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用簡體字長大的人,你覺得繁體字比簡體字好嗎?如果是,為什麼你不轉用繁體字?
「好」的標準雖然模糊,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可以是好看,也可以是你覺得比較「有文化」。 這裡說的「轉用繁體字」,包括拿拼音打然後在輸入法里設為繁體輸出的。會不會寫繁體字其實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許先哲的回答(77票)】:
我母語不是漢語,我也不是漢人,雖然不屬於這個提問的回答對象,但可以提供一個第三方觀點。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在我接受漢語教育的學生時期,同時接觸了簡體字和繁體字。
簡體字是學校的漢語言基本課程,繁體字是通過一些書籍和港台版漫畫,還有當時能拿到手的80年代韓國報紙雜誌都是韓漢混用體,所有漢字詞都用實際漢字標記,用的也是繁體。
作為非母語學習者接觸到的印象——我記得,閱讀繁體字不僅沒有相對性的難度,反倒是比簡體更加輕鬆,因為漢字本身是象形文字發展,繁體有一種「規則」的存在,看字形能猜測出什麼意思。但簡體不行,也有很多規則例外和通假字,所以反倒增加了認知難度。當時我是中學生。
到現在,對我來說繁體和簡體的閱讀速度都是相似的,但繁體因為歧義少,讀起來比簡體更為順暢自然,這是實用方面。而美感上,繁體的飽滿比簡體好看得多,也好讀。
書寫方面,對我來說簡體和繁體的書寫難度一樣大。不管簡體繁體,都有很多字一時想不起來怎麼寫,甚至是很基礎的簡體字。而有些簡體字有時感覺不像字,容易引發「字形認知障礙」,而繁體就少有寫完後看起來不像文字的情況了。當然用鍵盤輸入時兩者都差不多。
而既然現在生活上的大量文字書寫都是用鍵盤輸入,那麼繁體字何來書寫麻煩的缺點呢?
我在內地的網路上發表意見還是以簡體為基準,我感覺文字既然是用於交流,那就應該尊重內地簡體字使用者的感受,畢竟很多人不會讀繁體字。
當然,這也省得有些以沒文化為榮的人說我裝作有文化,也省得左派說我是台灣派來的五美分,都會讓交流產生沒必要的立場隔閡。
我擔憂的是簡體字的暴力推廣讓古代和現代的文化秉承上直接出現斷層。以前有個漢人朋友跟我問一個繁體字怎麼讀,我一邊笑她母語沒學好,一邊想簡體字的推廣到底是降低了文盲率還是提高了文盲率?跟古代文化劃清界限的文化,真的是健康的文化發展嗎?
【梁海的回答(66票)】:
至今沒有感受到繁體字的好處大到足以讓我轉用它。但確實有一些方面讓人著迷:
但作為一個在大陸生活,且主要和簡體字使用者打交道的人,使用繁體字會帶來一些麻煩和無奈:
【Himawari的回答(67票)】:
繁簡都有自身的缺點,某些繁體的筆畫過於複雜(例如:鬱、籲、龜),但它的「系統」還是比較合理的,我不反對合理簡化,但不能一拍腦門就亂簡化,有些簡化字顯得無厘頭,例如:「聽」簡化成「聽」就不合理,「聽」字本義為「笑的樣子」(亡是公聽然而笑),發音為「yǐn」,即使非要簡化不可,改成「耳斤」也比用「聽」合理。另外,「讓」已簡化成「讓」,為何「嚷、壤、攘、瓤」卻不曾「類推」簡化?形象地做個比喻,簡化字相當於一個文化方面的「爛尾樓」工程,大廈剛蓋到幾層就徹底停工了,甚至還炮竹齊鳴、張燈結綵地慶祝大廈順利完工。
【zilu的回答(27票)】:
作為一個苦逼文科僧,加之自己在語言文字類報紙打醬油,我決定在憋不出論文的時候回答這個蛋疼的問題。
繁簡之爭一直沒斷過,首先要說明的是簡體字這個不是xzg硬生生造出來的,它們當中相當一部分參照了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實踐中對繁體字簡化而固定下來的形式,即便官方不刻意推廣,民間的使用已經相當廣泛了,再有就是古文里時不時冒出一個假借字神馬的。況且在繁體字使用的歷史上,丫一直沒有停止過演變,如果所以有人拿這個說啥暴力或者xxxx敏感詞我覺得找錯對象了,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比照秦始皇講講一個政權的建立必須統一文字度量衡,然後藉此扣個xxxx大帽子什麼的,我只能說,肯定有這方面的考慮,但確實又不是最主要的。= =
