凈一切的一切,自然也通於下列諸力:「摧滅一世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修習普賢行願,這些大雄勇猛之力非得發揮出來不可,所謂「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帝王將相縱能創造一代豐功偉業,終不如修道人去一己之私,肝腦塗地為娑婆眾生謀解脫之計。真修行人面對世人的苦難,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湧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乘菩提之力,即此一力,便能「一超直入如來地」,這份蓋天蓋地的菩薩心腸,你我都有一片嘛?要懇切發願,要真心投入,持咒觀想或唱誦時,這些句子的含義,身心意識都須全溶進去,一句句,一字字,仔仔細細,隨著音聲清清楚楚透入己心。比如到了「定慧方便威神力」之「定」字,意識自然順此定去,或唱到「慧」字,心便明明了了體會這個「慧」境,以我前面多次講解「心氣合一」的念誦法,氣隨意轉,一心一意隨這片誠篤恭敬之心唱去,聽去,渾然忘我,煩惱業障拋到九霄雲外,身體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就在一片聲光中,「了即業障本來空」,根本沒有人障礙你啊!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已完全與宇宙虛空合而為一,「我即虛空,虛空即我」,瀟洒自在,翩然安住於生命本然究竟處,還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呢?!這樣修法才有「力」,才能「得力」,那麼剛剛解說的這些「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善業力」、「煩惱力」、「諸魔力」、「諸行力」等等,自然淵源流長、生生不已。比如當我們唱到「往昔所造諸惡業」這一偈,馬上感覺到這一生乃至過去生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不重要了,也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把缺憾還諸天地,只有一念寧靜的感動之心,這一下身心內外抖落多生累劫的塵屑,通體明澈,如凈琉璃,這就對了,這就不枉你我在此相聚一堂的苦心了。像我以前在大陸廬山看到的一位活羅漢,大字不認識一個,冬天下雪積冰有一、兩尺厚,他老兄也不管天寒地凍,總是打著一雙光腳,腳皮紅紅的,在雪地中一站,不稍一會兒,該處的冰雪馬上溶化,凹出一個坑洞來。這位活羅漢平常住在一間廟裡,上殿時和大家一起上殿,課誦的文句背不來,他就合掌唱著「南無阿彌陀佛」,聽來好像跟到大家所唱的經偈一樣,根本不會令人覺得他妨害了誰,而他也不覺得別人妨礙了他念佛。你說這到底如何做到的呢?--這是因他已一開口唱念,整個身心便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與虛空合一,與眾生一體。諸位記取我多次強調的這種唱誦之法,以虔虔誠誠之心、清清明明之心、大慈大悲之心、統一和諧之心、了卻一切是非恩怨之心、渾然忘我之心、無著無依之心、死心塌地去,自自然然去,瀟瀟洒灑去,一絲不掛,如此又何愁不能與古德前賢同游「涅槃路」呢?請再唱誦下幾句吧!「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同學們如法唱誦)這一段經文以「海」來象徵普賢行願的深廣浩大,難以限量。一提到海,大家應能當下生起那種寬闊無際、深不可測的龐偉意象。大海能容萬物,大海不宿死屍。活的東西它留,死的不管什麼,它一律給你浮上來,所以大海雖然總匯百川,無所不包,卻是相當乾淨的。學佛之人萬萬不可缺乏這種大海般的胸襟氣度,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諸位學佛,若是初發心之根本不夠真切透澈,不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求菩提,那麼要成就前面所講的「神通力」。「大乘力」、「善業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議功德,你說可能嗎?所以跟隨佛學要發大願,起大勇猛精進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觀,「普能嚴凈諸剎海」,以無比的魄力將自己的身心,里里外外,洗滌得一乾二淨,身口意三業純凈無染,晴空萬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凈,擴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微塵世界,亦皆清澄通澈,萬德莊嚴。或許有人會說:題目這麼大,現在我做不來。也好,那你就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事中下手,比如睡覺的床鋪,將它整理得清清潔潔。井然有序,應該沒問題吧!許多生活上被輕忽的不良習慣,稍用點心也可以很快糾正過來,從此起修,慢慢擴而充之,由淺至深,由粗到細,楔而不舍,如此,再沉重的業識與習氣,並非不可轉變。這是屬於事上漸修方面,在理上尚須當下配合慧觀,不管任何處所,乾淨也好,骯髒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閑也好,混亂也好,一切本來清凈,順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塵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隨順世情,不動本際,這便是大乘定慧力與方便力的表現了。像最近這幾天,在家高高興興地要我做這做那,一下照相,一下更衣,然後一回站,一回坐,鎂光燈閃個不停,眼睛都要睜不開了,接著要我笑就笑,要我盤腿就盤腿,任你們的喜歡去擺布,你說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我最好的清凈道場,一樣同你們高高興興地玩在一起,其實也可說等於入定去了,就這麼簡單自然,就這麼任運自在,誰都可以做到,而下手關鍵究竟在那裡呢?前面一路下來的講解早已說盡了,大家不妨再參究一下。如果說你一定非得找個好環境才能修道成道,那麼這是環境的功德,你的作為又何足「道」哉!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也要一切眾生解脫。如何解脫?不必如此這般費那麼多的勁,當下便解脫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時無了時」,說放下同時便放下。一個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誰縛了你、解了你?這即做到「解脫一切眾生海」了。