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建制沿革
解放軍的坦克師好像在70年代有13個,但目前知道的裝甲師番號及隸屬如下:
版本一:
第1師————第24集團軍 [北京軍區](軍裁撤後裝1師何處去,無考?說去65軍?)
第2師————第12集團軍 [南京軍區]
第3師————第39集團軍 [瀋陽軍區]
第4師————第16集團軍 [瀋陽軍區]
第5師————第40集團軍 [瀋陽軍區]
第6師————第38集團軍 [北京軍區]
第7師————第65集團軍 [北京軍區](亦可能改做北京藍軍裝甲旅)
第8師————第26集團軍 [濟南軍區]
第9師————第42集團軍 [廣州軍區]
第10師————第1集團軍 [南京軍區]
第11師————第20集團軍[濟南軍區]
第12師————第21集團軍[蘭州軍區]
版本二:
第1裝甲師 配屬65集團軍 北京軍區
第2裝甲師 配屬12集團軍(徐州) 南京軍區
第3裝甲師 配屬39集團軍(四平) 瀋陽軍區
第4裝甲師 配屬21集團軍(張掖) 蘭州軍區
第6裝甲師 配屬38集團軍(南口) 北京軍區
第8裝甲師 配屬26集團軍(濰坊) 濟南軍區
第9裝甲師 配屬42集團軍(花都) 廣州軍區
第10兩棲裝甲師 配屬1集團軍(蘇州或鎮江) 南京軍區
第11裝甲師 配屬54集團軍 (南陽)濟南軍區
版本三:
裝甲旅的標準編製為4個坦克營、1個裝甲步兵營、1個自行榴炮營、1個高炮營及戰鬥保障分隊。軍屬裝甲旅中40軍、27軍是有原坦克5師、坦克7師縮編。北京軍區的坦克9師在75年改編為訓練基地。40集團軍裝甲旅:遼寧阜新,原坦克5師縮編。27集團軍裝甲旅:山西大同,原63軍裝甲旅,再早的坦克7師縮編。42集團軍裝甲旅:廣東花都,42集團軍,原廣州軍區水陸坦克團(54424)改編。20集團軍裝甲旅:河南南陽,20集團軍,原54軍裝甲旅。31集團軍裝甲旅:漳州,為兩棲裝甲旅。13集團軍裝甲旅:四川彭州,原成都軍區獨立坦克團改編。14集團軍裝甲旅:昆明,原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11軍、14軍坦克團合編。41集團軍裝甲旅:桂林47集團軍裝甲旅:澄城
版本四:
裝甲師和機械化師的裝甲部隊
第1集團軍——第1兩棲機械化步兵師 第10裝甲師第12集團軍——第2裝甲師第16集團軍——第4裝甲師第21集團軍——第12裝甲師第26集團軍——第8裝甲師第38集團軍——第6裝甲師 第112機械化步兵師 第113輕裝機械化步兵師第39集團軍——第3裝甲師 第116機械化步兵師第54集團軍——第11裝甲師 第127輕裝機械化步兵師第65集團軍——第1裝甲師第112機械化步兵師:中國陸軍的一哥,全軍第一個全建制的重裝機械化師,中央軍委的殺手鐧,裝備99G主戰坦克。第116機械化步兵師:全軍第二個重裝機械化師,黴菌參謀長來中國想參觀3個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陸軍虎賁師。裝備99G主戰坦克。第127輕裝機械化步兵師:中國陸軍的旗幟,號稱鐵軍,建軍第一師,中央軍委的應急機動預備隊,裝備96G主戰坦克。第113輕裝機械化步兵師:朝鮮戰場的鋼鐵部隊,萬歲軍名號的創造者,軍委應急機動預備隊。第1兩棲機械化步兵師:未來台海作戰主力師,我軍第一個水陸作戰部隊,裝備96G主戰坦克。第42集團軍124兩棲機械化步兵師:成名於朝鮮戰場,號稱嶺南雄獅,我軍第二個水陸作戰師,裝備96G主戰坦克。第6機械化步兵師:我軍第一個高原機械化部隊的部隊,裝備96主戰坦克。第41集團軍123兩棲機械化步兵師:我軍海訓作戰最好的部隊,第3個水陸作戰師,裝備96G主戰坦克。
