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詞解釋及技法

----------------- III. 伍金答問與暢論目錄 ----------------- 1. 伍金答問與暢論新作 2. 舊作分類輯要 3. 伍金Login

III-2.「伍金答問與暢論」舊作分類輯要自本網頁開始以來,不少網友在本網頁的「留言版」提出問題,許多有普遍通用性的問題,本人也在留言版詳細作答。偶而本人遇有值得討論的題目,也時在「留言版」暢論一翻。為方便溜覽,在這裡將過去在「留言版」的答問與暢論,分類輯錄如下:........................................................................................A. 拳譜名詞解釋:何謂「運勁如百鍊鋼」「運勁如百鍊鋼」,語出《十三勢行功心解》,全句是「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先說「百鍊鋼」。一般拳譜今譯,大都只從字面上解釋,亦有引俗語「百鍊鋼成繞指之柔」,是極剛而極柔的意思,也是一種洽當的解釋。其實「百鍊鋼」是我國古代一個冶鍊鋼鐵的專有名詞,煉製「百鍊鋼」有專門的工藝,其過程頗為複雜。由鐵礦石熔出的鐵,稱為生鐵,生鐵因為含雜質多,性脆硬易折。將生鐵經炒煉及去渣等過程將雜質析出,便成為頗為純粹的熟鐵,純鐵柔軟,用途有限,若能把堅硬的碳(碳有軟有硬,可硬如鑽石)均勻加在純鐵之中,則鐵會變為堅硬的鋼,古代的滲碳工藝,是將熟鐵放在煤碳火上燒,然後摺疊鍛打,再燒,再摺疊鍛打,再燒,再摺疊鍛打....,這個過程稱為「百鍊成鋼」。再說「何堅不摧」,百鍊而成的鋼,性質雖剛而韌,有彈性,在一定限度內能曲而不折,利用百鍊鋼的剛韌彈性,用於傳遞旋轉的扭力最為理想,傳遞過程中,若旋轉受硬物所阻,百鍊鋼會彎曲貯能,但其彈性對阻礙物構成壓力,當貯能累積,壓力超過阻礙,便會摧毀硬物恢復旋轉。明白百鍊鋼的性質,「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的意義也就不解自明了,要注意的是「運勁」。太極拳的「八門五步」是立體螺旋,「運勁」乃是將此一關節的立體螺旋傳遞到下一關節,節節貫串。若有對手以肌肉硬力阻我,我的立體螺旋傳遞受阻,就會如百鍊鋼般,貯能、累積、施壓,壓力超過阻礙,便會摧堅恢復旋轉,令對手失重跌出。整個過程用意不用力,我以自身及對手體重為能量,腰為主宰,以胸背開合,以肩、肘、腕或胯、膝、足立體螺旋傳遞,節節貫串,全身一體的活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把整體能量傳到對手,不用力而摧毀對手局部之堅。在舊時代大抵一般人對「百鍊鋼」的認識是常識,以「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來說明太極拳「八門五步」,的確是很貼切的比喻。何謂「如皮燃火」李亦畲《五字訣》有「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兩句,「如泉湧出」不難明白,「如皮燃火」則不容易理解。其實這是借用中國清代及以前的製革術語,從前的牛皮,是先將帶毛的生皮釘在木框上曬乾,然後燒毛。牛皮曬乾後硬如板,燒毛技工雙手拿著乾皮,放在爐火上轉動烘燒,爐火很猛,而牛皮很大,技工基本上看不到爐火,但將牛皮不停來迴轉動,憑感覺使爐火剛好把牛毛燒盡,但又不會燒焦牛皮,拿捏得剛剛好。太極拳與人相接,貼著人的皮膚,感覺到肌肉,但不會入到骨里,「如皮燃火」,既不丟,又不頂,洽到好處,再利用體重反飄,「如泉湧出」,把人放出。何謂「九曲珠」武禹襄注十三勢歌訣「氣遍身軀不稍痴」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痴也」。吳文翰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註:「宋、王十朋集注,引宋、趙次公曰:"小說載有以九曲寶珠欲穿而不得,問之孔子,孔子教以塗之以線,使蟻通焉"。又清人褚人獲《堅瓠七集》卷四《採桑娘》載:孔子離衛往陳,首遇採桑娘,採桑娘說:"塗絲以脂,系蟻之腰,使徐徐而度;如不肯過,薰之以煙"。蘇東坡《祥符寺九曲觀燈》詩云:"金鼎轉丹光吐夜,寶珠穿蟻鬧連朝"即用此典」。大抵「九曲珠」是古代一種寶珠的名稱,有細孔而不能直穿而過,孔雖細微但仍得穿過,比喻一氣貫串全身,連最微小之處也要達到。何謂「胃音開勁兩捶爭」在眾多太極拳經歌訣中,有所謂乾隆七言四句歌訣六首,其中第一首原文是:「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胃音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這首歌訣有兩處不可解,「束烈下氣」及「胃音開勁」。