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瑰寶,面花指尖上的傳承

面人也稱麵塑、年模、面花,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2014年面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面花起源於傳統民間祭祀活動,據宋代高承《事物紀原》一書記載,諸葛武侯征孟獲時。

有人說,蠻人多邪術,須用人頭祭神,可借陰兵相助。諸葛武侯則用麵包著牛、羊、豬肉做成人頭形狀,用以祭神,從此有饅頭之說。

因此,漢族民間面花起源於漢代,,它是用為禮祭品出現的。唐代已有面花作為祭祀供品之俗。

到宋代時,面花藝術發展更為興盛。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翔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生活,從中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各種面花已經和生活中的歲時節令密不可分了。

明代時,漢族民間製作各種面花在當時頗為流行,人們用米面裹餡搓成麵糰,再利用形狀不同的果模扣制出各種各樣的面花,這種方法今天仍在使用。清代,用印花模具製作面點的方法有了許多實物可考。

麵塑工藝,在河南乃至我國北方各省,都與傳統民俗密切聯繫,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每到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前,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做一些麵食藝術品,有的做成各種水果、面花,擺到堂屋的方桌上作為觀賞品。有的做許多花饃、壽桃、花糕,作為串親戚饋贈親友的禮品。

而母親們要藉此機會為孩子們做許多戲劇人物、各種有趣的小動物作玩具供孩子們食用和玩耍。

面花藝術品在傳統節日期間已進入市場,手藝較好的藝人大批製作,拿到集市和縣城、市區銷售,很受城裡人歡迎。

這樣一來,「面花」不僅僅是節日中的食品,而且已經以「漢族民間藝術品」的面目出現在商品市場上,產生了經濟效益。

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民間面花藝術中,以豫西的靈寶和豫東的沈丘顧家的面花最為有名。

靈寶面花,據考證明清時期已有。

早年的面花是伴隨著當地民俗活動應運而生的,叫「窩窩花」

面花藝術既是秦東虎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瑰寶,

被譽為古老虎文化的活化石:它既積澱著中華民俗文化的歷史沿革、風俗變遷,恩潮漲落,宗教替代的豐富內容,也是秦東人民現代智慧的結晶。

可以毫不誇飾地說面花藝術是秦東文化與中華民苠整體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本土文化。

從它的起源、發展中不僅能挖掘虎文化的形成軌跡,而且可以從一個側面透視圪文花,周文化、伍文化的形成運作規律,

揭示宮廷文化與漢族民間文化的聯繫,瞥夏秦文化與周文化的交融與同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意義。

面花藝術作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心理和龍代文化心理的綜合藝術物化,對於研究西部文化精神結構

進一步開發西部,亦具不容忽視的文化現實柞用基於此,面花藝術的杜會功能作粗淺分析。


推薦閱讀: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
朱敬一|好的藝術品往往帶有人類共有的情感密碼
身為「文藝復興」發源地的義大利,其媒體為何誇讚覺囊唐卡藝術?
為什麼中國會把鶴稱作「仙鶴」?鶴在中國文化有什麼特殊含義?
3D列印如何跳開行業內自己玩的現狀,增加大眾參與度?

TAG:文化 | 傳承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