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個皇室血統姓氏 看有你沒【時空下篇】

中國 50個姓氏有皇室血統

你是不是延續了皇家的血統呢?你是不是傳說中的小公舉、小王紙呢?速速查一查,然後確認一下二十一、徐姓  徐姓為嬴姓伯益的後裔,屬以國為氏之姓。古代東夷族有一個分支叫徐夷,或稱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帶活動,據說是伯益的後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伯益有個兒子叫若木,夏代時被封於徐(今江蘇泗洪縣及安徽泗縣一帶),至西周穆王時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稱徐偃王。徐若偃以仁義著稱,曾在挖河時得到一副紅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國諸侯起兵反周。時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裡做客,聞聽消息後由造父駕車從崑崙丘馳返鎬京,遣使令楚國前往討伐。戰爭使民眾生靈塗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罷兵棄國,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當地人懷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兒子宗為徐子(即子爵),繼續管理徐國。傳至宗的11世孫章禹時,吳國於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國都城,滅掉了徐國。亡國後的徐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即徐氏。徐姓為嬴姓伯益的後裔,屬以國為氏之姓。

二十二、孫姓

孫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分別出自姬姓、羋姓和媯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發封其同母弟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衛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孫氏。此為姬姓之孫。

春秋初期,楚國王族、名相孫叔敖(羋氏,名敖,字孫叔),剛正清廉,死後其子生活困難。楚莊王聽說後把寢丘(今河南沈丘縣西南)的一塊地賜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以父字為姓,奉孫叔敖為孫姓始祖。因楚國的祖先為羋姓,故稱此支孫氏為羋姓之孫。

媯姓之孫出自春秋時齊景公的大夫陳無宇。他是從陳國逃到齊國的陳公子完的4世孫。無宇之子書,字子占,因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封於樂安(今山東博興縣)。後因亂,孫書之孫孫武逃到吳國為將,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即孫武所著。孫武的後代孫臏也是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

二十三、朱姓

帝舜時有大臣朱虎,但朱虎無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認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顓頊帝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5子名安,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孫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又稱鄒國。戰國中期,邾國為楚所滅,邾國王族以邾為氏,後又去掉偏旁「邑」成為朱氏;另外,還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數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鮮卑族的渴濁渾氏、可朱渾氏被改為朱氏。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

二十四、馬姓

  馬氏出自嬴姓,形成於戰國後期,血緣先祖是虞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伯益,得姓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賦,不畏權勢。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家不肯出租稅,趙奢依法治罪,先後殺了趙勝家9個管事人員。趙勝認為他有才幹,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哥哥趙惠文王,讓他主管趙國田賦。後來趙奢升任將軍,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縣),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敵情後,火速趕往,居高臨下,大敗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今河北邯鄲市西北有山名馬服,傳說因趙奢葬此而得名。

二十五、胡姓

黃帝時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後已無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認為胡姓的主源是帝舜的後裔。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帝舜後裔媯滿被武王姬發封於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侯爵陳國,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用他的謚號為姓氏,就是胡氏。胡姓還有三支,其中兩支源於周代的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國,故稱鬍子國,是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隨楚國與吳國交戰,國君髡戰死,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在今安徽阜陽,為歸姓子爵胡國,故也稱鬍子國。公元前495年被楚國所滅,國君豹被俘。這兩個鬍子國亡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氏,形成兩支胡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鮮卑族的紇骨氏被改為胡氏,也是胡姓的來源之一。

二十六、鄭姓

鄭氏源出姬姓,為周宣王弟姬友的後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之職,他見幽王寵幸褒姒,不理朝政,預感將有變亂髮生,於是採納太史伯的建議,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屬和資財轉移到虢、鄶之間的「京」地(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為犬戎所逼,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市)。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先後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市)。鄭國在公元前375年滅於韓,共歷23君、431年,子孫播遷陳(今河南淮陽縣)、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間,以原國名「鄭」為姓氏。由於今河南滎陽、新鄭古屬滎陽郡,故有「天下鄭姓出滎陽」之說。

二十七、羅姓

羅氏出自熊姓,系以國為氏。五帝之一顓頊的曾孫黎和吳回,都號稱「祝融」,為當時的火官。吳回的兒子陸終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連,羋姓,是楚國的祖先。他的孫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孫,至楚穆王以前,凡繼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稱熊氏。穴熊生鬻熊,羅姓便從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時,羅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於宜城(今湖北宜城市),為子爵,其地有羅水,故稱國號為羅。他的後代以國名為姓,即羅姓。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羅國子民遷徙四方,其中多分布於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八、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國的建立者微子啟。微子啟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紂王的庶兄。紂王荒淫無道,微子啟與比干、箕子多次勸諫紂王改惡從善,但紂王一意孤行,微子啟遂離紂王而去。不久,地處西垂的周族經過多年的經營,一舉攻滅商朝,紂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的叛亂後,封微子啟於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國。宋國立國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亡國後的宋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時湖南少數民族有宋姓,時人宋鄴便是。