再來,「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法惡法、正法邪法都要徹徹底底地弄清楚,緊要處在於「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要一聽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嚇得全身顫抖,臉色蒼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還不知道自己玩的是旁門左道。修行亟需審辨揀擇所修法門的智慧,腦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於成了你的執著。若以為外道不對,不可學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氣沒智慧,連外道那一套都無法洞察,還學個什麼佛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一切外道的理論與實際是瞭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種似是而非的生命觀、宇宙觀,不為紛紜的萬法所迷惑,所以才配稱為佛--覺者。這便是智慧無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然而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圓滿與之配合不可,不但須徹底地諸惡莫作,更應纖毫不漏地眾善奉行,發大心,行大願,百千萬劫鍥而不捨,雖做種種利生事業,內心清凈毫無所著。所以接下來兩句提到「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又再次強調普賢行願的主題。大家看看,佛的婆心深切實在無以復加,處處設法為我們拈出學佛的真義,怕我們疏忽了這條成就究竟菩提的坦蕩大道,你們許多人總喜歡標榜自己走的是大乘佛法的路子,果真如此嗎?再來「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講「常隨佛學」一項已有說明,你們做到了嗎?(同學們答:沒有)當然沒有。勇猛精進最需長遠心,即便歷盡滄桑,經過無量微塵的不可說劫數,此心不變,此願不變,下地獄也好,上天堂也好,貧賤也好,富貴也好,不變就是不變,這便稱得上「金剛菩提種」,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乘行者。請再接誦下面經句:「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同學們如法唱誦)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個大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表面上為自己修,實際上等於與一切眾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眾生在禮敬讚歎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但是一般人大都只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為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麼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比如諸位在這裡好稱學佛,真正是為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痴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麼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噹噹,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裡出了問題,一下這裡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準,懵懵懂懂地,什麼事都要別人來護著,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這裡再重複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凈行品來學,凈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為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凈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眾生,自己家人,也是眾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歷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再念下一段吧!「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同學們如法唱誦)「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在佛教的教理上,普賢與文殊是等妙二覺之菩薩。等是平等,即等覺之意,表示已達於與佛平等的境界,只是沒有坐在教主之位而已,另外妙覺其意亦同。等妙二覺乃是超過了十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佛。比如此世界一國皇帝的長子,日後要接掌帝位的,稱皇太子,等妙二覺也有這麼個味道,因此又稱法王(佛)之子,曰法王子。普賢菩薩久遠劫來早已修到等妙二覺之位,故敬稱為普賢尊。我前面已經說過,普賢即普現,他無所不在,無所不生。普賢菩薩就在你那裡,甚至你本身就是普賢菩薩。華嚴經告訴我們,虔誠修習普賢行願,只要虔念普賢聖號,普賢菩薩必然現前。現在大家用功修習准提法,只要修到某一程度,你要求普賢菩薩臨壇加持,他就會一下乘著他那隻大方闊步威勢凜凜的六牙白象來了。「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迴向的觀念在佛教里是個重要的課題,我以前也常提到這方面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人認為迴向就是迴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善業迴向某齋主或一切眾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同。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是僅止於理上的解釋。又有人說迴向就像現在流行的飛盤,用個方法丟出去後,它在空中飛行一下必又迴旋回來原處。這樣講算不錯,比較生動切實些,然而仍屬比量之論。有位同學某次精誠專註念誦心經,當他末了動念以此迴向給某位遭逢意外的道友時,竟看到一道光明從自己身上射出老遠,最後又迴旋掉落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奇怪。大家想想,對於迴向的道理,此例一舉不就有點不言而喻了嗎。