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

本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2013年10月2日) 請幫助編輯這個條目,請參見校對指引中的說明指引。(幫助、討論)

本條目需要擴充。(2013年10月2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0年9月27日)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美籍華人

趙小蘭、駱家輝、朱棣文傅履仁、朱經武、趙美心、林書豪

總人口
3,538,407佔美國總人口1.2%(2007)[1]
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於紐約市、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波士頓、檀香山、休士頓、芝加哥
語言
國語/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粵語(主要流行於舊金山和紐約,特別是當地華埠)其他語言:吳語、閩語美國英語
宗教信仰
基督教、佛教、道教等
相關種族
華人、英籍華人、加拿大籍華人、澳籍華人

美籍華人,又稱華裔美國人(英語:Chinese American),廣義指具有華人後裔血統的美國籍公民;而狹義則指從大中華地區移民美國的亞裔美國人,為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之一。

美籍華人包括來自於中國及世界各地、後來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的華人及他們的後代。他們的人數至2009年約380萬人,佔總人口的1.2%[2]。他們大多數居住在大都會紐約地區、北加州及洛杉磯[3]。2007年美籍華人總數有3,538,407人[1],占亞裔美國人口的23.3%,美國總人口的1.2%,高於其他亞裔在美國所佔的比例。

最著名的美籍華人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其他著名人士還有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朱棣文,政治人物吳仙標、駱家輝、趙小蘭,趙美心、律師邱彰、藝術家李小龍、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

美國華人過去200年來,深受美國白人的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亞州議會於2009年、美國參議院於2011年,正式向美國華人為歷史的排華法案道歉[4][5]

在法律上,中美尚未簽署引渡條例,因此若在中國境內犯罪後逃匿美國,實現司法正義可能受阻[6]

根據2005年美國平等僱用委員會(EEOC)的調查,華人在職場上受到歧視的比例為31%,比黑人的26%更高,但較少有人以訴訟方式解決問題[7]

趙美心是排華法案道歉取得勝利的功臣之一。 2009年趙美心又創下新歷史,她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女性國會議員。她在多位僑團代表的建議下起草了要求美國政府就1882年的《排華法案》表示道歉的提案(H.Res.683)。但H.Res.683提案的國會之路並不平坦,在共和黨占多數的國會想要通過一位民主黨代表的提案談何容易。經過趙美心的多方努力和不懈的堅持下,2011年6月18日下午通過對歷史上《排華法案》表示歉意的法案。對於歷史上飽受屈辱的美國華人而言,此舉頗具歷史性意義。這是在美華人和美國主流人士的共同努力,終於在18日成為現實,隨著眾議院全票表決通過,美國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道歉,美國華人歷史掀開新篇章。

目錄[隱藏]

  • 1 歷史
  • 2 公民身份
  • 3 社會地位和人口統計
  • 4 政治狀態
  • 5 歧視
  • 6 參考文獻
  • 6.1 引用
  • 6.2 書籍
  • 7 外部鏈接
  • 8 參見
  • 歷史[編輯]

    馬里蘭大學的最新研究則將華人進入美國的最早時間鎖定在1785年。那一年,三名中國海員乘「帕拉斯號」(PALLAS)海船,抵達了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歷史上,華人移民美國有數次移民潮。據美國政府記載,首次的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820年左右。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很少。不過,由於移民地區只有少數的中國女性,很多移民都選擇與當地的歐洲移民的女性後裔結婚(包括一些愛爾蘭裔)。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華人移民是舉世聞名,具有四分之三華人血緣的暹羅雙胞胎。

    雪中的華裔鐵路工人, 19世紀

    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孫中山檔案照

    二戰期間一名受訓中的華裔美軍士兵,1942年

    較大的華人移民潮始於1850年代。當時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同時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許多貧困、操粵語台山話和粵語廣州話(即標準粵語)的華人移民從廣東省來到美國修建鐵路。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的生活景況,情願為預付金簽下往美國長期勞動的合同。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著回家。他們的實況就有如「賣豬仔」。

    1868年美國和大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條款規定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8]。此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

    1877年美國加州經濟轉入低迷,出現第一次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其中第一條款規定限制華人到美的人數和年限[9]。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

    第二波華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大量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求學,其中一部分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而成為移民。自1965年起,美國移民局對華裔移民分別予以中國大陸、英屬香港和台灣出生不同的配額。1970年代,台灣經濟漸趨發達,故此類移民於19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這群華人傾向集中在市郊地區,並且遠離市區的唐人街。這些華人說帶有家鄉口音的普通話。普通話開始逐漸成為美籍華人社會的通用語

    公民身份[編輯]

    按照「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Fourteenth Amendment)和1898年美國最高法庭對「美國訴黃金德案」(1898 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的判決,任何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皆是美國公民。歸入美國籍時,移民並不需要放棄原有的國籍。[10]

    社會地位和人口統計[編輯]

    布魯克林華埠,紐約

    美國華人較多的州:

