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五集
第二十五集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佛在《大涅槃經》上講四種顛倒,講解脫非佛法、涅槃非佛法、智慧非佛法,涅槃、解脫、智慧全體並現是為佛法,如是說亦為邪見。所以佛無有言說,但為引導眾生故,作種種呵護提攜,拔眾生知見之因緣,使眾生入清凈覺海,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眾生各個著,總要執一個東西,著一個東西,再好的東西,一著一染,已經非佛法究竟教化了,非利益真實所在了。
凈土法門直接得很,象密教所說的教化次第有相似之處,和禪宗大德所說也有相似之處:捨棄今生一切受覺、一切運作、一切理解,但作歸命,但作出離。善導大師在他的五部九卷處把它寫得更為直接,像那個白道喻,就是不可止步、不可住,住即亡,直接得很,極為直接。這樣的話,非識得佛法究竟利益者不能言說。
最近看了一篇記載有關岡波巴故事的小冊子,看到密教大手印的加持因緣,與我們漢地禪宗和凈土法門的這種說法都是同出一轍,雖然語言各有差異,但內容都是一樣的。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我們能把這四病看清楚嗎?現在的人多以病為法,雖也有佛法相似處,或者少份佛法。但這裡是以究竟圓覺而發明的,所以呵斥這種病。
密勒日巴尊者有呵斥四種空性的因緣,說若人妄執空,依空為消除煩惱因緣,是為一病;妄執有空,以為一切皆空不可得,是為一病。說四種病,但那都是除學佛的善巧處,但要一執著,亦稱為病。這是以究竟覺來發明的。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在我們末世眾生心地來說,很難跳出這四種病,能不能?久習也可以有善巧。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因為佛的戒律是沒有人情的,佛的戒律是沒有取捨的,但有隨順。所以戒律就是汝等大師!什麼叫善友呢?能行持戒、宣化戒、護持戒者,都可以作善友,這是決定無疑的。不是自以為是,它是護持戒、讚歎於戒、歸命於戒、供養於戒。這個地方跟炫耀自己、護持自己不一樣,跟驕慢不一樣,差距極大、極大。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
我們於佛法欲得利益,不斷驕慢,根本沒法學習佛法。很多人以驕慢心、以染著心來學佛法,根本得不到利益,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實際我們每時每刻的生命都在浪費之中,你不能運用就是浪費生命,沒啥好說的。佛這樣勸化,亦是為了使我們發起利益罷了。
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
大家做念佛之人、或者行持之人,顧不得它了。好比讓你每天念十萬、或十五萬南無阿彌陀佛,讓你舉心動念的因緣都沒有,只有在念這個佛,就是逼你的時間,逆順境界你連看的時間都沒有。你就一個事,我要念佛,我要把這佛號念完,那這個逆順境界,就不會隨順它了,久久地這種熏習,自然地就會超越。所以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念佛的方法是最為簡單的,在密教中以真言的行持比較多,或者以結手印作觀想、念真言來相應比較多,其實是一樣的。念佛法門但依大量的念誦為方便,特別方便!歷代祖師都是這麼教我們的,雖然這不是究竟教誨,但也是極方便的善巧教誨,極容易下手,極容易相應。現在人視之為小法,不知這是無上教誨,看似簡單,甚為難聞,甚為難遇啊!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
阿彌陀佛在因地教導我們,視一切眾生視若自己,視一切眾生若父母,視一切眾生視若一子。我們可以看自己的舉心動念用在何處?許多不學佛的人跟我都這麼講的,他感到現在所謂學佛的人比不學佛的人要自私得多,我說也不能一概而論,但現在許多學佛的人是不明佛法,執著得比以前還要強烈一些,讓人看到比一般人還要自私。
許多人說不要耽誤我這個、不要耽誤我那個,排斥別人,其實這都不是佛法。你可以隨順他,但不妨礙自己修持的,一切處不作取捨,不妨隨順,沒有什麼,傷害不了利益的。
如是修持,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
說明不得成道的因由,我們阿賴耶識這些種子堆得滿滿的。
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這簡單得很,說這個四病也不需要用其它方法出離。你視怨家如父母一樣,就可以出離!
