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己之力,遍訪中國歷代藏書樓,除了韋力,也沒誰了
2017年4月13日下午5時
由綠茶書情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集團大地出版社出版的
著名藏書家韋力先生新作
《書樓覓蹤》
在布衣書局和孔夫子舊書網同步上線
當晚,孔夫子網400套售罄
布衣書局微店和網站合計銷售超過500套
這套價格高達298元的三大卷作品
沒想到得到如此多愛書人的青睞
本輪銷售為布衣書局定製版
16開布面精裝函套
(普通版為紙面函套)
每套上卷黏貼一枚
古籍書牌圖案藏書票
韋力先生簽名並鈐蓋自用閑章一枚
韋力先生近些年著作頻出
寫作速度之快讓人吃驚
「芝蘭齋」公號每日原創更新
幾個系列作品交替登場
書樓、書廠、書房、書店、書物等等
已成為最重要、最專業的古籍類公號之一
十幾年前,韋力就開始在全國範圍
尋訪歷代藏書樓
並於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書樓尋蹤》一書
該書系第一部系統實地考察藏書樓的專著
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沒有停止尋訪的腳步
並將尋訪之旅範圍不段擴大
從尋訪藏書樓到藏書家之墓
再到歷代宗教人士、歷代詩人詞人
歷代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
這是要以一己之力
實現中國人文尋訪之旅的節奏
事實上,他就是這麼任性地幹了
而且,一訪就是那麼多年
直至三年前
他在河南尋訪時
在深山裡被功德碑砸斷了腿
截肢後這些年出訪的少了
多年來尋訪積累的筆記和材料
讓他「井噴式寫作」
幾個系列同步進行
一年好幾本書的出版速度
也許這是人在面對生死臨界後的
一種頓悟 一份收穫
今天給大家分享
《書樓覓蹤》韋力自序
致敬歷代藏書家
從中可看出韋力對藏書的感情
對歷代藏書家的致敬
也可見他幾十年執著於古籍收藏的
精神源頭
致敬歷代藏書家
——《書樓覓蹤》自序
文|韋力
私家藏書始於何時,我未曾讀到過確切說法,我所訪得者,以時間論,二酉洞的年代似乎最為久遠,是在遙遠的秦代。有人會說,這不算私家藏書樓,但我不同意這種判斷。如果說二酉洞不能算私家藏書樓的話,那它應該算什麼呢?首先,它不是官府藏書,因為這些書是那個時代的大儒伏生偷藏的。第二,這個洞即便不是伏生挖成的,至少也是他發現的,這樣說來,該洞的所有權,或者發現權也同樣不歸官府,否則的話,伏生費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藏起來的這些書,也早就變成了劫灰。你看,書是伏生所有,洞是伏生所發現,那裡面的藏書如果說不屬私家,我就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歸類了。這正如孔子所言「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所以我把二酉洞算作伏生的藏書樓,也就等於說,我把二酉洞視為中國已知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因此,我在此慎重聲明,我訪得該洞,就等於訪得了中國私家藏書樓的源頭。
伏生之後,中國到底出了多少位藏書家,這一點還真的不好說,當然,我知道怎樣找出搪塞的借口。比如說,首先要弄清楚,藏書家這個專用名詞的外延和內涵,也就是說,在數量上,藏到多少才算是藏書家,有怎樣的質量才算是藏書家,等等。民國時期,周今覺僅藏了一個郵票四方聯——當然這是孤品——就被當時的人稱作中國的郵票大王。若以此類推,某人僅藏了一部書,比如一部唐版書,當然曾國藩當年就說過「世人何曾見唐版」,其實我就是說個「假如」,如果不讓這麼假如的話,那就換個次一級的。比如某人藏了一部宋版書,並且這部宋版書是近千年來的孤本,名氣極大,那麼,僅擁有這麼一部書的人算不算藏書家?其實這個答案無論是算與不算,都會遭到反詰:你憑什麼下這個結論?誰授權你來給藏書家下一個嚴格的定義?但如果沒有定義,那麼關於藏書家數量的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還是這句話,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多少位藏書家?答案就是:我不知道。
