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呼吸的家庭教育之如何當一年級家長

最近讀北京十一中校長(原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心裡的感觸很深,讀這樣的教育論著,竟能讓我熱淚盈眶,連我自己都感到吃驚。很多時候,面對現實的教育體制,一個老師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從幾年前自從金琰老師帶隊來到了濰坊,我們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帶動下發展有了一線希望。今天也是想藉助大家的教育力量,給我們的教育一個助力,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我們的孩子上小學後,部分家長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家裡人人喜愛的孩子,到了學校卻有上課坐不住,該學會的學不會,經常違反紀律等問題出現,孩子常常受到批評?家長受不了了,孩子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答案很明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

教育無處不在,然而家庭教育卻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育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把孩子扔給學校,扔給老師,自己當甩手掌柜,那麼孩子的教育很另人擔憂。我們單從時間上來算算也不難看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有多麼重要,一天二十四小時,孩子只有六個小時是在學校里的,其餘的時間都是在家裡。今天大家能坐到這裡,我相信都是來尋求如何當好一個家長的,這本身就很難能可貴。因自己也是一名小學生家長,跟大家在一起其實是藉助這個平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我給自己的這次交流取了一個好聽的題目,當然也有點兒剽竊之嫌——《為了自由呼吸的家庭教育之如何當一年級家長》。現在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要上小學了,孩子們不緊張,家長緊張。這其實也是我們今天一些教育失敗案例的一些隱患或者說是反映,我們替孩子包辦的太多,甚至連緊張這樣的事兒都替他們做了!

孩子上一年級了,我們做家長的,到底如何做呢?今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交流,一是上學前我們做哪些準備;二是孩子上學後會遇到哪些問題,我們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三是分享幾個教育案例,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雖然三個方面,但這幾天方面又是相互聯繫,互相滲透的,我是個比較感性的人,所以邏輯性不強,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其實孩子的教育也是瑣碎的,但我們將這瑣碎的一點點拾了起來,就教育了一個健康的人。

一、作為家長,孩子在上學前我們做哪些準備

1.學慣用品準備。從幼兒園步入小學一年級,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家長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那就是:我要上一年級了,上了一年級就是小學生了,所以更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自立的品質。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如:書包:應該準備一個薄的,最好是那種便宜的,一層布的,這樣好往課桌里放,那些好幾層很厚的那種家長要給孩子換了;鉛筆盒準備最好準備那種鉛筆袋或者塑料的,最好不要準備帶玩具的鉛筆盒或鐵盒子,這些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掉在地上哐哐響,分散全班孩子的注意力;鉛筆盒裡每天晚上要準備好三到五支削好的鉛筆(要用六棱的或三棱的,hb鉛筆網上的那種很好用)及一塊兒橡皮;一年級上學期用到的練習本是拼音本,學完拼音後用到拼音田字本,數學上用到田字本,所以家長要在第一個月準備拼音本和田字本,以後根據需要再準備拼音田字本和數學練習本。

晚上做完作業後,讓孩子自己收拾好書包每天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紅領巾、小黃帽等上學要帶的東西全放在一塊,這樣第二天上學時,拿上準備的東西走,就不容易落下。這個在做時,第一次家長可以先做一個示範並告訴他這是他自己的事情,從第二天開始,要自己做,一開始可以陪伴,提醒,但一定要慢慢放手,避免嘮叨。

2.生活習慣養成。生活不要包辦,讓孩子自己帶好一切學慣用品、整理書包。自己穿衣服脫衣服,系鞋帶。遇到困難時先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再尋求幫助。會用鑰匙開門,倒開水等。這樣,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太小了,不行,不放心。那多大才算大呢?到了學校孩子自己學習吧,得學著打掃衛生吧,得學著自己解決和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吧?等等這許多的事,就是在讓他們自己做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的。我們不怕孩子犯錯,他們正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修正自己,才能慢慢長大。在順境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是很脆弱的,也是極易有心理問題的。所以在很多事上,我們家長只要多引導孩子,多輔導孩子,然後大膽放手,他們就能做得很好,即使這個時候做得不是太好,也不要批評,誰都有第一次,我們的很多第一次也未必就比孩子做得好。