過去我聽過一法師也講過這個故事,我們漢地有一個大德,他嗔恨心特別地大,他有一個特別不能饒恕的人,就是出家了也不能饒恕這個人。遇到一個善知識就給他說,你要想修法成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把這個冤家的像放在那兒,每天去禮拜、誦經回施他、讚歎他,他說我看見他就起嗔心,聽到他的名字我都咬牙,你還要我拜他?善知識說,你不妨試一試,他也就照做了。開始他一看見他就咬牙,慢慢到後來他這個牙咬不起來,三年以後,看見這像片就歡喜。後來真見到這個冤家了,從心裡喜悅、讚歎,說我這幾年特別想見見你。這冤家還記著仇呢!說你不要給我來這個虛假的。他說的確沒有虛假,後來聽別人說,你不知道,他這幾年都對著你的相片在禮拜,如何如何,對方特別地感激,就去找他說你真是個善知識,說我們本來就沒有仇,以前我們那麼好,結個仇也是個虛假的,心裡特別地暢快,以後再看一切人,最仇恨的人都解決了,一切人的仇恨也就不可得了。
這個方法在藏地運用還是比較多的。實際許多方法並不複雜,一法入手,以一個小事情入手,能把它搞真,一真全真,法界全體;一假全假,亦復如是!
觀彼怨家,如己父母
現在人不但不能視己怨家如己父母,唯恐不離怨家,許多學佛人都是這樣,親的親到那樣子,恨的恨到那樣子。我經常聽到人這麼說,說這個人我可以饒恕,那個人不能饒恕!這根本都不是學佛的人,都是外道,混入佛法之中。佛法沒有這樣的教誨,佛法打脫親疏,打脫差別,這樣自然就消除種種病患、種種執著,拔生死之根。
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這個地方我們真是要反覆地善思惟。佛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我們多解釋一句話都是多餘的,佛講的法是最直接的了。大家加持我們讀一讀罷了!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不是讓我們自己發的,還是佛引導我們發的,你信得及這個那你真知道什麼叫佛教了。佛教不是你的教誨。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你把這句話拿得起,用得起,邪見永遠不能與你相應,正見永遠隨身。《金剛經》說的是這個話,文殊師利菩薩發的願是這個話。阿彌陀佛發的願是這個話:設我成等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他不說,誰聞我的名號,哪個人聞我的名號,哪個人往生我的國土,沒有這麼說。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他的號就是光明遍照,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接度一切。跟這個願言是等無差別的,十方諸佛種種宣化,根本無差別!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我能令嗎?是依佛威德能令!何以故?佛是成就者故,佛是真實語者故。所以說,依順佛語,能令眾生入無餘涅槃,是為眾生得度,何以故?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這就跟《金剛經》那兩句話「云何安住、云何降服其心?我令無量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度」相應,與這話是同出一轍。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與《金剛經》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名菩薩,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名見佛」,這樣的話都是等無差別的。這不是話,這是法;這不是法,這是真實的利益;這不是利益,是我們的本性。這個地方是無作起的,這個地方是大海。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凈。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佛在這個地方講得很明確,要遠離二乘,要消除這四病,這四種病是二乘說法。因為這是從大圓滿的覺中說出來的法益光明,呵斥一切過失。
