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憤怒 惡是創傷造就的魔鬼,有愛和寬容的心,才會去同情魔鬼內心的傷痛
你可以不生氣轉化憤怒 有了慈悲心,你就不會犯錯一行禪師 你只有在忘記對方正在受苦時,才可能犯錯。我們都很容易相信自己是唯一受苦的人,而對方正因為我們痛苦而幸災樂禍,當你相信自己是唯一受苦的人,而對方都毫無感覺時,就會說出或做出卑鄙殘忍的事。但是一旦你認知到對方也正在受苦,就能扮演好觀音菩薩諦聽眾生的角色,會開始對他(她)產生慈悲心,而且能在傾聽的過程不斷地保持,你成了他(她)最好的心理醫生。 當對方傾吐感覺時,他可能是很喜歡評斷是非,或責怪、懲罰別人,他甚至可能是個尖酸刻薄、憤世嫉俗的人。但是由於你心懷慈悲,他的言語並不會影響你。慈悲的甘泉多麼美好啊!如果你下定決心要長養慈悲心,就獲得保護。對方所說的話不會激起你的憤怒或不耐,因為慈悲是憤怒最好的良藥,沒有什麼比它更能治癒憤怒了。所以,培養慈悲心是種很好的修行。 但只有真正的了解,慈悲才可能生起。那麼,到底要了解什麼呢?我們要了解對方正在受苦,而自己必須幫忙,如果我們不想幫忙,還有誰會來幫忙呢?可能在你用心傾聽時,會發現對方有很多錯誤的認知,但還是得繼續保持慈悲心,因為你知道她只不過是個錯誤認知的受害者罷了。如果試著糾正她,只會打斷她,使她無法繼續完整地表達自己。所以,你就坐在她身邊,專註地傾聽,以所有的善意傾聽,這將帶來很大的療效。 如果你很想幫助她改變錯誤的認知,就必須等待正確的時機。當你傾聽時,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她有機會說出心理的感受。你什麼都不必說,只要好好地傾聽,因為今天晚上要讓她說話的。過了幾天,等她心情好一點之後,可以試著給她一些暗示,讓她知道真的需要改變錯誤的認知。「親愛的!那天你說了一些事,但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因為,……」請用愛的語言告訴她,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找個比較了解情況的朋友來描述當時的情況,這樣才能幫助她從錯誤的認知中解脫。高興,快樂,生氣,憤怒等等都是人的正常情緒,但是有些人脾氣好,有些人脾氣差。而這些正常情緒也有男女性別之分。比起男性,女性更屬於感性動物,也更容易受到事情激發而生氣。雖然生氣是正常而且是健康的,但處理憤怒情緒的方式卻往往是不健康的。那麼哪些處理憤怒的方法是錯誤的呢? 1、明明生氣卻又刻意壓抑 解決方法:了解生氣是正常的,不要刻意壓抑怒氣。將你的感覺寫在日記上。試著和你信任的人分享心中的感覺。 2、認為自己是對的 解決方法:接受你自己和其他人都是不完美的事實,不要過度挑剔。 3、誤會別人 解決方法:注意自己每天花了多少精神在"揣測』別人的想法。你要了解,除非你開口問,否則你不會知道別人的想法。同樣地,除非你開口,否則別人也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4、遷怒於別人 解決方法:問問你自己究竟是對誰生氣。尋求其他人的支持,直接面對引起你憤怒的來源。 5、出現衝動行為凡事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說生氣不好,不能生氣,相反,生氣是一種正常情緒反應,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轉化憤怒的情緒,不要因為負面的情緒而傷人傷己。各種心理壓力的根本來源是自己內心與客觀世界對抗的結果,對抗之後,自己的思維又對此種對抗向外投射,認為別人不好、環境不好、遭遇不好等等,衍生出很多負面情緒,長期積累負面情緒會影響身體健康、家庭和諧、事業發展。
太愛競爭的人會遇到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太愛競爭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很大關係。美國亞利桑那州精神病學家斯蒂文.艾柯伯格提出:「我們將美國夢定義為人們通過自力更生而出類拔萃,但是,到底我們要超過多少人才算成功?什麼時候這種競爭才是值得讚美的,什麼時候它又是病態的?」社會的讚許也是形成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行為的主要原因。 太愛競爭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情以及和他人的關係,隨著時間推移,它會引起家庭破裂,造成和他人關係僵滯,甚至給工作帶來毀滅性災難。 心理學家認為,太愛競爭與個人的動機和社會環境有關。研究發現,人們的動機或源於內部的追求完美,或源於外部的刺激因素,如獎品、金錢或者他人的奉承讚美等。內部的追求不太可能形成競爭性人格,相反,外部動機是太愛競爭的關鍵。明尼蘇達州聖托馬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陶爾認為,那些受外部動機控制的人覺得他們的自尊是由他們的成功決定的,當他們開始任何行動時,他們首先想的是「我需要贏」。 太愛競爭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很大關係。美國亞利桑那州精神病學家斯蒂文.艾柯伯格提出:「我們將美國夢定義為人們通過自力更生而出類拔萃,但是,到底我們要超過多少人才算成功?什麼時候這種競爭才是值得讚美的,什麼時候它又是病態的?」社會的讚許也是形成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行為的主要原因。 太愛競爭不僅給社會,也會給個人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哈佛大學公共領導能力研究中心室主任巴巴拉.凱勒曼認為,「太愛競爭對社會沒有一點好處。」他說:「當然,即使不會形成社會危害,人們也不願意與那些把逗小孩玩遊戲看得和參加網球錦標賽一樣的人相處。」事實上,太愛競爭的人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很難有親密朋友。 2002年發表於《社會和臨床心理學》雜誌的研究表明,過度競爭者很少與另一半真誠交流,不太信任對方,有強烈控制對方的慾望,經常發生衝突,容易獲得負面的心理體驗。美國聖莫尼克橄欖球俱樂部教練克恩回憶他年輕時爭強好勝的性格時說,「任何事情都是戰爭,無論是打乒乓球還是談話,我總是想贏。」他的好鬥為他贏得許多世界冠軍。然而,他同樣強烈需要贏得每一場與女友的爭論,並常常將午餐時的閑聊變成火藥味十足的競爭。後來,女友無法忍受而離開了他。「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生活並不永遠是競技場。」的確,生活除了競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做的事情。對於那些太愛競爭的人來說,首先要改變的是對成功的態度。生活中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爭出強弱,分出勝負。適當地學會妥協不僅有利於保持平和的心態,也會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周圍人也要寬容地對待那些喜歡爭強好勝的朋友,多給他們提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針鋒相對。
