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清權力中樞軍機處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清朝初年,沿襲滿洲貴族議事的舊制,設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滿洲、蒙古都統俱為議政大臣,六部滿人尚書也參與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較前擴大。康熙帝親政後,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在宮內設置南書房,又名南齋,抽調自己親信的翰林官入房辦事,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諭或傳達諭旨。這個機要班子的設立,實際上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許可權,許多重大政務不再交付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許多重要的諭旨也不再交付內閣草擬。雍正帝登基後,為了進一步把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宮內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取代了內閣、駕空了議政處,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首要樞廷,是輔助皇帝行使強權的有力工具,為政令的通暢順利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關於軍機處的成立時間,史料上眾說紛紜,但它始於西北用兵之際是可以肯定的,確切時間當在雍正七年(1729年)對青海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之時,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在太和門外,離街市近,人員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泄漏機密。所以,雍正帝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人品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公開向朝臣宣布對西北用兵。六月,為辦理軍需,特派怡親王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主持其事,並為此發布上諭:「兩路軍機,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開始正式建立軍機房。雍正八年(1730年),改名「辦理軍機事務處」,也即軍機處。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

  軍機處的地點,最初設在乾清門外,尋遷往門內,離雍正帝寢宮養心殿很近。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由於當初軍機處設置簡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正式衙門。  除了無正式衙門,也沒有印信。雍正十年(1732年)春天,雍正帝命大學士等議定軍機處印信,大學士等擬議印文為「辦理軍機印信」,經雍正帝批准,交禮部鑄造銀印。該印由內奏處保管,印匙則由領班軍機大臣隨身攜帶。另外還打制了鐫有「軍機處」三字的金牌,由值日章京佩帶。須用軍機處印信時,由值日章京憑金牌到內奏處領取印信,隨後,憑金牌向領班軍機大臣索取印匙,並在數人的監督下,才打開印匣取出印信。印信用完後,金牌要交給值班章京,印匙歸還領班軍機大臣,印信則要重新歸還內奏處。這一規章制度顯得有些繁瑣,但它的確是一套嚴密的管理模式。為了達到保密的目的,雍正帝著實下了一番工夫。

  清朝時規定,其它人員不得靠近軍機處,皇帝與軍機大臣議事時無關人員不得在旁。宮內人路過軍機處時,都是快步走過。軍機處的工作:1、發折;奏事處將官員奏摺下發軍機處;2、接折:軍機章京將奏摺送軍機大臣閱;3、見面;軍機大臣將奏摺送皇帝處請旨;4、述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5、過朱:皇帝硃筆改定奏摺;6、交發:將諭旨下發有關衙門實施;7:開面:諭旨以年月日為序抄錄備案;8、交折:將原奏摺交內奏事處;9、月折:將奏摺複本每月一編;10、隨手:將諭旨、奏摺重點二季一編;11、封櫃:將月折、隨手檔收櫃題封。

  軍機處的官職並不多,僅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種職官。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軍機大臣是由皇帝從內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中特旨挑選,或由軍機章京升任,也可由滿洲皇室親王選任,其名額沒有定數,人數的多少由皇帝一人決定。

  從《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看,軍機大臣最初設了三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來逐漸增加,最多時達十一人。資歷最深者為「首席軍機大臣」,或稱「領班軍機大臣」,但沒有正式的名義;入值軍機時按資歷深淺的分別稱「軍機處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三種;「軍機處行走」名目從嘉慶朝後期起即極少使用,僅恭親王奕欣以議政王入值軍機時使用過一次。另有「軍機章京」若干人負責協助大臣處理文書事務。軍機大臣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機要事務,分別對皇帝一人負責。軍機大臣能文能武,出將入相,既能熟悉部院事務,了解地方情況,又能指揮作戰,具有軍事經驗。如鄂爾泰出身進士,先後任佐領、廣西巡撫、雲貴廣西三省總督,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進為軍機大臣。

  軍機章京(滿語,意為「官」)是軍機大臣的下屬,俗稱「小軍機」,與「大軍機」相對。軍機章京也沒有定員,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議政處等衙署中的中下級官員選任,負責公文收發及滿、漢、蒙古多種文字的翻譯等日常事務。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的官員沒有編製,簡放任免都在原單位,人數也視需要而定。軍機處要員能否入選,關鍵是看他們與皇帝的私人關係好壞。當時雍正帝最器重、最信任的軍機大臣除了與之關係密切的怡親王允祥外,還有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鑾儀使納親等,皇帝巡幸、謁陵、駐園時這些人無不跟隨其後。可見,雍正帝幾乎把軍機處看成了自己的一件隨身物件,走到哪裡便帶到哪裡,說明軍機處在雍正帝心裡是十分重要的。

最後一代軍機大臣(1901年-1911年)1901年光緒27年:禮親王世鐸、榮祿、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1902年 光緒28年:榮祿、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1903年 光緒29年:榮祿、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慶親王奕匡、榮慶1904年 光緒30年:慶親王奕匡、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榮慶1905年 光緒31年:慶親王奕匡、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榮慶、徐世昌、鐵良1906年 光緒32年:慶親王奕匡、鹿傳霖、瞿鴻禨、榮慶、鐵良、徐世昌、世續、林紹年1907年 光緒33年:慶親王奕匡、瞿鴻禨、林紹年、鹿傳霖、醇親王載灃、世續、張之洞、袁世凱1908年 光緒34年:慶親王奕匡、醇親王載灃、世續、張之洞、鹿傳霖、袁世凱、那桐1909年 宣統1年: 慶親王奕匡、世續、張之洞、那桐、鹿傳霖、戴鴻慈1910年 宣統2年: 慶親王奕匡、世續、那桐、鹿傳霖、戴鴻慈、吳郁生、貝勒毓朗、徐世昌1911年 宣統3年: 廢軍機處,成立內閣,史稱皇族內閣


推薦閱讀:

余源培:敬畏民心 敬畏權力
邵建:權力應力避走向法家化
古爾薦書│怎樣才能鍛鍊出非權力影響力
權力紛爭:高崗欲借毛澤東之手扳倒劉少奇和周恩來(3)
圈住權力才能拆散「圈子」

TAG: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