親近無驕慢,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遇這樣的善知識,一切處、一切時作真心供養,常生稀有之心,如佛住世無疑。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凈,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
諸佛的戒律,尤其出家人的戒律,都是治有漏。有漏就是有人我相,無漏就是無人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為持戒?清凈心不取四相,是名持戒者,是為持律儀者。
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希望大家下去後,不要說閑雜之話,能在《圓覺經》上思惟、思惟,或者談論一下,能迅速得增上的利益。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前面我們已經把十位菩薩於世尊前,與我們末世修行眾生髮起啟問,釋迦佛作種種回答的文字進行了讀誦,我們這是一種讀誦方法,不是什麼講經。讀誦文字能不能啟迪我們?一個人讀誦與大家在一起讀誦差別還是很大很大的,它有一種相互的語言的啟迪,自己看和大眾看還是有差別的,聽別人讀和自己讀還是有差別的。大家有這個這麼好的共同學習的機會,的確是很難得、很難得的!切莫把文字當作是一種機械的,或者說沒有生命的教化。
這個文字是描述十二圓覺菩薩與無量菩薩、十萬大眾,釋迦佛宣化這個道場的全體的描述,這個描述不能作描述想,要作法會想,真實教化想,親臨世尊想,那這樣的教化利益的的確確能迅速地得見。要是沒有這樣的發起,那麼我們會失之交臂,與大的法益不能現前當下來啟用它。
我們現前這一念,不管是凡夫、不管是賢聖,最為尊貴,現前這一刻最為稀有絕待,現前這一念最易發生所謂地自在、無明、或者是顛倒。這一念可以說我們有掌握的因緣,有運用的因緣。
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現前;現前一念,念念在流失,念念本來是無住的,若我們能發起利益,這一念的啟發可以橫斷三世,圓用圓起;那麼這一念真實,過去未來都可以全體真實;一念虛妄,也可能是流轉於未來際,不能知曉。所以說這一念極為重要,是學佛下手最方便的地方。
《圓覺經》,乃至一切了義教,基本上都是從我們現前之一念,這一念決定運作發起的給予。印祖反覆地提示我們:佛法從恭敬中學,從恭敬中修,從恭敬中得!這恭敬就是現前一念的真實歸依,現前一念的真實發起,現前一念的真實啟用,現前一念的真實歸命。現前一念往往歸命不了,運用不了,在無明業流中,念念流失,念念若作無益的執著,念念若作無明的執著,善的執著、惡的執著。種種執著的差別,有意識、無意識都在這種無明業流中無有休止地喪失自己寶貴的生命。
佛法要是沒有覺受——所謂的現前利益,那大家還是不喜學佛的。現前覺受,是現前一念啟發。你說那等以後再有利益,那是自欺之處,要先種個因,這個地方是對佛法的輕蔑之處,是不了義之教。
你說我等以後再來解脫、方便,再來入大智海中,再生所謂地清凈,再生所謂地虔誠,那你就會喪失現前的真實,未來也只是種個虛假的因。為什麼呢?現在一念都是絕待的,丟失就不會再來。這麼把它看得珍貴、絕待、稀有,那我們就能發起生命每一時刻的極珍貴的運用。
過去的祖師啟教我們,說念佛方法別無其它善巧,但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時時刻刻作臨終想,那世間的一切貪慾、一切分別皆不能作追憶因緣,唯有發起最尊貴的珍惜與運用,真心歸命,真心依靠於法,運用於所謂地南無這個歸命之處。過去祖師所講的的確都是肺腑之言。
我們現在對自己生命的這種認識,往往認識不到這地方,多行放逸、懈怠。我們大家可以審視自己的作業,若不如是,我們學著圓覺,圓覺性不能啟用,不動法性不能啟用,光明平等的真正智慧不能現前,反而把它推到一個所謂地旋轉流變中,真是太可惜了!
