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的哈姆雷特之問


● 侯德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嘴上說的是什麼,其實心裡一般都認為上學的目的既簡單又明確,就是為糊口養家謀飯碗以及升官發財在積攢實力,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如果有人不同意,認為話可不能這麼說,但只要他們家的孩子儘管學習好著呢,上學時各科成績都是滿分,學了滿肚子的書本知識,但就是沒工作,不但無法自立,還大口大口地啃老,那這些人恐怕就會立馬露餡兒。所謂露餡,就是他們一定不是高興地認為自家孩子既然學到了知識,那這學咱就沒白上,這學費咱就沒白交。而一定是愁眉不展地說:連個工作都找不著,上學還有什麼用,還不如早早去打工呢,免得現在還低不成高不就的。

現在就是學齡前兒童也玩兒不踏實,被家長們壓著學這學那,理由當然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了。另外,一些魚目混珠的專家們可以找出一大堆的理論,證明早期開發兒童智力的重要性,家長們則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否則,也無法體現自己究竟站在了時代前沿的前幾排。

還有一個通用的理由:競爭環境就是這麼殘酷,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在關鍵時刻,一分就能擠掉一操場的人,正是這樣畸形的學習動力,使同學情也就演變成了有你沒我的拼殺。

不客氣地說,現在的人情淡漠,甚至諸多領域的互害模式,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了,因為我們從大人到孩子,時刻縈繞於心的思維模式或成功理念就是:只要為了自己能夠勝出,旁人都是對手乃至仇敵,坑之害之,別說羞愧負罪,就是不好意思都大可不必。因此,所有那些讓人糟心的事情,何時是個頭兒,恐怕還真是神鬼難測了。

即便我們就局限在教育這個領域,所有為孩子的勝出而做出巨大犧牲的家長,其實,仔細想想,在自家孩子或許獲得了某些競爭優勢的同時,其實也在為自己所抱怨與倍感無奈的環境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或許那個灼燒自己的柴堆里就有自己主動送上的數段油松或潑上去的幾碗汽油。因為:在造成雪崩的災難中,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呢?在造成洪水的災難中,又有哪一滴水是清白的呢?因為人們的信念是:鹿不必跑過獅子,只要跑過其它的鹿即可。

盧梭很早就曾提出,「教育即生長」的理念,也算是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因為教育就是要讓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必非要把什麼知識硬性塞進大腦,就像把東西裝進容器一樣。對此蘇格拉底也曾笑道: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誰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這就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裡去似的。

周國平曾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這話咱們聽起來像是在砸自己的牌子,因為在你這裡我們學不到謀生的技能,那我們花錢幹嘛來了?可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在萊文看來,「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通識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和遠大的志向。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而我們的呢?

咱們再聽聽蔡元培怎麼說:「教育是幫助受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但他說的這個我們全當沒有這回事,不管那一套,被應用算什麼,只要可以賺錢受益就行,因為我們流行與推崇的理念是:能被人利用說明你還有被人利用的價值,人們最擔心的不是被人利用,而是被人當作廢物一腳踢開。

愛因斯坦也曾在一次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那個詼諧的人確實講得很對,他這樣來定義教育:「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麼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這話是愛因斯坦在1936年講的,就算放在今天,又有多少人會這樣認為呢?人們總喜歡把藍翔的廣告語當作笑話,可是,985、211等等之所以倍受青睞,大概也只是因為它們是人們心目中的「皇家藍翔」吧?

據有關媒體報道:暑期知名高校校園游其熱度似乎已經超過了5A級景區,人們帶孩子去那裡宛如朝聖一般。由於每天都有名額限制,所以人們凌晨就去那裡排隊,到早晨六點名額就滿了。人們是去欣賞那裡的教育理念嗎?未必,因為所有的各類院校其理念大同小異,都是拿尚方雞毛當令箭,馬首是瞻。

那區別在哪裡呢?去過招聘會的學生的感受是:文憑這塊敲門磚的硬度大大地不同。而招聘會上人力資源部門給出的說法是:學生的層次和質量大大地不同。其實,我們也不妨武斷地認為那是招聘者慧眼識珠的功力不足,不如看名校這塊牌子更簡單,或萬一有什麼問題也比較好解釋或推脫。

其實,人才從來都是有差異的,但未必都要歸因於學校這一個原因。就眼下來說,這些院校的老師真的有多大的不同嗎?許多家長之所以一心讓孩子投奔名校,據說並非是因為那裡的老師利害,而是那裡的學生和家長靠譜兒,是去近朱者赤的。過去還曾親切地把老師稱作辛勤的園丁,心靈的工程師,可是現在,就是堂堂的有真才實學的教授也要規規矩矩地給他們的上級領導當好打工仔,要按照領導畫的道道完成好晉陞所需的KPI,還別說齜毛兒炸刺兒,只要不是乖乖地俯首稱臣,輕者停課,重者走人。您說,他們又能有多少心思去考慮學生們的心靈呢?能把書本知識端出去就不錯了。

不客氣地說,那些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其中的大部分,他們自己的心靈又如何呢?其實各階層的顧慮與焦慮都類似:當官的要保住烏紗帽,因為花翎一響,黃金萬兩。布衣要保住飯碗,因為飯碗在手,吃喝才有。與其說注重教學不如說更看重課題與經費,研究生給導師打工的事情也曾屢屢被曝出。特別是在今天,人們在爭論何為教育的時候,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卻很少仔細想一想我們爭論的意義何在?會不會有結果?因為培養人才的方式和批量生產答題匠的路數是有本質區別的!

當我們看了那些教育大家所給出的關於教育的說法,再去對照一下現實,我們大概就只剩下一個哈姆雷特之問了: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或稍做改動: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only one question.生存或毀滅,就這一個問題!That"s all for education.Something else to say,thay are all luxuries.

對教育而言,這就是全部,說別的都是奢侈!


推薦閱讀:

在美國沒有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Y Combinator 不僅是一個矽谷最牛的孵化器,還是未來教育的實驗
文件夾【教育思想2】
中國式「忍教育」,正在「殺死」數以萬計的中國人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