我自己感覺還是在於普及文化(那時候不是咱文盲多麼。。),便於習得吧,至於便於書寫我倒覺得字母更簡單,乾脆推廣字母的了,對已經存在千餘年的龐大體系來說,對當時的人來說,肯定沒人抱怨寫起來麻煩。問問港台人估計也沒覺得自己寫字寫得好累這種。。只是我們現在人習慣簡體字書寫了,有比較才會覺得繁體字「繁」。
很多人會提違背造字初衷或者說是造字體系規則的問題,必須承認有很大的影響,ms ls 有朋友也說了,中文是象形文字,繁體字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象形的部分,聯繫我學期初關注的一個講座「漢字拼義理論」來說,ms拼義比拼音更便於大腦反應速度和記憶。我們現在的簡體字有一部分是部分簡化,像聲-聲,一部分是用音相同的相對簡單的字替代,像谷-榖,還有會意的方法另造新字比如驚-驚,不細分了,頭痛TAT 我個人覺得吧部分簡化還有以會意的方式新造字都不會影響到拼義的理解,但是同音替代確實是有影響的,不過前提是代表這個字義的繁體字能夠讓人會意啊╮(╯_╰)╭
我認為簡體字對文化真正摧毀的地方是文化的傳承斷裂,就好像白話文對文言文的替代一樣,現如今我們去看古人的詞章會覺得陌生,覺得不親近,感覺像兩個世界的,白話文和簡體字要負很大的責任,造成我們閱讀和理解相當大的障礙。但似乎沒人去怨五四新文化運動啊,不能因為xx標準就區別對待啊。其實初衷都是好的,啟蒙嘛,西化嘛。不過沒這些為了解決一時的問題搭上如此漫長文明確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自己是上了大二開始慢慢學寫繁體字的,也是為了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吧,古籍豎版的東西不得不看。現在習慣了就不自覺寫了,但這個也就是專業必要,算是工具吧,我沒把自己整得跟個滿清遺老似的,文字是載體,要真是對傳統文化有感情,不妨更多關注文字所載的思想內容。現今人西方思想接觸漸多,老祖宗的東西反倒給拋下了,其實才是很多矛盾所在吧。
真沒必要老拿「愛」這個字說事兒,什麼有心沒心的,這個心字還不是簡化了心臟的圖畫啊,要不你畫個小愛心在裡面,更有愛啊!蛋疼。
另外提醒部分要用繁體字裝逼的朋友,直接繁體字輸出會存在很多錯誤的,包括文檔簡轉繁什麼的,我讀到現在了也有很多字繁簡的對應沒搞清楚。最簡單的發-髪-發就有很多人搞錯,偷雞不成蝕把米就不好了。
希望能幫到各位,雖然說得有點糙。。
真不想說我說完了,因為又要去憋論文了 嗚哇!!!!
【風端的回答(25票)】:
作為用簡體字長大的人,我覺得繁體字比簡體字好。
作為用簡體字長大的人,簡體字是我在成長中不得不學會的文字,這是前提。我可以用簡體字與大陸生長的人交流,可以看1956年之後出版的文獻。而學會繁體字,可以直接閱讀1956年之前的文獻,可以與港、台生長的人交流,增量明顯。學會繁體字,好處肯定大於為學會繁體字付出的那點代價。
事實上,我算一定程度上符合提問者定義的「轉用繁體字」。我最近做的十來次演講,由於認為絕大部分場次的聽眾閱讀繁體字沒有障礙,因此製作keynote時用的都是繁體字。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使用日文字體。當然,這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不少漢字在日文字體沒有,得另用可顯示的字代替。但這點麻煩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整體顯示效果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且替換措辭的過程有助於自己優化表達。從實際反應看,效果不錯,而且一次都沒出現有人反應看不懂的情況。
從簡體字自己「長大」的歷史看,它先天就是比繁體字差的東西。
隸書和楷書構成的「繁體字」主要框架,在漢代基本確定,距今有兩千年左右時間。經過兩千年時間自然流變出的東西,是在多長時間裡改變的呢?
60天!