怕自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處處表現強勢強勢的主要作用也有兩個:一、支配別人。二、掩蓋自卑。首先,要區分一下強勢的人和特立獨行的人,這兩類人往往會被混淆在一起。二者的差別其實是很大的:強勢的人要求與他有關係的所有人認同並遵從於他,從而顯示自己的強大與控制性;而特立獨行的人,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觀點有什麼反應,他只是在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他尋求志同道合者,而不會要求所有與他有關係的人與他同一個方向。 怎麼樣與強勢的人相處呢?其實我們都不願意和強勢的人相處,大多數會認為很難相處。但是可能我們會忽略他們為什麼要強勢 是有什麼原因還是喜歡支配別人。原因有很多種,我們一般都喜歡與人為善,那就看看方法吧。分享強勢相處自卑特立獨行人際關係共情尊重心理專家韓美齡雜談 :心理與健康 要和強勢的人相處良好,須知道強勢的人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一、以自我觀點為中心。二、怕別人否定自己。強勢的主要作用也有兩個:一、支配別人。二、掩蓋自卑。 首先,要區分一下強勢的人和特立獨行的人,這兩類人往往會被混淆在一起。二者的差別其實是很大的:強勢的人要求與他有關係的所有人認同並遵從於他,從而顯示自己的強大與控制性;而特立獨行的人,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觀點有什麼反應,他只是在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他尋求志同道合者,而不會要求所有與他有關係的人與他同一個方向。 怎麼樣與強勢的人相處呢? 溝通是和強勢的人相處的第一要素,了解了強勢的人的主要特點和強勢的主要作用,我們就可以看人說話,進行溝通了。 小林是一個強勢的男子,他是從農村考上大學出來的鳳凰男,他處處表現得很有修養,工作能力也強,卻很自卑,總怕別人欺負自己,怕自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於是便處處表現出他的強勢,總是強調自己的觀點和做法,稍遇阻礙,就大發脾氣,並想方設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扳轉那些與自己不合的觀點。他整日劍拔弩張,弄得同事和妻子都感到很不舒服。因此他的人際關係並不象他想像的那麼順暢,特別是因為他的強勢導致妻子對他不滿,引發了婚外情,從而給婚姻亮起了紅燈,小林的妻子並不想離婚,但面對老公和情人的衝突亂了方寸,來找我做心理調整。 在幫小林的妻子做心理調整中,我給小林的妻子做了以下分析,小林的強勢是過於自卑導致的,他是個積極向上,不甘居人之後的人,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很強,對家對親人有著很強的責任心。他通過強勢顯示他的能力,讓人認同他的重要性,從而獲得被尊重感和成就感。小林妻子對我的分析非常認同。 給小林的妻子做了以下指導: 一、給予小林良好能力與良好人格充分的認同,並在適當的時機,給予一定的欣賞和讚揚。小林被重視和欣賞時,他就會乖順下來,對你表現溫柔。二、只要有機會,就讓他去表現自己,越多越好,讓他感受到不勝其煩時,你再站出來拉他一把。這是厭惡療法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做下來,小林會在一些事務中逃避,從而給你留出空隙,同時也不再把你當成他的競爭對手,於是你也就不再感受那麼大的壓抑。 三、避免和小林衝突,在遇到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時,先讓他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再用這樣的詞語與他說,你的想法挺好的,是不是也給我一個表現的機會,聽聽我的想法。語氣語調最好是帶些撒嬌的味道。男人總歸是男人,你把他吹大,他就空了,除了你,沒有誰能更好地去填他的空。 你只要照這麼一個原則做下去,就能改善他在家裡的強勢勁頭,並使他對你溫柔體貼起來,從而增加你們之間愛情的甜蜜性。小林的妻子是個很聰明的女子,按照我給她提出的思路,重新開始她與小林的相處時光,半年後,小林果真變得溫順很多。 對於因掩蓋自卑而表現強勢的人,那麼這個人掙的只是面子。給予他一定的認同,與他進行共情,使他得到相應的尊重,那麼他的強勢在你這裡就會變成柔軟溫和。 小毛姑娘也是一個強勢的人,因為強勢,她都三十二歲了,還沒有一個男子能和她走入婚姻的殿堂,就連她的父母都無法忍受她,從而和她分別住在兩套房子里。父母既不願和她住在一起,又關心著小毛的生活幸福,就在小毛又處上一個男友時,走進我們心理諮詢室,向我求教如何引導小毛的男友和小毛相處。小毛是獨生女,從小受父母及祖父母的寵愛,性情極其強勢。她不但強勢,而且還喜歡事事抓尖,不吃虧,不認輸。 下面咱們就說說和強勢如小毛一類的人如何相處。對於這樣的人,她很需要別人對她推崇和尊重。但由於她的強勢不太講理,同時能力也大多不出色,因此導致人際關係不和諧。而她們自尊心又極強,如果直接指出她們的問題所在,會引發她們大發脾氣,而且還有可能是歇斯底里地發脾氣。但是如果順從她的性格,她就會得寸進尺,最終又不歡而散。這種人特別怕生活中出現不如意的情況,特別不能受挫,自私自利。 和小毛姑娘這種強勢的人交往,開始要哄得她開心,讓她能聽進你的話;然後順手牽羊,見風使舵,給她認知調整。等她把你當成知心好友,吃准她的軟肋時,你就可以狠狠地善意地挫敗她。讓她知道別人也需要尊重;並讓她明白,有時候需要聆聽更正確更有利於生活與人際發展的意見,能把生活打理得更美好的做法,才是最好的做法。一意孤行,只會把自己推入不幸福的深淵。最主要的是,你一定要打著一切為她的生活更美好的旗子,來調整她的生活態度和處世作風。小毛的媽媽怕自己做不好,把小毛和她的男友都帶到我們諮詢室里,小毛在我的點評中,為著自己的幸福一步一步對男友做著合理的讓步,結果是,半年後,她和男友領了結婚證。如果你身邊有著重要的他人是個強勢的人,不知如何相處,上面兩個案例的解說,希望能給你一些有效的啟發和幫助。
