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清案探秘(第一部) 7 晚清太監之謎

清案探秘(第一部) 7 晚清太監之謎

說起晚清的太監,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李蓮英。這位被慈禧太后喚作「小李子」的宦官,給人的印象似乎是權傾朝野,欺上瞞下。52年的太監生涯,李蓮英幾乎伴隨了慈禧的一生,參與了許多與慈禧有關的政治事件,同時他也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太監大總管。歷史上的李蓮英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人們對太監的印象並不太好呢?對於太監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我們應當如何來看待和評價呢?李蓮英原名李進喜,家境貧苦,很早就做了太監,一開始是送進了端華的王府上。當了幾年後,被送進了紫禁城。進了皇宮,提拔非常快。l874年提拔為「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特殊,一般只有超過三十年的太監才能當。再過了五年,提拔為四品太監,成了宮中級別最高的太監,後來賞給二品。李蓮英如此得寵,離不開慈禧太后的寵信。有人傳說是李蓮英特別會梳頭。慈禧太后也喜歡美,喜歡人們梳頭梳出花樣來。有證據說,他因為梳頭得寵,人稱小篦李。 《宮女談往錄》提到有劉姓太監專門負責給慈禧太后梳頭。李蓮英本是看門的。即使偶爾梳頭,這不是他的本分。那他憑什麼飛黃騰達?他的墓志銘中,有十六個字的評價,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這十六個字,讓我們看起來奴性十足。單獨看這其中暗含的哲理,能堅持做下來,真不容易。事上以敬上,有兩個故事。一是慈禧賜字,她愛看京劇,看完後就賞,楊小樓表演後,她高興下令將糕點賞給他,楊小樓趕緊磕頭,只希望太后能賜一個字,她就準備紙筆,寫了一個「福」字,楊小樓蒙了,多了一點。接不接都不是。慈禧太后也發現了。她也尷尬了。這種情況下,李蓮英發現了,一琢磨,說了,比任何一個人的福都多出一點來。楊小樓心領神會,這是給自己解圍,趕緊磕頭,這萬人之上的福,我絕對接受不起,怎麼敢領呢?慈禧太后就借勢說,隔天再賜吧。場面就圓過去了。李蓮英這樣解圍了,善解人意,能不喜歡嗎?再是善待光緒,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出逃。光緒走得急,只穿了一件大褂。越走越冷。沒人注意到。唯獨李蓮英看到了,跟光緒說,皇上,如果不嫌臟,奴才願意獻衣服給您穿。光緒說你穿什麼呀?李蓮英說,像奴才這樣的,凍死一萬個,都在所不惜。光緒後來都說過,要是沒有他,我都活不到今天。這種情況下,李蓮英沒有落井下石,儘可能地對他好點,這是難能可貴的。再說事下以寬。一是李蓮英的業務熟,什麼東西怎麼放,人們的站位,他都非常清楚。許多活動都得他來拍板。有些貴族都請他來指點。二是愛護下屬,嬪妃宮女在宮中,出錯難免,一旦出錯,免不了遭到臭罵。慈禧太后說過,今天讓我一會兒不高興,我會讓你一輩子不高興。李蓮英儘可能地替他們掩護,讓他們躲過去。