各部簡史
坦克1師:前身1945年12月1日成立的東北坦克大隊,1947年10月在東安擴編為戰車團,團長孫三,政委毛鵬雲,轄3個戰車連,1948年4月新建3個戰車連,5月組建2個汽車連,2個戰車營營部和汽車營營部,進駐瀋陽後擴編接收國民黨裝甲團,戰車3團1營2個連及汽車排共計1040人,坦克21輛,裝甲車103輛,汽車20輛,從步兵和大連汽車學校調來1280人,1949年11月30日擴建1個裝甲團和1個教導團,以松江軍區前指為基礎組建東北野戰軍特種兵戰車指揮所,參謀長孫三,下轄1個戰車團,編有2個戰車營,1個汽車營及警衛連;1個裝甲團,編有3個裝甲營和1個保養連;1個教導團編有2個學員營及保養連、警衛連,共計4000餘人,坦克87輛,裝甲車106輛,汽車150輛。1949年2月以戰車指揮所與大連汽車學校機關合併為戰車1師師部,以7縱隊副司令曾克林為師長,政委楊永松,副師長趙傑,參謀長孫三,3月14日在北平接收戰車3團2、3營(欠7連)60輛坦克,173輛汽車,10輛特種車,共計1484人,裝甲汽車6營37輛裝甲車,289人,高炮3團1個高炮連,37高炮6門,牽引車6輛,92人。全師5500人,120輛坦克、143輛裝甲車、370輛汽車。戰車團轄2個戰車營(6個連),1個汽車營(3個連),直屬警衛、運輸、通信、高炮4個連,2200人,104輛坦克,37高炮6門,12挺高射機槍,200輛汽車,工程車。裝甲團轄3個裝甲營(8個連),直屬警衛連,1400人,20輛坦克,110輛汽車。1949年5月改稱戰車1師轄4、5、6團(依次由戰車、裝甲、教導團改為),後改為1、2、3團,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1950年8月31日以戰車1、7團(7團前身1949年4月1日以華北軍區坦克隊與戰車師裝甲團兩個連及大同、綏遠起義裝甲車輛組成華北戰車團,團長尹洪,政委賈森,共計1073人,坦克45輛,裝甲車32輛,汽車39輛,1950年4月改為戰車7團)河北省軍區警備1團組建坦克1旅,直屬隊指揮保障、通信、警衛、偵察、高炮、工兵運輸7個連,戰車1團(中型),戰車2團(輕型),摩步團(河北省軍區警備1團改為)兩個營8個連,戰車團取消營,轄4個坦克連,1個指揮連,1個車場連。11月3日改為坦克一師。1951年3月10日坦克一師工兵營入朝,4月11日--5月2日坦克1團、高炮營、運輸營3連、通信連入朝,5月7日--6月1日摩步團1營、他們克團入朝,1952年7月15日--11月24日回國,1953年1月22日第二次入朝。1951年11月坦克一師炮兵團入朝,配屬50軍擔負西海岸鐵山半島防禦,1952年10月4日回國,抗美援朝擊毀坦克9輛,擊傷坦克12輛,擊落飛機24架,擊傷90架。1951年9月14日、16日坦克1師1團和師直行軍途中,車輛配置不當,偽裝防空不嚴密,造成50餘輛汽車被敵機炸毀。1979年2月坦克一師自行火箭炮營配屬42軍124師向高平穿插。坦克一師參加過十二次國慶閱兵。
「開封模範突擊營」在坦克一師,原22軍所部不知何時調歸坦克一師?