疏導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否定某些事,但不要否定某個人。首先對於自己而言,可以否定自己某些事情處理得不好,考慮不周,但不要認為自己的人格有問題。對於別人也同樣如此,也許別人某些事情做得不好,但並不表示他的人格有問題,我們可以誠懇地指出他的不足,但千萬不能有人身攻擊。我們可以批評別人的過錯,但千萬不能傷害別人。直爽的性格沒有錯,但如果因為直爽而傷害了別人,那終究是我們不對吧! 這是一封求助信,因為比較有代表性,所以我把它分享出來,希望能對有人際關係困撓的您有幫助!不好意思又來打擾你了,想請教你關於我自己的兩個問題:第一,我脾氣急躁,從談話中的交流也許就能讓人感覺到了,我現在盡量放慢說話的語速,不過很多時候又忘記了,畢竟這種語速我持續了將近30年。另簡單的舉例:如我讓同事或者上司協作工作上的事情,我說過幾遍,都沒得到預期結果時,我就會又催促,這樣一來,對方會反感的,會覺得我啰嗦,有可能因為這樣,同事會更加不配合了。我自己認為這是我工作認真負責的表現,我在想,如果我是不負責任的那種人的話那些事情不做就算了(現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很多時候改變了策略,我也不太管了,隨便別人怎麼做,畢竟我不是老闆,損失的不是我自己)~~~請問改變脾氣急躁,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第二:我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總是直來直去的。尤其是碰到我不喜歡的人或者我認為不對的事情,更是如此。也許就是因為這樣 ,我的同事感覺我在指揮他們一樣(跟他們平級但工齡短很多),所以他們不配合。把我當作假性敵人。我好像說話不給對方留情面的。我覺得跟對方說話還要想半天,太累了。所以這樣我可能得罪了不少同事。我這人呢,心腸不壞,可就是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情商太低了點。我還有一點:人敬我一尺我讓人一丈,如果對方對我不客氣,那我也毫不留情。也許就是太較真了,所以人際關係太差(跟我沒有利益衝突的朋友倒是跟我很合得來的)。最近有朋友找我合夥做生意,其實我這人是不喜歡沾人家的便宜的,我寧願自己吃點虧的那種。這次的這個事情我很在意也很膽怯。在意的是我們的朋友關係,膽怯的是擔心我自己不經意的言語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也許我小時候得到的愛不多(家人的和親戚的愛),還有一點就是我以前在家很聽話,很乖,在家沒受過委屈;上學以後一直成績不錯,老師讚賞;畢業後自己做生意,更沒人批評我什麼的。結婚後老公視我為女兒般寵愛,都是讓著我的。也許就是因為這些,讓我很任性,讓我很多時候以自我為中心。我現在不知道怎麼去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換位思考我也懂,但是很多時候自己能想到,就是沒法做到。我很想改變自己的這些缺點,所以來請教你這高手,希望能指點迷津!回復:簡單幫你理一下思路 1、先接納你自己,再想辦法改變自己。坦白的說,脾氣急躁的人也並不是沒有優點,比如脾氣急躁的人做事效率高,對自己要求嚴格,時間觀念強,這不都是很好的優點么?所以不要總是看到自己的缺點,不要因為人際關係的一些挫折就完全否定自己。先接納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然後再想辦法改變自己。因為沒有接納的改變是被迫的,是在外界信息反饋的驅使下不得已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不會長久,只有接納後的改變才是心甘情願,並發自內心的,這樣的改變才會有意義,也才會有效果。 2、否定某些事,但不要否定某個人。首先對於自己而言,可以否定自己某些事情處理得不好,考慮不周,但不要認為自己的人格有問題。對於別人也同樣如此,也許別人某些事情做得不好,但並不表示他的人格有問題,我們可以誠懇地指出他的不足,但千萬不能有人身攻擊。我們可以批評別人的過錯,但千萬不能傷害別人。直爽的性格沒有錯,但如果因為直爽而傷害了別人,那終究是我們不對吧! 3、接納他人,才能讓他人更好地接納自己。脾氣急躁、能力強的人一般有一個特點,追求完美。我自己以前也是如此,總是想把事情最快最好地處理完,遇到需要別人配合,而配合的人又跟不上我的節奏時,我就非常著急和苦惱,像只好鬥的公雞一樣到處催促,結果當然是處處碰壁,不僅事情沒處理好,而且人際關係也弄得相當緊張。其實細想,造成這樣被動局面的還真是我自己的原因,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高,總不知不覺地拿我的高標準去要求別人,總想著去改變別人,可是每個人的能力有高低,想法也有不同,當改變不得時我就會抱怨和生氣,情緒不知不覺就上來,結果可想而知。所以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可以更好地接納他人,並允許別人能力不如我,我可以用賞識的眼光看到他人的優點,並想方設法讓他們快樂地配合我。接納他人,他人才會接納我們,大家才能在同一戰線上,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所以親愛的,先學著接納別人吧!因為我們無權改變別人,如果無法迴避,唯有接納,這也是讓自己多些快樂少些煩惱最好的方法哦! 4、改變認知,才能改變脾氣。我們為什麼會有脾氣?其實說到底,引起我們發脾氣有情緒的不是外界事件,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比如同事不配合你這件事,如果你認為同事故意為難你,你可能會很氣憤,說話的語氣也會跟著改變,不良情緒馬上就上來了,可是如果你發現同事不配合你,是因為他家裡出了大事,你可能就會反過來很同情他,並關心他,這時候你就不可能會有脾氣。所以要想改變脾氣,必先改變認知,多用積極的眼光來看事情和想事情,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5、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條「對付」孩子的方法,同樣適用於成人。人們在心情不好,有情緒的時候,是很難理性地處理事情的,所以在跟他人溝通事情之前,先關注別人的心情,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再來公事公辦地處理事情。比如微笑,肢體動作的接觸,多讚美和關心他人,這些都是拉近心的距離最好的方法。這些不是諂媚,更不是阿諛奉承,只是關注他人心情,處理人際關係的小技巧,只有心與心的距離近了,別人接納了你這個人了,才會接納你的觀點和你所說的事,才會更好地配合你,對吧? 6、忘掉過去,把握現在和未來。也許現在你認為你的人際關係已經很糟糕,但是沒關係,那只是你目前的想法而已,也許情況根本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從現在開始,改變你的想法,別人只是不喜歡你的某些做事方式,並沒有不喜歡你這個人,所以只要你願意改變你的某些做事方式,別人還是很喜歡跟你接觸的。帶著這個想法去對待你周圍的人,你會發現你離人群並不遠。我們無權改變別人,唯有改變自己。先改變自己的想法,再改變自己的做法,用你積極的人生態度來影響他人,並以此來贏得他人的改變,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世界正在因你的改變而改變著哦! 情緒究竟是什麼呢?森知導讀:從達爾文開始,我們就知道所有的生物——人類和動物,都是生來就擁有與自己的同類相同的情緒,讓他們可以憑藉本能反應,來適應複雜的處境。