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育兒日記3】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接納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職媽媽。女兒今年五歲,出生於新加坡,在一所國際化的純正蒙特梭利幼兒園就讀。她是一個活潑,愛運動,愛臭美,頗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張的小孩。
「
寫在本期前面的話:
正像前兩篇提到的,這個專欄文章只是記錄了一位普通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及其思考。天下可沒有什麼獨一無二一定正確的育兒觀育兒方法,更不會有什麼可以看了依樣畫葫蘆就能養育好一個孩子的紅寶書,我們生而為人,最有意義的部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同,都絕無僅有,就像那些經過漫長地殼運動形成的天然寶石几乎不可能找到完全一樣的兩顆。
這也表示養育孩子長大的無數細節里每一個媽媽都會有不同的做法,歡迎大家留言,讓彼此借鑒好的做法,避免那些明顯錯誤的認知,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你的分享將會使他人受益,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有一個媽媽憂心的詢問,自己13歲的兒子對著整車人比中指,把博物館的磚挖出來拿著玩,舉著相機對保安叔叔「笑一個笑一個」的拍照等等各種被老師視為問題的行為,如何改變老師的看法。說實話,幾乎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溺愛他的長輩,或者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幾乎是顛仆不破的至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及時的建立和教會孩子應遵守的規則和界限,到他們長大才指責孩子太熊也許並不公平,從前挖的坑肯定得自己日後填上。就像栽花種樹,最開始的時候總是需要照顧的周到一點澆多少水防什麼蟲子,到了一定程度就不需要花費太多心血可以等著翹腳賞花觀景一樣,養育孩子也是這個理兒,這就是為什麼我自己不介意在孩子小的時候多花那麼一點心力陪伴養育,打一個稍微堅實一點的基礎。
也有一個很用心的爸爸問,三歲的孩子半夜醒來一定要爸爸抱因為孩子一個人單獨一房睡覺做噩夢醒了害怕,做父親的心軟抱了而且還看到幼兒嘴角「陰謀得逞」的微笑,這位可愛的爸爸因此擔心以後孩子天天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怎麼辦呢。有一些心理學派認為兒童兩歲多的成長主題是獨立意識的萌芽,在這個年齡分房睡有助於兒童獨立人格的養育,尤其在美國,人們很習慣孩子2-3歲就開始分房睡。然而小朋友到3-5歲是很多夢的年紀,這是與他們認知能力的增長相對應的,安撫孩子再慢慢的回到原來單獨睡的規則里並不會因此慣壞孩子。
我們在強調規則的時候需要留一點合適的buffer(緩衝區域),而不是鐵板一塊,偶爾讓孩子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夢想成真得到所要的,表面上規則被打破了但你怎麼知道小朋友不會因此明白凡事要儘力而為多試試那麼一步?就像在我自己家裡,傍晚七點以後不再吃東西,這樣有利於人體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協同調整消化和睡眠功能,也就是說這個規則的建立背景是為了孩子良好的夜間睡眠考慮的。但是偶爾某一個周六女兒看她心愛的動畫片要求吃一點冰淇淋或者其他小食,只要她認真的思考想好理由,表達清楚努力說服大人,我們也會如她所願。養育孩子忌諱隨性而為毫無規則,但也不應該事事成為鐵律,在畫好的界限里給予孩子一點靈活的轉圜餘地,其實也給予了幼小的他們一種重要的「掌控感」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有力量的,這種感受必定能幫助孩子日後獨立面對他們自己的世界。
在以後的文章里會陸陸續續提到我自己如何看待閱讀習慣的培養,個性中韌勁的重要性,適度的規則和界限如何影響一個人,兒童情緒自我管理等等以及我自己如何把這些所思貫徹到所為里。
這一期專欄分享一篇寫於孩子四歲十個月的日記。
」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生活點滴:You are me, and More 孩子像是另一個我,又不僅僅是我】
看完她期盼已久的動畫電影《The Good Dinosaur》,影院燈光亮起的時候媽媽赫然發現小娃淚流滿面。電影開場後,她一直抱著烤玉米薯片和乳酪蘸醬一邊吃一邊盤著小腿兒在她自己的座位津津有味的看著,不時還咯咯傻笑,電影院一大堆小朋友,也沒有平時成人看電影的沉靜。零食吃完了她才磨蹭過來要求坐在媽媽腿上,除了一點驚險的鏡頭她略微緊張外,整個過程可算頗為樂在其中,不知這是為何而無聲落淚,以至於媽媽都沒有發現。媽媽沒有問,只是擦乾她的眼淚抱抱以示安撫。
快到家的路上,「貝啊,這個電影好看不?」,「好看,我還要再看幾遍」,「媽媽剛才好像看到你流眼淚呢?哭了是因為難過嗎?」,「No,I was scared. Because the good dinosaur may not ever see his little friend anymore, they will be seperated"(不,我被嚇到了。因為恐龍可能再也見不到它的小朋友了,他們要被分開了),「小恐龍回到農場跟媽媽和哥哥們團聚,他的小朋友也找到自己的家人,這樣不好嗎?」,她不吭氣,默默的走了幾步才介面「it is good to stay with their own families but it is also sad to be seperated from friends"(和家人團聚是很棒,但要和朋友分開還是很難過).
