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觀念不同 中國老人難在海外與兒孫同住

澳媒:觀念不同 中國老人難在海外與兒孫同住 中國經濟網  2013-05-21 10:20:22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微信 更多

  澳大利亞新快網5月20日文章,原題:相見好同住難「隔代帶孫」易產生摩擦含飴弄孫是許多中國老人的晚年心愿。出於幫助小家庭,齊享天倫之樂的想法,許多中國老人不遠萬里或移民或探親來到澳洲,幫助子女照顧家庭,包括做菜煮飯、看護(外)孫兒孫女、做清潔及其他家務。

  但相見好,同住難,再加上教育孫兒方式新老觀念存在的分歧和身處移民環境的掙扎,一大家子生活其樂融融這一目標在異國他鄉並不容易實現。溝通不暢,很容易產生摩擦,嚴重的還掀起家庭風暴。

  婆媳教育理念不同起衝突

  女士住在康士比市(Hornsby),她的婆婆來自農村。在兒子出生之前,王女士對婆婆沒有太多抱怨,兩人相處融洽。她認為婆婆為人樸實、熱心腸、勤勞節儉、吃苦耐勞。但兩人從王女士的兒子一出生就開始杠上了,到後來王女士的婆婆是一肚子的不高興回國。

  王女士覺得婆婆的育兒觀點和方法已經落伍。「其他方面我都可以無所謂,但在養育孩子方面我不能遷就,我堅決按照自己的方法。」王女士說。

  首先是使用紙尿布還是傳統尿布的問題。婆婆帶了很多自己織的寶寶用的手套襪子、開襠褲和傳統尿布。手套襪子王女士很開心接納了,開襠褲則堅決扔掉:「在澳洲沒有小孩子穿開襠褲。」

  目前王女士的婆婆已經結束一年的探親期回國,但是滿心不歡喜。王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孩子的教育和起居飲食上,許多都是小事,但是就是這些細節難以調和,進而引發矛盾。一個人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為了避免家庭矛盾,雖然辛苦,但我情願自己帶小孩。」

  女兒對母親過度介入教育不滿

  有的人認為同一屋檐下婆媳相處本就是千古難題,再加上對下一代的培養產生的衝突,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如果是和自己的父母同住,情況也許有所不同。

  居住在車士活區(Chatswood)的趙女士則完全不這麼看:「正因為是自己的父母,相處上沒有任何顧忌,才更容易產生矛盾。」與王女士不同,趙女士是和自己的媽媽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有許多衝突。

  趙女士的媽媽是小學語文教師,曾在當地獲得優秀教師稱號,在對外孫的教育上絕對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容別人反對。但趙女士也是性格強硬,所以兩人經常發生爭執。

  趙女士的媽媽對記者說:「我不是目不識丁的人,也不是老古董,教育方法和兒童心理我都了解。我們老人從早忙到晚,女兒不領情還老挑錯。真叫人傷心。」

  趙女士則對記者說:「我媽她忽視了我才是滔滔的媽媽,她是我的媽媽,她還要做滔滔的『媽媽』,這是我們的矛盾所在。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重點抓,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最好只是擔任協助的角色。因為我們都全職上班,他們把大部分的教育責任都承擔下來了,我們的確應該感激。但是從另外的角度想,他們是不是幫得過於多了,以至我們本身並沒有盡到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我想這也是許多華人年輕移民的無奈。」

  適當距離減少家庭摩擦

  中國的社會問題專家曾經就年輕人是否應該和老人同住的問題提出「一碗湯的距離」的概念,也就是不和老人同住,各自擁有空間和自由,以免摩擦頻繁,但是彼此住得不遠,能夠及時相互照顧。這「一碗湯的距離」,就是「當家裡的湯都煮好了,還來得及叫父母過來吃熱湯」的距離。這樣的距離,既能方便兒女盡孝心,而老人也可以適時幫忙。但在澳洲,對許多剛剛為人父母的新移民來說,這樣的理想狀態還有待拼搏。

  移民老人應調節自身生活內容

  這位社工對記者說,長者移民們要在澳洲生活得身心健康愉快,必需要做到愛護自己。在有限的條件下為自己安排好生活,安排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參加一些活動,調節一下生活內容,在兒子或者女兒上班、孫兒上學的日子,也可與一班朋友一同聊天,生活圈子廣闊了,每天生活亦感到充實,人自然也變得開朗,這有助於家庭關係的改善。

  而為人兒女,也應該明白和感恩,老人為自己或孫兒們所做的一切都不計回報,很大程度上分擔了生活中的一些育兒壓力。兒女們照顧父母天經地義,是對父母無私付出的回報。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加強溝通,更加互相理解和支持,達到家庭和諧。


推薦閱讀:

【觀念】巾幗
4大錯誤觀念,你佔了幾條?
小說的歷史觀念問題
人窮窮觀念,人富錢生錢
又改了!0-3歲科學餵養觀念最新版,請收藏

TAG:中國 | 觀念 | 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