應該是口傳失准或抄寫有誤,在這裡試從文字推敲及太極原理復原其本來的意思。先說「胃音開勁」,胸口的「胸」字,正式寫法是左面「月」旁,配右面「匈」,但俗字也有寫成「匈」在上,「月」在下,這樣的寫法,如果用行草書寫,很容易與「胃」字混餚,行草寫「背」字,也容易看成「音」字,這樣,「胃音開勁」十分可能是「胸背開勁」之誤。再說「束烈下氣」,行草的「烈」字,也容易與「斂」字混餚,若然如此「束烈下氣」便是「束斂下氣」之誤。全首經修正之後,便成:「順項貫頂兩膀松,束斂下氣把襠撐,胸背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較為容易理解。意氣均來骨肉沉《十三勢歌訣》裡面有「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兩句,「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意思大概是意氣為主,骨肉為輔,這個解釋也算通順,但從太極思維的角度看,陰陽是一體,沒有主沒有從,用君臣比喻並不貼切,所以猜想可能是「意氣均來骨肉沉」音轉之誤。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是以意氣驅動骨肉,太極拳不用筋骨收縮發力,骨肉的主要功用是沉重,沉重的骨肉,其活動要靠意氣,意氣在皮膚及骨節平均伸展張開,即「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鬆開的肌膚骨節,借骨肉的沉重量而飄升,沉飄陰陽相濟。飄升的頂點在頭頂,沉重的中心在丹田,所以「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一體兩面,同時發生,「意氣均」即「虛領頂勁」,「骨肉沉」即「氣沉丹田」,可以想像自已周身的皮膚骨節自然張開而同時骨肉沉重,好像身體在水中,半浮半沉,既下沉而同時又上浮,能飄浮則可隨意活動身體的任何一部分,能沉重則可以利用骨肉的重量放在人身上使受我制,是「用意不用力」的具體實踐。是以「用意不用力」為體之功用。全句「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均來骨肉沉」,便既通順而又合乎拳理。........................................................................................B. 太極拳練習要領:如何練習「用意不用力」太極拳是應用太極原理於技擊的拳藝,太極拳架是為使身體熟練應用太極原理而編造的練習,所以練拳要明白練習的目的。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怎樣打人呢?是借力打人,借力的來源有二,借他人之力及借自身的地心吸力,即利用體重在地面的反彈力,我們日常的習慣,唯恐站不穩,不自覺的往下壓,沒有利用體重反彈的習慣。要改變這習慣,頭頂要有領起之「意」,不用力,身體放鬆,才能引導反彈的體重上升,再下沉,又反彈上升,又下沉,又上升.....,連續不斷,這才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二者是一體的,是利用體重反彈的練習。「用意不用力」最難之處是「松」,「松」是張開,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與四周的關係,「動而不動」是為「中正」,所謂「動而不動」是每動則外圍之動都對稱平衡,使中心平穩有如不動,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其實「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是陰陽關係,是動態的對稱平衡開合,由點到線、面、體的開合是為「八門」;開則螺旋開張,合則螺旋收縮,是為「五步」,能把握「八門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體重以開合收人發人。「八門五步」是陰陽之勢的應用,就是太極原理的應用。如果把「中正」當成靜態,而實際上靜態之中不是中,靜態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則難「安舒」,不「中正安舒」,則不能「松空圓活」,不「松」則借不到體重反彈,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談「八門五步」了,所以學太極拳都由「中正」開始。但一般學習太極拳的,大都不明太極思維,把原則僵化了(以為「中正」是靜態的中、靜態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學習「中正安舒」而未能過關,所以只能不斷練習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多研究太極思維,練習時不斷評核所練習的能否結合太極原則,不斷改進,才會有進步,如果練習不能與太極原理會通,是為練習而練習,目標不清,功效有限。