坦克2師:前身1947年3月3日成立的華東坦克隊,1949年3月17日在江蘇徐州擴編為華東戰車團,轄兩個戰車營(6個連),警衛、修理兩個連,共計1100餘人,坦克 45輛,裝甲車10輛,進駐上海後,以特縱警衛營為基礎組建戰車3營,7月1日改為戰車1團,62師副師長沙風為團長,政委王世仁,從20、27軍,華東後備兵團,幹部學校抽調1260人,組建水陸坦克營,裝甲營,教導大隊和搜索連。1949年11月17日擴為戰車師,師長肖峰,政委廖成美,由24軍教導2團調入2000餘人,轄戰車團(3個營),水陸戰車團(3個營),裝甲團(2個營),教導大隊,修理、汽車兩個營,搜索、警衛兩個連,共計3135人,坦克179輛,裝甲車95輛,汽車162輛。1950年1月1日改稱戰車2師,轄4、5、6團(依次由戰車、水陸、裝甲團改稱),6月6日接收90輛水陸坦克改稱水陸戰車團,9月改稱坦克2旅,11月改稱坦克2師。1951月7月1日坦克2師3團,高炮、工兵營入朝,1952年7月坦克4團入朝,4團4連215號車被志願軍總部授予「特等功臣車」。1952年2月15日坦克2師炮兵團入朝,5月8日到中線配屬23、24軍作戰,7月配屬68軍參加金城戰役。1954年4月回國。
坦克3師:前身1950年1月以西北軍區獨立1師,炮兵教導團部分分隊為基礎,坦克1、2師,坦克學校抽調人員在吉林四平組建。1951年12月3日坦克3師工兵營配屬獨立坦克1團入朝,1952年6月24日5團,7月4日6團入朝,1952年10月4日坦克3師炮兵團野炮營入朝,配屬50軍,1953年1月全團入朝,金城戰役配屬68軍203師殲美軍榴炮555營(欠1個連)。1952年11月高炮營入朝,1954年5月回國,先後配屬高炮63、63師作戰。抗美援朝中擊毀傷坦克22輛,擊落飛機1架。1987年5月參加撲滅大興安嶺火災,全師出動4000餘人,207台車,27天行程2000多公里,中央軍委記集體二等功。裝甲第4師:1983年劃歸陸軍第16軍建制。坦克第5師:1983年劃歸陸軍第40軍建制。1998年撤銷,改編為陸軍第40集團軍裝甲旅。裝甲第6師:1968年9月組建。1983年後劃歸陸軍第38軍建制。坦克第7師:1983年劃歸陸軍第69軍建制,1985年改歸陸軍第28集團軍。1998年撤銷,改編為陸軍第63集團軍裝甲旅,2003年改歸陸軍第27集團軍。裝甲第8師:1983年劃歸陸軍第67軍建制,1985年改歸陸軍第26集團軍。2003年撤銷,改編為陸軍第26集團軍裝甲旅。坦克第9師:駐山東泰安,1973年移防遼寧撫順。1984年師部和35團調大連與原坦克訓練團合併,組建瀋陽軍區坦克乘員訓練基地。33團、裝甲步兵團一部併入39軍117師,34團併入64軍。裝甲第10師:1983年劃歸陸軍第60軍建制,1985年改歸陸軍第1集團軍建制。裝甲第11師:1983年劃歸陸軍第43軍建制,1985年改歸陸軍第20集團軍建制,1998年改歸陸軍第54集團軍建制。裝甲第12師:1983劃歸陸軍第19軍建制,1985年改歸陸軍第21集團軍建制。坦克第13師:駐湖北,後撤銷。
坦克第6師簡史
(摘自《陸軍第三十八集團軍軍史》)
根據北京軍區裝甲兵(68)司務字第362號通知,坦克第6師於1968年9月10日在北京成立。隸屬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所轄團隊:師直屬隊分別由坦克第1師和坦克獨立第3團代建;原北京軍區裝甲兵直屬坦克獨立第6團、原第63軍187師坦克自行火炮392團、原第63軍188師坦克自行火炮393團、原第66軍196師坦克自行火炮401團,調歸該師建制。1969年4月,奉命坦克獨立第6團由3個營6個連、坦克自行火炮第392、393團、坦克第401團由2個營6個連均擴建為3個營9個連。根據北京軍區(69)司務字第633號通知,1969年9月2日坦克獨立第6團改稱坦克第21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92團改稱坦克第22團,坦克自行火炮第393團改稱坦克第23團,坦克自行火炮第401團改稱坦克第24團。