二十九、謝姓  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個國家,謝國(今河南南陽市,或今河南唐河縣)為其中之一。夏、商時期,謝國史冊不顯。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獫狁之亂而被改封於謝。申伯是炎帝後裔,為姜姓。申伯就國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滅掉謝國,在謝國舊址上營建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都。任姓謝國滅亡後,國人除一部分留居當地外,大部分外逃,他們以國為氏,姓謝。公元前7世紀初,楚文王發兵攻申,滅掉姜姓申國,居於謝城之人以邑為氏,也姓謝。這樣就形成了黃帝後裔和炎帝後裔兩支謝氏。此外,南北朝時期衛州(今河南衛輝市)人謝偃之祖孝政,本為鮮卑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射姓、謝丘姓、商姓人有改為謝姓者;今天布依、滿、壯、瑤等少數民族中有以謝為姓者。

三十、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兩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後裔。

  相傳帝堯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勛,謚號堯。堯在做天子前曾被封於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或唐堯。舜承繼堯天子之位後,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國。夏代,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今河南魯山縣),劉累的後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韋氏,西周初又改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發生反叛,其國為周公所滅。是時,發生了「桐葉封唐」的故事,成王將唐國舊地封給其弟叔虞。後來,又改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唐氏。這是出自祁姓之唐。叔虞封唐後被稱為唐叔虞,他的嫡長子後來又被移封於晉,只有庶出子孫仍留在唐地,後來以國為氏,也姓唐。這是出自姬姓之唐。

三十一、馮姓

  馮姓主要有兩個來源,均系以封邑名為氏。其中一支是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之後。

 馮簡子為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曾因功被封於馮邑(今河南滎陽市西),子孫以馮為姓。另外一支相傳是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後代。

  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到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公元前661年,晉滅魏(今山西芮城東北),以魏封萬,後稱魏氏。戰國初期,晉國奪取了鄭國的馮邑,並把馮邑作為畢萬裔孫、晉國大夫魏長卿的封地。後來,魏長卿的子孫也因封邑的緣故,改姓馮。馮姓

  此外,古代少數民族中有馮姓:隋代時,南蠻酋長有以馮為氏者,如馮盎;據《北燕錄》記載,高句麗有馮氏,如馮跋。

三十三、曾姓

  曾姓源出姒姓鄫國,為少康的後裔。

  夏啟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後,其子太康荒於政事,有窮氏部落酋長后羿乘機滅夏。太康雖然失國,但他的兄弟仲康和仲康的兒子相,仍得為本部落的酋長。後來,有窮氏部落首長寒浞攻殺了相。相被殺時,其妻已經懷孕,後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少康廣布恩德,又得到同姓部落有鬲氏的支持,攻殺寒浞,恢復了夏代統治,史稱「少康中興」。少康的小兒子曲烈受封於鄫,其地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太子巫逃到魯國為官,以國為氏並去掉「邑」字旁,成為曾氏。

三十四、程姓  程姓來源有四支:其一,商朝時把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分封給顓頊和重黎之後,因以為氏;

  其二,商周之際伯符向周王獻寶,被封於廣平(今河北雞澤縣)的程地,以邑為氏;其三,周宣王時,伯休父為大司馬,封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以程為氏,此為程姓主源;其四,春秋時,晉國大夫荀鄭、荀歡采邑於程(今山西新絳縣東北),因以程為姓。

三十五、蔡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武王姬發攻滅商朝後,大封功臣,其中他的弟弟叔度(周文王第5子)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建立蔡國,被稱為蔡叔度,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一同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商紂王之子武庚,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成王誦繼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輔政,招致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不滿。他們串通起來,並聯合武庚及東夷族進行反叛。周公帶兵平叛,鎮壓了叛亂,殺死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和霍叔。不久,蔡叔度死於遷所。其子胡,堅決與父親決裂,被周公派到魯國(周公旦的封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是為蔡仲。春秋時期,蔡國在南鄰強楚的逼迫下多次遷徙。平侯遷新蔡(今河南新蔡縣),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縣),稱為下蔡。公元前447年為楚所滅。蔡國滅亡後,子民以蔡為姓,以示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三十六、彭姓

  彭姓在得姓方式上屬於以國為氏,其淵源可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的曾孫吳回,任火正之職,生陸終。陸終之妻鬼方氏女懷孕3年而不育,經剖腹生下6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字鏗,他在堯帝時代得到任用,到商代時被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市),因此而姓彭,又稱彭鏗。相傳他活了800歲,死了49個妻子,失去54個兒子,是古籍所載中國最長壽的人,因此被稱為彭祖,或稱老彭。大彭氏國在商朝武丁時期被滅,子孫以國為氏,後來發展成為彭姓的主體。另外,古代的匈奴、西羌及南方的少數民族中都有人以彭為姓,到今天也都融入了漢族。