3.學習習慣養成。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和作業習慣這是學校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延伸:早上起床的時間,晚上睡覺的時間,都要根據孩子的情況給他們規定一個時間範圍。除了把握作息時間,還應讓孩子做作業不拖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特別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邊做作業邊吃零食、看電視、玩玩具,這種習慣非常有害。(有的家長說:孩子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一會兒玩兒玩這個,一會兒玩兒那個,是怎麼回事?那請家長想一想,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兒的時候,你是不是一會兒給他端水,一會兒給他送水果吃。當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時,實際上他是在工作,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再端吃的送喝的,不斷地打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很很難養成)

我們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學習作業情況,同時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如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看清題目,認真書寫、計算等。孩子剛學寫字時,嚴格要求,每一個筆畫都要按要求寫,哪一筆該寫在線上,哪一筆長,哪一筆短都要按規定寫。這對以後的發展非常有益。如果不在小學低年級就養成認真用功的習慣,到了中高年級再去培養,往往是事倍功半。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當然我們也要有責任心。一般情況下,孩子小老師都會讓家長在家檢查孩子的作業,然後再上交,有的家長就覺得老師是幹什麼的,讓家長檢查作業,孩子讓檢查作業他就開始嘟噥,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去評論老師讓家長檢查作業的對與錯,單從對孩子的教育來說,我們有沒有必要看看孩子哪些東西學會了,哪些東西還沒有學會?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有個了解?所以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家長,每天只負責帶著不情願寫他的名字,當然這樣的作業上也經常是錯誤百出?如果我們這樣對待孩子的作業,我們的責任心從何談起?其實教育孩子花的時間並不多,並且教育孩子是一件比上網遊戲和看電視、外出喝酒等更有意義的事。如果誰不信,你可以試試。呵呵

孩子做作業時,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即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坐姿、讀姿、寫姿(三個一),執筆姿勢,筷子執筆法,愛護書本。鼓勵孩子學兒歌、背經典、聽廣播、看課外書和新聞節目等,和孩子讀書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我在後面會再詳細說一下。

4.家長以身作則。有些家長來接孩子時總不忘要孩子跟老師說再見,或自己與老師打聲招呼。事情雖小,但久而久之,這孩子變得很有禮貌,見人就打招呼,很討喜歡。設想一下:一對父母,如果事事認真,他們的孩子肯定事事認真;一對父母,如果事事馬虎,他們的孩子肯定事事馬虎。家長遲到,孩子也覺得遲到沒什麼不好;家長有時撒謊,孩子也不會覺得撒謊是一件可恥的事;有的家長愛發脾氣,孩子肯定也愛發脾氣;家長不認真工作,孩子也經常不認真寫作業;家長今天罵孩子,日後孩子肯定會罵家長。反之,今天家長主動與孩子握手,明天孩子肯定會主動與家長握手;今天家長主動與孩子打招呼,明天孩子肯定會主動與家長打招呼。比如有一天,家長如果說「這個作業今天不做沒什麼關係,明天再做」或者「不要做了,明天我向老師說明一下」,以後孩子就學會了不做不交作業,還會找理由;(當然作業這種情況也得看老師布置的是什麼作業,如果是重複性的作業,又太多對孩子沒有用,我們可以不做。寫拼音,一晚上一本子;抄試卷,一個周末抄好幾遍,我們可以幫孩子分析,學會拒絕)如果哪一天,家長說「這種作文嘛到處有,你去抄一抄好了」,以後孩子就學會了抄作文。所以想讓孩子愛學習,多看書,那麼作為家長不妨也坐下來,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做學習型家長。如果連我們家長都做不到在書桌前坐半個小時,那麼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習呢?