范鳳書先生專研中國私家藏書史,他在《中國私家藏書概述》中統計出全國著名的藏書家有4715位,范先生在「藏書家」之前加了一個限定詞,那就是「著名」。既然把藏書家進行了兩分法,著名的統計出來了,那非著名的有多少呢?文中沒有說。既然是這種情形,那麼這些有成就的「非著名藏書家」,肯定沒被范先生統計在內,更何況范鳳書先生並沒有說出著名與非著名之間有著怎樣的界定。如此說來,中國藏書家的數量也只能是一個模糊概念了。
就算按照范先生的4715位著名藏書家來說,我若把這個數字作為自己的尋訪目標,那藏書樓的尋訪就會與那個著名的電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似了。您算算,即使我每天找一個,並且每一個都能有結果,那我也要假日無休地跑上十幾年。好在,這只是個理論數據,因為中國的歷史已經在大廚的炒勺里不知道翻過多少遍了,無論多少著名與非著名的私家藏書樓,到了我開始尋訪的時代,所余已經不足十分之一。
我的書樓尋訪,確實下了很大氣力,為此也收到了不少讚譽之聲,但這種誇獎的聲音,還是沒能完全滿足我的虛榮,因為它們未曾撓到我的癢處。沒有人說我的這些尋訪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田野調查,而這種方式頗類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倡的兩重證據法,至少我覺得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是歷史上第一次系統調查中國古代藏書樓現況。我用了這麼一堆的限定詞,原因就是古代訪藏書樓者也一定有前輩在,可惜這方面的記錄少有留存,即便有人在我之前進行了這項工作,他也絕沒像我這樣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做撒網式調查,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靠一己之力,基本上調查清楚了古代藏書樓現存狀況。
從這項調查的一開始,我就低估了它的難度,原因是我在此之前把功夫重點用在了查找資料方面,把史料上的記載當成了一種現實存在。更何況,我所查得的藏書樓史料,也不過就是概念模糊的蛛絲馬跡,而對於樓的實際情況,大多所記都語焉不詳,除了一些極其有名的藏書樓——比如天一閣,很少有文獻詳細記載藏書樓的具體位置。雖然到了近現代,關於藏書樓的專著時有面世,但也同樣如此,還是很少會提到某樓具體位置所在,就更不用說該樓的存廢。這正檢驗了那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尋訪藏書樓的實際困難,遠超自己所料。
而困難的種數之多,幾乎難以略記,但我這人也有個怪癖。「愛是越挫越勇,愛要肯定執著。」本著這種精神,我在十幾年前就下了五年的氣力,總計找到了一百餘座藏書樓,而後在雜誌上連載,再後來經過徐雁先生的幫助,結集為《書樓尋蹤》,該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實地考察藏書樓的專著。不過我要在此慎重聲明,尋訪藏書樓的先行,是徐雁先生,我是踏著他的足跡把這件事進行到底者。
而今信息的來源大為豐富,相關著作時有面世,網路搜索更為發達,各地的書友相識者也越來越多,還有一項便利,那就是飛速發展的高鐵。我把這些便利條件綜合利用起來,加上以往的經驗,費時三四年,又在全國範圍內探尋古代人文遺迹,總計尋得近兩千處,古代私家藏書樓佔了其中的百分之十,而後將這些書樓的尋訪過程,加上史料,寫成了一篇篇的尋訪記,組成了這部書。
當然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講個意義,那麼尋訪古代私家藏書樓的意義在哪裡呢?鄭偉章先生的宏著《文獻家通考》是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在該書的前言中鄭先生有這樣的一段話:
中國數千年文明之發展,在在離不開書籍!歷史是一條長河,任何個人不過是長河中的一個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輪在長河上由古駛至今,還要駛向永遠。它,就是書籍!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書籍的民族,故歷史上文獻家輩出,代不乏人。聚書、抄書、校書、刻書、輯書、編目、題識等活動,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文壇上重要歷史活動內容。