三十七、潘姓

  潘姓是一個多源的姓氏,其主要來源有以下五支:其一,以邑為氏。系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西周初年,畢公高之子季孫(或曰伯季)食采於潘,因以為氏。潘地究在何處,史無明載,當在今陝西北部某地。其二,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一個潘國,其地約在今淮河流域的河南固始一帶。潘國後來為楚國所並,設置潘邑。潘國子民遂以原國名為姓,以表達對故國的思戀之情。其三,以字為氏。系出自羋姓,具體出於何人不詳,後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時,太子商臣的老師潘崇即是此支潘姓發展初期的傑出人物。潘崇在商臣繼位後任太師之職,使潘姓成為楚國望族。其四,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羅氏被改為潘氏。其五,賜姓潘氏。清朝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今台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潘。光緒年間,台灣高山族人相繼歸附清廷,被賜姓潘。發展至今,台灣高山族中,潘姓已成為人數最多的姓族。

三十八、袁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帝舜後裔媯滿於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侯爵陳國。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胡公滿的第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伯爰的孫子濤塗由於立了大功,得封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為采邑,他以祖父之字「爰」為氏。古代爰、轅通用,故爰濤塗也作轅濤塗。春秋時,濤塗的玄孫轅頗遷居鄭國。秦末亂世,轅頗的裔孫轅告避難於河、洛之間。告的幼子政,在西漢初年把轅字的偏旁「車」去掉,始以袁為氏。

三十九、于姓  于姓也作邘姓,源出姬姓,系以國為氏。

 西周初年大分封,武王姬發的第3個兒子被封於邘(今河南沁陽西北邘邰村),稱為邘叔,建立邘國。邘叔的子孫以國名為氏,姓邘。因古代邘、於同音通用,後來有人把「邘」字的「邑」旁去掉,成為於氏。兩晉十六國時,居住在東海郡(今山東郯城縣)的于姓人中有人隨拓跋部北遷於代(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融入鮮卑族,改姓勿忸於氏,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鮮卑姓都改為漢姓,勿忸於氏恢復為於氏。

四十、董姓

  董姓來源主要有兩支:第一支系以字為氏。相傳顓頊的己姓子孫有名叫叔安的,被封於蓼(今河南唐河縣南)。他有個兒子叫董父,從小就喜歡龍,對龍的習性頗有研究。正在這時,天上降下一雄一雌兩條龍,時為天子的虞舜十分高興,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董父把這兩條龍馴養得很聽話,經常讓龍翩翩起舞為諸侯助興。舜遂賜姓為董,封其為侯,據有今山東定陶附近一帶地方,其後代奉他為董姓始祖。第二支系以職為氏。春秋時,西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了晉國,被任命為主管典籍的官吏,其職責是「董督晉史」。在古文字中,「董」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人們稱他們為董史,世襲晉國太史之職。他們的後代,以職為姓,姓董。

 另外,古代少數民族中有人以董為姓,如漢代功臣董金吾為匈奴人,後晉的董成是屠各人,唐代歸義王董嘉慶為南蠻人。

四十一、余姓

  余姓出自秦臣由余,系以字為氏。由余的祖先是晉國人。周成王時,唐叔虞初封於晉,其裔孫晉哀公生子由余,避亂於西戎。後來,由余以使臣的身份出使秦國,見到了秦穆公,大為折服,便留在了秦國,輔佐秦穆公。秦穆公在由余的幫助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獨霸西戎,奠定了秦國後來強盛的基礎。由余去世以後,他的子孫遂以余為姓,以示出自這位名賢之後,並以此來紀念自己的祖先。

 另外,余姓還有其他來源。春秋時期,齊國有人以余丘為姓,後來又簡化為余姓;有餘姓家譜載,余姓的一支出自大禹之後,大禹第3子空(又名罕)被封為余度王,其後代以余為姓;有家譜稱夏王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為越王,無餘的子孫中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字為姓。

四十二、蘇姓

  蘇姓的遠祖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顓頊生子稱,稱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吳回。

 重黎和吳回在帝嚳時相繼擔任火正之職,又稱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長子為己姓,名樊,被封於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稱為昆吾氏。夏代中葉,昆吾氏有個兒子被封於蘇,其地在今河南濟源西北(一說在今河南輝縣市的蘇門山)。他的子民以封地為姓,姓蘇,發展成為蘇姓人中最早的一支。後到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孫蘇忿生被周武王任為司寇(掌管刑獄與糾察),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被封於蘇國。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溫縣西南),所以蘇又稱溫。公元前650年,蘇(溫)國為狄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蘇氏。另外,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中也有蘇姓。漢代遼東烏桓有蘇氏,歷史上的蘇什延便是;北魏孝文帝進行姓氏漢化改革,鮮卑族的拔略氏被改為蘇氏。