1956年1月31日開始,官方發布《漢字簡化方案》,制定了517個簡化字。然後在兩個月內,連續發布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決定》,最後一個最狠——《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
60天,4部法規。
然後就是行政力量的推動。
真實典型的以行政替代文化的案例。
即便從改文字的動機誕生算起,替換掉兩千年文化流變下的文字,所用的時間也實在太短。
改文字成為鐵板釘釘,是從1951年開始。
毛澤東在1951年指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然後一堆人就開始研究擁有自己字母系統的拼音方案,搞了三四年,提交的方案老毛都不喜歡。老毛不喜歡,這方案就過不了。
老毛自己看來也沒太大信心,所有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提出的文字改革的方針是:「漢字必須改革,漢字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工作。」
因此就有了那四部法規。簡化字一邊以行政力量推廣,一邊繼續完善,到1964年,頒布了《簡化字總表》,一共錄2238個字,基本上就是我們今天用的簡體字了。
行政代替文化流變的惡果就是,在這麼短時間不但制定了簡體字,而且得讓這些字給用起來,所以要緊急大量的刻字,構築起簡體字的使用環境。這裡面有時間沉澱嗎?有時間檢驗效果嗎?這就是我們今天簡體字體的基礎。這是今天為什麼繁體字字體比簡體字字體要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那段時間,我們夢想三年趕英五年超美。那玩意玩不轉就玩不轉,馬上垮給你看。簡化字基本上就是文化上的趕英超美,旱地拔蔥。但壞就壞在,這玩意不會馬上垮給你看,跟鼻涕蟲一樣,粘粘的長長的擱在那裡。
【劉鋒的回答(18票)】:
完全個人的體驗:沒有覺得繁體字比簡體字「好」。比如我,從小接受簡體字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無法閱讀繁體字書籍文獻(主要因為部分字需要識別造成障礙,喪失了快速閱讀的能力和順暢閱讀的體驗),2001年到2002年因為工作環境的限制,只能使用繁體字,之後閱讀繁體字已經沒有了任何障礙,但是也難以體會到繁體字比簡體字「好」的任何線索。覺得繁體字唯一的「優勢」是可以更好的解釋某些字的字源——不過仔細想,也不覺得這是什麼優勢。從個人美感體驗,也沒覺得繁體字比簡體字美,並且好像字體更重要,字體美醜比字型美醜重要的多。至於「文化說」,也不太認同,字是拿來用的,用在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文化。
至於轉用繁體字,我覺得這完全是個人行為和喜好。如果個人體驗是覺得用繁體字更愉悅,那就用繁體字好了,只是要明白閱讀的人可能有不愉悅的體驗就好了。
【任天涯的回答(10票)】:
作為從小就只學簡體字的人來說,我覺得,閱讀繁體字毫無困難啊。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大陸語文還過得去的人,閱讀繁體字絕對是一點困難都沒有的。
反過來,港台來的只會繁體字的人,閱讀簡體字是有障礙的,很多字根本就是卡在哪裡讀不出來。
我覺得支持簡繁的雙方都要了解幾個事實。
1.簡體字不是大陸prc政府獨創的,民國政府同樣推行過簡體字,而且民國的方案和prc政府的方案非常非常的接近。
2.簡體字的最大來源,是歷代書法家的創作。毫無疑問,在書寫方面,在漢字書寫規律的終結歸納與實踐方面,中國書法家才是權威,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民國與後來新中國的兩套簡體字方案幾乎都是取自書法家的草書創作,當然還有其他簡化辦法,但是書法家字體是主要來源。正是因為簡體字大部分取自書家作品,所以符合漢字書寫的規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學習簡體字的人閱讀繁體字毫無困難,但是學習繁體字的人閱讀簡體字又困難,道理是很簡單的。會寫草書的人閱讀楷書肯定沒有問題,但是反過來就未必了。
