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療學之骨傷頸椎病(轉載)
06-11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多見於30~60歲的人,男性多於女性。本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原因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剌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屬中醫學"項筋急"、"項肩痛"、"眩暈"等範疇。其臨床表現輕者頭、頸、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體痠軟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病變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時則可出現頭暈、心慌等相應的臨床表現。 【解剖生理】 頸椎共有7個,椎間盤6個,椎管和推間孔由椎體和椎弓組成。除第一、二頸椎外,頸3~7都有基本相同的結構。 (一)寰椎:即第一頸椎,上連枕部,組成枕寰關節。寰椎無椎體,也無棘突,適宜頭部作環轉運動。寰椎由前後弓和兩個側塊組成,前弓較短,與樞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後弓較長,有向上後方的結節,是項韌帶和頭後小直肌的附著處,側塊上方與枕骨髁構成枕寰關節,側塊下方與樞椎構成寰樞關節。(圖5-2,5-3) (二)樞椎:即第二頸椎,在椎體上方有一齒狀的隆起,稱為齒突,與寰椎構成寰齒關節,頭做旋轉運動時,齒突為軸樞,故又稱樞椎。第二頸椎棘突長而粗大,橫突較小,下垂,不分叉,便於頭向左右活動(圖5-4)。 (三)第三至第七頸椎:基本結構大致相同,每節椎骨均包括椎體、椎弓及突起等。前面椎體的連接,主要是鉤椎關節,後緣是關節突關節。第三至第七頸椎椎體上緣呈左右方向的凹陷,在椎體兩側偏後方有向上的崎狀突起,稱為鉤突,左右兩側的鉤突呈臼狀包繞上方的椎間盤,並與上椎體形成滑膜性關節,即鉤椎關節。此關節從左右增強了頸椎的穩定性,防止椎間盤向側方脫出,當椎間盤退化變薄時,上下椎體緣往往發生碰撞而磨損,因而極易產生骨質增生,導致椎間孔縮小。 (四)頸椎的椎弓根較短而細,因此椎骨的上、下切跡較為狹窄,兩者深淺也近似。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組合形成椎間孔,頸椎的椎間孔為斜位的骨性管,呈卵圓形,其縱徑大於橫徑。由於椎間孔的前後徑小,若後關節突和椎體向前、後移位或骨贅形成,則可使前後徑進一步縮小,臨床上易出現神經根和椎動脈受擠壓。 (五)關節突間關節:位置接近水平,因此穩定性較差,脊神經根位於此關節的前方,一旦椎間盤發生萎縮性退變,椎間隙變窄,關節突間關節囊鬆弛,就容易發生椎體滑脫,從而使椎間孔變窄而產生神經根剌激癥狀。 (六)頸椎橫突:由椎弓和椎體相連合成,其根部有一圓孔,稱為橫突孔或椎動脈孔。椎動脈從頸總動脈的後上方上升,進入第6頸椎的橫突孔,向上於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 【病因病機】 頸椎病是一種頸椎退行性疾病,頸椎間盤退變是本病的內因,各種急慢性頸部外傷是導致本病的外因。由於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使椎間盤發生退變,導致關節囊和韌帶鬆弛,椎骨間滑移活動增大,影響了脊柱的穩定性,久之產生骨贅增生、韌帶鈣化,直接和間接地剌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而使頸椎病發作。 (一)內因:在一般情況下頸椎椎間盤從30歲以後開始退變,退變從軟骨板開始並逐漸骨化,通透性隨之降低,髓核中的水分逐漸減少,最終形成纖維化,縮小變硬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進而導致椎間盤變薄,椎間隙變窄。由於椎間隙變窄,使前、後縱韌帶鬆弛,椎體失穩,後關節囊鬆弛,關節腔變小,關節面易發生磨損而導致增生。由於以上因素使頸段的脊柱穩定性下降,椎體失穩,故椎體前後形成代償性骨質增生。總之,椎體後關節、鉤椎關節等部位的骨質增生以及椎間孔變窄或椎管前後徑變窄是造成脊髓、頸神經根、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壓的主要病理基礎。 (二)外因:頸推的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是引起頸椎病的外因。