換句話說,不顧一切地控制我們的情緒,會讓我們的生命陷入危險的境地。 情緒的用處 但是,情緒究竟是什麼呢?專家的定義是:「情緒是一種心緒波動,一種短暫的激動或者一種強烈的情感狀態,是身體以及精神上突然的擾亂。」這些反應,對於人類來說不應該是危險的。恰恰相反,它們是有用的,在個體和物種的生存中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從達爾文開始,我們就知道所有的生物——人類和動物,都是生來就擁有與自己的同類相同的情緒,讓他們可以憑藉本能反應,來適應複雜的處境。換句話說,不顧一切地控制我們的情緒,會讓我們的生命陷入危險的境地。 恐懼,從洞穴時代開始,對於那些知道如何戰勝它的人來說,就是一服興奮劑。它會提醒我們危險的到來,讓血液流向腿部,讓我們做好逃跑的準備。同時,身體在一剎那突然不能動了,這個時間恰好讓人決定是否應該躲藏起來。 憤怒,它的名聲向來不好聽,人們總是把它與暴力混為一談。事實上,它可以釋放出很多荷爾蒙,比如說腎上腺素,讓人做好進攻的準備。此外,它也表明我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從而嚇退對手,不用訴諸暴力。 憂傷,讓剛剛經歷分離痛苦的人回歸自我,用一點時間與過去告別。「眼淚中的緊張激素是血液的十倍」,神經學研究員思沃說。也就是說,哭泣是一種最為自然的發泄痛苦的方式。 喜悅,不僅讓人陶醉,還是天然的抗抑鬱劑,幫助產生快樂激素,讓人充滿熱情地完成繁重的任務。喜悅就像一塊磁鐵,將別人吸引到我們身邊,也讓我們打開心扉與人分享。更好的是,我們現在都知道笑是有治療功效的。事實上,免疫力和情緒有很大關聯。喜悅和快樂能夠加強人的免疫力,而恐懼、憂愁、痛苦和緊張則會減弱免疫力,降低我們對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人的情緒在本質上只與一件事情有關:愛。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但凡有情緒的地方,必然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於這件事情的發展不滿意,對於這個人的做法有意見,為什麼我們對對於事情不滿意,對於做法有意見呢?很簡單,我們有自己的處理事情的原則和邏輯——我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知慣性,但凡和我的認知不相同的現象必然引發我的思考和評價,這個思考和評價極有可能引發情緒的波動;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樣的處理方式,這樣的做法讓我內心感到不舒服。先不來管為什麼不舒服,首先很簡單的的道理,就是你的做法和行為或者這件事情的發展狀態,和我內心所期待和設想的不一致,這個不一致必然讓我感到內心緊張,為什麼會緊張呢?因為不同的現實,必然引發我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心理設定和期待,處於防禦的需要,我這個調整必然引起內心感覺的的驚慌和波動,情緒隨之而來。說明白情緒的起伏的動因,我們就能發現:現實和內心設想的差距是引發情緒的重要因素,沒有這個現實與設想的差異,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人的情緒起伏將會消失,人的思維也會停止,感覺不復存在,生命也就此消亡。所以,情緒起伏,感覺波動這是生命存在的最佳表徵,也源於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重大差異。那麼,是什麼造成如此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什麼讓我們對於現實世界充滿渴望,充滿期待?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追溯到我們出生的那一瞬間,也可以追溯到生命緣起的那一刻:在夫妻關係當中,在人類的愛中,我們的生命誕生了。也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形成和出生於愛,所以我們認為我們的生命是值得被愛和需要被愛的。特別是人類作為早產性物種,在出生之後仍舊不能獨立生活,依然需要父母維持8-9個月的靜心撫養和看護,於是我們對於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愛有了「沒有分寸的依賴和依戀」,甚至於我們在內心裡願意這讓安慰自己,給生命以安全感和活下來的力量,即:我們的父母是足夠愛我們的,他們會按照我們所需要的照顧好我們,這就是愛,我們完全有理由氣定神閑的享受父母的愛,父母愛我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帶著這樣的感受和認知,我們開始了漫長的人生之路,這樣一走,我們就不知道從哪裡下來,甚至也忘了思考,這個愛對我們意味著什麼。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在愛裡面,我們建立了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也建立的足夠的期待和心理設定,從我們呱呱墜地母親就跟上來的乳頭開始,我們就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世界是要對我負責的,我需要什麼我就要得到什麼!否則我就開始哭,直到你為我負責,滿足我的需要為止。從第一聲啼哭開始,我們的生命開始與現實世界並行前進,這個過程里,我們不斷地和現實發生著關係,但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時,只要你讓我感到不舒服,不滿意我必然會開始有情緒,從哭泣到生氣,再到憤怒,級別和表現形式不一而足,當然,如果你滿足了我,那我就會微笑,就會開心,就會興奮地手舞足蹈。在這樣的過程里,就存在這樣的一個潛在的心理設定和邏輯:只要我心裡想要的沒有被現實滿足,或者我的需要在現實中沒有被發現,我就要開始有情緒,我就開始生氣、憤怒。究其根源,就是期待這個世界所有的人於事,都要像是出生時媽媽塞進嘴裡的乳頭所賦予的乳汁,否則,我就開始不滿,我才不管你是誰。但是愛是否真的存在,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如果我說愛其實一直都沒有存在過,愛只是我們內心裡想當然而製造出來的一種感覺,在現實的父母關係當中,在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舉止當中,我們賦予了這些行為一些特別的意義,從此,這些行為就有了「愛的味道」。但是這股愛的味道,對你來說,對他來說,意義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肯定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同樣的一個行為卻引來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對待?