迴向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詳述,答案也不僅止於上述一端,其中還牽涉到佛法許多形上與形下相關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整個宇宙與生命的輪迴。輪迴說是三世,三世其實是同時,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惡,當下便是同等的報應。你大力拍桌一下,桌子已同時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這是因果同時,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諸位特別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種種貪瞑痴慢疑的表現,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出去之時,同時第一個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別人大發脾氣,別人尚未吃虧,你自己那種意識憤然,心神晃動,血壓升高,心臟跳動加速,氣息混亂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傷害了自己,何苦來哉?!因此,迴向的意義也就是一念之間的果報。易有云:「無平不坡,無往不復。」平路走了一陣,再來必定是上坡或者下坡,上坡或下坡過了,接著又會平坦之路出現,這種反反覆復的現象是自然之理,如何出去的便如何地回來,發善念則感善果,做惡事必得惡報,這之間的因果循環纖毫不爽,切莫將迴向變成佛法上的口頭禪,有口無心。迴向即是大布施,徹底布施,學佛者一天修行下來,或者一月一年一輩子,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善行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迴向給一切眾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眾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麼大氣魄的迴向力,那不得了,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故曰:「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請再接唱下面四句:「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成與彼皆同等。」   (同學們如法唱誦)四句偈的唱誦方法--軟修法門,要你們注意華嚴字母,唱時氣不要斷,也不準有花腔小調的聲音。現在你們聽聽王鳳嶠老師以京戲的唱法唱四句偈,主要是讓你們了解什麼是聲明,以及軟修法門的道理,和如何才能唱出安詳的莊嚴,清凈的境界。(王老師唱一段三國志中擊鼓罵曹的平劇)佛教的梵唱完全是從崑曲演變過來,至於古代所說的魚山梵唱,是不是這個音呢?非常成問題。若要真正研究佛門真正清凈梵唱,京戲、崑曲、南管等都要了解,而且聲明更要通達,然後創造出一個絕對清凈,一開口就是梵音清凈,令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有如此境界時,那這軟修法門的唱念就功德無量了,諸位好好研究,不要輕視此軟修法門的方便力,同時要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修法,迴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達到「入流亡所」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一切感應就來,一切成就也來了,那悟道又有何難呢?就憑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可以悟道,為什麼我連唱念也要時時盯住你們呢?其理由即在此。世界上的人都會講話,但沒有幾個聲音好的,你看許多人講話不是結結巴巴講不清楚,就是話一出就令人討厭,但有些人講話令人聽起來很舒服,或者非常莊重,或者非常有力量,這都是多生累世,口業清凈修來,現在李傳洪先生也來唱一首吧!(李先生所以他以唱情歌為他的修持法門。師示:普賢菩薩比你還多情,只要你以恭敬心清唱你的情歌,絕對有功德,你放心,普賢菩薩不會怪你的。李先生唱一首名為「追尋」的曲子。)他唱這首還滿有意義,就是要大家去追尋永遠的光明,我們要追尋永遠的光明在哪裡呢?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大家要好好研究,如何去追尋唱出最清凈的梵音,「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要注意的,現在繼續講經文的偈頌。「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普賢菩薩的願力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說是第一步,其實真跨得出,一下便達佛法的究竟處。普賢在哪裡?就在諸位的生命上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舍的光輝,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詳的氣息,這便關係到當事者的身口意三業清凈與否,有幾分清凈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凈,乃是連這一念清凈之心都清凈,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三業清凈,一切行為清凈,十法界所有的塵塵剎剎悉皆清凈。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的清凈願行所成,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則是我們這一群眾生身心行為的業力所成,只因大家心不清凈,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谷壑等差別現象。今天下午吳老師曾經告訴我他羨慕大家能有此份福報,安然在這裡的禪堂用功辦道。這是世局諸種因緣機遇使然,留下這片「凈土」,大家千萬要善加珍惜,好好把握時節因緣用功。還有這個禪堂也是一個剎土,不離因緣和合之理,其中一個大因緣便是從智法師一心要為佛教做點事的願力,幾年來一直堅持不變,他這一念心就是寶貴的普賢行,也構成了這個「禪堂剎土」。所以說一念一剎土,這是絕不虛妄的。另外,有關學佛行善,須要以智慧為前導,這是我每次講演都強調的,智慧即般若,般若為諸佛之母,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與無智分別做起來,差異很大,當然果報也成天壤之別。普賢說是普現,現個什麼?--智慧。這些早就談過很多,不再贅言。