  • 加利福尼亞州
  • 紐約州
  • 夏威夷州
  • 麻塞諸塞州
  • 馬里蘭州
  • 新澤西州
  • 德克薩斯州
  • 伊利諾伊州
  • 華盛頓州
  • 傳統意義上的美國華人大多聚居於州內大城市的唐人街,與同鄉一起生活。但是也有例外。參見後唐人街 有大量華人的美國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西雅圖、和波特蘭。從1960到1970年代,這些城市大多有唐人街,新舊住有移民。在一些地區,美籍華人和其他亞裔群體保持密切聯繫,特別是美籍越南人。這些聯繫是有幫助的,事實上許多美籍越南人在人種上是海外華人,因此大部分華裔美籍越南人並不將自己歸入美籍越南人。

    除了大城市,小部分美籍華人散居遍及美國的鄉村小鎮,特別是一些大學城。2000年,美籍華人佔加州人口接近3%,東北部佔超過1%。在夏威夷這個歷史上亞裔比重較高的州,占接近10%。

    整體上,美籍華人由於移民繼續高速增長,而平均出生率低於美國白人,人口相對迅速老化。近年來,從中國收養小孩,尤其是女孩,也增加了美籍華人的數量,儘管大部分收養者是白人父母。

    美籍華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很廣泛。儘管許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華裔是貧窮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人士住在諸如庫珀蒂諾、帕羅奧多、奇諾崗、鑽石吧、聖馬利諾這樣的地方。上層和下層華人的社會地位區別很大。下層華人常常被上層歧視,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例如在聖蓋博山谷,儘管蒙特利公園和聖馬利諾兩座城市都是美籍華人社區,地理上彼此靠近,卻被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收入差異區別開。

    政治狀態[編輯]

    美國勞工部部長趙小蘭(Elaine Chao)是第一位在美國聯邦內閣供職的美籍華人。她也是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美國女性和第二位亞裔美國人。

    美籍華人的社群組織頗為複雜,與世代、籍貫、社會經濟水平等因素皆有關係,而對於台海兩岸的政治立場更是多元:有積極支援或敵視某一方的,也有漠不關心的。因此,美籍華人並沒有統一的政治團體或政治觀點。

    第二代美籍華人,即美國出生華人,又稱作ABC(American Born Chinese),通常被視為比較具有異國情調。

    歧視[編輯]

    近年有兩宗事件刺激了美籍華人和美籍亞裔人,尤其是1982年美國出生華人陳果仁被白種汽車工人謀殺事件;以及1999年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文和因未經證實的行為被指控為間諜事件,不少人認為他們兩位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美籍華人和所有海外華人一樣,一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資產階級叛國者。在美國有親屬的中國公民,遭受到特別的猜疑與監視。直到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態度才得以徹底改變。美籍華人逐漸被視為商業與專業技術的來源,他們的投資有助於中國的經濟及其他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編輯]引用[編輯]

    1. ^ 1.0 1.1 Selected Population Profil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8-09-29].
    2. ^ Chinese American.
    3. ^ List of U.S. cities with significant Chinese American populations.
    4. ^ California Apologizes to Chinese Americans.
    5. ^ Senate Apologizes to Chinese for Past Discrimination.
    6. ^ Extradition_law_in_the_United_States
    7. ^ Joyce, Amy. Dec. 9, 2005. 「The Bias Breakdown.」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June 17, 2008.
    8. ^ 梁啟超《記華工禁約》《飲冰室合集·專集》二十二
    9. ^ 同上
    10. ^ U.S. State Department

    書籍[編輯]

  •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ir Immigrant Parents: Conflict, Identity, and Values, May Pao-May Tung, Haworth Press, 2000, paperback, 112 pages, ISBN 0789010569
  • Chinese Americans: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Dusanka Miscevic and Peter Kwong, 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 2000, hardcover, 240 pages, ISBN 0-88363-128-8
  • Compelled To Excel: 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Vivian S. Loui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aperback, 272 pages, ISBN 080474985x
  • 張純如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Viking, 2003, hardcover, 496 pages, ISBN 0-670-03123-2
  • Being Chinese,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Shehong Ch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ISBN 0252027361 electronic book
  • On Gold Mountain: The One-Hundred-Year Odyssey of My Chinese-American Family, Lisa See, 1996. ISBN 0679768521 Program Exhibition based on book from Smithsonian Asian Pacific American Program
  • 外部鏈接[編輯]

  • 美籍華人組織(英文)
  • 美國華人歷史學會(英文)
  • The Asians in America Project - 美籍華人組織目錄(英文)
  • "Paper Son" - 一個在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時,美籍華人赴美的故事(英文)
  • Becoming American: 華人經歷(英文)
  • 美籍華人對橫貫大陸的鐵路的貢獻(英文)
  • 參見[編輯]

  • 美國人口
  • 台灣裔美國人
  • 加拿大華人
  • 1421理論
  • [顯示]

  • 華人分布地區

    [顯示]

  • 亞裔美國人

    推薦閱讀:

    在加拿大華人移民公司上3天班的經歷
    賭五毛錢!大部分澳洲華人,都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些垃圾!是時候科普一下了...
    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融入澳大利亞的華人

    TAG:華人 | 美籍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