感覺不到重量反彈,是身體不聽話,自已用了力而不自覺,就是不能「松」。用力是日常習慣,要在不放棄這日常習慣之外,再建立一種不用力的習慣,並要聽意識指揮:日常生活用力;技擊時不用力,這是很難很難的訓練,就算方法正確,也要很長時間的練習,何況方法不一定正確,(何謂正確方法?練習無定法,凡合乎太極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有說:「太極拳是教不會的,只能學會」,因為要點是「悟」,所教的方法是死的,要能通過方法而領悟太極原則的應用,才學得會,所以有承傳也不一定出人才,過去百多年,在幾個太極拳發源地,每日用功,長時間習拳的成千上萬,但有功夫的代不數人。太極拳之所以慢慢變質,變成流行的健身太極操,不是沒有原因的。打太極拳應該多快、多慢太極拳架是一種練習,目的是將日常用筋肉收縮的發力習慣丟棄,代之以用意不用力、利用體重能量的習慣,所以打太極拳要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太極拳架的編排,每一式都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通過肩、肘、腕而形於手指,身體重量一沉一飄,都要經循上述的身體路線,如果打拳雖快而身體沉、飄循行路線條理不亂,不搶先、不落後,打得再快也不算太快,是為「快而不亂」。另一方面,太極拳的全身每一動,都是意氣催動身體,由腳、而膝、而胯、而肩、而肘、而腕、而指,每一節都一方面要時刻保持本身的重量不丟,另一方面又受心意指揮而活動,一節貫串一節,稍有其中一節重量不能保持〔用力提起了〕,便是斷,一有斷續處,身便散亂,體重能量不能利用,不能得機得勢,所以要「慢而不斷」。有了這「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的原則,便不會斤斤計較多少分鐘打完一套拳,或死跟老師的操拳速度,打拳快慢,倒在於自己今天的精神狀態及集中能力,如果覺得亂,將節奏放緩慢些;如果覺得斷,節奏加快些。如果快而亂、慢而斷,則不打拳勝於打拳了!如何才能「中正安舒」太極拳的最基本是「陰陽相濟」,要「陰陽相濟」,先要「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而「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又是互為一體的。學習太極拳架子,先從「中正安舒」入手,中正而又安舒,就非「用意不用力」不可,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動作,都是用力的,已成了習慣,所以我們的動作,無論意識上是用力或意識上是不用力,都會用力,或者是把肢體放軟,以為是不用力,但這連「意」也沒有了,變成了「丟」,也是不對的。擺脫不了用力的習慣,連站也站不對,更不要說動態的中正。如果以為虛領頂勁是把頭往上撐,這是用力,以為氣沉丹田是往下蹲,也是用力,都不對。先求不用力而中正,「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是中正的原因,也是中正的結果,求「中」要在「上、下、前、後、左、右四周」求,有「四周」自然有「中」,「四周」的動既對稱又均勻,要有一個「中」,每動時「四周」都對稱又均勻,「中」自然穩定,不注意「四周」的「中」,不是「中」。問題是用力的動,是不會對稱均勻的,不對稱均勻的動,便失「中」,這一定要注意。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過程是一個日漸增加的過程,而明白自然的道理則是一個精鍊的過程,是一個日漸減少的過程,太極思維是根據大自然基本原則(道)而建立的,是為道的,太極拳是太極思維的應用,學習太極拳,不在學會什麼,而在怎樣放棄不用力,是日損,不是日益。能用意不用力,自然而然的便守中,自然而然的便陰陽相濟,用之不用費心機,想也不用想,自然反應便是陰陽相濟,輕輕鬆鬆的把人放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是老子的「為無為」。如何才能「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拳譜這兩句說話其實頗為形象化,是以身體作為一張弓來發勁。要點是我們自己身體要有三個根:頂根、腳根及腰根(丹田或命門)。設想頂根與腳根定點不動,腰便可自由的盪,只要每動皆雙向(即有來有回),便不會破壞全身的對稱平衡,時刻保持中正。如果你用力推我,我頂根與腳根不動,腰根被你推開成開弓之勢,到你力盡,我腰根的重量盪回來,便把你筆直放出去,而我自然中正,不出方向。