所以,即使父母對孩子,也只是依著父母自己的為人處事的行為習慣,按照整個文化的慣例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為孩子做一些事情,表達一些情緒和感受,真正的愛,要說存在,那麼請問它在哪裡呢?所以,愛其實是被人解讀出來的,是被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出來的,現實只是現實,我們一開始出生接觸的就只是現實,而愛,那份我們以為的愛,只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請問,這樣的狀況下,愛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呢?你自己會有答案,因為愛在你的心裡。那麼,當你在現實中找令自己內心「滿意的愛」時,你怎麼可能找到呢?親愛的,現實,和內心的需要一直都有很大的差距在那裡,在哪個巨大的差異當中,我們的生命自由的跳躍,旺盛的成長。所以,享受那個差距吧,用你的積極情緒作為紐帶連接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作為橋樑的,正是你不斷的前進,不斷地創造,在這個差距和空間中舞蹈,人生從此變得擁有意義。
將怨氣融化成悲傷 體驗憤怒和恨意 怨氣的核心是深刻痛苦。由於我們沒有為它們悲傷過,這傷痛就在我們身心中逐漸凝結。如果無法感受到悲傷,就化為怨氣。療愈心的創傷,唯一方法就是解放儲存在體內的感覺,讓它完全被消化、被超越。 1、心中默想那個你覺得沒有完全愛你的人。 2、感受這種無愛感,你的身體有什麼特殊感覺(比如沉重、焦慮、緊縮、緊張、冷、空虛、麻木、熱、遲緩、乏味)?身體哪一部分感覺最強烈? 3、承認這種感受。如果你覺得緊張,就用呼吸去碰觸並浸潤這緊張的感受。 4、然後,看看你能否讓這無愛感如實存在,而不是試著去修復、改變或批判它。將感受四周的空間開放出來,體驗一下被這柔軟而開放的空間所擁抱的感覺。 如果難以放下對痛苦的強烈抗拒,可將注意力轉移至抗拒本身。你可以承認自己在抗拒,也給予它空間容身。痛苦和抗拒可以各有各的空間,不必將對方擠走。 如果你卡在痛苦中進退不得,就試著更多注意痛苦周圍柔軟的空間。痛苦可能不會消失,但允許它存在並不痛苦,而且通常會使人感到輕鬆,雖然不見得一開始就這樣。同時,溫柔地將自己出於無愛感而編造的故事放在一旁(比如「這就證明我沒人愛」、「如果我這樣感覺,我會沮喪」)。 5、如果你可以更進一步,那麼看看能否放下現有的任何障礙,直接向痛苦打開心靈,只把它看作是當下的身體感受。這種開放性給你什麼感覺? 6、進入痛苦的中央,與各種感受合而為一。這會怎樣影響你? 練習、體驗憤怒和恨意 縱容怨氣讓我們的力量被鎖在無能的暴怒和仇恨中,讓我們處於無能無助的受害者位置;而否定、抗拒自己的憤怒和憎恨,就像在內心建立一個反對勢力,它壓抑我們的能量,減少我們的力量,還會固化內心的侵略性;當我們對侵略性打開心胸,與它共存,就讓鎖在這些感覺中的能量和力量釋放出來。直接經驗憎恨,反而有助解放自己的憎恨。 人們通常需要先花費一段極長的時間處理悲傷和傷痛,才能處理埋藏已久的憤怒和恨意。如果你是這樣,就要順應自己的狀態,多做前面的練習。 要注意:允許自己感覺憤怒和恨意,不等於用憤怒和恨意向別人出氣。這個練習僅僅是體會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向他人表達這些感受。 1、回想你對某人的怨氣。 2、你能夠承認對那人的憤怒和恨意嗎?別把焦點放在他/她的過失上,注意自己身體感受到的憤怒和恨意,承認這些感受,不批判,不責怪。如果發現自己又編起故事來,溫柔地將它們放在一旁,再回來注意身體感受。 3、給予憤怒和恨意充分空間,讓它們存在。在這些感受四周開放出空間,通過允許它們擴張到那空間,來去除這壓力。這些感受可以不斷擴張,直至充滿整個空間,整個周邊,整個世界。深呼吸,看看它們擴散到空間中,而不是壓縮在身體內,是什麼感覺? 這也許一時夠用了,如果你還要更進一步,那就繼續下面的步驟。 4、讓恨意發聲。就像你拿著麥克風對著它,請它說出恨些什麼。你可以多次重複這一陳述:「我恨……」直到你將心中的恨意說完。 5、給恨意一個聲音後,你有什麼感覺?有沒有如釋重負,生起清澈透明、充滿力量的感覺?如果有,那麼對它敞開心扉,體會身體的感受吧。讓身體慢慢習慣它。
不抱怨地愛重複提問:抓住怨氣不放,有什麼好處?向內心檢視,然後以一兩句話回答,持續5-15分鐘。千萬不要批判自己,僅讓自己在客觀、好奇的心態下看到呈現出來的真相。 約翰·威爾伍德的課程上,人們訴說著怨氣的作用:抓住怨氣讓我不會感覺信任 在做夫妻諮詢時,約翰·威爾伍德發現許多人在「怪罪對方」上所花的精力遠多於「把事情做對」,甚至有人化身為怨氣,為證明伴侶錯而自己對,不惜把感情和幸福拋在一邊。 每份怨氣都植根於沒有好好被愛的舊傷口,以及對傷痛束手無策的挫折感。對愛敞開心扉是那麼具有威脅感,有些人便將自己密封在盒子里,或者用責怪對方來掩護自己的脆弱:「你不是真的愛我……你不知道怎麼愛……」結果對方付出越來越少,而自己就越覺得抱怨有理。怨氣就這樣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傷痛的感覺,就這樣轉變成怨氣、恨意,毒害著我們的關係。若要改變,就需要辨識我們緊抓著多少怨氣,為什麼會這樣,需要學會如何將它融化,如何重新開放自己,去愛。 下面這些練習,除了用於伴侶關係,也可以用於家人、朋友或同事關係。 練習1、發現、承認怨氣 大部分人沒有覺察到內心瀰漫著多少怨氣,怨氣又是如何操控著自己。從敵意的怨氣中解放的第一步,就是將它帶到意識層面。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辨認出自己怨氣的主要模式。 在每項練習開始之前,請先花點時間安頓下來,深呼吸幾次,感覺你在自己身體里存在。 1、回想一件令你在關係中感覺困難、壓力或痛苦的事。它如何影響你?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 2、和他人對立時,這敵對的立場如何影響你的神經系統,比如你覺得焦慮、緊縮或沉重嗎? 3、問問自己,這場戰役是否有什麼熟悉之處?它怎樣帶你回到過去?此時,你對對方產生了什麼樣的怨氣?想像你正面對對方,用「你……」開頭的一句話說明(比如「你不了解我」、「你對我並不公平」等)。 4、看看這怨氣如何連結到一種熟悉的「你不愛(了解、欣賞)我的真實面目」的感覺。 5、看著這種沒被愛的舊怨仍在你內心活著,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它像什麼?不要批判,只是將它帶出來,展開,辨識它,看看是什麼感覺。 練習2、認識你的怨氣 心抓住過去的傷痛是一種求生機制——我們不想再受傷。抓住怨氣的心就像全天候工作的哨兵,專門防守來自他人的威脅。當我們感到被傷害時,就會警鈴大作,引起情緒,於是我們就採取自衛策略(憤怒、責難、退縮、逃避)來抵擋威脅。還有一種怨氣不那麼戲劇化,卻更常發生,那就是「不停批判他人」的傾向——評判、責怪他人,自己就不會因為感覺不被愛而引起痛苦和恐懼。 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探索我們是如何執著於怨氣,並了解我們從中得到什麼。 1、回想在練習1中展現的怨氣。 2、試試看,能否認識並承認:別人錯了,你對別人生怨氣會感覺很好。 3、如果是別人錯了,你內心有什麼感覺?如果你可以向這個人證明他錯,或讓他接受他錯,你得到什麼? 4、重複提問:抓住怨氣不放,有什麼好處?向內心檢視,然後以一兩句話回答,持續5-15分鐘。千萬不要批判自己,僅讓自己在客觀、好奇的心態下看到呈現出來的真相。 約翰·威爾伍德的課程上,人們訴說著怨氣的作用:「抓住怨氣讓我不會感覺任人宰割,防止自己又一次受傷、失望。」「這讓我覺得我對、我有理,好像我在打私人的聖戰。放棄怨氣就是白白放走傷害我的人,讓他們在我周圍自由來去。」「怨氣可以支撐一種"我』的熟悉感覺——在這個心態中,我容易認識自己,它給我一種身份認同。」「怨氣是爭取同情的方式,這是呼救。」……