另一個方面,這個簡體字的書法家字體來源,至少還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所謂書法要寫繁體,寫簡體就不好看是一個謬論。
3.制定簡體字的時代,正式中國需要推廣教育,但是又沒有計算機這類超級工具的時代,簡體字事實上幫助了很多平民降低了學習文化的門檻。
4.前面有位朋友說
【「讓」已簡化成「讓」,為何「嚷、壤、攘、瓤」卻不曾「類推」簡化?形象地做個比喻,簡化字相當於一個文化方面的「爛尾樓」工程,大廈剛蓋到幾層就徹底停工了,甚至還炮竹齊鳴、張燈結綵地慶祝大廈順利完工。】,這其實是個誤解。因為簡化漢字挑選的字體是最常用的漢字,而且是有必要簡化的漢字,對於非常用,非必要簡化的漢字,一律保留原字。
5.簡化漢字方案經過多年的討論,是專家集團給出的比較嚴謹的方案。
6.從漢字的演化來看,始終是向一個方向發展的,那就是便於書寫,所以這才有甲骨到篆書再到隸書再轉為楷書行楷的過程。
喜歡簡體或者繁體或者正體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但是要開腔反對其中一個,最好對一些事實進行稍微深入一點的了解。
【金鷗的回答(7票)】:
和台灣的同事有簡單聊過這個話題,感覺上基本有2點不同:
1. 繁體字保留了更多字根含義,而簡體字貌似「簡單粗暴」得多,更多體現的是實用主義的思想,及符號性的表達。
台灣同事很難理解說打「閗」,變成了打「斗」,因為「斗」本身在繁體字中只是一個計量工具。但對於習慣了簡體字的我而言,並無區別
2. 簡體字型上也顯得比較單調和乏味
簡單舉例「漁」和「漁」相比,缺乏一種活靈活現的形體美。從書法的角度,估計也少了很多趣味,比如「義」和「義」,簡體字一看就缺乏一種頂天立地的立場和力道。
從實用主義出發,僅就語言表達和習慣而言,簡繁體並無太大的區隔,是純粹個人的習慣和喜好。不過,不要因為就簡或求不同去斷了所謂的根。
【陳堃的回答(5票)】:
原問題中的「好」,即讓人產生壓力。
分享一下自己使用繁體字的經驗吧——
1.從小習書法,對於書寫繁體字有偏愛,無論電腦輸入還是以手書寫,都用繁體字;
2.喜讀古籍,對於繁體字閱讀有偏愛,我基本不閱讀簡化字版本的古籍;
3.簡化字是否真的有助於快速認字,我保留意見。
另外一點個人書寫和閱讀體會——
1.漢字適合豎行書寫(可能完全是我的書寫習慣)
2.印刷出版的作品,橫排豎排都可以
【周舒的回答(4票)】:
我覺得如果不用去台灣和香港生活的話,不需要學習繁體字。而且個人覺得,閱讀古籍中的繁體字,是一種自帶功能,多看就懂了,不會有什麼障礙——實在不行可以使用字典,對學習傳統文化也有很大幫助。
單純從美感和象形而言,正體字有優勢;從詞義的正本清源來說,正體字也有優勢。簡體字有些過分簡單了,貌似最初簡體字方案也是為了讓廣大工人農民更快識字來制定的,從狹義的文化角度來說,正體字也有優勢。但是當然從快速掌握來看,簡體字有優勢。
不過字本身就是會一直發展變化的,所以簡繁之爭不過是眾多紛爭中的一種。而且港台兩地的繁體字系統尚且不一樣——都各自加入了地域文化,也就是方言的成分,所以繁體字其實也沒有所謂的真正經典,也一樣是在變化當中的。
雖然我整體上更嚮往使用正體字,但是由於受教育的限制,還是只能使用簡體字,不過閱讀正體字沒有太大的障礙,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劉平平的回答(4票)】:
從語言學本身來講,都不夠好。繁體字太複雜,難寫,難認(尤其在電腦和手機上),有點食古不化的意味。簡體字則當年簡化得太過分。期待有人出來做一次「重新簡化」。搞不好這是中華文化復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韓嶺的回答(4票)】:
從10歲就開始看整本的繁體字小說,但現在如果在網上看大篇幅的繁體字,一定先轉成簡體去看,因為簡體字識別特徵少且明顯,更適合快速閱讀——單從這一點來說,我支持簡體字
【納米黑客的回答(3票)】:
我轉一個另一個問題裡的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08744
--------
UPDATE:你們都不知道倉頡造字么!看在蒼老師這麼辛苦的份上......
- 是否應該恢復?是的.至少也要適當的承認和普及.比如作為課程大綱中的選修內容.