1969年10月,坦克第6師奉命將師直屬通信連、運輸連、修理連分別擴編為通信營、運輸營、修理營。1970年9月,坦克第6師師直增編坦克偵察連。1971年9月,坦克第23團調歸第27軍81師建制。1974年12月1日起,坦克第6師執行開放迎外任務,主要由坦克第21團擔任外事表演任務。1976年5月,坦克第6師奉命撤銷師直高炮營14.5高炮連,通信營增編1個接力連,運輸營增編1個運輸連,撤銷工化連,增編防化連、工兵連、後勤醫院,各坦克團撤銷指揮連、工兵連,增編特務連、通信連,步兵連改為裝甲步兵連。1979年2月,師、團機關組建了技術部(處)。1980年3月,坦克第22團裝備59式坦克。11月,全師按照軍委裝甲兵頒發的《坦克師(乙種編製)精簡整編執行方案》進行了調整。師、團機關增減了一些科、股,減少了普通兵,增加了技術兵。1981年9月,坦克第6師22團(欠高炮連)、24團大部、21團裝甲步兵連分別配屬第65軍、空降第15軍和坦克第1、7師,參加在張家口以北地區舉行的「集團軍戰役反突擊演習」和受閱任務。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中,由第38軍進行集團軍編製試點的決定和北京軍區(1982)司務字第62號命令,坦克第6師及炮兵第6師、炮兵第61師、工程兵工兵第4團劃歸第38軍建制。並於1983年3月25日正式交接完畢,番號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軍。此前,根據北京軍區裝甲兵(83)裝字第11號命令,坦克第6師於1983年3月15日執行乙種暫行編製系列表,增編一個炮兵團、一個汽車營和一個簡編裝甲步兵團。1984年1月,坦克第6師受領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任務,由24團組成69-2式坦克方隊2個。1984年1月至3月,根據1983年12月2日總參謀部「頒發陸軍合成集團軍編製試點方案」的通知和北京軍區關於「38軍進行集團軍試點整編的命令」,坦克第6師進行整編,轄坦克21團、坦克22團、坦克24團、裝甲步兵團、炮兵團和高炮團(原第38軍高炮團)。1985年7月至10月,根據中央軍委精簡整編的部署和北京軍區(1985)司務字第53號通知,第38軍由「陸軍合成集團軍編製試點」改為「機械化集團軍試驗編製」,番號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集團軍」。坦克第6師以炮兵團團部為基礎,組建坦克第22團團部,以原炮兵第6師410團團部為基礎,組建炮兵團團部。原坦克第22團團部及其1營調歸第65集團軍。1989年9月,由原步兵第114師252團1營為基礎,組建坦克第6師教導隊。1989年4月至6月,坦克第6師參加執行北京戒嚴任務。1990年2月,坦克第6師22團汽車連戰士吳玉山被北京軍區授予「衛國勇士」榮譽稱號,21團特務連榮記集體一等功一次。
坦克第26師簡史
坦克第26師,是我軍軍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坦克師,它從1950年8月組建到1952年4月撤消,存在時間僅1年半。經中央軍委1950年8月30日批准,由戰車第2師之5、6團為基礎,於同年11月在河南開封地區成立特種坦克師。1951年1月改稱坦克第26師,1951年5月改稱戰車第26師,下轄第51、52、53水陸戰車團,員額5000餘人。師部最初駐蘭封(現蘭考)縣羅王寨,後移駐開封。師長賴富,副師長簡國湘,參謀長吳先黨,政治部主任汪志華,幹部管理部副部長郝耀庭,後勤處長何炳輝、政委韓培芝、副處長井明齋,技術處長唐德慶、政委劉德一。師部人員主要來自第32軍、第30軍之90師、坦克第2師、軍委裝甲兵機關及本師各團、第24軍1個建制連。戰車第51團團長丁德山,政委龐世澤。該團駐蘭封(現蘭考)縣三義寨,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虯江碼頭組建的第3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水陸戰車團,後改稱坦克第2師第5團,1950年10月移駐連雲港的墟溝後,曾命名為華東軍區裝甲兵特種坦克旅第1團。