5.科學的教育方式。孩子要不要打?我個人認為有些孩子必要時需要打的。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手段。但不能動不動就打,孩子畢竟是孩子,做錯了事,問清原因,跟他講講道理。實在不行再給他點教訓,但次數要少。實踐證明,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不僅身心受到傷害,而且還會有暴力傾向和轉向攻擊行為。就是說,家長在家打罵了孩子,孩子可能會把這種動機轉向期負別人,尤其是別的孩子。所以在初中里,有許多孩子打架鬧事,我覺得家長應該先從自身找一下原因,是不是在家庭中,自己的一些行為影響到了孩子,導致了孩子日後的種種的違紀。所以我們說教育孩子要蹲下身子,孩子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傾聽孩子,不能用大人眼光來看孩子,要向孩子學習,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比如有的家長說,孩子做作業怎麼就那麼慢,寫的字怎麼就那麼難看?作文也不會寫。但請您不要忘記了,孩子只是剛剛開始,只要他們儘力去做,認真去做就足夠了,我們練了二十幾年,三十幾年才達到今天這個程度,為什麼非要用我們的眼光是衡量孩子呢。耐下心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就是最優秀的。

古人教子「七不責」

①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給孩子以尊嚴。

②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不要責備孩子了。

③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否則,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

④飲食不責:正吃 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即不在飯桌上教育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⑤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⑥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⑦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

6.優秀品質的培養:如責任心:對於老師布置的一些事情,家長不要對此不屑一顧,因為老師們布置一些事情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例如要打掃衛生了,老師要求帶抹布、小桶等,如果你說:咱家沒有,你老師怎麼那麼多事。那好,你的孩子不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勞動機會,而且也許從那時開始,他對這個老師對這個集體失去了應有的信任安全感,也或許他的責任心從那一剎那開始就不會形成了。在這個物質不再缺乏的年代,我們作為老師和家長,都是在一點點兒缺失責任感的培養意識。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在學校破壞了公物,現在很少有學校有老師讓孩子賠償,因為學校不缺,壞了再去領一個。所以在我們班,只要是損壞了東西,不管是誰的,我都要跟家長交流好,然後讓家長買了,讓學生帶來賠償。不是缺這個東西,就是想讓孩子知道,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再比如,兩個孩子打架了,老師一問,哪個孩子一張嘴主語一定是「他」而不是「我」,說的都是對方「他」的不是。所以在處理時,我總會跟他們說要用「我」在陳述這個事實,完了你們就知道自己哪兒出了問題,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種責任心的培養。

另外學會感恩,比如學校在一些節日父親節、母親節、婦女節等布置的一些實踐性作業,實際上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愛別人。我們的孩子現在只會接受愛,不會付出愛,沒有愛心。愛心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們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我們的家長教育我們的時候,有好東西都是先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再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最後才是自己。我覺得除去當時因為物質的潰乏,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理念,而現在我們的一些年輕家長包括我個人在內,這種感恩教育意識很談泊。

二、孩子上學後會遇到哪些問題,我們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1.拼音難的問題。

不管是否是在幼兒園學過拼音,一年級的拼音枯燥難學,與生活聯繫不大,所以是一個難點,而這個難點又放在了上小學的開始。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就是因為拼音使他們失去了信心,所以在學習拼音的時候,我們家長要以鼓勵為主,並適時地給孩子一些幫助,不要急於求成,因為熟練地拼讀需要用整個一年級來慢慢地焐熟。很多時候,也許在放學的路上,也許在放學的路上,你貌似無意地拼讀,就能慢慢培養了孩子的語感,有時候,你再故意拼錯一個,他就會立刻給你指出來,你這一示弱不要緊,孩子的信心有了,能給你當老師了,他學習的勁頭也就更大了。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接受得慢,可以找有經驗的老師提前給預習一下,但是預習時間不宜太長,且最好不要學完,主要是找准難點:拼讀。

韻母表(24 個)a o e i u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四聲)

聲母表(23 個)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整體認讀音節表(16 個)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音節:韻母自成音節、整體認讀音節、兩拼音節、三拼音節