由於跌、撲、扭、閃或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的人,如會計、縫紉、刺繡、打字等工作的人均可使頸椎間盤、後關節、鉤椎關節、頸椎周圍各韌帶及其附近軟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破壞了頸椎的穩定性,促使頸椎發生代償性骨質增生。若增生物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就會出現各種癥狀。此外,頸項部受寒,肌肉痙孿,使局部缺血缺氧,也可引起臨床癥狀或誘發各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1。肩背或頸枕部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的隱痛或劇痛。 2。受剌激或壓迫的頸脊神經其走行方向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伴針刺樣或過電樣麻感。 3。當頸部活動、腹壓增高時,上述癥狀會加重。 4。頸部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或發硬、發僵,或頸呈痛性斜頸畸形。 5。患側上肢發沉、無力,握力減弱或持物墜落。 (二)脊髓型頸椎病 1。四肢麻木、酸脹、燒灼感、僵硬無力。 2。頭痛、頭昏、大小便改變(如排尿、排便障礙,排便無力或便秘等)。 3。重者活動不便、走路不穩,甚至出現癱瘓(三)推動脈型頸椎病 1。每當頭部取過伸位或轉向某一方位時,即出現位置性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等。 2。猝然摔倒,摔倒時,神志多半清楚。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頭痛或偏頭痛,頭沉或頭暈,枕部或頸後痛。 2。心跳加快或緩慢,心前區或有疼痛。 3。股體發涼、局部皮溫降低,肢體遇冷時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疼痛加重,也有指端發紅、發熱、疼痛或痛覺過敏。 4。或有耳鳴耳聾等。 (五)混合型頸椎病 指出現兩型或兩型以上癥狀者。 【檢查】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1。壓痛:在病變節段間隙、棘突旁及其神經分布區可出現壓痛。 2。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脊柱側凸。 3。頸部肌肉張力增高,局部有條索狀或結節狀反應物。 4。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5。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6。X線片示與臨床表現和檢查一致。 (二)脊髓型頸椎病 1。肢體張力增高,肌力減弱。低頭一分鐘後癥狀加重。 2。肱二、三頭肌肌腱及膝、跟腱反射亢進,同時還可出現髕陣孿和踝陣孿 3。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減弱。 4。霍夫曼氏征和巴賓斯基征陽性。 5。X線片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脊髓造影可見異常。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1。病變節段橫突部壓痛。 2。頸椎旋轉到一定的方位即出現眩暈,改變位置時,癥狀即可消失。 3。X線片示鉤椎關節側方或後關節部骨質增生,斜位片可見椎間孔變小。 4。椎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扭曲。 5。腦血流圖可出現異常。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頸5椎旁壓痛。 2。X線片示椎體和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3。根據臨床體征排除其他疾患。 【診斷與鑒別診斷】 臨床上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和體征就可有初步診斷印象,通過進一步檢查可明確診斷,併當同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1。頸部風濕病:有頸肩上肢以外多發部位的疼痛史,無放射性疼痛,無反射改變,麻木區不按脊神經根節段分布,該病與天氣變化有明顯關係,服用抗風濕類藥物癥狀可好轉。 2。落枕:頸項強痛,無手指發麻癥狀,起病突然,以往無頸肩癥狀。 3。前斜角肌綜合征:頸項部疼痛,患肢有放射痛和麻木觸電感,肩部下垂時癥狀加重,肩上舉時癥狀可緩解,前斜角肌痊孿發硬,艾迪森氏試驗陽性。 (二)脊髓型頸椎病 1。