媽媽心想是不是因為畢業季到了她有好幾個要好的朋友隨父母離開新加坡了,有些則要轉入小學了以後很少再見的機會,因而觸景傷情?於是安慰說「那他們的家只是幾座大山那麼遠,以後想念了仍然可以見面的,也許他的小夥伴願意到農場里玩,他也可以去小夥伴家啊。就像你會邀請Joe到家裡來,你也可以去她家玩」,她仍然默默的上電梯,只是不咸不淡的說「it could be different"(可能會和以前不一樣的)。媽媽於是停下來彎腰平視她的眼睛並且抱抱她,以示理解「you are right, it could be different. I do understand that. But they may have new friends too"(你說得對,可能會和以前不一樣,媽媽理解。但是他們也會有新的朋友).
小娃自小就是一個很重情義的孩子,或者說是對分離情緒感受比較深?這一點跟她娘如出一轍而猶過之。
兩歲多時她看《功夫熊貓》第二集里,小波的媽媽為了躲避孔雀的追殺而把還在襁褓中的小波放到河裡隨波逐流,自己則冒著生命危險去引開追兵。。。小娃看到那處突出爆發出非常難過而慘烈的哭聲,眼淚瞬間崩出,媽媽當時就坐在她身邊陪她看,愣是嚇了一大跳。她一歲多一點爺爺就已經去世了,想來她應該印象不深,但是卻常常對著 iPad 上爺爺的照片叨叨 「I miss grandpa」 (我想爺爺了)。第一次見到姥爺,離開的時刻會得突然掙脫媽媽拉她的手,跑回去拍拍姥爺的手背,以至於姥爺由衷的說「血緣關係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跟著我們已經超過四年半的家政阿姨回菲律賓度假期間她也會時不時的說自己很想念 Mary阿姨,要求跟她視頻聊天。剛滿三歲的那個元月,其實她才上幼兒園一個學期而已,放假一個月後開學第一天在幼兒園門口看到遠處的 Caroline,甩開媽媽拉著她的手,飛奔過去熱切的抱著老師的腰仰著小臉說「Happy new year Caroline「 (新年快樂卡洛琳老師),這種舉動這種說辭沒有人教過,小臉興奮的紅撲撲的蒙了一層淡淡的粉暈,像是見到一個久別的親人,老實說做媽媽的有那麼一瞬間的嫉妒。
一個人重情義,對親近的人有健康的依戀,想來也不是壞事。這是一個人天生的特質吧?媽媽接受你這種重情義,「You are me,and more」。只是人生難免有分離,媽媽希望你能學會 get over it (克服他)而不會歷經太多的悲傷。
我自己也是一個重情義並且非常念舊的人,無論對人對物。以前從蘇黎世出發去布拉格旅行,十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機可是一點不智能,拍照功能很遜。臨到出發去機場的車站才想起把相機忘在辦公室了,只能臨時重新買。電器店隨贈了按照伯爾尼圖騰做的毛絨玩具,一隻小小的淺棕色的直立熊,脖子上系著艷紅色的絲帶。這隻小熊玩具跟著我走南闖北十幾個年頭,在旅行的時候總有它一晃一晃的在隨身的背包外。有一天小熊被洗壞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好像一個見證了我很多人生片刻的老朋友離去了一樣。成長的歲月里重情義和念舊,使人容易受牽絆,我心裡一直不認為它是一種完全無害的個性特質,總是下意識的想克服它擺脫它。瞧著女兒因為看了《The good dinosaur》憂傷的小臉龐,那一刻間我突然接納了自己,it is ok to be that way(這樣也可以的).
幼兒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力量,他們有時候就像天使一樣,heal your soul(治癒你的靈魂),使你改變,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比如說文章開頭提到的規則,我自己是一個相當自律的人,因為制定它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了可執行性,一般我都會要求自己嚴格遵守,大到職業規劃小到為了應付GMAT考試每天想要背400個新單詞,有時候對自己挺狠的。但是一個小小肉肉的嬰兒就有能力使一個已經如此行事多年的人,重新審視自己,變的靈活一點。
每一個孩子,都會繼承父母的某些特質,無論是好的特質還是不夠好的特質,我們其實都能以「You are me, and more"(孩子像是另一個我,又不僅僅是我)的心態對待。
<第3篇完,待續>
推薦閱讀:
※理解波斯納以及我們自己
※【一點資訊】看到兒子越來越像自己,謝霆鋒千般風景都看透,是不是想回家了?
※12星座愛情中因何最缺乏安全感,留些傲嬌和疼愛給自己~~
※?什麼都貴了,唯有命越來越賤,不信你自己看.........!
※正確地對待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