- 關於"為什麼","有必要麼","閒得","降低文盲率","更好學"...其實就是"得不償失"的問題,稍去wiki了解下簡化的起因和過程就知道了,舉幾個胡亂簡化的例子:
【HEYANG的回答(4票)】:
綜上所述,大陸應該在教育中貫徹寫簡識繁,同時改進簡體字,使之更具美感。再者,要開放文字的自由使用,讓人民自己好用又好看的漢字。這樣漢字才能發揚光大,同時,也有利於文化的傳承。
【高宗文的回答(3票)】:
關於繁體字的利弊 @梁海 已經分析得很清楚,我不再贅述。只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我不轉用繁體字。
我看了之前的回答,好像沒人提到聯想。
從小學習簡體字,我把某些情感記憶和某個字或詞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當我再次看到這個字或詞的時候,大腦里會迅速喚起之前與之相關的記憶。但是換成繁體字,這種聯想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阻斷了學習的文字與周圍環境建立的各種奇妙的聯繫。
還有繁體字只能辨認不會書寫,這也是一種阻礙。從小練習書法,簡體字的筆劃和書寫形式已經深深印入腦海,現在人為地打斷這種記憶,換成繁體,實在是一種折磨。
對我來說,繁體字無關好壞或者美醜,只是相比中學裡每天抄寫、臨摹、考試、簽名、寫情書的簡體字,少了一種情感的紐帶,顯得冰冷和沒有感情。
這和為什麼學習外語多年,卻依舊被不經意間聽到的一首王菲的歌所打動一樣,這裡面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和回憶,歌聲如此,簡體字依舊一樣,人為地打斷聯繫並非所有人所願。
學習簡體字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掌握的每個簡體字都是從低年級握著鉛筆,或者咬著筆頭,在小揩書上歪歪斜斜地反覆抄寫開始的,是伴著父母的監督、放學後的興奮、老師批住的耀眼的100分學會的,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轉換成繁體的。
【海樓的回答(2票)】:
把字比作人
繁體字是堂堂正正的人。
當代簡體是被閹割了的人。
老毛時期的簡體是被分屍了的人。
堂堂正正的人,觀其形而知其意
被閹割了的人,看起來更簡潔了,但是在那方面就更複雜了
被分屍了的人,血肉模糊,不知所云。
我慶幸我們現在用的不是被分屍的人。
我希望那些sb專家,不要繼續閹割我們正在用著的太監了。
===========================================
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用簡體不用繁體呢?
這事兒問我沒用啊,去問偉光正啊
【馮東的回答(2票)】:
我之前沒太注意到這個問題。經過幾次討論之後,我打算多用用 OS X 的正體輸入法。
首先,正體難認嗎?我第一次接觸正體是在 87 年,不是港臺作品,是純正的解放後出版物《小布頭奇遇記》。作為一個小學生,沒覺得有絲毫問題。
其次,文字是必須越來越簡嗎?那怎麼各國文字沒有簡化成莫爾斯電碼呢?任何事務都不能線性的認識。動物的進化靠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到了人類這裡,進化就上昇了一個層次了吧?CPU 拼頻率,遇到物理極限就要搞多核了吧?科技和物理極限是改變發展方式的因素。數字化和承載信息極限決定了文字不需要也不應該在字形上無限簡化。
再次,「憂鬱」需要簡化嗎?我對此持開放態度。可是這不是轟轟烈烈的搞一場簡化字的原因。我曾經有過把 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source of all evil 聯繫到簡化字上。這回我再重復一次。
【梁超飛的回答(2票)】:
大家似乎都很喜歡從文化角度來分析這個繁簡問題,但我想說的是,就我個人體驗來說,文字的目的只是用來交流而已,與美無關,閱讀的時候都不過是一帶,你們真心的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嗎?
在開始推廣簡體字的那個年代,寫簡體字效率明顯會比繁體字高,推廣簡體字有它的年代背景。即便是在鍵盤輸入普及的情況下,也存在部分頁面顯示繁體字字體不夠清晰完全的情況。
【X-vector的回答(7票)】:
好吧,我是凡人,多年的浸淫已經令我愛上簡體字了。因為我熟練,因為我會用,因為大家都在用,所以在我看來簡體字比繁體好~
說繁體字有文化內涵,好吧,預計幾百年後簡體字也就有內涵了,要內涵,
你用甲骨文吧~
說繁體字優美,好吧,其實我很對此無奈,我怎麼看都覺得,繁體字密密麻麻丑的要命。
很多人感覺對文明的繼承,要拿著舊的來。我很理解,就像白話與文言的演進,古音與今聲的發展,都存在這這樣的論調。但歷史會選擇最適合它的那一個。
看了那麼多答案,所說的繁體字比簡體字的好,基本上都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沒有人說出一條真正能讓多數人感覺到繁體字比簡體字好的理由,或許真的是因為它的好處並不多吧。
更不必說放到時代的大環境下來看,簡體字使用人數多,官方推廣簡體字等一切都是簡體字足以擊敗繁體字的理由。如果硬要拿什麼虛無的文化內涵和並不統一的審美來作為繁體字比簡體字好的理由,我感覺這也太可笑了,這些理由在簡體的用戶覆蓋面超級廣闊這一巨大優勢面前都顯得那麼脆弱而又無力!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廣泛性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標!