如果我在開弓時不知不覺的圍繞你轉動一百八十度再發勁,便把你前推之勢也加以利用,你跌得更慘!事實上三個根只要能保持一個根不動,其餘兩根可來回的盪以發勁並時刻保持中正,若在貫串兩個根之盪時,加上螺旋擴大或螺旋縮小,威力更大。因為我有三個根,要定那一個根由我決定,而且隨時轉換,你難以捉摸,「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一碰便勝敗已分,與你轉圈推手只是客氣而已。這裡牽涉到用意不用力,例如頂根不動,是因為體內不斷有S循環在進行而外示安逸的結果,不是用力去固定頭頂。身體意氣走S,是以意想推動的,以意氣驅使身體而動,一點不用力,稍一用力去扭動身體四肢走S線,便是用力,不是以意氣運身,沒有威力可言了。太極拳的任何解說,包括拳譜,都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意不同力」,稍一用力,那怕一點點,已經不是太極拳,這是太極拳的關鍵內涵,也是最難練習、最難做到的地方。如何「尾閭正中、收胯」先說「尾閭正中」,太極拳有一套思維邏輯,簡單的說是這樣的:陰陽相濟「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腰為主宰、兩肋松、胯松、尾底(骨氐)松沉前兜」尾閭正中。太極拳要在鬆開全身關節,重量自然下沉,下沉到地面而反彈上飄,下沉上飄(陰陽相濟)使全身不用力而自然豎直,所以雖中正而安舒,這時以腰為指揮中心,腰脊中點為命門,以命門與丹田相配合一開一合,上連肩、肘、腕開合,下接胯、膝、足開合。胯的開合比肩的開合困難,因為胯連接兩腿,承受全身重量,但又要鬆開兩胯,所以尾閭一定要中正、下沉、鬆開、脊椎最未端自然前兜(一點力也不能用,否則松不下,用力兜起有害無益),尾閭能松而又中正,(尾閭上下不偏為中,尾閭未端正對前面為正),胯便能以意收斂為合(收胯)、以意放鬆為開,配合兩肩,以腰為主宰開合,用意不用力而控制全身的活動。以上的討論,可以明白,「收胯」、「尾閭正中」,是為「腰為主宰」服務,而「腰為主宰」是為「中正安舒」服務,「中正安舒」是為「用意不用力」服務,「用意不用力」是為「陰陽相濟」服務,層層相扣。「收胯」、「尾閭正中」是其中一個環節,要既能概觀全局,又能明白局部功能細節,才能有機會懂勁,學會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以波的擴展傳送意氣設想自己大字俯伏在水面,又假設自己只有平面,沒有厚度,身體就是水平面,一顆石子由我脊骨命門處(即背部正對丹田處)掉落水,引起一圈一圈的漣漪,漣漪以命門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漣漪圈漸漸擴大,同一圈漣漪,在經過兩肩時剛巧經過兩胯,這圈漣漪繼續擴大,同一圈漣漪,經過兩肘時又剛巧經過兩膝,這圈漣漪再繼續擴大,同一圈漣漪,經過兩手時也剛巧經過兩足。這圈漣漪,是以波的形式展開,波走的線路是S線。這大概說明了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相對同步走S線的情況。但我不是水面,也不是大字形張開的,而是立體的,有體重的,是直立在地上的,所以必須調整自己,做到由命門以波的形式(立體S線),將體重的反彈,由肩到肘到腕送出。為求中定,由肩到肘到腕送出的同時,胯、膝、足同步S波進行。又因要以「偏沉則隨」利用體重,所以一般單腳著地而且兩足不斷轉換,所以也以左胯、膝、足與右肩、肘、腕相對,右胯、膝、足與左肩、肘、腕相對。若命門往後鬆開為「開」,依序把這「開」以立體S線傳遞到肩、肘、腕與胯、膝、足;命門開盡,由向後改往向前鬆開為「合」(開是鬆開,合也是鬆開,方向不同而已),又依序把這「合」以立體S線傳遞到肩、肘、腕與胯、膝、足。若命門己開盡,S波正向肩、肘、腕與胯、膝、足開展傳遞的同時,命門已開始合,是為摺迭。好像舞絲帶,帶頭上下擺,一波接迭一波經帶身傳到帶尾,帶頭無須等待一波走完全帶後再起另一波。但摺迭不要阻S波向肩、肘、腕與胯、膝、足的開展,否則不是搶先便是落後,S波斷開不能連續,不能由中心傳到梢,體重反彈也就送不到對手身上。S線是載波形式在身上體現,即由連續的小S合組成大S,由全身到軀幹四肢,到手梢足梢的S活動關係,是多層次的是載波。(如不明白甚麼是「載波」,這是物理名詞,上網應該可以查到)要說明「有」的東西,雖然複雜,但仍可能勉強做得到。要說明「有無」之間的東西,很難做到,要學便只能靠「悟」。不巧太極拳正是「有無」之間的東西,所以太極拳不能用「有為」的方式去學習,而要用「無為」方式。《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經所說的「聖賢」,雖然不是孔、孟、老、庄,但意義差不多。而「無為」是甚麼呢?「無為」不是放棄,不是不做任何事,是「不妄為」。何謂「妄為」,不順乎自然的就是「妄為」。孔、孟是有為的,但所作所為都順乎天地自然之理,其法有為,其實質是「無為」,所以孔、孟之道,也是「無為法」。