戰車第52團團長姜成,政委史世屏。該團駐蘭封(現蘭考)縣羅王寨,前身是1949年在上海吳淞組建的裝甲團,1950年10月移駐連雲港的新浦後,曾命名為華東軍區裝甲兵特種坦克旅第2團。戰車第53團團長趙明奎,政委朱輔庸。該團駐開封,前身是1950年11月在徐州市銅山縣組建的華東軍區裝甲兵特種坦克旅第3團,1951年4月分批入朝參戰,於1951年5月改稱戰車獨立第6團,脫離戰車第26師建制。在戰車第53團改編為戰車獨立第6團後,1951年8月,以華東軍區戰車獨立第5營為基礎,重新組建戰車第53團,團長范國璋,政委鄭林昌。該團駐江蘇海州。1951年5月,戰車第26師率第51、52團移駐洛陽西工營房。1952年4月上旬,軍委裝甲兵副司令員聶鶴亭到洛陽師部,召開幹部大會,宣布軍委3月29日批複及戰車第26師的調整和安排。將師司令部、政治部、技術處的一部,分別併入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政治部、技術部。將戰車第51團、師教導大隊合編為水陸戰車教導團。隸屬華東軍區裝甲兵建制,駐防海州、新浦、墟溝一帶。戰車第52團、53團的裝備及乘員全部調歸水陸戰車教導團。戰車第53團與軍委裝甲兵司令部汽車司機訓練大隊、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汽車訓練隊及戰車第26師後勤處,合編為第4戰車編練基地。隸屬華東軍區裝甲兵建制。戰車第52團一部、戰車第51團修理連,調歸第2戰車學校。戰車第26師及下轄戰車第51、52、53團番號撤消。
我軍裝甲(坦克)師概況
一、歷史上的甲種坦克師 長期以來,裝甲兵的甲種坦克師只有3個,北京軍區坦克1師、濟南軍區坦克2師、瀋陽軍區坦克3師,其他的都是乙種坦克師。這3個甲種師是多年來全軍裝甲兵建設的重點,其中1師歷史最老、作戰最多、幹部最強、裝備最好,成為重中之重。最新、最好的兵器和器材優先裝備1師,從而形成了一些慣例:1師換裝下來的兵器和器材給2師、3師,2師、3師換下來的再給其他部隊;而1師的幹部則源源不斷地到6師、7師、9師去任職。這樣配置裝甲兵部隊的原因很簡單----環渤海方向一直是抗美援朝以後的防禦重點,所以把裝甲兵的三大主力放在這裡;進入七十年代以後,儘管北線成為戰略重點,但在華北和東北,便於集中使用裝甲兵部隊的仍然是環渤海地區。
二、現在已經不分甲種、乙種 甲種、乙種是1998年以前陸軍師(步兵師)和坦克師的編製區分,即對主戰部隊的區分。1998年部隊編製體制精簡調整以後,原來的乙種步兵師或完全撤銷、或縮編為旅、或改編為預備役部隊,乙種步兵師完全退出了現役編製體系。裝甲兵則有所不同,總體上不是縮編,而是調整和統一編製。包括原來的甲種坦克師、乙種坦克師在內,所有裝甲師、旅、團的編製,在我軍歷史上首次實現完全統一。因此,1998年以後,所謂「甲種」、「乙種」的概念已經不復存在。對於裝甲兵來說,可以換一個提法,即:坦克師分甲、乙種,裝甲師不再分甲、乙種。
三、與甲種、乙種坦克師並存的特例 1982年9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將5個大軍區的裝甲兵縮編為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同時將各坦克師劃歸陸軍軍領導。由於駐地靠近,北京軍區所屬坦克6師劃歸38軍代管。此後,該師又隨之納入集團軍編製序列,並隨38軍進入集團軍試點工作。從那時起,直至1998年,6師由原來的乙種坦克師變為機械化集團軍所屬試點坦克師,從而一是優先獲得最新、最好的裝備,二是該師所執行的既不是甲種坦克師、也不是乙種坦克師編製,而是特定的試點編製。因此,1984——1998年,6師是甲、乙種坦克師之外的一個特例。而同樣進入集團軍試點的3師,則又有所不同,基本上仍然是甲種師的編製(略大於甲種師)。
