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拍攝地:貝葉書院里的新型南傳佛寺教育

2016年04月08日 08:23來源:鳳凰佛教綜合作者:都坎章17人參與5評論核心提示:2016年2月,中國南傳佛教史上最高規格的國際盛會——首屆南傳佛教高峰論壇暨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慶典法會在西雙版納景洪市隆重召開。多國僧王、海內外上百位高僧,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海內外各界善信千餘人共同見證了南傳佛教的偉大盛事。西雙版納勐海縣佛教協會副會長,勐景來佛寺(貝葉書院)住持都坎章向大會遞交了題為《西雙版納南傳佛教佛寺教育淺析——以貝葉書院為例》的論文。都坎章認為,當代中國南傳佛教佛寺教育面臨著「有僧無教」、發展不平衡等困境。為此,佛教界提出了在傳統中心佛寺的基礎上建設中心佛寺以集中培養優秀僧才的想法和「新概念」。作為「新概念」中心佛寺之一貝葉書院的住持,都坎章介紹了貝葉書院在解決目前佛寺教育困境的問題上進行的一些初步實踐和探索。以下為全文:

貝葉書院(圖片來源:資料圖)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隨後向國外傳播和發展,形成了兩大系統。根據傳播路線來分,從印度向南方流傳的佛教派系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簡稱南傳佛教,因該系主要使用巴利語作為經典語言,所以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南傳佛教因國內信仰群眾主要為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且信仰群眾橫跨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我國雲南等,因此其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國際性、邊疆性」的特點。南傳佛教傳統佛寺教育的概括南傳佛教在西雙版納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對當地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南傳佛教的傳入帶來了傣文的發明和豐富,得以使傣族鮮明將佛教典籍和傣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刻寫在貝葉上,創造出了浩瀚而博大精深的貝葉文化。這種「慈悲、平等、智慧、綠色、生態」的思想積極影響了世代的西雙版納人民。在西雙版納信仰南傳佛教的群眾以傣族為主要群體,此外還有布朗族、佤族等。在傣族傳統社會,村村基本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遵從習俗進入寺院出家學習,佛寺就是學校、住持就是老師、貝葉經就是課本。小沙彌們脫離家庭和父母學會獨立地照顧自己,培養獨立的生活起居,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作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嚴守戒律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實踐禪修調整自己內心的悲喜煩憂,以自利利他為修行方向,斷除煩惱為修行目標,長期或短期的在寺院學習和生活。根據傳統的佛寺教育,有那麼幾個過程;最初,準備要剃度出家的孩童們會先在寺院帶發學習一段時間,這個期間算是預備期或適應期,同時也是考驗孩子們虔誠心的階段,經過一定的全面考核後,才正式的剃度受戒成為沙彌(Samanera),遵守沙彌十戒,潛心修學佛經。寺院里住持和比庫們會以傳授傣族經書文為主,在學習傣文的過程當中也涉及到許多巴利語佛典基礎的學習。有時掌握經書文的康朗或老人們也會發心輔助教學,幫助住持輔導剛出家的小沙彌們。等到夏安居,佛寺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賧經節(Dan Tham Long)活動,這是一年一度對寺院內學僧舉行正規的考試和學習的總結,屆時佛寺住持便會根據每個學僧念經的特點和講經的風格來安排要念的經典,解說佛法。經過這樣一年至三年嚴格系統的學習和磨練,學僧們很快就掌握經書文字,再進行更深的佛學研究和佛法體悟。其次,學僧們除了學習文字以外,佛寺住持還會安排基礎佛典的背誦課程,一般是以背誦熟讀為主,涉及的經典如:《早晚課誦》、《吉祥經》、《護衛經》、《法句經》、《佛本生經》、《佛教格言》等。等到學僧們能順暢地背誦之後,再以傣語來進行更精細的解說,這樣使學僧們能學習並吸收得快。條件具備且年紀將要滿20歲的沙彌,便會學習受足戒當比庫必備的佛經,了解更深的佛學。到受戒成為一個如法的比庫後,至少要跟從上座長老學習5年,學習戒律和禪修法門,同時也學習傳統習俗文化,對佛寺事務和村寨規約有較好認識,方才能去接任其他佛寺擔任住持。經過傳統佛寺教育系統出來的比庫僧人,他們既能滿足村民善信的信仰需求,且能教導小沙彌學習基本佛法知識。嚴格按照該系統學習的僧人,即便還俗後也能成為當地的知識分子,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能到世俗社會傳播佛法智慧、為社會的發展和安寧作出努力和奉獻。傳統佛寺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當前,在全球化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西雙版納南傳佛教佛寺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多種原因和因素,「有寺無僧」、「有僧無教」的現象成了法界、學界、政界等經常討論和關注的問題。僧人數量的減少與社會因素以及佛教本身的因素都有關係。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是傳統佛寺教育時否能滿足出家孩童的家長以及出家學僧的需求,佛寺教育是否能與社會發展的步驟緊密接軌等有很大的關係。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各地佛寺教育發展不平衡·缺乏僧才,有僧無教·佛寺住持缺乏集中性的佛法學習交流·對於出家學僧缺乏規範系統性的佛學教育·社會學校與佛寺之間協調性還不完善另外,傳統上的西雙版納基本上每個「勐」有一中心佛寺,而中心佛寺是根據佛寺創建的時間和影響力來決定的。傳統上每個中心佛寺都會有一座戒堂,傣語稱為「波蘇」,以提供周邊村寨僧人受具足戒。一般是一個「勐」一個中心佛寺和一個戒堂,也有些地方是幾個村寨有一個中心佛寺,如勐海縣打洛鎮勐景來中心佛寺傳統上就只有四個村寨組成,分別是周邊的曼彥村、曼邁本村、曼龍烈村。每14或15天月圓日周邊的佛寺比庫都必須集中到中心佛寺戒堂進行「布薩羯磨」,自發懺悔,復誦比庫僧團戒律,商議佛教相關事情;另外主持儀式的大長老還會分享禪修心得,並對來共同參加「布薩」的寺院住持拷問有關佛寺教育和管理的事務,並在大家的商討下進行鼓勵和批評指正相關事情。但是中心佛寺在目前僧人數量減少和流動性頻繁的情況下,若中心佛寺也同樣缺乏住持僧人,對周邊村寨佛寺管理不主動、不積極,便會容易出現許多管理上的疏漏,甚至有時候各中心佛寺間還會出現思想分歧的情況。