老、庄的「無為」更不用多說了。身體上的S線載波活動,如用「有為」去訓練成有序的活動,顧得了頭顧不了尾,一定斷而不續,但自然而然的一松,反而合拍。一句「自然而然的一松」,讓深受科學薰陶,有功有為的現代人,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竅門是:人本身自然的具備這種能力,但被後天用力的習慣掩蓋了,去除後天用力的習慣,就能自然而然的「松」。道派修真,說:「人機不動,天機自動」,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無力打有力」,都是這個意思。所以學太極拳不是學會東西,是學會丟棄東西,丟棄甚麼,丟棄用力的習慣。「無為」即「不妄為」陰陽有多重意義,「一體兩分為陰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極陰生,陰極陽生」,「陽即是陰,陰即是陽」。一體要分陰陽,陰陽又即是一體,那不如不分?數年前香港有一出醬油電視廣告,以「鮮味」為賣點,廣告中小女兒問父親何謂「鮮味」,父答:「點魚有魚味,點蝦有蝦味」,女兒再問:「與不點有甚麼不同」,父答:「尚有醬油的鮮味」。何謂「鮮味」,由理論學來的總不會完全明白,自己嘗一嘗,再對照前人的經驗記錄,便可以明了。拳譜是前人學拳感受的記錄,其實沒有教人怎樣練拳,只能用作對照,所以說「入門引路須口授」。我們生活在今天,科技是主流,科技的特色是清晰,明確,功效顯著,可惜科技以「有」為對象,是有為的,太極則是「有無」之間,要用「無為」的方式學習,科技幫不了大忙。「無為」即「不妄為」,即「自然而然」。如用「有為」去訓練成有序的活動,顧得了頭顧不了尾,一定斷而不續,但自然而然的一松,反而合拍。一句「自然而然的一松」,讓深受科學薰陶,有功有為的現代人,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竅門是:人本身自然的具備這種能力,但被後天用力的習慣掩蓋了,去除後天用力的習慣,就能自然而然的「松」。』《中庸》說:『人皆日「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又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的行的是什麼呢?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就是「人本身自然具備的能力」。儒家是較為進取的「無為」,《中庸》提供的方法,可以參考。涵三為一我們理解「陰陽」,時常把「陰」、「陽」分開了而不自覺。「開」與「合」是一對陰陽關係,「開」是怎樣展開,與「合」是怎樣展開固然重要,但「開」與「合」結合成一體才能成波,波是「開」、「合」的「中」,「開」、「合」、「中」涵三為一,不要分開它,也不能分開,分開了的「陰」、「陽」,不是「陰陽」。大部分人以為知道陰陽,其實未知,因為未悟「陰、陽、中」涵三為一的意義。「波的擴展」,以無鍋沸水的概念往複循環,波由中心擴至四梢,想像超出體外、下降而聚於足底,再與體重反彈上升。這些都只是意想,不要加一點點力去「有為」,稍一用力便錯了。另遇力橫來,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喉頭永不拋,向(是「向」不是「問」)盡天下英豪」,即要調整頂、身及步,任何時候都要正向對手。第二、時刻保持「中正安舒、松空圓活」,則能利用來力,如水浪遇物而滿起,你力量推來,我體重如水浪被你來力抬起,到你力盡,便抵受不了我的重量。或者「蓄勁如開弓」,頭根、足根不動,身如弦線,你來力把我身弓張開,你力盡我彈回來如放箭。又或者頭根不動,身如寺院大鐘,你愈有來力把我推開,我愈有回蕩的壓力,到你力盡便受不了。其實「中正安舒」已蘊函了上述各種,正對是「正」,我持「中」而能時刻「安舒」,不受你來力而變得緊張,你使我局部離「中」的力量,正是我返「中」能量的累積,你力盡自然空,我利用被你推移的局部身體返「中」的重量,自然而然的把你放出,一點力也不要用。重心轉移問題太極拳的「前進、後退、左移、右動」都與「中定」陰陽相濟,互為因果,頭頂與實腿為一中線下沉,造成一胯沉而浮起另一胯,浮起之胯帶動虛膝、虛足成離心弧線外飄,是為中心不動外圍動,虛足飄起著地後不動,重心由頭頂與實腿之垂直中線,慢慢移往頭頂與虛腿之新中線,是為外圍不動中心動,同時中心變外圍,外圍變中心,虛腿變實腿,實腿變虛腿,完成轉移。因為身體一邊沉而浮起另一邊,不必用力去提腿,利用自身體重,用意便能動,不必用力。但一般不明沉浮陰陽之理,用力去壓實腿,便不得不用力去提起虛腿,這便是站死了腿。腿本身已經有重量,一松就會沉,不必再用力去加重,用力去壓,重上加重,不是「雙重」是甚麼。正確方法,是要習慣用精神、用想像力,告訴自己這是實腿。腿有中心,想像由中心向外圍飽滿鬆開,身體重量自然會集中於實腿而浮起虛腿,是為精神貫注,達到又松又沉,又沉又浮的相濟效果。