以上簡單說明「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上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再來接讀下文:「我為這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披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同學們如法唱誦)「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里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覺大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徵智慧的實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念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家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深妙法門一體同修了。「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贊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即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乾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大家到這裡來,一開始我便希望每個人都由普賢行修起,所以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只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沒有眾生度。我們現在唯一的事業是成佛度眾生,既然出家學佛,這個志向乃是本願,為什麼不好好地將它徹徹底底地貫徹到底、實現到底呢?不然認清自己的動機意願,知道自己心不在此,乾脆收拾行李回家睡睡大覺、看看電視,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許你會說:這些我是已經在修在做了啊!那麼,請問你百分之百盡心儘力了嗎?是否有時生起疲倦之感?學佛一事的標準是要做到「盡無餘」和「恆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絕無遺漏;三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 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才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賢。請再接唱下四句:「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為,由里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做為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佛法無量無邊,修行人的學佛事業也無量無邊,大家想要做點好事,但須知道善行永無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點,甚至不少,便自以為善行累積很多,不得了。這麼想法就未免顯得小氣了。學佛者最寶貴的是心量無限寬闊,容得下天地萬物,做人處事皆以利益他人為出發點,即便做了一輩子的善事,此亦義所應為,理當如此,豈足掛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人活著就是要為別人好,難道你是出生來幹壞事,惹人討厭的嗎?或者是來當個飯桶,無所事事,一點利益他人之事都沒有?請大家千萬謹記:「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是修無量行,此乃千秋萬世的生命事業,所要達到的是「獲得無量諸功德」,所謂「獲得無量諸功德」,諸位特別注意別會錯意,要點在於「無量」兩字,功德是無量的,不可限量,無所執著,有些人喜歡問我:「你做了很多功德?」我說:「我什麼功德都沒有。」功德無量,豈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義。還有功德無量也包含絕不偏頗之意,佛法在善行的對象上是怨親平等的,不因你對我不好而不利益於你,不因你跟我關係殊勝而特別利益於你,心之根本所擁有的只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願行,有時為了合光同塵與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現親疏與好惡的差別相。只要你真正慈悲喜舍,處處利他,配合智慧方便,那麼,贊人愛人是道,罵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惡皆是道。孩子犯錯,父母視因緣需要打孩子,你說父母慈悲不慈悲?學生懵懂,老師依教育原理罵學生,你說老師所為是不是惡行?打罵並非不可,但須智慧駕馭,若是打時罵時動了惡念嗔念,或是根本以惡念嗔念為之,那就與愛心大大背道而馳。另外,如果說這個傢伙很可愛,所以我凡事對他好,盡量幫助他,這並不是真慈悲,因為出發點在於自己的喜好,表面為了別人,其實為的是自己,還是自私自利,這絕稱不上菩薩道的。菩薩道是完全沒有條件的,對你好就對你好,此乃生命本然,天經地義,不須什麼前題。善事一做便過去了、忘了,沒事啦,若還要掛記著「我曾給他好處」,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煩惱,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無法「安住無量諸行中」了,又如何能真正「了達一切神通力」,證到三世請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大神通境界呢?談到神通,前面「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已稍作說明。不要誤認得個千里眼、順風耳,能夠聽聞遠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靜坐飛升,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在大家最好奇的種種超能力,還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薩們看齊,並且,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老實說,生命本身正是一個大神通藏,心跳是神通,呼吸是神通,揚眉瞬目皆是神通。佛菩薩有多大的神通智慧,一切眾生也有多大的神通智慧。