此外,如果把當時支持簡化的人拉到知乎來,那些專家學者的理由一定會更為強勁。 政府敢於簡化,一定有過深思熟慮,再愚蠢的政府也不會不經過考慮就作出這麼大的決定。
最後,簡體字比繁體字好,不為什麼,因為人多,因為好用,因為繁體沒什麼明顯優點。PS:繁體答題的知友著實影響了我的閱讀。
【Phil的回答(4票)】:
我不覺得繁體怎麼好,簡體怎麼不好。識字肯定是可以的,讀書也沒有障礙,這就夠了吧?
簡繁之爭我們只能提供個人觀點,當年做簡化字的人都是小學牛人,每一個簡化字都有出處,沒有一個生造字。
認為繁體合適的就用繁體好了,請別胡說什麼保留不保留文化的,這個提法就無聊了。
【Zhang Fuguang的回答(1票)】:
學歷史的表示,我們這行還真要熟練掌握繁體字、文言文,這是基本功……大一的時候剛接觸時,不知難壞了多少同學。雖然上大學之前多少有所接觸,畢竟系統學習繁體字是大學專業課的任務。
說繁體字的魅力什麼的,我覺得這個見仁見智。畢竟喜歡還是討厭一種文字是個人好惡的範疇,這是我們無法干涉的。
但是,漢字真的需要簡化嗎?我持不同看法。
漢字的演變和延續,為華夏文化的傳承保留了重要的火種,只需稍加練習,不同時代的人可以流暢地閱讀古文獻。其實以英語為代表的拼音文字也並非是純表音節的,裡面很多詞根詞綴都有很明確的書寫規則。漢語和漢字則更重書寫輕讀音。和歐美文明的拼音文字不同,漢語是依靠其持久不變的書寫方式得以延續。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讀音與近代以來的讀音有比較大的差別,如果用一種純粹表音的文字來書寫和閱讀,則需要比較複雜的結構。這樣帶來的複雜性又不知比繁體字難了多少。反倒是建國以來,在政策的干預下,開始有人組織所謂簡化工作。有人說用簡體字能更快使人脫離文盲的狀態,我個人以為這是「大幹快上多快好省」的浮誇做法,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當我們發現不能與古代歷史完全隔離開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投入到過去的文化中尋求認同,到時候還要再從頭開始學習繁體字,徒增煩惱啊??
當我們看到幾千年以前的古老文明而為之自豪時,我們應該感謝繁體字,感謝祖先發明的這種獨特的書寫規範,使得今日的我們可以通讀古文,窺先輩之古風。
至於說,「簡體字沒有文化內涵」這種論斷,我不敢贊同。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性質上都是一樣的,一種工具而已。只不過繁體字用的年頭長多了。
【Snorri的回答(1票)】:
學過一點繁體,處於識繁寫簡狀態 。打字用簡體,寫字基本用簡體,但有少數認為簡體簡過頭的字會寫繁體,比如「時」、「漢」、「還」、「壞」、「鄧」、「麵」什麼的。其實大部分簡化還是很好的,個人覺得簡體字稍微改良一下,向繁體「回退」一點就很完美了。
【研幾的回答(1票)】:
很多人對繁體字的喜愛無外乎:字形好看,含義豐富,更具文化內涵,顯得自身牛一些等。
不說別的,如果你想閱讀古書,就不得不學習繁體字。
就我個人來說,工作涉及到字體的設計應用,繁體字有一些天生的優點,比如重心。
設計中我願意使用繁體字,但是平時閱讀的話還是簡體速度更快。二者共存才能把漢字文化涵義更好的傳達與表現。
【李立鴻的回答(1票)】:
我個人認為,在文盲率下降之後,還是轉用繁體字比較尊重文化。作為一個90後出生的學生,我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的就是簡體字,簡體字也許方便了最初的記憶和書寫,但是,使用簡體字所失去的字形中蘊含的文化,還有字形上的殘缺所丟掉的美感,這些是相當糟糕的。
雖然不會寫,但是在閱讀上,繁體字對於我來說沒有天生沒有任何障礙(未曾專門學習過),就像許先哲說的一樣,繁體字更符合象形字的特徵,識別起來有時比簡體更好。
當然,專用的翻譯字還需要經過整理修繕,畢竟有一些真是太繁雜了……
【leongao的回答(0票)】:
當然好, 只是由於學習成本的關係導致我不能書寫除自己名字外的大多數正體字, 這是我一直遺憾的事情.慶幸的是兒時父親早早讓我接觸到了很多古籍類的書籍,使我至少閱讀無障礙. 而且現在這個電腦時代, 其實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書寫正體字的成本問題,只要敲敲鍵盤就能解決, 如無絕對的必要,我都傾向於輸入法切換至正體字型.