á e ái bá huá

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

聲輕、介快、韻母響,三音相連很順暢。(刪去或略講)

2.識字難的問題。

語文學習困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年級識字難。有人可能會說,急什麼,孩子六年級畢業,還不都識字一樣多,話是這麼說,事實看起來好像也是這樣。但是這六年的學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只有孩子知道,如果在識字一開始就培養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識字過程中有了自信心,那麼這六年的學習是快樂的,收穫是大的,也是成功的,反之則是痛苦的學習。

識字有什麼好的方法嗎?實事求是地說,即使課堂上老師變著法,又是遊戲又是活動地和孩子們在一起識字,更多地是教給一種方法,如果孩子在課餘時間不去讀書,不在生活中識字,那麼孩子的識字量肯定上不去,識字效果也不會很理想。但凡識字快的孩子,實際上是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這些字。所以識字最好跟生活聯繫在一起,跟讀書聯繫在一起。比如和孩子逛街,逛超市,可以指著門頭匾上的字,商品商標上的字,有意識地問問孩子,這些寫的什麼呀?激發興趣的同時,也容易記住這些字。比如讀書,我們的常用漢字就是三千,孩子們讀書,實際上是與這幾千字反覆見面,就跟見人是一樣,見得多了就認識了,就熟悉了。

3.讀書難的問題。

經常會聽到有的家長說:「我們家孩子不愛讀書,給他買了好多書,直接不讀。」有時我會問家長:「你讀嗎?」經常會問的對方面紅耳赤。以後跟家長熟了,我就會說,你都不讀還讓孩子讀,別為難孩子了。

曾經給孩子們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和尚他們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裡。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溪,於是這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么變成為了好朋友。就這樣時間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這個故事給我們大人的啟示我無需再說,而對於教育孩子的啟示我認為是: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享有的教育資源是一樣的,而且時間很有限僅六個小時,然而不同的是在不上學的時間裡,我們家長有沒有重視孩子教育,有沒有引導孩子讀書。孩子的差距,更多的是在家長,在課餘。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他第一應當熱愛的,就是讀書。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書籍在家庭生活中所佔的分量——於學齡前,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智力生活的狀況。」 現在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看起來沒有差別——六年之後,他們將會不同。「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閱讀能力拉開了距離。當然我們的孩子還只是一年級,我們不是要求他現在就讀好多書,我們的目的是要他們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培養起他們讀書的興趣。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日不間斷和興緻勃勃。只要孩子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周進步了,就值得高興,就應當鼓勵,最終他一樣可以擁有值得驕傲的閱讀能力…這些好習慣一旦養成對孩子將終生受益,誠然,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們可以慢慢來, 從現在開始,督促他們,使他們逐漸形成一種習慣。

讀書,讀什麼書?

學生讀

(1)經典要背誦的,三百千,《弟子規》等。經典古詩詞等。《論語》《大學》等

(2)經典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猜猜我有多愛你》《驢小弟變石頭》等(與識字結合相互促進)《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彭懿(適合家長讀,上面的繪本推薦和閱讀指導)

(3)經典類文學作品(部分識字快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讀,到二年級合適)

(4)休閑雜誌等

家長讀

(1)親子共讀一本書,比如繪本,經典誦讀內容

(2)家教類書

《請跟我來當好一年級家長》薛瑞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伊建莉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躍兒

《朗讀手冊》崔利斯

《0-12歲親子閱讀》邱冠華

學校發《牽手兩代》用書等

http://wfsgmll.blog.163.com/blog/static/1713449020128735052982/mailto:學校發《牽手兩代》用書等sczxxxb2010@163.com密碼sczx1234554321

噹噹網,卓越網。

三、和大家分享幾個教育案例,不管是以前聽過的還是沒聽過的,我們都來思考一下。

案例一:《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你的身邊有我》194頁(處理好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