學佛為的是窮究這生命大神通藏的究竟奧密,將它弄個清楚透徹,不為任何生命的神通現象所迷惑,若不如此,而以小神小通為尚,樂而不疲,那不就太沒出息了嗎?下面四句請再以虔敬投注之心唱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剛才我們談到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的法門要一體同修,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也自然涵攝了慈悲喜舍的普賢行願。什麼叫做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為有情,中文意即覺悟有情。大徹大悟的菩薩最多情了,多情即佛心,能夠慈悲萬物不是壞事吧!甚至多欲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們想不想當皇帝?武則天雖是女的,卻當上了。你皇帝都不想當,還想成佛嗎?成佛的慾望比想當皇帝,其大小的差距簡直不可以道里計。多欲沒關係,只要你轉得過來,用在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業,大家做得到嗎?做得到方夠資格學佛。若不如此,學佛只求家人平安,自己事業順利,或者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耳聰目明,牙痛不痛,晚上睡得著覺,那簡直是太小里小氣了,婆婆媽媽地求這些蠅頭小利,真不夠意思。做人要做大丈夫,學佛要學文殊普賢,一上來便是泱泱大度,氣象萬千,發大願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別人的利益為緊要,處處為別人好;臨境覺照清明,洒脫自在,不依不著,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曉因應處理之道,並且果斷能行,這便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質,一清二楚,直截了當,所以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說斷就斷,絕不含糊,這是勇猛決斷之智,不是作繭自縛的小聰明。比如說,如何學佛呢?--提得起,放得下。這是金剛般若,「文殊師利勇猛智」。這兩句話學佛人都會講,那一個做到?像你們兩腿盤了這麼久,都發麻發脹了,很不好受,說要放下,不麻不脹,行嗎?或者麻歸麻,脹歸脹,老子就是無所謂,能嗎?說提起就提起,說放卞就放下,提起放下任運自在,這是大丈夫、大英雄,也是學佛人的真本色。諸位以為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里,一切現成,待人處事,無一不合乎慈悲喜舍,遇事臨境自自然然無著無依,這樣便是菩薩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將幸福快樂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千萬不要一接觸佛法,愈學愈放不開,愈學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說什麼:唉啊!我不行,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來。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現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嗎?「文師殊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但「勇猛」並非凶霸,並非野蠻,你說:老子這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坐在這裡,非入定不可。這種傻勁有點可愛,卻是蠻幹,沒有智慧配合,不是辦法。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看清如何追尋生命的出路,毅然決然拋棄王位不幹,出家精進修行,這是一種不世出的大勇猛智。我們平常做事有此等精進的魄力嗎?比如有人掉了十塊錢,找了三天,晚上睡覺都還魂索夢牽,也有人被隨口罵了一句,一輩子刻骨銘心,難以釋懷,這是何等的痴心!我小時候有一回媽媽在煮菜,一看醬油沒有了,便叫我至鄰近店裡舀一碗回來。我第一次去買醬油,覺得很神氣,舀好醬油後,怕它濺倒出來,因此很在意地邊走邊看著手上的碗,結果愈看愈搖,愈搖愈看,走到半路,端碗端得太緊,一下砰的一聲,整碗醬油都打翻了,惹得街上的鄰人指指點點,笑我連碗醬油都端不好。可是我頭都沒低,地上的醬油也不看一眼,又跑回家,重新拿一個碗再去舀。這回我懂了,端到醬油,看都不看,倒不倒都不放在心上,一路很快就走回家了,事情就是這樣,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難穩定,越不平衡,對於這一點,練過武的人應能體會個中三昧,靜坐也是一樣,後來有人問我:「你那碗打掉了,為什麼頭都不低,看都不看一下呢?」我說:「都已經掉在地上了,再去看它幹嘛?」平常我們若是打翻一瓶醬油,大概要在那裡看個半天,一直感到可惜,然後去撿那瓶子,摸摸醬油,卻又怕手弄髒了,往身上一擦,反而將油跡沾在衣服,氣得心裡、口裡直罵該死。這不是很笨嗎?破了就破了,盯在那裡自怨自艾,何苦啊!「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兩句意思很清楚,不再多講。不過迴向一辭,除了前面曾有的解釋外,還有一種迴轉來反省自己的意思。反省即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深入清澈的反省,更是生起大智慧的先決條件。做人要學壞、作賤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養成功卻相當難,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為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向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請大家收攝身心、虔敬專註再誦念下八句:「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同學們如法唱誦)迴向善根,此乃三世諸佛所同共稱揚讚歎,一切所想所行皆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諸佛菩薩所教示的「最勝大願」,此一目標誌向,正是學佛行者,終生致力,世世投入的生命事業,所以說「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那麼,這利益法界一切眾生的善根因緣,終將歸向何方呢?