頸脊髓腫瘤:頸、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側上肢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下肢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癥狀逐漸發展到對側下肢,最後到達對側上肢。壓迫平面以下顯示椎間孔增大、椎體或推弓破壞。造影片示梗阻部造影劑呈倒杯狀。 2。脊髓粘連性蛛網膜炎:可有脊神經感覺根和運動根的神經癥狀,亦可有脊髓的傳導束癥狀。腰椎穿刺,腦脊液呈有不全或完全梗阻現象。脊髓造影,造影劑通過蛛網膜下腔困難,並分散為點滴延續的條索狀。 3。脊髓空洞症:好發於20~30歲的年輕人,痛覺與其他深淺感覺分離,尤以溫度覺的減退或消失較為突出。(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1。梅尼埃病:平時可見癥狀,常因勞累、睡眠不足、情緒波動而發作。其癥狀有頭痛、眩暈、嘔吐、噁心、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等症。 2。位置性低血壓:病人突然改變體位時,尤其從卧位改為立位時,突然頭暈,而頸部緩慢活動都無任何錶現。 3。內聽動脈栓塞:突發耳鳴、耳聾及眩暈,癥狀嚴重且持續不減。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心絞痛:有冠心病史,發作時心前區劇烈疼痛,伴胸悶氣短、出冷汗,心電圖有異常表現。含服硝酸甘油片有效。 2。神經官能症或植物神經紊亂症:X線片示頸椎無改變,神經根、脊髓無受累現象。應用調節植物神經類藥物有效。對此病人需長期觀察,以防誤診。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整復錯位。 (二)取穴與部位:風池、風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合谷等穴和頸肩背及一側上肢部。 (三)主要手法: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拔伸旋轉法、搓拿法、揉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其後,用拇指指腹與中指指腹同時按揉風池穴1分鐘,從風池穴起至頸根部,用拇指指腹與食、中指指腹對稱用力拿捏頸項兩旁的軟組織由上而下操作5分鐘左右。隨後用法放鬆患者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分鐘左右。 2。然後做頸項部拔伸法,醫者兩前臂尺側放於患者兩側肩部並向下用力,雙手拇指頂按在風池穴上方,其餘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頜部,囑患者身體下沉,術者雙手向上用力,前臂與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頸牽開,邊牽引邊使頭頸部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 3。提拿患者兩側肩井並拿揉患肢,以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為主,用多指橫拔腋下臂叢神經分支,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為宜。 4。牽抖患側上肢2~3次,最後拍打肩背部和上肢,使患者有輕快感為宜。 【注意事項】 (一)對頸椎病的推拿治療,尤其在做被動運動時,動作應緩慢,切忌暴力、蠻力和動作過大,以免發生意外。 (二)低頭位工作不宜太久,避免不正常的工作體位。 (三)避免頭頂、手持重物。 (四)睡眠時枕頭不宜過高、過低、過硬。最好另用一隻小枕頭,墊放在頸項部。 (五)治療後,可選用一寬硬領圍於頸項部,用以固定頸椎,並要注意保暖。 (六)本病可以配合頸椎牽引治療。重量約3~5kg,每次20~30分鐘。 (七)對脊髓型頸椎病,推拿治療效果不佳,或有進行性加重趨勢,應考慮綜合治療。 【按語】 頸椎病是由頸椎退行性病變引起,除脊髓型外,其他各型預後良好,經推拿手法治療,能消除炎症,拉開椎間隙,糾正後關節錯縫,改變骨贅物和神經、血管的相對位置,緩解癥狀,故在發作中治療尤為適宜。脊髓型頸椎病若出現痙孿性癱瘓和排便障礙時,應採用手術治療為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轉頭就暈倒竟是頸椎病引發的
※低頭玩手機=頭頂50斤?做好2個動作,儘早遠離頸椎病
※頸椎性高血壓,你被誤診了嗎?
※8種水果蒸著吃,吃走腰椎、頸椎病不是問題!分享給需要的人!
※中醫正骨知識:頸椎半脫位與慢性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