有一位家長向孔屏老師講了這樣一件事:她說自己的兒子為一道數學題請教老師,老師連續講了三遍,孩子一直沒有弄懂,老師在同學們面前生氣地說了聲:「你怎麼這麼笨呢?豬腦子啊你?」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當時,兒子窘得紅了臉,一方面覺得自己特別委屈,一方面對老師充滿了怨恨。等放學回家後,兒子含淚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媽媽很氣憤,對著兒子說:「做老師的怎麼可以這樣侮辱學生呢?不行,明天就去找學校領導為你討回公道,如果討不回公道,咱就和老師法庭上見!」結果,這位媽媽把事情反映到學校領導那裡,那位老師也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很嚴厲的處分。事情本來也就過去了,可是她擔心老師從此不能公平地對待兒子,不久後就給兒子辦了轉學。原以為兒子在新的環境里會開始新的學習生活,不料兒子先是對老師失去了應有的感情,既而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最後乾脆不去上學了!她問孔老師,這件事是不是做家長的從頭到尾都做錯了?

孔老師給這位家長講了她身邊發生的一件事:

她的一個同事的兒子因為早到校幾分鐘被值班的老師抓住,所在的班級因此被扣掉一分並失去應得的榮譽。兒子感到內疚,主動向班主任老師認錯。當時,班主任因為失去了應得的榮譽正惱火,大聲訓斥了孩子,最後竟失控地打了孩子一把掌。這一巴掌下去,孩子耳朵立刻流出血來,並發生了聽覺障礙。

當孩子媽媽趕到醫院見到兒子時,兒子使勁抱著媽媽嗚嗚地直哭。媽媽緊緊抱著兒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真到兒子平靜下來,媽媽才說:「孩子,學校是不是有規定,不準早到校?」「是。」「那麼你早到校意味著什麼?」「違反了學校的紀律。」「你違反了學校的紀律,使班級失去了榮譽,老師該不該批評你?」「該。可老師不該打我。」「媽媽也認為老師不該打你,可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犯錯誤啊。再說老師實在是氣過了頭,要知道,失去榮譽的不是你一個人,而是全班同學啊!」「我知道了。」「你能原諒老師嗎?」「能。」「真是媽媽的好孩子。」

這位媽媽在做好兒子的工作後,背著兒子約見了班主任。她首先向兒子的班主任道歉,說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是自己的失職;同時,為了兒子能夠依然尊敬老師、熱愛老師,她懇請班主任就打兒子一事能當面給兒子道歉。班主任老師早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況且事後,家長非但沒有指責他,還表示最大程度的理解。於是,班主任老師親自到醫院向孩子道歉,並請求孩子的原諒。

這天,等媽媽一踏進病房,兒子激動地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老師今天特地來給我道歉,我沒有想到老師還能向學生道歉,我太感動了!」

這位老師在辦公室里談起這件事時,幾乎泣不成聲,她說兒子被打成那樣,她真是心疼啊,一連幾天都吃不下飯。可是她不能因為心疼兒子就摧毀老師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那樣對兒子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呀!

請大家不要誤會,在這裡引用這個案例,並不是想淡化這兩位老師的錯誤,相反,我個人覺得這兩位老師犯的錯誤,應該受到更嚴厲的懲罰。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是片面的,我們成人對老師的看法是比較全面的,但是我們要把對待老師的最好的態度展現在孩子面前,你對老師有好的評價和看法,孩子對老師就有好的評價和印象,「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孩子喜歡這個老師,就願意學老師所教的這一科;反之,如果你整天對老師這也不滿,那兒也不滿,甚至對老師天天罵罵咧咧,那孩子對待老師,對待別人會有一個好的態度嗎,他能好好的跟著老師學習嗎?他又怎麼會對別人友善呢?