四、坦克2師成就了南裝 曾經是裝甲兵三大主力之一的坦克2師,儘管現在隸屬於南京軍區,但其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始終隸屬於濟南軍區,長達23年之久。坦克2師歸屬濟南軍區的起始時間,不是所說「55年7月1日,根據總參命令,該師隸屬濟南軍區領導」,而是同年5月24日,根據總參的調令,與坦克2師同時調歸濟南軍區的還有裝甲兵第2編練基地。坦克2師轉隸南京軍區的起始時間,也不是樓上所說「77年10月1日該師調歸南京軍區裝甲兵建制」,而是1978年5月15日。由於轄屬部隊增加,南京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得以擴編為軍區裝甲兵;如果沒有2師調入,南裝就不會組建。在這個意義上,是2師成就了南裝。在南裝歷史上,10月1日是該部成立紀念日----但不是「77年」,而是1978年。中央軍委於1978年5月13日下達擴編命令,至10月1日南裝組建完畢,首任司令員王振邦,政委李天茂。王在抗美援朝時曾任60軍180師參謀長。
五、裝甲師(坦克師)所屬的裝甲步兵團早已撤編多年。 1998年部隊編製體制精簡調整後,原來各甲種坦克師和集團軍試點坦克師的裝甲步兵團全部撤銷。 2師也不例外,其所轄部隊已經不再是「坦克5,6,7團,裝步團,炮兵團」,裝步團已撤銷6年多了。
裝甲兵軍史上講,50年代時坦克連只有7輛坦克(3個排各2輛,連部一輛),坦克營23輛(3個坦克連,營部一輛),坦克團有2-3個坦克營。除建國初期自有的兩個戰車師又兩個戰車團,總員額12697人坦克375輛(大多是日本的97式,和美國M3,還有67輛美製水牛式水陸坦克)裝甲車272輛(其實是輪式的普通裝甲汽車),工程車,汽車591輛。後來又在上海和青島修復了175輛水牛式水陸坦克。 自1950年開始,先是從蘇聯進口了10個坦克團,大約500輛坦克自行火炮(主要是T-34,IS-2,SU-122),但是從坦克第1團入朝的編製看:韓戰時的編製,一個中型坦克連就有10輛T-34,一個團有3個T-34連,一個斯大林2式重型坦克連(6輛),一個122毫米自行火炮連(4輛),一個裝備衝鋒槍的摩托化步兵連,以及指揮連,修理連,運輸連,全團700多人。估計有100輛左右留在了國內的坦克訓練基地。後來又在戰爭中從蘇聯進口了47個坦克自行火炮團(每團編24輛T-34,還有裝備SU-76,SU-100,SU122,SU-152的四個自行火炮連共16門),5個自行火炮營,一個機械化師,至1955年4月,共裝備蘇制坦克自行火炮3030輛,以前的舊雜式坦克裝甲車除了水陸坦克外,基本從戰鬥部隊中被替換,改為訓練用。 韓戰時中國還派遣了坦克第26師到朝鮮搜集美國的坦克裝甲車輛,戰爭中志願軍共擊毀和繳獲聯軍的坦克裝甲車數千輛,但大部分被聯軍飛機炸毀,真正拖回國內的不是太多,我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看到過運回國內的坦克和裝甲車(做研究用,估計大部分給了老毛子)。 在蘇聯幫助下,到1956年中國已可生產T-34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等大部件,但中國目標更高,1955年從蘇聯進口15輛T-54A坦克作為原型車,在包頭建立內蒙古第一機械廠(包一機),到1959年生產出33輛59式坦克。所以說從1949年到1955年的短短几年,中國已經建立起亞洲最強大的裝甲武力,其規模和素質遠遠超過日本軍隊最盛時。50年代任何一個對手和中國在亞洲用陸軍空軍交手都不會佔到便宜。 60年代開始用國產坦克裝甲車輛來替代蘇式裝備,換下的蘇式裝備組建了邊防守備部隊的師屬或要塞區屬坦克自行火炮團。但由於文化大革命和大量的無節制援外,國內部隊換裝很慢。但到1970年國產的59式坦克已裝備2000多輛,超過了T-34在陸軍的數量,但編製規模的擴大使部隊很多不滿編,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團只有40-50輛坦克,缺編嚴重,全軍缺編坦克2200多輛。