十二、圓覺菩薩啟教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我們讀誦這樣的文字,也是啟發我們自己的圓覺性,哪一個能自覺覺他、圓滿地回施、圓滿地運用、普通地運用、橫斷三際的運用,也就所謂的圓覺菩薩!是哪一人?是哪一士呢?他沒有定說。
佛法活活潑潑、廣廣大大的,的確是大大方方的,含攝一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份——都有圓覺之份、都有自覺覺他之份、都有成就之份,切莫把自己開除在這個圓覺菩薩之外。你能不能與圓覺菩薩相應,是不是能從大眾中起來,站立起來,我們自己可以看自己的作業。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令者,必定、決定、無疑的這種教化,一入耳根,永為道種,這是決定的!就佛本意來說,是啟發我們當下的全體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因為圓覺菩薩就是所謂真正徹悟一切教化本源之勇猛者,所以「已得開悟」!那在會的我等今者是否已得開悟呢?能了曉這種教化利益並來運用它呢?自己可以審視自己。若不得利益應生慚愧想,切莫作其它因緣。若不如是,我們學佛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
我感覺到重法——就是學佛的機會逐漸地熾盛,運用法的因緣、機遇逐漸地多,乃至一直歸到所謂圓滿運用中。我們真的運用不起來應生慚愧想、羞愧想。末世眾生多是無慚無愧,不得法益,認為自己生命還長還久,機遇很多,不是!學法的因緣都很薄,墮落的因緣都很足,是名末法!
過去的老修行一到春節這一天晚上,或者是三十晚上,大家因為未了生死,相互見面會痛哭流涕。無始無明不能破除,不能心地廣大,真正安住不動,慚愧得無地自容,不能見人。
你審視你學佛是不是有這種緊迫感,若沒有這種緊迫感,學法欲發生大利極難、極難,沒有動力故。這種極端的自尊,意味著迅速能使我們成就,我們寶貴的生命太迅速了,一瞬間就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太短暫、太短暫了。的確,人命過於山水,這感受特彆強烈。
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
這可能是啟發我們。
云何安居,
安居二字是在印度許多教門中都運用的名詞,它不單是佛教,過去外道沙門也作安居因緣。佛在世之時,最初都是賢聖之僧,頭十二年大家都無事相安,聞佛說法即證聖果,所謂地一缽之食,恬淡護命,沒有什麼多餘的事情,也沒有其它的言辭。後來僧團擴大,出家的人漸漸地多了,凡夫僧也就多一些,到處遊走、遊動,乃至到雨季也到處走動,這令外道譏嫌說,釋子沙門何以得正見、何以修正道?不愛惜種種生命,如是雨季三月,多有生草,多有生命遭遇塗炭,就招種種譏嫌。
釋迦佛依種種因緣就制定夏三月安居,敕令諸比丘或者說出家五眾,於三月中精勤行持,以出離生死壓迫,趣於所謂聖道之果。安居的利益是很多的,在家人也可以有個了解。到夏三月人心性浮躁,在這個時間人的智慧力、慾望力、作業力都達到一個頂峰。因為天地之間的這種氣息特別地活潑、熾熱,生機特別地強,都表現到一種極端,按我們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達到太陽之狀態。許多作為很難自製,這是個過失最多的時候。
釋迦佛制定這三個月為安居的因緣,使我們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之中安心辦道,於一個方法或一個學習因緣能具體地、條理地來學習、修證、修行或者運用,或者享受這種法益。過去的出家人,現在南傳佛教的出家人不安居還是白衣,不是出家人。安居就是沙門的生活,就是出家人的生活。不安居就不是出家人,講得很簡單,叫無歲。
現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已經走到一個邊緣地帶了,我經常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問法,大家包括居士不知道什麼叫作佛教、什麼叫作僧人、不知道什麼叫如法、什麼叫非法,大家以非法為法。認為放焰口、到處走動、建寺院這都是僧人的事情,當然這也是僧人的事情的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出家人的本份就是學習戒律、安居、自恣、布薩、誦戒、羯摩、傳戒、說法、修持,這是更重要的。像建設寺院或者是一些其它的經懺之事,這都是一些方便的因緣。不是不可做,也可以隨順做一些,但最主要、最主要的本份不能丟。
這個地方講安居是給七眾講的,提醒一下。
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
三種凈觀就是所謂地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若佛不開顯,不給予我們教化,一切眾生包括菩薩、賢聖在此處如聾如盲。
推薦閱讀:
※圓覺經》略講 (二十五)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集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八集
※《圓覺經》述要(下)
TAG:圓覺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