如果誤解「沉」是把全身壓在實腿,是有陰無陽,是站死,是「雙重」,必定滯而不活。甚麼是「雙重則滯」拳譜說:「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有數點要注意,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稍有用力即是不對,要用想像,以想像指揮動作,想像驅動不了身體便不要動,一動便是用力。例如起手,是身沉而飄起肩,再飄起肘,再腕,節節貫串如波浪之勢,是以想像驅動,想像驅不動而稍加一點力把手抬起,則勢斷不能貫串,原則錯了,已經不是太極拳。要「立如秤准」,設想自已是個天秤,由頭頂至足為秤柱,要中正,想像下重上輕則自然中正,但不能用力往上頂,更不要往下蹲,人體本身的重量,是多少便有多少,下蹲不會加重,意想頭頂懸起,上愈輕則下愈重,能設想頭頂升起,帶領到足如踏水面更好,反正地心吸力自會令身體沉,上升下沉自然輕重相濟,腳不踏死,靠上升來下沉,能下重上輕,就是雙足踏地也不雙重。有了中正不動的中柱,兩胯便可如秤臂擺動,偏沉左胯則升起右胯,右胯通過背、胸,升起右肩、而肘、而腕,升盡則沉,反過來升起左胯,左肩、肘、腕則隨左胯貫串升起,交替活動如單車之腳踏,往複循環。困難之處是脊椎到盤骨便分開成兩腿,兩腿中間要成一中柱,但兩胯又要偏沉則隨,這不是我們日常的習慣,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做到,訓練過程是把錯誤不斷修正,到做好為止,練習初期,錯多於對,有錯要及時糾正,我對用文字描述具體動作甚有保留,怕的是有誤解而不能糾正,壞處可能比好處更多,所以希望多在拳理及原則上探討。「氣斂入骨」是四周與中心的關係,要由「八門五步」原則去理解,頗為複雜。如何練習「松沉」用文字來說明具體練習甚有困難,練習(包括拳架)是編出來的,是針對要熟習某活動方式或感覺而編的,視學習者不同水平而編出不同的練習,太深或太淺都不適宜。例如是小學文化程度,要講解《中庸》的道理,只能說故事,不能直接解釋;對大學文化程度的,可以用哲學概念解釋。在太極拳來說,學拳的人大概也不知自已的太極拳是甚麼程度,那麼應該用甚麼程度解說呢?所以說難!佛祖在世時,為信眾解說問題,提出肯定答覆之後,跟著又把答覆否定掉,並要弟子不要把他說過的話筆錄流傳(他的弟子們沒有聽他的話),原因是在一時一地為一事的解答,用在別的地方有僵化的危險,弟子們能明白佛祖所說的,遇到差不多的問題,應以弟子自已的話語,視當時情況作答,不應照搬佛祖的話;而若弟子不明白佛祖所說的,更不應複述佛祖的話語。無論如何,有問總得有答,勉力為之吧!如用扭毛巾設想松、沉,扭緊是沉,鬆開是松,沉、松是一體,不能分開,而且松、沉不是自已去扭緊、鬆開的,是順勢的。而「中」呢?就在松、沉之間。舉一個例子,一張四方形的紙張由高飄下,假設紙的四隻角下落的順序為1、2、4、3(不是1、2、3、4),順序S形走一圈,紙的整體已下落了一個層次,即「中」己移動了一個層次。只要正反螺旋走一圈,沒有斷續,沒有凹凸(飽滿圓體無凹凸),「中」已在其間,不要在別處找「中」,否則「中」會與「四周」分開,不成一體。回到「松、沉」,以人的手掌當紙,手掌四角走S,如上半S想像緊,則下半S想像松,手掌的「中」在走完S後全掌下沉,然後全掌飄升,完成一個循環,這是「陰陽」由點、而線、而面、而體的螺旋開合,即「八門五步」之勢。掌上沿是指,下沿是腕,腕與前臂連接,腕左右兩端與肘左右兩端是下一張紙的四點,也走S螺旋,掌的S與前臂的S連續相接,掌「中」的沉、飄與前臂「中」的沉、飄陰陽相接,繼而接上臂、而胸背、而腰胯、而?.、而足掌。沒有斷續,沒有凹凸的飄、沉,全身一體成「八門五步」之勢飄、沉。足掌與手掌原則一樣,如果手掌做不到,不要練足掌,因為足掌要承受體重,比手掌難練得多。上面的練習也不是高程度的,因為雖然看似複雜但仍然是實在的操練,高程度的「八門五步」是在有、無之間,說不清楚的。在太極思維來說,說得清清楚楚反而不清不楚,所以學太極要「悟」,太形像化的說明只能淺出,不可能深入,像用「忠、奸」來形容劉備與曹操,典形化了的人物,絕不精確,與歷史記載相差很遠,卻深入民心。我上面的解說,比用「忠」來形容劉備,還要差勁呢!松肩、沉肘 -「松」與「沉」有何分別身法要點: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太極拳口訣時常「松沉」連稱,許多人把「松」、「沉」當做同一回事,誤把「松肩、沉肘」當為把肩肘放軟,其實這是不對的。如果用陰陽思維來概括,「松」與「沉」是一對陰陽關係。 先說「松肩」,「松」不是放軟,而是張開、放大,把肌膚由肩骨節中心張開到最大,非但不是放軟,而且有繃緊的感覺。要注意這種張開,不是靠肌肉用力,而是靠意想去執行。肌膚張開,所以緊;張開靠用意,所以松,而且有下重上輕的飄浮感覺。再說「沉肘」,「沉」是沉重,不是把肘壓向下或丟向下,是由肌膚向肘骨節中心收斂,用意想把重量集中到中央,不要用力,收隴得愈小愈沉重。