原因的話,我始終覺得中文字型的美感只有在正體字上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對中文來說, 它絕不僅僅只是一種語言的載體, 識別的工具, 它的意義應該更深遠,更美.
【魯某的回答(0票)】:
繁體字跟中國古文化聯繫更緊密一些,非常博大精深,我當年深迷文言文的時候看很多豎版繁體的書,非常有意思。不過按現代社會而言,繁體字筆畫複雜,寫起來麻煩費事,不適於普遍推廣。不過現在很多人提倡字形的復古,倒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些專家提議用漢語拼音取代漢字與西方字母看齊的做法……
【jiang的回答(0票)】:
漢字繁體字更多的體現了漢字的構型理據,即是漢字爲什麽這樣寫、爲什麽這么讀的原因。關於漢字的形成有不同的說法,有「六書說」、「四書說」和當今學者的「三書說」等,但基本上漢字是個表意體系的文字,而繁體字則更表現出這一點,在漢字的簡化過程中,漢字的形體有了較大的變化,符號性增強了,相較下漢字的表意功能有所不顯。所以,在學習和理解漢字的意義的層面上,繁體字具有很大的優勢,它能更全面的表現漢字的形、音、義的聯繫,但是在面對大眾學習和交流的這個方面,簡體字則更適合現在社會的發展,畢竟繁體字字形過於繁雜,不利於平時的書寫。
【一濕哥的回答(1票)】:
漢字經過兩千年的自然演化,很好的傳承了我們的歷史,人文。到了50年代,就隨便一搞搞成現在這個樣子? 另外,簡體字怎麼看怎麼覺得殘!
【Miuonpak的回答(0票)】:
單純的喜歡正體字(繁體字)的字形字義歷史和文化內涵。用電腦的時候簡化字快捷的優勢基本上不存在了,所以會選擇使用正體字。平常上課做筆記或者速記的時候傾向於使用簡化字。但是正式文本如作文傾向於使用正體。
【dqin的回答(0票)】:
可以字形寫法上來分析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好」與「不好」:對於字形寫法的喜好/審美可能也是人們迷戀繁體字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繁體字中很多字的寫法更加符合印刷字體設計的法則,比如「之」字的寫法,可以用主流的大陸/港台/日本黑體為參照比較一下新舊字形,在舊字形中捺之前加一點共四筆。而新字形是把舊字形中的兩筆勉強地結合在一起,雖然比舊字形少一筆,但是在設計字體時必須為了表現筆畫的連續而加入一些略顯牽強的筆畫細節,或是放棄一些細節。對比之下,舊字形的筆畫結體乾脆明確,字形內部空間分配更合理。
http://d.pr/S6Ir
http://d.pr/45Y8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印/瓦/厶/么/幺/巨/女/比,都是舊字形把一個筆畫拆成兩筆,而在新字形中是一筆寫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我的推斷是在制定簡化字的寫法規定時,為了強調書寫的便利,而要求在印刷字體中也體現手書中的寫法習慣,從而形成了將兩筆合為一筆的規定,此處可由文字學專家印證。
【Kohen的回答(0票)】:
牛人熱愛繁體居多,像我這樣本身就書寫慢的人如果從小就寫繁體估計至少要少寫一半的字了。。。抄書寫筆記也要多花更長的時間
閱讀上影響不大吧,該認識的不管繁體簡體都認識,只是讀正體字的文章時候速度會慢許多
【Comel的回答(1票)】:
簡體是一種工具,而繁體是一種文化,我們不能丟棄傳統
【曹夢迪的回答(0票)】:
我覺得簡體字很好了,日常用起來很方便,繁體字用起來比簡體字要複雜許多。
但是偏藝術方面的,比如書法、簽字等,繁體字就好一些,篆籀更有感覺,能讓人感受更多形象上的東西,而不是糾結於字音字意等感覺。伴隨的一個問題就是篆籀學問比較深,難掌握,許多篆籀大家都寫錯別字,而有後來出現的字怎麼寫法依然有爭論,所以全用篆籀也不現實,有時不得已也用繁體。
【魏興飛的回答(0票)】:
拋開繁體字和簡體字好不好不說。習慣了簡體字,再看繁體字有些新鮮感和美感。我喜歡一個東西,難道我就要成為這個東西。我認為繁體字好,但也並不意味著我去用它。再說了,簡體字難道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有些東西,沒能力改變,只能接受。
【大雄的回答(1票)】:
1、我認為用unicode寫字的速度是最快的
2、如果今天來個政府,給你簡化一下,明天來個政府,給你簡化一下,過個三五百年,古書就甭讀了,估計到時侯最熱門的專業就是文字考古學了,最好找的工作就是把各種時期都文字分別翻譯成最新的簡化字。
【葉逸崢的回答(0票)】: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你看到著兩行字有多大的差別?