第二季「爸爸去哪兒」曾在貝葉書院拍攝(圖片來源:資料圖)「新概念」中心佛寺的實踐概況在第三次南傳上座部佛教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新概念」的中心佛寺。它是以行政區重新來選定出的中心佛寺,結合社會行政管理系統,負責管理相關範圍內的佛教事務,在保留傳統佛寺原有的功能上,有效的整合資源,配備教學模式對本鄉鎮佛寺僧人進行有效的培訓和積極引導,以便達到在佛寺教育和管理上有更規範化和系統化。勐海縣打洛鎮勐景來佛寺貝葉書院的創建也是基於這個理念而開展起來,借鑒佛學院的教育體系,結合佛寺的實際情況,以對解決基層佛寺「有寺無僧,有僧無教」的現狀進行初步的探索和嘗試。貝葉書院是依託勐景來佛寺建立的,它是應對當代傳統佛寺教育問題的完善而建立的,從初建至今,理念逐漸深入和系統。具體體現在勐景來佛寺和貝葉書院,即是一體的,但分工各有側重。以下是佛寺和書院所面對的具體事項:(1)佛寺·村民信眾。佛寺的功能是滿足村民信眾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儀式需求,傳授基礎佛法禪修,教傣族文字,在繼承傳統信仰和民族文化方面,發揮著傳統佛寺應有的功能。·出家僧人。佛寺提供一個如法的生活環境給出家僧人,讓僧人有安穩的修行道場,進行日常的佛法共修。(2)書院·佛寺學僧。書院扮演的角色則是面對全鎮各個佛寺學僧的教育問題,進行集中性的培訓,實施規範化的僧人管理,提供一個較完善的學習平台,使各個村寨僧人能共同學習和分享到佛學、傳統文化和現代知識的資源。·周邊學僧。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緬甸邊境撣邦傣族及布朗族的小沙彌為了學習中文和本土的佛經前來貝葉書院求學。·遊客學士。書院積極的面向外邊有心想認識本土傳統信仰和貝葉文化的人群,讓更多的人通過正面渠道去體驗和學習了解。·社會活動,書院主動的參與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發揮佛寺本有的優良傳統,提高南傳佛教在服務社會的活動上有著積極的一面。·彙集僧才,書院能提供在外求學歸來僧才的發展空間,中心佛寺學校或書院這樣的舉措,可以擴大人才需求量,產生良性教學鏈條。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但在實際實踐的過程當中,也是存在諸多困難,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希望能通過多方面途徑來解決的。·教學管理。中心佛寺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教育系統體制還不完善。·師資問題。中心佛寺的教學需要穩定而充足的師資,共同來保障學習計劃有序開展。·學僧流動。學僧的流動性致使學習情況不穩定。·教學經費。南傳佛教以賧為主體的傳統經濟體系不穩定,對於村寨佛寺來說是比較嚴峻的挑戰。·建設經費。為了使中心佛寺更好的滿足於教學條件,需要在硬體設施投入一定的資金來完善。如,教學樓、圖書室、住宿、食堂等。結語筆者自2011年開始任勐景來佛寺住持以來,通過對周邊佛寺的考察,深入的了解後,對當前西雙版納基層佛寺教育頗為擔憂,這個問題如未能有效的儘快找出解決方法,它將會影響到本土南傳佛教在中國的良好發展。最後,我以雲南省佛教協會刀述仁會長來訪貝葉書院時的發言作為總結;當時刀會長與鎮內的各佛寺住持和寺院管理人士進行交流,就基層佛寺教育和中心佛寺的問題分享了簡短而深刻的想法。他說:「基層佛寺的教育十分重要,它是整個佛教教育到根基,如果鄉鎮上中心佛寺有較規範的學習系統,便可以推送各鄉鎮中心佛寺的優秀學僧到縣市、地州、省府的佛教學院,次第而行,系統而上。如果能在每個地區提供給學僧完善健全的教學條件,從基層到上層甚至國外佛教學院聯成一線,對提高中國南傳佛教在國際上的地位,充分發揮中國南傳佛教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是有著積極的作用,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作者簡介】都坎章,男,1989年生,西雙版納勐海縣佛教協會副會長,勐景來佛寺(貝葉書院)住持

[責任編輯:於發文 PFO005]標籤:貝葉書院 南傳佛教
推薦閱讀:

攝影技巧丨專業舞台攝影拍攝指南
把照片拍攝清楚的6種方法
圖解21個情侶的拍攝姿勢
[轉]?[婚禮當天流程]???????婚慶錄像拍攝流程_
如何拍攝「騎掃帚「的照片

TAG:教育 | 拍攝 | 爸爸去哪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