70年代時,除廣州,成都,福州,昆明,烏魯木齊軍區轄有軍區獨立坦克團外,其餘的軍區都有坦克師的編製。1975年後獨立坦克團編入陸軍軍。每坦克師編製266輛中型坦克(國產59式),另有20-30輛輕型坦克(國產63式),摩步師屬坦克團有80輛中型坦克。從1982年起北京和瀋陽軍區的部分坦克師編入制定的摩托化軍。 1985年後,獨立裝甲兵全部編為隊屬(軍屬)裝甲兵,而且坦克排下轄3輛坦克(可能加排長車共4輛),估計坦克連編13-14輛,坦克營編40-41輛,坦克旅好像是說比坦克團數量增加36%,大約150輛。但是坦克第一師的網友補充說,一個坦克排編3輛坦克,沒有排長車,一個坦克連編10輛車,包括連部一輛,坦克營是31輛車,包括營部一輛,坦克團編93輛車,團部不編坦克有裝甲指揮車,一個坦克師編290輛坦克,包括師屬偵察營的裝甲偵察連的11輛。這樣的話坦克師的團以下編製與前蘇軍是一樣的,但蘇軍有師屬坦克營(5連制)51輛車,總共324-334輛車。 解放軍裝備的坦克不少,在1980年就達到10000多輛,但裝甲車只有2000多輛,自行火炮更少,工程搶救車700多輛,部隊的合成化程度太低。軍內專家研究認為,80-90年代初中國陸軍機械化水平才剛達到二次大戰後期蘇德戰場的水平。APC以及IFV卻很少,後者90年才少量裝備,1970式122MM自行榴彈炮才生產了200輛,1983式152MM自行榴彈炮的數量也不多。但是50年代中國從前蘇聯進口了不少SU-76,SU-100,SU-122,SU-152自行火炮和IS-2重型坦克(裝122毫米炮),後兩種自行火炮可以作為間接支援力量,在60年代中國陸軍裝甲兵按種類編成中型坦克團,重型團可團,自行火炮團。1969年後裝甲兵編製大改(50年代後期以來裝甲兵只有團的編製,配屬步兵)中,自行火炮團編為坦克師屬炮兵團的自行火炮營(縮編,這只是我的猜測)。進入80年代,蘇式坦克裝甲火炮相繼退役,中國國產的1983式152毫米自行火炮和122毫米的簡易自行榴彈炮,130毫米19管履帶式自行火箭炮(1979年越戰時才只有一個營參戰)才逐漸入役成軍。坦克師,旅的合成化一直較低。 90年代中後期中國陸軍加速了機械化裝甲化的進程。(估計是1997年後)裝甲兵進行了新的編製,增加並擴編師屬高炮營為師屬防空團,加強了自行高射炮和自行彈炮合一系統武器。主要是在團一級實行了合成編製,加入了自行炮兵,裝甲步兵等,戰力大增,但相關資料不多,不知道現在的裝甲團有無高炮(防空)營或連,原來是坦克團有裝甲步兵連,目前是否擴編為營。 80年代前坦克師實行南北甲乙兩種編製。另外摩步師的師屬坦克團不大清楚其編製。裝甲師,機械化師已經部分實行了6團制(也有5團制的裝甲師,可能是防空團還未編好)。裝甲師的標準編製是3個裝甲團,1個裝甲步兵團,1個炮兵團,一個防空團,師部,還直轄有偵察營,防化營,反坦克(導彈)營,修理營,運輸營等。裝甲團編製團部,3個坦克營,一個裝甲步兵營,1個炮兵,1防空營或連,還有幾個直屬連。裝甲步兵團標準編製為3個裝甲步兵營,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或連,還有幾個直屬連。機械化師的標準編製是3個裝甲步兵團,1個坦克團,1個炮兵團,1個高炮團,師部,直轄的幾個營。基本上裝甲部隊是以坦克營,裝甲步兵營為最小單一單元(基本是不合成的)。裝甲步兵的車輛裝備是裝甲輸送車和86式步兵戰車,以及92式輪式6X6戰車,大部分是APC,但最近發現第112師,和第115(116)師的裝甲步兵換裝了86式IFV,估計主要的機械化師和裝甲師都要換裝。 好像50年代改建了幾個機械化師(實際是摩托化師)有第29步兵師(70年代從武漢軍區調防甘肅武威),第31師(好像1969年改為第36師),第32(或33)步兵師(第16軍)等。後來不知所蹤。60年代後改建了第38軍,第66軍等幾個摩步軍。第66軍1985年被撤編,所遺的第196師作為表演師駐守在天津楊村是否編入承德的第24軍?以上資料可能不是太准。
要泉貴
http://www.chinazhanyou.net/?2583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