其實的「實」 覺得的「覺」 這個的「個」 問題的「題」不一樣
可是你叫一個沒學過簡體的人來回來呢?
我覺得還是能看懂的
所以說,這不是兩個語言,更像是說兩種字體
或者是可以這麼理解,現在FACEBOOK和TUMBLR上面還有有很多哥特體文體的圖片
但是你看到的FACEBOOK和tumblr還是用普通的來顯示的
可以這麼說,你可以看到人學寫繁體字,看到人用平行筆寫字,但是同時,我們所使用的,大多數還都是普普通通的簡體字。這個不代表我們不會寫,看不懂繁體,只是代表這個是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轉換來轉換去沒有意義。因為這個是一個通行標準
可是為什麼會有人用,因為繁體字代表的是一種地域文化,就好比說,你(有)去刻意的用繁體寫的話別人很容易去認為你是沿海地區或者是台灣人或者是香港人。很多人在意這個所以去用,不過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因為很大一部分的人都還是沒問題去理解簡體的。其實不論你說他們用何種方式來寫繁體,特別是在可以用拼音(不是注音)的鍵盤上打出來這樣的字。我覺得其實都是虛榮心在作祟罷了。如果你真的是給他們看粵語繁體,不知道幾個人可以看得懂
【步同的回答(0票)】:
覺得好,已經轉用繁體。學習了一段時間,現在除了一簡對多繁基本能寫繁體字。
【涮太的回答(0票)】:
1,是。
2,改掉習慣的成本太高。
【文藝的回答(0票)】:
正體字不適合網路瀏覽內容
【潘琢言的回答(0票)】:
文化改革上我們必須: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
我個人覺得繁體太複雜,沒有簡體效率。簡體寫篇文章1小時,繁體要半天啊!
【倉頡的回答(0票)】:
雖然從小學的是簡體字 但一直以來看TVB的電視劇字幕都是繁體字 久而久之大部分都認得了 高三心血來潮想寫繁體字 寫日記都用繁體字 就當作為一種文化的學習吧 發 髮 之類的差別還是很注意的 至於裝不裝逼 大家想法都不同嘛 反正我是裝逼的(誤)
還有我一直覺得繁體字比簡體字好看多了 無論是寫出來還是打出來
【鄒蔚的回答(1票)】:
我本能地把漢字簡化和《1984》里的「新話」聯繫在一起,並且每次想到就不寒而慄。
PS: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是,把每個簡化字對應的原本的漢字都記住。
【SEMWatch老高的回答(0票)】:
作為一個長期使用電腦以至於開始提筆忘字的人,我覺得寫繁體字太辛苦了。
考一下大家:多少人可以提筆就寫出「陰霾」「丘壑」「桀驁」 LOL
【桃白白的回答(0票)】:
我覺得好多人是刻意的無視簡體字的好處了,這玩意跟文化有個屁關係啊,社會總是向著簡化的方向發展的,英文字母最早也是象形的,現在造詞還追求最早每個字母帶有的所謂「意義」「美感」嗎?即使沒有政府強制,中文還是要走簡化這一步,政府規範的簡化,帶來的方便都被大家無視了呢.......
【海鷗的回答(0票)】:
簡體字現在的用戶量很大的,大陸12億多的用戶都是用的簡體字的。一種文字只要能夠約定成俗,那麼大家都這麼用,我覺得這種文字就是成功的!
【杜經綸的回答(2票)】:
我補充下 我著實討厭那些用繁體字答題的人。他們應該能寫簡體,如果可以,那麼在大家都用簡體的地方,你這樣做是不是有些不妥。看懂簡體應該比看懂繁體更難。
繁體不是外語,應該不存在你的意思表達的不充分的而需要用繁體的情況吧。
難道用繁體代表了你的某些特徵,比如說,你認為自己很有文化?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女人都太猛了。。。作為一個男人,不感到很慚愧!
※【關愛孕媽媽】對於孕酮,作為準媽媽的你應該知道更多
※曹操孫權劉備作為後起之秀,為什麼能拼掉實力更強的董卓袁紹袁術
※影音賬號 | 無作為
※作為現代人該如何看待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