您的孩子懂得關心別人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語言上和行動上教育孩子,讓他逐漸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有些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對孩子寵愛有加,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習慣,而不知如何去關心別人。另外,父母也少花時間鼓勵孩子關心自身以外的人和事,雖然偶爾也會因為孩子不肯為自己倒杯水之類的事情責備孩子一兩句,但父母往往發現問題,卻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解決問題就更無從談起。 專家告誡,不會關心別人,對孩子將來的性格發展及人際關係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從小培養孩子會去關心別人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家認為: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幼兒是否具備關心他人的品格。只要顯示出其中的一個方面。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他會成為善解人意的孩子。 1、合作:兩個或更多的孩子一起努力達到共同的目標。 2、分享:一個孩子不帶個人私利企圖;把東西給別人。 3、移情作用:這是一種能體驗別人感情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哭,他看到你因此難過而緊緊地抱住你,這表明他懂得你的現在心情。 如何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 1、關心別人首先要學會關心自己的父母。讓孩子知道,尊重長輩是一種好品質。 2、家裡人不要整天圍繞著孩子轉,萬事不能以孩子為中心,當孩子習慣了以「我」為中心的性格,那麼他是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的。 3、讓孩子知道,當他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會很感到很欣慰,並表揚他,告訴他:「你學會關心別人了,我感到很高興。」有時,還可適當的獎勵,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和發揚。 4、如果家裡有條件,可以為孩子買一個寵物,小貓、小狗、小金魚等都可以,讓孩子在照顧寵物的時候學會最基本的責任心。但孩子的能力有限,有些照料工作並不一定能獨自完成,這時父母應該幫助他,引導他,但不要全部包攬。 5、要養成孩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性,有時父母明確、具體地表明自己喜歡他做什麼,比簡單地說教來得更有效。 6、為孩子創造一些勞動的機會,開始可以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幫著掃地,拿碗、拿筷子等事情,他做得好就要表揚他,讓他有成功的滿足感,讓孩子在勞動中懂得,幫助別人很開心。 7、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而父母無疑成為孩子首先模仿的對象,如果父母自己的行為是自私的,那就難以要求孩子會有良好的行為方式。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都應時刻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榜樣」。 因此,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語言上和行動上教育孩子,讓他逐漸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父母肯「退步」,孩子才能有進步!孩子長不大、不成熟、不懂事,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空間太小了,父母退一步,讓孩子的空間大一些,孩子的天空遼闊了,才能高飛。今天一位諮詢的家長用了四個小時,終於整明白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並願意努力去改正,這篇文章像是為她量身定做的像極了。當孩子小的時候您還強勢如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態度、口氣、眼神等等,那麼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麻煩就在後頭等著您哪.一、從心裡「退」。1、父母必須承認並接受現實。不管曾經對孩子有過多麼大的希望,不管如今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有多大,一切都過去了。我們要面對的是當下,我們要做的是挽救。反思過去自己在教子上的不足和失誤,認識到孩子今天的狀況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造成的。夫妻雙方不要互相推卸責任,互相抱怨,在今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達成一致。2、放下功利心,把對孩子的要求和希望歸零,使心境平和。3、父母把自己從主人和主宰者的位置上退出來,和孩子做到一個板凳上,平等對待。二、從目光中「退」。1、不要像過去那樣,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2、不要總是監視孩子的行動。3、孩子學習時,不要總是圍在身邊不停催促、挑錯、指手畫腳。4、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通訊錄,不經孩子允許不能翻看孩子的書包、信箋。三、從嘴上「退」。1、不要講不需要講的大道理。2、不要重複、嘮叨。3、不許揭短。