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一個無能的借口! ——中國人口問題對話(三)
【編者按:這是一篇虛擬的對話。來源於「人口問題發言人」(簡稱「發言人」)平日里與朋友們的交談,以及在網路上發言人與各色人等的交流記錄,還有發言人與假設的提問者之間的會話。與發言人對話的所有對象統稱為「對話者」。】
對話者:前面我們討論了人口紅利的問題,你的看法是,無論生育控制要不要放鬆,起碼不能為了「人口紅利」而增加人口。但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通過多些新人口來中和一下人口結構,不好嗎?
發言人:關於人口紅利問題,我使用了一個很刺耳的詞。為了保住人口紅利而主張放開二胎,我說是一個「無恥的理由」。單純從勞動人口的數量上看,2010年20-59歲年齡組人口為8.39億,而且還有0-19歲年齡組3.23億的後備軍,說句極端的話,即使一個不生,一個民族要是有一點起碼的自信的話,3億勞動力什麼樣的人間奇蹟創造不出來呀?!關於人口紅利問題要補充的一點是:無論少生還是多生,人口紅利都是註定要消失的。因為在一個科技進步的文明經濟時代,人口紅利必然要讓位於制度紅利、創新紅利,簡單說就是要依靠「人」的紅利,而不是「人口」的紅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說,貪戀人口紅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思進取、沒有出息的表現!
現在我們來談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首先,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人口趨勢。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一個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降低。發達國家人口發展呈現出,隨著財富增長和社會進步,人口自然增長率自發地降低的規律。從深層次看,這可能是由於經濟社會文化形態的變化,引起人們的生活觀念與生存哲學的改變,即現代人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更加註重自我的存在與展開、更注現世的享樂,而不願意多生育,為撫育下一代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人類總是追求進步的,發達國家的人口發展路徑就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發展的未來趨勢,人口老齡化是遲早要遇到的。人口老齡化作為世界人口的趨勢性現象,也是人口健康與人類成熟的表現。人類自身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稚嫩的嬰兒期、生機勃勃的青年成長期和穩重的中年期,開始步入成熟的老年社會,這是必然的規律。
對話者:但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老齡化是不是來得太早?
發言人:這正是我要談的關於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由於我國國民整體的生活水平還很低,人們的生育行為主要受傳統生育倫理的支配,人口增殖不存在自發的可以信賴的自我約束機制,如果沒有計劃生育,總人口增長將失去控制,越來越積重難返。事實上,現在的人口基數已經是積重難返。幸虧中央政府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經濟體制開始破除計劃體制的同時,對人口發展反而採取了強硬的計劃體制,才有效控制了我國總人口的繼續膨脹。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人口總和生育率逐步降低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說,我國通過採取主動的、預防性的,同時也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生育限制措施,也做到了發達國家那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這就必然使得我國較其他發展中國家更早出現人口老齡化。
所以,的確是計劃生育使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這一點無需否認。這個結果是推行計劃生育可以預見的結果,我不認為提前到來是壞事。遲早要來,早來好過晚來。我把中國人口老齡化概括為「跨越式人口老齡化」,(程恩富把我國在人均收入較低條件下到達老齡化水平,同時勞動力仍然大量相對過剩的情況,概括為我國人口領域的「二元結構」。)就是在我國尚未成為發達國家、但在邁向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在必須實行計劃生育的情況下,比發達國家較早出現人口結構老齡化現象。這是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接受並完全能夠應付的結果。
對話者:你認為我國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發言人:最大的難題當然是養老負擔。但光這樣說,問題的指向還不明確。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難題,難就難在老齡人口的數量太過龐大。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年齡組人口為1.78億,如果人口再生產維持1.8總和生育率,未來50年老齡人口數量持續上升,大約在2050年左右達到3.31億高峰,接近半個歐洲人口,之後老齡人口數量會慢慢減少。
我國養老的社會總負擔大,根子還在人口基數太大上。從這個角度看,繼續實行計劃生育,可以在未來總人口抵達某個峰值後,降低養老的社會總負擔。相反,如果放開二胎,且不說新增人口要撫育20年,也是擔負,問題是將來老齡人口數量降不下來,養老社會總負擔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我是絕對不贊成通過新增人口去緩解人口機構老齡化的,那只是人口結構上看起來好看,養老的問題反而更難了。
對話者:那你認為該怎樣解決養老的問題呢?
發言者:相對於我國的財富水平,特別是制度保障來說,的確是不大容易解決的問題。但不是不可以應對,發達國家既有成熟的經驗,也有成功的範例。照著做就是了。無非三個辦法:
第一,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加財富儲備。相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創富水平可提高的空間至少有十倍。從經濟上看,這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途徑。
第二,一定要認識到,養老是個社會問題,或者說養老一定要尋求社會化解決的途徑,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覆蓋全體國民的,也要公平、均勻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這是現代政府應該做的事,我國財政收入年年增長,這30年確實是「國富」了,還有那麼多錢購買外債,不如用那些錢搞養老和國民教育。
沒有一個國民可以仰賴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動機就不可能消除。從一個社會來說,鼓噪「孝道」,眼睛盯著老百姓的「道德觀察」,實際上掩蓋了政府的不作為和不盡責。
第三,人類的健康水平已經允許將退休年齡適當延長,讓過去年齡限的所謂老年人老有所為、自給自足,這個辦法在效果上立竿見影。
對話者:老百姓始終擔心老了誰來養,2011年央視春晚,旭日陽剛一首《春天裡》之所以打動人,無非是一句「老無所依」勾起了無數人的辛酸與未來的憂慮。獨生子女政策對養老問題是個大的挑戰,不是嗎?
發言人:這的確反映了現實的問題。計劃生育斷了個人或家庭養老的後路,但同時社會化養老的機制還沒完全準備好。但是,因此而試圖多生孩子來解決養老的問題,在方向上還是錯的。
就個人或家庭來說,即便在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還未健全的情況下,理智的做法也應該是,通過個人的勤勉與合理安排為將來養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個人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如果連為將來儲蓄的能力都不能夠的話,我們怎麼相信他有足夠的能力撫育子女和善待後代呢?再者說來,中國過去幾千年的生活表明,養兒防老不過一廂情願而已。廣大農村的老年人直到他們衰老到躺倒那天為止,一直都在操勞,過著老死賴活的日子。像曹雪芹說的,「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女誰見了」!養兒防老的社會只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去:自己沒能力終老,還要養兒防老;生養既已出自私利,能力上又力所不逮,何以求得兒女的回報?養兒防老多半晚景凄涼,也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而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不尋求養老的社會化解決途徑,卻只想通過多生人口來供養自己的老年,這完全是缺乏自信、無能的表現!因為這個民族活著的人民,不要說為下一代積累足夠的財富、讓後人更快、更高、更好的發展,連自己老有所養的儲備能力都不具備!這個民族也是缺乏智慧的人民,他們沒有信心、也沒有能力,通過完善的社會契約辦法,解決養老人口問題。養老的社會化途徑,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也是社會化服務上的,例如養老院、養老互助、社區義工等等。
如果說,拿人口紅利說事,要求放開生育限制,是一個無恥的理由,那麼,借口人口老齡化,希望多生孩子養老,則完全是一個無能的借口!
「不要,再編織美麗的哀愁;不要,再尋找牽強的借口......」(齊秦《冬雨》)
推薦閱讀:
※經典男女對話
※候猛 · 蘇力:關於問題意識的對話 ︱ 中法評
※意象對話中的意象理解(一)房子
※朱建軍-意向對話講義1 轉載
※外弧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