我覺得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藏書家所做出的歷史貢獻,而我的尋訪,也正是要表現出我對這些藏書家的崇敬之情,讓我自己以及這個社會上的愛書人永遠銘記,正是因為有歷代藏書家的存在,才使我們得以了解我們民族歷史的燦爛與輝煌。
書樓的尋訪,也讓我有著多方面的收穫。這個收穫首先是使我在地理概念上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出來中國古代文化的集中與分散。我所找到的書樓,幾乎四分之三都處在江浙一帶,這一帶再擴大一點兒範圍來說,那就是中國的江南地區,自宋代之後,這一帶成為中國人文薈萃之地,雖然元明清三代皇家政權都建立於北方,但這並不影響江南文化的繼續繁榮。當年東北的王爾烈作為主考官前往南方地區開展工作,江南的學子對於來一位北方高寒地區的主考官頗有不滿,於是在他的門楣上寫了句「千山千水千才子」,言外之意,真正的文化在這裡。而作為主考官的王爾烈,當然毫不示弱,他對了下聯「一天一地一聖人」,這裡的「聖人」當然指的是皇帝,其潛台詞,就是你江南有再多的才子,也還是歸北方的一位皇帝來管。然而機智終歸只是機智,事實依然是藏書之事,南方遠勝北方,而書樓的尋訪也是如此。
我的另一個所得,是尋訪過程中交到很多朋友,雖然這些朋友大多數是我在此之前就相熟者,但是,「出門靠朋友」這句古訓,給我的尋訪帶來了許多的便利。比如蘇州的馬驥先生,他為了帶我探訪遺迹所動用的關係,以及為此所付出的,都可謂費盡心力;而黃艦先生,在嗓子說不出話的情況下,依然陪我去鄉下尋找;江澄波老先生為了能夠告訴我一個確切的地址,竟然在凌晨先行探訪一遍;薛冰先生為了我的尋訪,到處打電話落實地址;朱旗先生為了讓我省些跑腿的氣力,幾次為我安排司機;而范笑我先生,我前往打擾多次,他每次都不厭其煩地替我安排各種細節;勵雙傑和童銀舫先生,則專程開車送我到另一個地區去探訪;胡關妙先生也是為了讓我少跑路,竟然從幾百千米外開車來接我前往另一地;盧平先生會很細心地安排好各方面的細節;陳琦先生為了讓我得到滿意的答案,竟然找到了多位藏書家的後人;另外還有府軍、顧正坤、付國君等太多的朋友,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事非經過不知難,我自己在尋訪途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大多數都是在友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克服,每念及此,我都會心存感謝,在此,我向那些對我提供過幫助的朋友們,鄭重地說一聲謝謝。
本書因為是邊訪邊寫,所以在體例方面,有時考慮得並不完整,而後經商凝瑤女士之建議,本書的編排方式有所調整。比如我原本將各個藏書樓按照時代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列,在她的建議下,我改為按照地區排列,這種排列方式,更能夠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藏書樓所集中的地區,為讀者提供了文字之外的重要資訊。而在每個地區之內,商女士建議,按照每個樓主的生年進行排序,她的這些建議我都一一採納。但也鄭重聲明,因為文章是陸續寫成的,所以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而這方面的文責,我當然要自負。這些書樓尋訪之文,曾有部分發在微信公眾號上,也得到了多位讀者的厚愛,給我指出了不少筆誤,我在此也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裝幀及藏書票設計|段旭
—END—
出版機構或作者來信來稿請發greentea@188.com
綠茶書情|閱讀需要分享
ID:greenteabooklist
綠茶書情|文藝連萌成員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推薦閱讀:
※文化經典:中國古今茶對聯【珍藏版】
※中國各個省蛇的分布
※ 2016年乘用車銷量超2400萬輛 中國品牌首次超過千萬輛
※茶,上茶,上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的大臣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跪拜帝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