4、不能用語言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5、不要用唾液淹沒孩子的自信心。四、從手上「退」。1、父母的手是用來愛撫孩子的,不是懲罰孩子的工具,也就是不許打孩子。2、父母的手不是用來指指點點的,而是用來牽引和與孩子一起描繪未來的。3、孩子的手不僅是用來學習、寫字的,主要是用來勞動的、做事的(這裡的學習和勞動都是專指)。孩子的手不會做事,人也就廢了。所以,不要用您的手做孩子的事。五、根據孩子的現實情況對孩子提出要求。也就是根據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態、學習能力、學習目標為孩子制訂新的生涯規劃。使孩子樂於接受,並且能通過努力實現。不要像以前那樣,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導致孩子厭學。生活上也一樣,不能過嚴,一步到位,需要有適應過程,使孩子慢慢適應規則,養成好習慣。孩子長不大、不成熟、不懂事,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空間太小了,父母退一步,讓孩子的空間大一些,孩子的天空遼闊了,才能高飛。
說出你的問題來每個人都需要支持,被「問題」折磨的人尤其如此。可是,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的痛苦說出來不僅不能得到支持,反而會導致更可怕的「疏離」,他/她會如何?也許只能選擇沉默。 「我驚訝的是:本來以為人們一定是因為巨大的精神創傷才患病的,但實際上很多人因為生活瑣事就引發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因為拍攝中國首部精神病題材影片《A面B面》而到精神病醫院實地考察後,導演寧瀛告訴我們:「和大夫採訪、深入了解才知道,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精神方面的疾病可以和感冒發燒一樣普遍。」 和普通感冒一樣,我們的心理感冒大部分可不治而愈,但處理不當也有可能會引發嚴重問題。可是,我們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與身體問題的態度卻往往不同。 疏離:「神經病」 「大一上學期,班上轉來一位男同學。女生們都怕他,男孩子也不願意和他坐在一起,而他從來都一臉微笑地注視每一個人。有人說他是個弱智,有人說他是個病患,更有女同學在外教的課上,不滿和他分坐同桌、拿著文曲星查出「神經病」一詞,對著外教歇斯底里急得就要掉豆……最後有知情者告知:這個孩子,其實是自閉症患者。他們告訴我他很危險,說他的情緒總會歇斯底里地發作,突然就炸開然後蔓延至不可收拾。這個傳言就像一把荊棘,也沒人敢冒這個尖,因此大家都躲他遠遠的。然而直到我最後一次看到他,他也是笑呵呵的表情,溫順而可愛。」gonefire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 在一些人眼裡,一個人「有」某種心理問題,他/她也就「是」那個問題。可以被治療的人被看作是異類,從前被視為性格或心情的情緒、行為被當成是一種病症。於是,人們小心翼翼,不要被貼上「心理有問題」的標籤。 心理諮詢師趙海燕看到太多想解決問題,又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人。她告訴我們,七八年前,常有人戴著墨鏡、壓低了帽子走進諮詢室,現在仍然有人打來電話預約諮詢卻不肯走進諮詢室,寧肯約在咖啡廳見面;還有些人會再三要求保密。「他們覺得身體有病大家知道了沒關係,但是一說心理問題就……覺得丟人。」 「著名抑鬱症患者」崔永元說:「當我得病以後才意識到,抑鬱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的境遇有多差。很少有人關心心理疾病患者,歧視非常大,缺乏常人的理解,缺乏家人的理解,缺乏同事的理解。」 阻隔:「你不要這樣想了」 「你最開始說出自己的問題,說不舒服的時候,身邊的人可能會壓制你——你想太多了,這樣不行啊,你不要這樣想了……他們不理解。而且,人是逃避負面情緒的,也不喜歡身邊的人有負面情緒。」從高中開始,小P就被抑鬱情緒所困擾,她感覺很恐懼,不知道怎麼辦,和媽媽說,可媽媽卻告訴她:你不應該有痛苦,因為大家都這樣也不痛苦,你難受是不正常的。「如果沒人支持,一個人真的蠻艱難的——有問題的人是很脆弱的。」 崔永元也有這樣的困擾。「社會上對這方面的知識知道得特別少,包括我的家人、領導,都覺得沒有這種病,覺得你就是想不開,就是小心眼……當我很有耐心或者很有精力的時候,我會慢慢講一點給他們聽,有關抑鬱症的知識,有的時候實在不耐煩了我就說,如果你覺得我沒有這個病,你把我的葯吃幾片試試。」 「我的來訪者中2/3的人沒有得到好的社會支持。他們或者不敢告訴家人,或者是告訴了家人也得不到理解、關注——"那是你自己的事』。有時候,身邊的人不知道他們的心理問題,不斷刺痛到他/她的傷口,更會導致病情惡化。所以,我有時會要求來訪者與家人一起來接受諮詢。」趙海燕說。 要理解和幫助一個「有問題」的人未必如想像的那麼容易。歌手陳琳自殺後,身邊的朋友們回想到她的很多「異常」,比如情緒低落、退縮,但是沒有人發現她患有抑鬱症。很多人感覺內疚,在她最需要幫助、支持的時候沒能伸出援手。如果缺乏心理知識、不了解癥狀實質時,人們可能會錯誤理解患者行為,作為家人也可能會深受困擾,比如感覺被拋棄、疲憊不堪,也可能會引發憤怒、沮喪等情緒。 每個人都需要支持,被「問題」折磨的人尤其如此。可是,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的痛苦說出來不僅不能得到支持,反而會導致更可怕的「疏離」,他/她會如何?也許只能選擇沉默。
不利用孩子的負罪感「前段時間我看完《2012》後,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回家後就告訴女兒,如果我們都不注意保護地球,地球總有一天會毀滅的。女兒當時聽完很擔心,情緒明顯地低落下來。」35歲的李蕾講述著。 「如果我們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他們長大後就不會因為自己失去某樣東西而過分傷心。」讓-馬克·讓果維西總結說。他全家去摩洛哥度假時,乘坐的就是火車或輪船。當然,路上花的時間會多一些,但全家人都認為 「這樣也很有趣。」大家都知道,在取消一些方案時提出別的解決方法比單純地取消,對兒童的心理更有好處:沒有懲罰,孩子們就不會輕易產生悲觀的情緒。 不利用孩子的負罪感 不斷告訴孩子們由於他們不對垃圾分類造成溫室效應,並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為了傳達某些觀念取得某種成效,而利用孩子們可能產生的負罪感,不但無效果,還有可能產生反作用。因為這樣的教育方法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他們害怕。北京科大附小的潘翔老師認為:「使孩子們產生犯罪感,譴責那些沒有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人,是提倡一種過於簡單化、模式化的思想。」