--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就廣義言,普賢行願終究所成就的是一個圓融十法界,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國凈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度可為代表;就狹義言,我們這一輩子學佛,修習普賢願行,可發願至臨終時,沒有任何障難,痛痛快快地死,安安心心地死,像有些阿羅漢一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無遺憾,無憂無懼,於一念頃,往生凈土,暫時請假不來這個世界。比如濟公和尚,今年要走,他有位供養他幾十年的徒弟並不知道,在前一年請他寫一幅字,濟公不肯,後來要分手時,才寫了一首詩給他:「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五月的西湖雖是夏天,卻涼快如秋,湖中荷花遍開,香氣四溢,然而明年秋天花謝時,寫詩的人又到哪裡去了呢?「把酒問花花點頭」,這句頗有一切盡在不言中之意,並且聞不到任何哀傷失意的氣息。濟公寫完,筆一丟,第二年真的就圓寂了。古來多少祖師生來死去,說走就走,拋掉這具骨頭,好像丟棄一把泥沙一樣,毫無任何掛礙,也沒什麼障難,從心所欲,自由來去,何等洒脫自在!這便是「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後面再接唱下去:「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同學們如法唱誦)我曾說過,阿彌陀佛不只一位,阿彌陀中譯為無量光,意即一片無限純凈的光明境界,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生是必定生,往不一定往,不來也不往,就在這裡,即此一心,無量光,無量壽,清凈圓明了不可得,便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後便一了百了了嗎?--不是。到那裡是去留學,進修佛法,完成普賢願行,普度一切眾生。普賢行願品這裡便寫得明明白白: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學佛未成佛前要度眾生,成了佛還是要度眾生,自始至終沒有第二念,只是要將一切利樂歸於別人身上,所以佛可說是社會真正的大福利專家。最苦難的時代,最苦難的地方,正是諸佛菩薩與所有學佛行者,布施身心、耳目、骨髓的最佳場所,要修普賢行,就得往這個火坑跳。什麼是佛境界?--眾生得到喜樂便是佛境界。大家須要抱定一個主義,以大智慧,清除自己自私自利的小心眼;以大智慧,善觀因緣,盡心儘力如法圖利別人。下面經句再順著唱下去:「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同學們如法唱誦)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境界里,「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念念清凈。我問你們清凈從哪裡來?從不清凈裡頭來,因為有一個不清凈,所以來求一個清凈。假如一切都是清凈,還要求清凈嗎?因此佛教以蓮華來作標誌。蓮華是出於淤泥,乾淨的地方是沒有出蓮華,淤泥愈污臟愈臭得不得了,蓮華開得愈茂盛,而且愈清香無比。蓮華有五德,如花果同時,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些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有些是先結果後開花,只有蓮花是花果同時。花一開,裡頭就有蓮子,蓮子就是果,這是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蓮花的花果同時呢?第二個問題:據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經過娘胎,都是蓮華化身,蓮花花苞一開,就跳出一個我來。你說奇不奇妙?這個世界上的人是人生的,而且是女人生的,是向下走倒轉來生的,欲界天到色界天的天人是男人生的,向上走由肩上、頭上裂開生的,所以三界中都離不開兩性關係,只有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密教的教主--蓮華生大士,他也是蓮華化生,因這種方式生,所以說他永遠都是十八歲少年相,永遠如此十八歲的童子相。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會蓮華化生呢?我所教你們的修法中,已經教你們將來怎麼樣蓮華化身,你們懂了沒有?(同學答:觀想)對,觀想。你把心中心月輪觀好,明點觀好,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專一了以後,臨命終時,這一念就是了,所以修意生身的成就就是這一念起修,所以不須經過父母,也不要經過娘胎而生。我經常說:我來生若再來,就是怕投胎,真麻煩;像圓山飯店住一天的旅館費,最貴也不到一萬塊錢,而我們住了十個月娘胎旅館,一輩子的帳都還不掉。有一位美國學生來電說:我母親快到一百歲了,前幾個月生病,很嚴重,非常想念我,而現在病已好了,他們接到這個消息,馬上打電話給我,為的是讓我知道情況。你看,這就是十個月旅館的帳,多痛苦,多麻煩,而且路途又遙遠,兩個世界國情又不同,無能為力,但是如果自己修成意生之身,人欠欠人都沒有,那該有多好!所以一念專精,你就可以蓮華化生,心月輪中這一念清凈觀好,定好,他生來世都是這個蓮華化生,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以勝蓮華生。蓮華五德之一是根藕相連,其他植物都有根,但都是散開的,蓮華的根是藕,也是果,所以花果同時,根果也相連,我們學佛要學蓮華,第一因好,第一念好,最後就是好;也就是說動機對了,善果就對,所以蓮華的根就是果,果就是根,來因就是去果,去果就來因,因此佛法就如同蓮華的道理一樣。現在修法,教你們觀蓮華,心眼明亮,一念清清楚楚,所以臨命終時,修准提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頭都不要動,就往生了,不往而生。不生,要再來人中,再來就再來,能入胎不迷,住胎不迷,乃至出胎不迷,看你的定力如何,都不迷才是定力。不是打坐起來,什麼都不想,清清凈凈,那是細昏沉,況且你那一點靈靈明明還保持不了,但你只要明了理,懂得這個,要來個昏沉大定,或者大睡一覺,那也可以啊!「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本來就清凈,清凈本身就是蓮華,沒有另外的蓮華,蓮華代表清凈,是出淤泥而不染,清凈以外再沒有一個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勝蓮華,不是普通的蓮華,是清凈的境界,只要你們一念清凈,心中的蓮華就開了,自心就開了。我們身體上有好幾處蓮華,頂輪三十二瓣是趴著的蓮華,喉輪十六瓣是仰起來的蓮華,心輪八瓣是趴著的蓮華,臍輪六十四瓣乃至女性子宮部分,男性丹田部分都是仰著的蓮華,而且都是華果同時的,根葉花枝都如一的,所以你本身就是蓮華。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普賢行願修成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不往而生了,何必往呢?