比較上面兩位家長的做法,我們應該能夠權衡出利弊輕重,畢竟在孩子的教育中,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家長應該妥善處理解決好孩子與老師的衝突,不能讓老師一時的失誤再加上家長一時的衝動毀了孩子的一生的成長。

案例二:羅森塔爾效應(我們應給孩子什麼樣的期望值)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期待效應」,它又分為積極期待和消極期待。羅森塔爾教授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更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從小白鼠的實驗得到啟發,這種效應能不能發生在人身上呢?羅森塔爾教授來到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的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它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所以我們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培養他們的自信,家長的期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未來。

與之相反,心理暗示的作用: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說英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網球名星,叫吉姆.吉爾伯特。這個女孩子在小的時候經歷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著她的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她媽媽沒有檢查出來有這種隱憂,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地去了,以為跟媽媽一會兒回家了,結果她就面臨了她生命中令人驚詑的一幕,她看見她的媽媽就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這孩子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也許她沒有去經歷心理醫生的調整,也許她這一輩子沒有想過怎麼去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迴避、迴避、永遠迴避,所以她牙疼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直至她成為了著名的名星,她已經擁有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她疼痛的牙齒折磨得實在受不了了,家人都安慰她,說牙醫請到家來,咱們不去診所,在家還有你的私人律師,有你的私人醫生,有所有親人陪著你,咱們就把牙治了不行嗎?結果就在她海濱豪華的寓所,牙醫在旁邊整理手術器械的時候,一回頭,看到這個人死了。還沒有開始,這個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所以當時記載這件事情的報紙,倫敦的報紙用了這樣一句評價,說她是被自己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這個念頭有多重呢?這就是一個人心裏面暗示的力量,這就是她生命中一個至極的遺憾,這個遺憾以令人驚詫的方式放大,能夠結束一個人的生命。

其實我們不見得會面臨這種極端的例子,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生命的缺憾。那麼這個缺憾有的時候會變成我們自己的一種暗示。

重述這個理論的目的是想讓咱們都來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一些細節:有沒有對自己的孩子講一些「你真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怎麼就不如人家誰誰呢!」……有沒有在孩子在場的時候同別人談論孩子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問題?「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是誇張了些,但這種積極的期待對孩子的成長的正面影響卻是不容置疑的。當然這種誇獎要講求一個度,不能不管對錯一味的對孩子表揚,這樣就失去了表揚的真正意義。

當然,這個期望值的高低因人而異。《中等生》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她的班裡總共有五十個人,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里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羨慕得兩眼放光。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道,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  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兒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讚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上印著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裡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台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回家後,他嘆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兒園老師?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周末的懶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沓沓地做。  可她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病好後,孩子的臉瘦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手段,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二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鬆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凈。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里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嘆,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  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嘆不已。下車時,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寫出你來最欣賞的班裡面的一位同學,並說出理由。很多理由是: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嘆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

我開玩笑的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的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毛衣,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彷彿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的手裡,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的心,竟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兒打動了。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了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案例三:(如何激發孩子的部學習動力)

故事:一群淘氣的孩子總往一個花園裡扔磚頭,主人很無奈。有一天,他找到這群孩子說:「我看你們扔得很高興,不如進行一個比賽,誰扔得最遠可以得到10塊錢。」孩子們一聽來了勁,奮力地扔,優勝者果然得到了錢。第二天,主人又來了,說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塊錢。孩子們仍很興奮,5塊錢也不少呀。第三天,獎金降到了一塊錢,有一些人嫌錢少就走了,仍有人繼續玩。第四天,主人說今天勝利者只能得到一毛錢。孩子們聽了很不屑:「就1毛錢,誰給你扔啊!走!」孩子們走了,再也沒有來過。

故事中,這位主人一開始成功地將孩子們的內在動機變為外在動機,即把對玩的興趣變成對獎勵的興趣。但當獎勵降低到不值得為之奮鬥的時候,活動便停止了。其實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很多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消除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畫畫、彈琴的興趣。比如我們的孩子對彈琴很感興趣,這時是對彈琴本身感興趣,所以自己很願意練習。但突然有一天,她心情不怎麼好,不想練了,這時,我們家長就說了:「你今天好好練,練完了我給你買你喜歡的什麼什麼東西!」好了,孩子開始練習完果然得到期她想要的東西,但是以後有很多次都這樣,並且往後的很多次中,我們給他們提供的物質獎勵已經不能再滿足他們的時候,他們便不再彈琴了,這時不但不要你給她的東西也不彈,而且是已經對彈琴本身已經不感興趣了。