比如對物品分類。「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沒有對垃圾分過類。於是,我們就通過一些小遊戲,誘導他們學習如何分類。但是要注意,不要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評價!」潘翔老師介紹,學校已經給孩子們配備了一些垃圾分類架,他建議孩子們從分類自己的用品開始學習:把可回收的紙張放在一個架子上,把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放到另一個架子上。 在外企工作的銷售經理陳倩和丈夫5年前在北京郊區買了一套房子,院子里有一塊菜地。她說:「我們想食用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女兒和我們一起在地里勞動:我們教會了她使用斧子和剪子等勞動工具,那時她只有8歲。當她吃水果的時候,她知道水果是從哪裡來的,也知道為了得到它們必須付出的勞動代價。現在,女兒完全明白了保護自然的必要性。」 別用悲傷的字眼 我們的孩子是人類發展中必須直面物種消失的第一代。「這必然會讓人產生對死亡的憂慮,」呂斯·雅南-德威拉爾說道,「和孩子說起這個問題時,要保持平穩的語氣,避免使用悲傷的字眼。」尊重客觀事實,不誇大其詞同樣重要。讓-馬克·讓果維西指出:「我們必須和孩子說實話,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是他們提什麼,我們就回答什麼,不要誇張。還有,我們還應該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地球是處在危險中的,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行動,還是可以找到方法拯救地球的。」 「前段時間我看完《2012》後,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回家後就告訴女兒,如果我們都不注意保護地球,地球總有一天會毀滅的。女兒當時聽完很擔心,情緒明顯地低落下來。」35歲的李蕾講述著。 相反,34歲的石娟說:「我們從來不和兒子說什麼大道理。只是要求他減少製造垃圾,並且對垃圾進行分類。在家裡,從一個房間出來後就必須把燈熄滅。不允許浪費水,洗手、洗衣服後的水都儲存在大桶里留著沖馬桶、拖地什麼的。現在,兒子還是繼續著這樣的生活方式。」
如何對待憤怒的魔鬼?慈悲的菩提,智慧的菩提,清涼的菩提,自在的菩提……分享菩提一葉,止息煩惱,綻放喜悅,與您同願、同修、同行!今日禪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們慾望過多;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花花世界,浮華人生。靜默淡然,隨遇而安。生命是一場懂得,剪一段流年的時光,握著一路相隨的暖,把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詩意的風景。生活只需要擁有一份恬淡平和的心情,一顆自由的心,一份簡單細緻的人生態度。我們的問題在於享受發怒的感覺,發泄憤怒的過程中有一種讓人上癮的強有力快感,我們不想放下這種快感。不過,憤怒的後果是危險的,而這危險的後果足以抵消任何快感。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憤怒的苦果,就會樂意放下任何憤怒。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王國。有一天,當國王外出的時候,一個魔鬼走進了宮殿。這個魔鬼如此醜陋,如此惡臭,如此粗俗,當宮殿衛士和其他人看到他的時候,全都嚇呆了。魔鬼大搖大擺地穿過宮殿,走進議政廳,一屁股坐在了國王的御座上。看到魔鬼居然登上了國王的御座,衛士和其他人才回過神兒來。「滾出去!」他們喊道,「這不是你呆的地方!如果你不馬上滾出去,我們就把你剁成肉醬!」這幾句憤怒的話使那魔鬼又長大了幾寸,他的臉變得更加醜陋,味道更加惡臭,言語也更加不堪入耳。衛士們拔出了匕首,揮舞著寶劍,威脅著魔鬼。可是,每一句憤怒的話語、每一個憤怒的舉動、乃至每一個憤怒的念頭,都使這魔鬼變得更大、更丑、更臭,也更粗鄙。對峙的情形持續了很久,一直到國王回來。國王看見這個龐大的魔鬼大模大樣地坐在自己的寶座上,大吃一驚,他從沒見過這麼醜陋、這麼令人厭惡的怪物,就連在電影上也沒看過。那魔鬼身上發出的惡臭,簡直令蛆蟲也要作嘔,那魔鬼嘴裡吐出的話,比星期六夜晚酒吧里所聽到的最粗俗的語言還要不堪。國王是睿智的,他知道該如何行動,所以他才是國王。「歡迎你,」國王熱情地說,「歡迎你來到我的宮殿!有沒有人給你拿一些喝的,或是吃的東西?」這幾句和善的話語立刻使魔鬼縮小了幾寸,魔鬼也變得沒那麼丑、那麼臭、那麼令人討厭了。宮殿里的其他人馬上明白了箇中奧妙。有一位殷勤地問魔鬼是否想喝茶:「我們有水仙、鐵觀音、烏龍茶。不然就來杯薄荷茶怎樣?這對健康有益。」另一位則馬上打電話訂了比薩餅,給全家人吃的那種;而其他人則準備了三明治:當然是辛辣味的;有位衛士為魔鬼做了腳底按摩,而另一位則為他做了肩部按摩。「哇!真不錯!」魔鬼心想。每一句仁慈的話語、每一個親切的舉動、乃至每一個善意都使魔鬼變得更小,變得不那麼丑、不那麼臭、不那麼令人討厭。當送比薩餅的男孩來到時,魔鬼已經變回他剛進來時那樣。但是人們還是持續不斷地釋放善意,不一會兒魔鬼就小得快看不見了。又多一個親切的舉動,魔鬼就徹底化為烏有了。我們稱這種魔鬼為「以憤怒為食的魔鬼」。你的伴侶有時也會變成「以憤怒為食的魔鬼」,如果你對他(她)生氣,他(她)就會更糟糕——變得更丑、更臭、言語更尖酸刻薄。你那憤怒的語言、舉動、甚至念頭,都會使問題越變越大,越變越糟。也許你現在明白了問題所在,知道該怎樣行動了吧!疼痛是另一種「以憤怒為食的魔鬼」。當我們氣憤地想:「疼痛,滾出去!這不是你呆的地方!」,疼痛就會變得更大、更糟。向疼痛之類令人厭惡的事物表示善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在人生旅途中,有時我們別無選擇。就像前面有關牙疼的故事中所描述的一樣,當我們真誠地歡迎疼痛,它就會變小、變得不那麼令人難以忍受,有時還會徹底消失。有些癌症也是「以憤怒為食的魔鬼」,是坐在我們身體里的那個醜陋而令人厭惡的魔鬼。很自然地,我們會喊道:「滾出去!這不是你呆的地方!」可是當所有的嘗試宣告無效時,或者也許不用等那麼久,我們會說:「歡迎你」。有一些癌症是以壓力為食的——所以它們也是「以憤怒為食的魔鬼」,對於這種魔鬼,當「宮殿的國王」對它說:」癌症,無論你做些什麼,我心的大門是對你敞開的,進來吧!」,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
推薦閱讀: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
※借神增運法: 轉化能量咒
※二次轉化CPA付費流量,更有價值
※烏梅的涅槃——相逢·轉化
※頂果法王 | 上師相應法 第三章 (三)臨終時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