「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所以到這個時候,就可以「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阿彌陀佛無量光,自然給你授記,而自性光明也知道了,這就是佛境界。「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競恆無盡。」   (同學們如法唱誦)阿彌陀佛授記、印證以後,我們自己所修成就的普賢願力,就可以化身百千萬億的無數。人能不能化身呢?當然可以;譬如男女兩人結婚以後,會生孩子,就是自己的化身,但這是有形的,假如我們普賢行願修成就了,就不須經過男女兩性,本身這一念就化開了,要生一萬個我都可以,所以化身百千萬億是靠定力、智力、願力而成就的。「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成了佛最後不是要迴轉來普利一切眾生的,你以為成了佛就不來,入涅槃去,逃避現實,那還叫佛嗎?「楞伽經」云:「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所以說學佛的人要發大願。「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這是學佛作菩薩人的願力,要有這個心念,才夠得上學佛。成就了化身百千萬億,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乃至虛空世界有盡,眾生以及業力和煩惱有盡,我的願力亦如是遍滿,反過來說,虛空世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時,我們學佛的心同願力比它還要大--「我願究竟恆無盡。」所以說佛是永遠再來的,永遠遍滿十方無邊剎土的。這就是學佛的真精神。你們不論在家或出家,學佛為的是什麼?總不是逃避現實吧!所以曹洞宗祖師洞山禪師有一首偈頌:「凈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里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同學們如法唱誦)現在你們剃了頭髮,出家為僧,既不擦口紅,又不施脂粉,「凈洗濃妝為阿誰」,為了什麼?「子規聲里勸人歸」,出家菩薩作的行為,所以菩薩的境界是「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因此菩薩道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標榜陳義雖很高,行為則是走最低層起的,最苦的地方我來,那才是菩薩道。所以要搞清楚,見地要正確,學佛的第一步--普賢行願品,你行願都沒有發起,還談什麼修行?現在你們以讚歎的功德來唱誦這八句偈頌,唱時觀好心中的准提佛母像及心月輪,要很自然的唱誦,才是正修法門。(同學如法唱誦)你們有沒有動腦筋來參究,為何於此准提修持法會中,我要講普賢行願品,每一偈頌都有它的意義,不要光聽,要用心,要正思維。由禮敬諸佛的行願起,講到上次為止,把所有普賢行願的功德,最後回歸極樂凈土,見阿彌陀佛授記,成就了再迴轉來廣度一切眾生,這是把凈土的真正意願及修行的道理,都告訴了我們。下面又是另一段的開始。「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生劫。」   (同學們如法唱誦)有些人的願力、智慧不是走普賢行願的路線,雖然修法不同,也是同普賢行願一樣,先修供養。下對上而言是供養,反之上對下就是布施。「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先要供養佛,譬如現在佛桌上擺了兩個曼達拉,這是梵文的翻音曼達拉,四個圈圈代表這個婆婆世界的四大部洲,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瞿廬洲,頂上這個尖尖代表須彌山。拿米平滿放於四個圈圈裡面,或其他別的東西也可以,由於這個世界維持生命的主要食品是米同麵粉,所以以米來代表,並且觀想有四大部洲那麼多,來供養佛,供養一切眾生,這是曼達拉的意義,所以端上來是以這種心情來供養,不是擺樣子好看的。佛前供的燈是代表十方無盡光明,世間燈、出世燈、心燈等等都在這裡。心燈代表智慧,使這佛法的智慧光明,永遠都不要熄掉。尤其你們出家的責任,更要挑起,荷擔如來的大法,使這個心燈永遠不滅,同時我們自己的心燈也不能熄掉。其他的供品如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等,一切都有它代表的意義,懂了這些意義,端上來供養,則是無比的莊嚴。「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心量胸襟要放大,不只對這個世界,要像四大部洲,須彌山那麼多,要以十方世界乃至所有無邊剎土,以一切最莊嚴的寶貝,統統拿來供養佛。隨時都以這樣的心念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譬如我現在有一顆好的糖,未吃以前,先要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並且把這顆糖觀想變化成無量無邊無數,遍滿十方所有無邊剎土都有這顆好吃的糖,以此來供養十方所有無邊剎塵佛及一切眾生,能以這個心念來修行,才真叫修行。「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我常告訴你們,修准提法同時要參究「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你們看了沒有?這本書中都載有施食以及如何供養天人、神仙的修法,早晨是供養天人,晚上是施食鬼道眾生。有好的飲食,未食以前,也可以供養布施,這個道理你曉得了,祭祖拜神你就知道如何做了。所以不但要供養佛,也要供養天人,供養一切善知識,乃至土地公,為什麼呢?因為他比你高明,就算你出了家,將來死了,能不下地獄而做個土地公已經不錯了,如果你戒律守的好,能生往欲界天,四天王天也不錯了,比人的階級高多了。至於想生往色界諸天,那你不要談了,你的功德不但要具足,也要配合四禪定來修的,雖然十善業道的功德是天人境界的修法,但諸佛菩薩也是以此為基礎。因此說,除了供養佛以外,也要最勝安樂施天人,但安樂什麼呢?譬如有人生病,給他葯吃,病好了,就是使他得安樂,或者有好吃的東西有營養,給他吃了覺得舒服,也是使他得安樂,或者一曲很好的音樂,聽了使人心氣平和,也是供養,也是布施乃至有人心情不好,你唱首好歌,令他聽了,心情開朗了,也是供養呀!所以無一不是供養,無一不是布施,以此而修供養、修布施法,也是學佛的第一步。「經一切剎微塵劫」,不論你在台灣或任何地方施食,總不能說只施給那個地方的鬼而已,所以世界上各各地方都有鬼道眾生。你別認為這世界上看起來那麼富有,其實餓死的人以及貧窮的人,還多的很呢!甚至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生了病或最後要死時,一點東西都喂不下去,這已經是餓鬼道境界了,像這樣你能夠-一布施令他們得到安樂嗎?