安德海被殺的來龍去脈:同治八年,l 869年,同治二年後要大婚,朝廷要派人去督辦,安德海就提出要自己去擔任。慈禧太后一琢磨,不行。按家法,太監不能擅自離京。可是架不住安德海反覆求,慈禧太后就讓他出去了。只是交代他,一定要低調,不能讓朝中人知道你出去了,不能惹事。安德海對這些沒當回事。到處宣揚自己要當欽差。京城沒有不知道的。他離開北京,隊伍浩浩蕩蕩。安德海本人所到之處,開口要錢。地方官知道是紅人,爭相送禮送錢,安德海一路吃一路拿,賄賂裝了幾條船。到山東碰了釘子,丁寶楨是清後期的吃貨,最愛吃的是辣子炒雞丁。丁寶楨為人正直,看不慣壞人。安德海遇到他,真是遇到了大麻煩。趙立新在接待安德海時發現,北京並沒有送來相關的御旨,安德海也沒有公文,安德海來這兒,是三無的欽差。趙立新寫了書信,送到濟南,丁寶楨看了看,寫了一道密折。強調了是安姓太監,裝糊塗,說他是肆擾百姓,列出了罪狀。作為地方官,當然要對這種人嚴懲,建議儘快捉拿。這個密折里扣上了假冒欽差的帽子,封上後,派人送往北京,到恭親王府。恭親王正恨他呢。連夜進宮,交給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安德海本來形象都不好,同治與慈安看不上他,三人決定都裝糊塗,收拾他。就算做實了,也觸犯了太監不準出京的家法。慈禧太后也沒辦法。草擬了密旨,立即發往山東。關鍵是,「嚴密捕拿,即行就地正法。」丁寶楨在這道密旨沒到的前四天,就派人抓捕了他。將安德海押往濟南。密旨到了後,押上大堂,念了密旨。安德海一開始還趾高氣揚,結果念到就地正法後,連忙磕頭,一切都晚了。

李蓮英的自保避禍之道:光緒十二年,四月,醇親王前去檢閱北洋水軍。他建議請李蓮英跟自己一起去。慈禧太后一聽,同意李蓮英一起去。於是檢閱團組建成功。二人一起到天津威海旅順檢閱北洋艦隊。李蓮英的做派就謹慎得多。醇親王召見官員時,都讓李蓮英作陪。李蓮英躬著腰,就站在後面,一聲不吭。檢閱海軍時,李蓮英站在後面,仍然是端著醇親王的煙袋子。晚上,李蓮英回到住所,不見任何人。想巴結的人都鬱悶。一路上沒收什麼禮。後來有人彈劾他,說他收受賄賂,查無實據。l908年,光緒與慈禧太后先後去世,醇親王的兒子載灃為攝政王,朝中換了主子,李蓮英決定激流勇退。他寫了報告,希望回家養老。他提出退休,一是因為換了主子。失寵是可能的。二是怕被報復。他雖然對光緒關愛有加,但是他畢竟是慈禧太后的人。載灃是光緒的弟弟,是不是會報復自己,誰知道。避禍吧。三是守住家財。他也幫人做過事,收受了些賄賂。白雲觀是他放賄賂的地方。李蓮英為了保全財產,也就提出退休。這也是一種藝術。激流勇退本是明智之舉,可是二年後,李蓮英竟然突然死去了。半個世紀後,北京有個花園中,有人挖坑,這就是李蓮英的墓,快文革了,正破四舊。他們就想刨了這個墓。可是沒想到這個墓沒刨出名堂,還是老人指點,才找到了墓室通道,裡面整齊,金銀沒人動過。當找開棺槨,只有皮包骨頭的頭顱,和一雙鞋底,軀幹呢?才五十多年,不至於呀。他是正常死亡的呀。晚清太監干政之迷:清王朝重視吸取歷史教訓,明末太監專權,搞得朝廷烏煙瘴氣,到了清就吸取教訓,很注意太監專權,禁止太監干政。甚至刻成文字,立了碑,告訴這是家法。太監不許干政。清前期執行得非常好。到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太監干政越來越出格了。慈禧太后來說,與大臣有矛盾,想專權就得依賴身邊人。安德海等就是。二是太監貪婪,三是大臣們害怕專制皇權,怕慈禧太后,對她身邊的人就顧忌。沒有制約太監的機制。明清太監群體怎麼評價?一是太監是君主專制制度中的副產品。太監能專權,憑藉的是自己作為皇帝的身邊人,了解皇帝的起居與喜好,利用這個優勢,上下其手,欺上瞞下。太監能形成專權,還是依賴的是君主專制的制度。二是太監身體殘缺,心靈失衡,人生悲慘,皇宮中的體力活得他們負責。明末,宮中有幾萬人太監,清少了,只幾千。三是太監有好有壞。


推薦閱讀:

晚清王爺
晚清高官首次同西方國家進行的外交
淺析晚清體制內憲政言論
晚清70年錯失了多少強國良機
兇手已供認不諱,為何刺馬案仍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

TAG:太監 | 晚清 | 探秘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