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做佛的學生,不是改變他的宗教

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做佛的學生,

不是改變他的宗教

前天,澳洲有一位居士,澳洲人,前天在這裡也聽過經,Graeme。他告訴我,他曾經到過台灣,台灣有一位老法師勸他,把基督教徒度成佛教徒,他也接受了,跟我談到這個事情。

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錯了,基督教徒幫助他做一個好的基督教徒,怎麼可以把基督教徒變成佛教徒?你怎麼能夠破壞別人宗教?這個心態觀念都是錯誤的。

但是你叫基督徒作菩薩,行!那好事情。他是基督教徒,甚至於他是牧師,他是神父,他是菩薩,他是佛的化身,這才叫普度一切眾生。

普度眾生,不是叫他改變他的宗教信仰,不是。這樣作法,當然他不能接受,他就錯了。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教是教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任何宗教徒都要接受教育,任何一個人都應當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做佛的學生,不是改變他的宗教。他是上帝的兒女,還是上帝的兒女,上帝兒女也可以做佛的學生,沒有衝突,這樣才好。不能說把上帝兒女拉過來,背叛上帝,那成什麼話?佛教頭一個就講「孝養父母」,你怎麼可以背叛父母?不可以的,這個要懂得。

我講了之後,Graeme聽了點頭,知道應該怎麼做。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大家都懂這兩句,你不曉得這兩句的意思,你怎麼可以破壞世間法?你把別的宗教徒拉到佛教里,這是破壞世間法,我們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們是佛菩薩的學生,決不是一般宗教裡面講的徒眾。

宗教里徒眾,是感情的,感情的結合;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的關係,是智慧、是道義的結合。所以任何一個宗教徒都可以學佛,都可以在佛教裡面拿到學位。佛教的學位:阿羅漢、菩薩、佛陀,是佛教的學位;就像學校的學位一樣,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去念大學,都可以拿到學校的學位,我們也不例外。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裡面就很明顯,勝熱婆羅門,那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是婆羅門教的長老,他在佛教裡面拿到學位,他是法身菩薩,這是從形式上看。實際上我看的,他不是法身菩薩,他是佛陀,比菩薩高,他真正的學位是佛。以一個宗教領袖出現,這正是佛法裡頭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宗教領袖身得度,他就現宗教領袖身;應以基督教身得度,他就現基督教的領袖身,現牧師身;應以天主教身得度,他就現神父身。都是菩薩、都是佛,這才能普度眾生,又不壞世間相,大家才能歡喜接受。

你一定說他那個教不好、不究竟,我這個好,要放棄你這個跟我學,起反感了,要打仗;這不能解決問題,這沒有智慧,這個方法不好。所以佛家講高度智慧,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佛的智慧、善巧。

佛菩薩跟眾生往來四個原則,第一個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世界悉檀」。你跟他接觸,他不歡喜,那個緣就沒有了,要歡喜。要令別人歡喜,你對別人要尊重,對別人要了解才行。

我們去年除夕的溫馨晚會,你們很多同學都參加了,我們就是依四悉檀、四攝法的原則來做。我們邀請了三千八百多貴賓,我們的客人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聚集在一堂大家都很開心、都很歡喜,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定要尊重別人。

特別是對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決定不可以說念佛好,不可以,他不能接受的。可以對他表示非常友好,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然後再問他:你想不想知道佛教是什麼?這是屬於常識。同樣道理,我們也很了解他們的族群,也很了解他的文化,也希望了解他們那個宗教的教義。這是屬於知識,求知,人有求知慾。我們就可以把《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送給他,幫助他,讓他明了佛教,以後怎樣跟佛教徒往來,跟佛教徒友好,跟佛教徒做朋友,這個他就歡迎了。

你要說:你放棄你這個宗教,來作佛教徒。這是我們錯,他沒有錯;他不接受,他沒錯,我們錯了。我們錯了,還說別人沒善根,這什麼話?怎麼講都講不過去,這哪裡講得過去?簡直沒道理。

四悉檀第二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關懷別人,「為人悉檀」。念念要替他著想,他有什麼困難,他需要什麼幫助,如何幫助他得利益,如何幫助他得幸福;物質生活上、精神生活上,這個他們歡喜。

