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的四個新觀念與舊想法-2
06-11
嬰兒如何認識他所處的世界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但新的理論正挑戰著傳統的說法。 舊想法 直到現在,許多幼兒發展專家還認為,嬰兒從初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也沒有這些需求,他們認為初生兒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循環,例如:睡與醒、白天與黑夜、吃飽了或餓了、哭鬧等等。這些專家甚至稱這段時期為正常的孤獨期。當然,嬰兒會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認為嬰兒只是針對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覺、觸覺而做出反應。 新想法 心理學家史登博士在《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著作中,對傳統的幼兒發展理論提出挑戰,他認為嬰兒一出生就是社交動物。在他的研究實驗中,新生兒持續展現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有所偏好。從一出生開始,嬰兒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們的偏好顯示出他們的感情取向。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反應的協助,例如:搖搖他、拍拍他、安撫他或是對他說話、唱歌,父母無法建立孩子的勝利循環。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動,可以刺激嬰兒腦部神經的連結,協助他接收外來的資訊。 父母可以怎麼做?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童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本建議,你可以記錄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環時鐘與互動方式。從寶寶一出生開始,你就要將他當作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然後你可以有技巧地帶領他認識這個世界,啟發他的想像力,減少他的挫折。這也是學習如何協助你的孩子規範他感情的時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撫的聲音或撫拍,幫助過度亢奮的嬰兒安靜下來。 新概念三:愛的環路從兩個月大開始建立 大約在嬰兒8周大的時候,一件奇蹟似的事情發生了。小寶寶的視力開始進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並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觸。這個初次的視覺經驗在社交與感情能力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加州大學教授舒爾指出,「母親充滿感情的臉,對嬰兒是最強有力的刺激,而嬰兒對母親臉龐的強烈興趣,特別是她的眼睛,帶領他和母親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其結果是:嬰兒腦部的腦內啡(Endorphin)濃度上升,使他產生愉悅幸福的感覺。重點是,這樣的幸福感來自於親子的感情互動。 舊想法 母親將資訊與感情灌注給孩子,而嬰兒像個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 新想法 我們現在知道,寶寶的參與對於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對嬰兒的深情凝望,將受到孩子回報以愛的眼神,造成雙方腦 內啡濃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個愛的循環,有如一個愛的環路。 在這個母親與嬰兒愛的感情系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母親與和孩子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 舒爾認為這種進入孩子內心世界,並且做出回應的能力,是母親的天性本能。例如,當你的寶寶安靜地躺在地板上,快樂地享受周遭環境的光線與聲音。當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尋求外來的刺激,於是你回應你的寶寶,發出好玩的聲音,逗他開心。當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時,孩子也同時回應你喜悅的笑容,你的臉部表情將戰線更為燦爛的笑容,不久,你也會發現,孩子以同樣的愉悅神情回應你。 「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不只在於思想與行為的層面,還包括於生理層面,也就是母親與孩子的腦部與神經系統是連接在一起的,」舒爾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同時在教導與學習。隨著時時刻刻呼應感情的結果,母親與孩子感情的連結也愈來愈深。此外,當母親與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互動愈多,他就愈能幫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時間安靜下來,直到下一回的玩耍開始。」 神經心理學家現在研究這種互動模式: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回合的玩耍,是非常有助於腦部與大腦皮質的發育。在玩耍的階段,孩子的腦部神經被刺激興奮,接著進入休息的階段,腦部得以有時間處理他所獲得的資訊與刺激。 在這種互動模式下,父母成為孩子的感情防護網,讓他學習將興奮的情緒安定下來,幫助他日後有能力處理高漲的情緒,使孩子成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略論早期中國地理觀念的起源
※窮富差別根本在於思想觀念,做個富人需要哪些思想?
※長跑觀念[一]姿勢與呼吸
※星雲大師:悟前悟後的觀念宛如天壤之別
※王海清·教育札記--一次觀念全新的評課活動『轉貼』【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