「松肩、沉肘」是一條手臂相對的兩端,肩松飄,肘沉墜,肩松瓢是因為肘沉墜,肘沉墜是因為肩松瓢,是互為因果的陰陽關係。〔有拳書說「沉肩、墜肘」,這是不對的〕。「肩、肘」這對「松、沉」其實是全身整體多對「松、沉」的中截:足沉、膝松;膝松、胯沉;胯沉、肩松;肩松、肘沉;肘沉、腕松,全身一節一節以這陰陽關係貫串起來,這一節的松飄,是靠前一節的斂沉而達致,後一節的斂沉,又是靠這一節的松飄而達致。全身自然飄中有沉,沉中有飄,既飄又沉,節節貫串,全身一體。我意上領,則全身以沉為根,以飄為用,把人浮起;我意下沉,則全身以飄為根,以沉為用,以身體重量把人打出。因敵變化,用意一松一沉,就是一開一合,把人浮起,再受我全身重量而失去平衡跌出。氣斂入骨先說「骨」,人體皮包肉,肉包骨,骨代表肢體的中心。再說「氣」,「氣」在中華文化有很廣泛的涵義,簡單的說,事物有虛實,實的可感可見,虛的難以感知,於是有「氣」的設想,介乎於虛實之間,「氣」是物質,是「實」的,但氣不可見,難以捉摸,又是「虛」的。練拳時「氣貫身軀」,是要使身體「虛」,以「氣」飽滿最能使身體既虛且滿,這是意想使身體飽滿,不要鼓肺氣到全身。再說「八門五步」,「八門五步」是「八卦」、「五行」,其運動規律的意義是四周圍繞中心運轉,其運轉方式是螺旋擴大及螺旋縮小的循環。設想用透明的玻璃瓶煮清水,水中有一小塵粒在翻滾,其翻滾的方式是在瓶中間上升,然後流向旁邊沉下,在瓶底處又流向中心上升,這是塵粒跟隨水的對流作用翻滾,水的對流,由四方向中心,再由中心向四方,循環不息。想像身體如玻璃瓶,瓶內有氣,氣對流由四周斂向中心,是為氣斂入骨,氣不一定是氣,是虛實之間,骨不一定是骨,是中心。而且氣斂入骨只說了一半,要再加氣由骨發,使氣斂入骨、氣由骨發成一陰陽相對,即氣由中心到體表,由體表到中心循環不息。其實質意義有如扭毛巾,兩端相向扭緊,與兩端相背扭松循環進行,但要用意,一點力也不能用,打太極拳每一細微的動都要如此,例如摟膝拗步的手由身後到身前,不是平推而出,是足、膝、胯、胸、肩、肘、腕的氣斂入骨、氣由骨發交替進行,即螺旋合開如毛巾的扭緊、扭松交替,手自然隨開合而前進,打攬雀尾的原則也是一樣,所以說打太極如纏絲,太極拳沒有平推的,一推便失中及出方向,會被對手利用。怎樣才能我順人背拳譜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人剛打來,我不與之頂,只隨之走動,保持接觸。接觸要注意由皮膚,到肌肉,到骨外膜內而止,超過骨膜便是頂。並順其來勢圓轉,不斷變換接觸點。我走圓,所以沒有盡頭,若敵不走圓,或圓轉不及我順暢,敵便有窮盡,則我漸順而敵愈背。我要走得圓,必須中正安舒;松空圓滿,提頂、吊襠、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八門五步立螺體旋轉動,順其來勢,以重量敷在對方接觸點,被動的圍繞自我中心圓轉,我愈順而敵自然愈背。有人說,太極拳對敵,是化、拿、打三步曲。這是不對的,因為化、拿、打不是先化、再拿、再打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我走八門五步立螺體旋,便同時又化、又拿、又打。所以拳譜進一步解釋說:「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黏」與「走」是同一件事,人剛我柔,與我順人背是同一件事。八門五步一發動,敵便離地失重跌出,是應用陰陽相分不相離的原理,你陰我陽,你陽我陰,我用意帶引你的勁路,引你失中出圈而我保持中定,自然而然的我順而人背,這是太極拳最大的樂趣。陰陽相濟先說一個例子,小提琴有琴弦,將琴弦扣在琴上扭緊,便可發聲,琴弦有兩個作用力,即加在琴弦的拉力、及琴弦本身的分子內聚力,拉力把弦拉開,而內聚力則使弦向內收緊。拉力愈大,內聚力也大,二者同時作用,同時發生。這兩個作用力在調弦時十分重要,太松,承不起琴弓,不能發聲,太緊,弦不能振動,也發不了聲,必須不斷調整,使E弦發出準確的E音,G弦發G音。如果拉力是「陽」,內聚力是「陰」,則音準是「陰陽相濟」。如果拉力是「開」,內聚力是「合」,則調音便是「中」。我持「中」,則「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我上提,你也跟著上提,我上提中有下沉,而你上提是單向上提無下沉相濟,我上升到一定程度會自動慢下來,而你不斷向上加速,看似是我把你提起,其實是你自己不斷的上撐的經果。我手往前時身往後,你往前是單向,我沉下你也沉下,我沉中有提,你單向而沉,看似被我放出,其實是你往前及下蹲太過而失勢,我加一點點引導,你自已便把自已放出去。要把弦裝上小提琴上,當然要知道拉力及內聚力,但不要把精神花在拉力的「開」及內聚力的「合」上,而應該把精神花在調音的「中」上。「開與合」,「呼與吸」,都是用來明白「陰陽相濟」之「中」的工具,不要落在「陰」、「陽」兩端而滑掉了「中」。如果我把「開」與「合」說得清清楚楚,聽者對「中」的理解反而會不清不楚,所以說「清清楚楚」是「不清不楚」。