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秧歌情
在建軍節到來的時候,我想起了革命聖地延安展出的毛澤東主席一張特別的照片。這就是他與秧歌隊隊員的合影。
毛主席在延安與秧歌隊隊員合影
新秧歌為什麼長盛不衰?這不能不讓我們回憶起當年在延安領導全國革命的毛澤東主席。
過去的秧歌,往往更多地以庸俗的方式表現,不具備現代藝術的特徵。抗日戰爭開始後,毛澤東和黨中央在延安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如何引領民間藝術走向成熟?毛主席在那個時候,以最平常的方式革新秧歌。
延安的現代娛樂方式改革是從跳交際舞開始的。最早來延安採訪的西方記者之一史沫特萊回憶道:「在延安召開的一次高級軍事幹部會議期間,我試著教他們一些人如何跳舞,他們勤奮好學,每事必問,不怕丟面子。朱德同我破除迷信,揭開了交際舞的場面。周恩來接著也跳了起來,不過他跳舞像一個人在演算一道數學習題似的。彭德懷喜歡作壁上觀,但不肯下來跳一次舞。賀龍在青磚鋪的地上隨音樂旋律一起歡跳,他是身上唯一有節奏感的舞師。」而毛澤東剛開始時「由於自尊心強,他不學跳舞,生理上也沒有節奏感」,但卻經常光顧客人們的住處。(史沫特萊《中國的戰歌》)不過,史沫特萊對毛澤東的個人興趣和革命情懷並不完全了解,其實,毛澤東後來很快對交際舞很感興趣。毛澤東後來曾經風趣地回憶說:「在延安我們也經常舉辦舞會,我也算是舞場中的常客了。那時候,不僅我喜歡跳舞,恩來、弼時也都喜歡跳呀,連朱老總也去下幾盤操……」(尹緯斌、左招祥:《賀子珍和她的兄妹》)
在那個時候,延安的每個公開活動場所,幾乎每天都有文藝演出或交際舞會。熱鬧的延安洋溢著濃郁的樂觀氛圍。
延安交際舞持續到1942年,到1943年春節以後,取代交際舞的是大型群眾性新秧歌劇。
1943年2月5日,是農曆春節。這一年春節期間的延安,特別是城南門外廣場,人山人海,各界軍民兩萬多人聚會,慶祝中美、中英訂立新約,廢除近代以來對華不平等條約。在新年和春節的宣傳工作中,魯藝一反過去只重視大型節目和劇場演出的慣例,而學習和採用了陝北秧歌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創造了《大秧歌》、《擁軍花鼓》、《兄妹開荒》等節目。魯藝教師王大化、一年級學生李波演出的秧歌《兄妹開荒》受到熱烈歡迎。《兄妹開荒》(原名《王小二開荒》),採用秧歌的形式,但摒棄了舊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調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農民形象和歡樂的勞動場面。濃郁的泥土氣息與農民特有的詼諧交織在一起,使一齣劇情十分簡單的小戲演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給人以煥然一新的強烈印象。毛澤東也在黃土飛揚的大風中坐在長板凳上觀看,當時的演員李波回憶說:「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層黃土,但他並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風,這時毛主席身邊的一個人往他嘴上捂了個大白口罩,毛主席馬上用手扒拉開,只是興奮地張著嘴哈哈大笑。」《解放日報》1943年4月25日在題為《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的社論中,肯定了這次春節演出初步實踐工農兵方向的成就,讚揚《兄妹開荒》是個「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劇」,秧歌劇《兄妹開荒》在春節的演出,一下子轟動了,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幹部,都非常喜歡。
毛主席與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合影
新秧歌劇是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掀起的藝術形式的革新,它綜合了歌舞、文學、曲藝、話劇諸種藝術的利益,締造出具有新形式、新內容和完整故事的中國歌舞劇。在《兄妹開荒》之後,又呈現了《夫妻識字》、《一朵紅花》、《趙富貴悔改》、《十二把鐮刀》、《牛永貴挂彩》、《二媳婦紡線》、《紅布條》、《采棉花》、《鍾萬才起身》、《王三寶改變》、《周子山》、《張治國》、《全家信用》、《白毛女》、《血淚仇》等新秧歌劇、新歌劇。這些新秧歌劇的題材內容相當普遍,紡暌鉤了按照地人平易近的出產鬥爭,稱道了在冬學、抗日救國、鋤奸、反霸、用魅政愛平易近、擁軍優試等勾當中湧現出來的英雄楷模事迹。
就在《兄妹開荒》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後,人們永遠忘不了一個普通而特殊的觀眾——毛澤東!就在這次演出後,毛主席和演員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照片。
說到1943年的春節新秧歌,不能不提到一件在中國歷史上永遠輝煌的故事。
《東方紅》,是當今最為流行、人們最喜愛的歌曲,而這首歌曲正誕生在1943年春節鬧秧歌。我們都知道,《東方紅》的作者是李有源,他是佳縣城北張家莊農民,儘管他只上過一年學,卻遠近聞名,他創作了很多民間流行的歌舞。1942年春節,李有源的好朋友屈士才帶領屈家莊秧歌隊進城演出,唱了一個秧歌,受到群眾歡迎。其中兩句是:「毛主席好比一盞燈,照得全家明又明。」李有源聽後也覺得耳目一新,但又覺得把毛主席僅僅比作一盞燈還遠遠不夠,但李有源在近一年時間裡都沒有想出一句滿意的詞。到1942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李有源擔著糞桶到縣城去擔糞。此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霞光萬丈,渾身頓覺溫暖起來,他心中一動:「把毛主席比作太陽最好不過了」。到了城裡,又見到「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救星」的標語。從此,李有源的口中唱出了這樣的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李有源也許並沒有想到,他的這幾句通俗而形象生動的歌詞成了中國歷史的見證。1943年春節鬧秧歌時,由他的侄子李增正在佳縣山城第一次演唱出去。1944年春,李增正任佳縣移民隊副隊長,帶領七十多個農民到延安開荒種地,走一路唱一路,傳到了延安,從此,《東方紅》成了人民心聲的形象詮釋,唱紅了全中國。
與新秧歌劇興起同時,更能凝聚著人民深情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誕生了。這個著名的題詞,是毛澤東主席在張思德同志犧牲後作的即興演講,其後,1944年9月21日,《為人民服務》的講演以新聞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報》第一版上發表。1945年4月,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被鮮明地概括為我黨的根本宗旨,並寫進「七大」報告。1945年9月,毛澤東同志給《大公報》題詞:「為人民服務」。
從新秧歌劇,到《東方紅》,到「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和人民群眾心連心,這句名言,將指引我們永遠前進!
推薦閱讀:
※毛澤東談孔子
※一代偉人毛澤東故居揭秘(組圖)
※毛澤東晚年愛看哪位動作巨星的影片 邊看邊叫打得好
※毛澤東祖墳全貌(轉貼集合)
TAG: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