這個故事,讓我們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明白了:物質獎勵不是萬能的,要慎用。如果用不好,不但起不到積極的作用,還會把原來學生對這件事情的興趣消磨光了。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心中本來有自發動機,比如學習,畫畫,彈琴等等,可是我們往往不承認,我們認定孩子必須由我們來推、來拉、來軟硬兼施,否則他們就不會前進一步。於是有各種各樣的評比、排隊、獎罰措施,把孩子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外部了,而他們內心的自發動機就漸漸關閉了。

案例四:《一位家長與家長會》(做一個有愛的家長,不放棄)

第一次開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兒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了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有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五十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四十九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的,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兒危險。」

她懷著喜悅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裡有一種說法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一個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兒子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裡,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里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讀了這個故事,我只想說一句話:作為家長,不要輕易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家愛,哪怕是所有的人都對他放棄。

案例五:《二美金的價值》

這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經很晚了,他很累並有點煩,他發現七歲的兒子正靠在門旁等著他。

兒子:「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爸爸:「什麼問題?」

兒子:「爸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爸爸:「這跟你有什麼關係,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爸爸覺得很詫異,奇怪孩子怎麼會想到問這樣一個問題,又覺得有些生氣,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剛才數學老師還打來電話,讓家長好好管管孩子的學習。這個孩子,考試沒考好,還想要錢買東西,爸爸怎麼能不生氣!

兒子:「我只是想知道,你一小時賺多少錢?」

兒子的眼神哀求地看著爸爸,爸爸卻早已不耐煩。

爸爸:「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賺6元錢。」

兒子:「哦,」兒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爸爸,可以借我2元錢嗎?」

父親發怒了:「如果你只是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的話,趕緊回到你自己的房間。你要好好想一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工作那麼辛苦,你不僅不體諒大人,還把學習弄得一塌糊塗。」

兒子沮喪地低著頭,靜靜地走回自己的房間,並關上了門。

爸爸坐下來還在生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太凶了——或許孩子真的很想買什麼東西,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

爸爸走進兒子的房間,問道:「你睡了嗎,孩子?」

「爸爸,還沒,我馬上就睡。」孩子回答。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了,」父親說,「我今天很累,所以脾氣不太好。給你吧——這是你要的2元錢。」

「爸爸,謝謝你。」兒子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爸爸問。

「因為這之前不夠,但現在足夠了。」小孩回答,「爸爸,我現在有6元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這是我在講《爸爸,請多陪陪我》這一課時做講過的一個故事,我告訴孩子們說明天下午咱們開家長會,這次家長會,無論如何讓你們的爸爸來開,結果當時我們班四十九個孩子,除一個家長請假,其餘的全來了,但只有三個是男家長,而且這三個男家長裡面還有一個爺爺。當我講了這個故事後,在場的家長全哭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教育孩子不光是母親的責任,父親同樣也要關心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父愛。所以說教育孩子過程中,母親代替不了父親,父親也代替不了母親,只有兩者都有了對孩子來講才是完整的愛。

以上交流不成系統,只是我的教育生活感悟的一些拼湊,零零碎碎,僅供大家參考,如果覺得有用可以試試,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期待與您交流,希望這些膚淺的做法和想法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謹記一點:教有法,但無定法。孔子他老人家都提倡「因材施教」,今天的我們也應當學習,不一樣的孩子用不一樣的方法,不一樣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孩子有成就感,才會讓我們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口譯經驗指導
走品牌合作之路,加盟跨世紀,做精緻高品質民辦園
教育 愛以另一種方式寬恕
一篇文章,罵醒了多少學生!臉皮薄的勿看!
四六級考得好英語就牛?24年前,「小鮮肉」馬雲第一個不服!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自由 | 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