「陰陽相濟」這個「中」只能領悟,是說不明白的,所以「不清不楚」才是「清清楚楚」,這是太極拳難學的地方,尤其是用西方「線性思維」,「分析還原」等邏輯,愈是「清清楚楚」,結果是「不清不楚」。反而西方非主流哲學的「辯證邏輯」與「太極思維」略為接近。為道日損太極拳是有無之間的東西,很容易誤解,純用科學化的分析有時會加深誤解,只能用太極思維的領悟辯證,把無用的東西丟棄,還原自身本性,功用自然顯現。學太極拳不是學得著甚麼,而是學會丟棄。《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是愈學愈多;「為道日損」則是愈學愈丟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是丟棄到一無所有而回複本性,「無為而無不為」是本性無為,無為則能順勢,順勢而功用自生。太極拳順自然之勢,「自然」就是「道」,這幾句話適用於太極拳。........................................................................................C. 其他:如何選帖學書法一定要多看及多臨寫碑帖,才會有成。學書法,外形布局是末,學筆法、筆勢、韻律是本。歷代留存下來的碑帖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好的,所以選帖特別重要。好的碑帖真跡不多,留存的大多是石刻或木刻的拓本,或者是真跡的臨本或摹本,拓本黑底反白字,善本鑒證困難,有「黑老虎」之稱。自宋代閣帖興起,名帖多被翻刻再翻刻,外形改變不在話下,就算大致保持外形,筆法、筆勢、韻律己蕩然無存,學之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選學善本碑帖,十分重要。鑒證碑帖是很專門的學問,今天學書法的,多依賴印刷的碑帖,但所選印的碑帖是否一定是善本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人才懂得選取善本碑帖的出版社,沒有幾家。國內售出碑帖印刷品最多的,大概是上海書畫出版社,該社出版的書法自學叢帖,分正書、行草、篆隸三部分,每部分三大冊,收集了歷代主要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碑帖,而且都是好的版本。價格也訂得十分低,是最價廉物美的碑帖印刷品,只是印刷質量不高,也沒有每碑每帖的解說。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歷代書法萃英」系列,是單行本,印刷質量較高,解說詳細,版本差不多是最好的。如果以印刷質量來說,印刷最精美的是日本二玄社所出版的書法真跡及拓本的影印本,二玄社的彩色印本,幾可亂真。麥兜的莫扎特香港最近有一套名為麥兜的肥豬仔卡通動畫,頗受青少年及兒童歡迎。這套卡通的配樂十分精采,其中一首名為「仲有最靚豬腩肉」,最為流行,街上到處聽到孩童隨口唱出,悠然自得。其實這首曲,是用莫扎特原作土耳其進行曲的旋律,填上廣東話歌詞而成。莫扎特的音樂,天真流暢,渾然天成,如果有心人用數學比率去分析,會發覺這旋律無論音律、節奏、韻律,比例關係不是0.618便是1.618,或其分數,或其倍數。有這種比例關係,是結果,不是原因。原因是「生生不息」的韻律就是美,而0.618與1.618是自然級數前、後兩個數的正比例與反比例,近似常數,是「生生」的節奏比例。換句話說,莫扎特有天份將「生生不息」的韻律譜成曲,令人共鳴感動,所以能歷久而常新,莫扎特是二百多年前的音樂家,他的作品仍能感動今日的孩童,不是沒有原因的。反觀時下流行樂壇,比較長青的,六七十年代有英國的披頭四,八九十年代有澳洲的比知樂隊,他們的音樂,旋律比較接近自然級數,流行了一、二十年,至今仍不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只過了幾年,仍未知道那些樂手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萬變不離其中,變不能沒有不變的「中」相配合,為求變而變,不會耐久。0.618與1.618又稱黃金分割律,是大自然的生長比例規律,系由大自然歸納出來的普遍規律,應用這規律容易得到真、善或美的效果。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也是由自然中歸納出來的普遍規律,與黃金分割律一樣,是萬變不離的「中」。書法與太極拳,都是應用陰陽五行原理的實踐,所以能歷久而常新。以陰陽五行原理與現代管理相結合,更加如虎添翼,無往而不利。
推薦閱讀:

命理技法--財運篇--堅決抵制在線狗屁解釋
閱譜名詞解釋 之七 曹照民
名字解釋
民俗擇吉術語解釋
十二地支的詳盡解釋

TAG:名詞解釋 | 太極拳 | 解釋 | 太極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