所以大家施食時要有此等法食遍施的廣大心量,無時無處都在供養布施,由一個剎土擴充到一切剎土,由此時此刻延展到無窮的未來,如此修行才有圓滿的可能,下面四句再接唱下去:「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同學們如法唱誦)供養與布施,普賢行願品一路下來已經講了很多,像這麼大方徹底的菩薩行履,世上有幾個呢?!一百萬個乃至一億個學佛者當中要找出一個,恐怕也不太容易吧!有人說我學佛,我說不是,我沒有資格。學佛的可貴就在發起普賢願行。真發起了,頓超過你我日常所修零零碎碎的善法功德,乃至供養十方佛及布施天人等功德,所以在佛法中被尊為「勝願王」。其他佛菩薩,比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文殊菩薩也有十大願,為什麼普賢菩薩的才稱為「勝願王」呢?這個大家就要好好的參一參了!「一經於耳能生信」,能夠聽聞普賢行願品功德已是莫大,若能如實生信,進而「求勝菩提心渴仰」,那才合於一個學佛者的本分。比如在沙漠中,口乾了,想求一杯水喝,遭逢饑荒,肚子餓了,想求一口飯吃,這是「渴仰」迫切之情,對於無上菩提,大家也有此等迫切的需要嗎?現在大家專修准提法,是否擁有一顆熱切渴仰的心在修呢?是否時間坐久了,念多了,反而心煩惱氣躁,希望早點結束呢?學佛的動機不懇切,願力的發起不真實,那麼所謂學佛修道,也只不過是滿口荒唐之言,莫名其妙的一場戲論而已。真正的渴仰之心,必能起真正長遠勇猛精進的願行。所以修行要證得菩提是要發大願,而這願力之心是渴仰之心。「獲勝功德過於彼」,如上所言,若有人於普賢行願的修持理路弄清楚了,也信得過了,然後起而行之,依教奉行,那麼,這個的功德比那個修供養十方諸佛以及最勝安樂施天人而經一切剎微塵劫修行的功德還要大。那好了,你若執著這句話「獲勝功德過於彼」,然後只想天天坐在家裡誦念普賢行願品,希求功德,不能確實起而行之,那麼這是一種貪便宜心理,要不得。禪宗祖師罵人「偷心未死」,此即其一。上段經文講學佛的人必須先修供養和布施,這裡是強調修普賢行願的功德力量之大,所以大家要痛切反省,能有這麼一個安和的環境進修,這是多大的福氣啊!等於天天在受人天供養,應該仔細想想做人活到現在,濟世利人之事到底做了幾件?比如今天我拿一萬塊錢給你,讓你晚上去做件好事,你就不一定做得圓滿。當然你可以隨便找個人布施出去,但卻不一定能夠善加發揮這一筆錢而有正面的功德,甚至嚴重的話,還有可能適得其反。有人一聽要做善事,真有不知從何處下手之感。人活在世上,能夠遇到做好事的機會,而又做得圓圓滿滿恰到好處,這是何等的福報與智慧呢!所以修行真要注意啊!再來八句順著讚歎下去:「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同學們如法唱誦)普賢行願品講到此處,又轉入另一層面,主要的內涵在經文中已明明白白點出一個龐偉的輪廓,大家應能由此得到一個刻骨銘心的意象,對於佛法的基本信念,認識透徹,把持得住,那麼在修行過程中便「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生生世世學佛永遠離開惡知識,這也說明善知識難遇,所以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離聞。」但惡知識你又如何去識別呢?如果他不殺不盜,也不教你如此去做,並且鼓勵你修學佛法,口中講的更是引經據典,處處合乎正法之理,最後卻在你不知不覺中把你帶壞了,又要怎麼辦呢?遠離惡知識並不容易,須實行普賢行才行,即便是遇到了,也是你去轉他,而非他來轉你。同樣你若想今生來世,永遇善知識也須修普賢願行。所以於此普賢大道行持,也就「永離一切諸惡道」。功行圓滿了,又回歸極樂凈土,「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成就了依然又行普賢行,「我願究竟恆無盡」。修學普賢願行,若是此生沒能成就,也未往生西方極樂,那麼這個人來生則獲良好的條件,比如身體特別健康或具大善根等。由於有修普賢行的種性在,所以一投胎再來人間修行,也就很快能順利成就,這是「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的意思。「如彼普賢菩薩行」,若徹底實踐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呢?下段經文是同一個意義,說明修普賢行願是趣向大乘道的一條正修行之路,大家繼續唱誦,唱時每一字每一句,要於心中真體會進去,能如此唱誦才有功德,否則就沒有用,只成了一種音樂而已。「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成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你看修普賢行願的威神力之大,假如過去生由於沒有智慧,造作極惡永不超生的五無間的地獄罪業,「誦此普賢大願王」,經常能夠去思惟體會,並起而行之,那麼,「一念速疾皆消滅」,你過去的重罪,都可以在你一念普賢清凈海中,洗滌轉化了,所以他生來世再到人中轉身,「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所生常居勝族,相好莊嚴,智慧又高,常能獲得通達宇宙究竟之智,破除一切罪障,所以一切外道心魔、外魔、一切魔,都被他所摧伏了,又有普賢願王之功德,因而堪為一切眾生廣大福田。「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所以普賢行願成就了,如同佛成道一樣,很快的安坐菩提道場,降伏魔道,證道成佛了,又再迴轉來普利一切眾生界,所以說「多情乃佛心」。下面的偈頌大家以虔虔誠誠的心把它全部誦完:「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願,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同學們如法唱誦)這些修學普賢願行的種種功德,數不勝數,一言難盡,而關鍵就在「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念普賢願心一起一行,何等的偉大!一切的佛法全被收羅在裡面,這麼一下就入了圓融無礙的華嚴大海,就成就了。所以普賢行願的殊勝功德乃至果報,也唯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知道得清楚。  從開始到現在,普賢行願品偈頌的內義說了這麼多,你們也跟著聽了這麼多,誦了這麼多,到底生出了幾個普賢呢?大家快啊!快啊!快快修行啊!快往無量光佛土啊!無量光是阿彌陀,是一切如來之光,也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光明。所以希望大家應把修學普賢願行的所有功德,和殊勝福報,一同迴向給過去、現在、未來法界一切沉溺在六道輪迴中的無數無量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究竟解脫,速速往生阿彌陀佛無量光國土。


推薦閱讀:

英雄之旅:怎樣讓自己具有堅定的信念呢?
信念的名言
關於信念的名言大全,自豪地獨守信念
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走進大西北塔爾寺-信念的力量

TAG:信念 | 南懷瑾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