四攝,那是純粹的方法。第一個「布施」,布施就能結緣,你不肯布施,你的緣從哪裡來?一定要修布施。佛把菩薩修學的綱領,六個綱領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最重要的一個綱領。因為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其他的五條,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一個布施,把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全部包括在其中。

所以學菩薩,從初學一直到成佛,他修的什麼?布施波羅蜜而已,沒有別的方法。我們對於一切眾生,布施排在第一,一定要認真的去學習。第二個「愛語」,愛語是跟他交談,是真誠的愛心,愛護他,這叫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不是說好聽的話,關懷他的話,愛護他的話。第三個「利行」,我們的行為對他決定是有利益的,人家怎麼會不接受?怎麼會不歡喜?第四個「同事」,這就更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多元文化是現代社會上說的,在我們應該怎麼說法?「大方廣佛華嚴」的落實。

一定要懂得這個原則,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不同的宗教是異,不同的族群是異,同是什麼?同有愛心,同有智慧,同有善巧,同有方便。所以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不妨礙異,異也不妨礙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怎麼不皆大歡喜?

所以我們常常犯錯,做錯了,都以為我們要把別人變成我們,要去同化他,這個觀念錯誤。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我們一定要放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個念頭,要放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佔有的念頭,你才能入諸佛如來的嘉年華會。你還有意思去控制別人,佔有一切事物,你永遠是六道凡夫,你入不了佛的境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看看佛,為什麼那麼多不同的族群,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這個世界上族群不多,天天打架,現在中東又生事,又再打了。這是什麼?沒有智慧。他一打仗,使我想起了釋迦牟尼佛,佛高明。他們為什麼打仗?為了種族糾紛,也為了宗教信仰。打仗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

所以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他可以繼承王位。他到世間來,他想到一個問題,度眾生,為一切眾生造福,為一切眾生解決困難問題;這是他的大慈大悲。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政治做不到,所以他捨棄王位。武力也做不到;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傳記》裡面讀到,佛的武藝高強,他可以作將軍,他可以作元帥,但是他想到武力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什麼將軍、元帥,他也放棄了,不幹了。經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托缽,一分錢不要。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什麼方法能解決問題?教學。所以他去做一個義務,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他要搞這麼一個身分來干這個事業,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是我最近覺悟的,是被他們打仗一下打覺悟了。

所以細心去觀察,我們要學佛,一定要用教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宗、教何以不能解決?他只有宗,沒有教,所以他不能解決。這是我在澳洲,給宗教會議裡面那些宗教領袖提到的,只有宗,沒有教,不行。現在一定要有教,教學才能解決問題。如何我們現在講教,要來整合,教雖然不一樣,內容不相同,我們依據的經論不一樣,但是我們必須有共同的目標,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在這個地球上共存共榮,和睦相處,能夠建立這個共識,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繁榮興旺就有希望。消除一切天災人禍,要靠教學。

所以《禮記》「學記」裡面,所提到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高明!那是真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夠說得出來的。唯有教學,能夠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

——《大乘無量壽經(第四十三集)/凈空法師》 [摘錄節要]

1999/3/2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43

那個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不相信佛法,你就可以讚歎基督教,讓他好好的學,幫助他升天,這才是對的。千萬不能說那是邪教,你這麼一說激起他的反感,給與他毀謗三寶的增上緣,他本來不毀謗三寶的,你說他是邪教,他說你佛法也是魔鬼,你讓他造毀謗三寶的罪業,你讓他墮阿鼻地獄,誰叫他墮的?某某人叫我墮的,你也脫不了關係。你要反過頭來讚歎他,激發他自己的良知良能,我們罵佛教是魔鬼,佛教反而稱讚我們上帝,這一想想,我們度量太小,人家心量太大了,他能夠改過自新,他能夠敬重三寶,雖然他不皈依,他就不毀謗,他尊重,這對他有利益的。——凈空法師


推薦閱讀:

佛教徒禮拜供養佛菩薩,與外道有何不同?
當體育王子變成佛教徒
清教徒傳道的特點 三:注重經歷實踐
現在許多佛教徒都在「抄經」後「焚燒...」
家庭祭壇:清教徒為什麼教導孩子敬虔?(周畢克)

TAG:宗教 | 學生 | 改變 | 學佛 | 教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