四十三、葉姓

  葉氏是以采邑名作為姓氏,出自羋姓沈氏。春秋後期,楚莊王之孫、左司馬沈尹戌在與吳國作戰時陣亡,楚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於葉(今河南葉縣南),為公爵,史稱葉公。此後不久,楚國發生了白公勝之亂,時沈諸梁正屯兵北邊,聞訊後連夜帶兵趕回京城平叛,最終平定了叛亂,使楚國轉危為安。由於他的功勛卓著,其後代得以世代襲封葉公爵位,並以封邑之名作為姓氏。

 葉姓還有其他來源,東漢時日南郡(治今越南廣治省廣治河與甘露河交匯處)邊界外有一個葉調國,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葉調國人有來中國定居者,以葉為姓,三國時吳國的都尉葉雄,就是葉調國的子孫;宋末,馬世榮為避難,曾改為葉姓。葉姓的讀音,在歷史上曾發生變化。起初,葉姓的葉都被讀為葉(音攝),後來才被讀為樹葉的葉。

四十四、呂姓  呂姓出自姜姓,屬於炎帝的後代。相傳炎帝的裔孫伯夷,是四岳的始祖,在堯、舜時負責制定禮法,管理四方諸侯。到大禹時,他又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建立侯爵呂國,其地在今河南南陽西部一帶。經夏、商及西周,到春秋時呂國被楚文王所滅,時在公元前688年。呂國滅亡後,子孫以國為氏,姓呂。另外,西周時還有一個呂國,其地在今河南新蔡,這個呂國是南陽呂國分出來的,史稱東呂,春秋初年為宋國所並(一說為蔡國所並),子孫亦以呂為氏。除呂國後裔外,呂姓還有以下幾個較小的源頭: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改姓呂,史稱呂錡,其後代以呂為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複姓叱呂氏改為呂氏;後周時期,把少數民族三字姓俟呂陵氏改為呂氏。

四十五、魏姓 魏氏出自姬姓,是黃帝裔孫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有庶子畢公高,在西周初年的大分封中受封於畢,其地在今陝西西安西北。後來,畢國為西戎攻滅,國人淪為庶人,散居四方。到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在晉國做官,晉獻公時任大夫之職。時晉獻公寵愛驪姬,欲廢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遂派不懂戰陣的太子申生率兵攻打狄、霍、魏等國,想以作戰失敗之名廢去他的太子頭銜。但申生手下的大將畢萬等人卻足智多謀,他們一路奪關斬將,在公元前661年連滅狄、霍、魏三國。晉獻公無奈,就把剛滅掉的魏(在今山西芮城縣北)賜給畢萬作為封地,畢萬的後代遂以封地為姓,姓魏。公元前453年,畢萬的裔孫魏桓子與韓氏、趙氏三家分晉,正式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秦滅魏,亡國後的魏國公族多以國名為姓,又增加了魏姓的人口。此外,秦國的穰侯魏冉本為楚人,姓羋;宋代的學者魏了翁本姓高,他們及其後代也都改姓魏,形成一些小的魏姓分支。

四十六、蔣姓  蔣姓的來源十分純正和單一,俗稱「天下無二蔣」。周初實行大分封,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齡被封於蔣,其地在今河南淮濱縣東南的期思鎮一帶。今天,伯齡被蔣姓族人公認為蔣姓的受姓始祖。蔣姓在得姓方式上屬於以國為氏。伯齡受封之後,蔣國世代承傳。至春秋時期,一直史跡不顯的蔣國為強大的楚國所滅。蔣國子民以蔣為氏,這是蔣姓真正得姓之始。此後,蔣姓便以蔣地為中心慢慢發展開來。

四十七、田姓 西周初年,舜的後裔媯滿被封於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陳國,傳至第12世為陳桓公。桓公死後,其弟佗同舅父蔡侯裡應外合,殺死太子免,自立為君,即陳厲公。厲公與表妹蔡女私通,經常留宿蔡國。太子免的兩個弟弟躍、林為報殺兄之仇,聯合蔡人,趁厲公去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二人相繼為君,即陳庄公和陳宣公。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之子為太子,就殺死了原來所立的太子禦寇(前672年)。厲公之子陳完此時任陳國大夫,平素與禦寇關係不錯,因怕受到株連,便逃奔齊國,被齊桓公任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陳完因為奔逃他國,不願再用原來的國名為氏,又因田、陳二字古音相近,遂改稱田氏。田氏在齊國勢力日大,田完的11世孫田和自立為君,在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姜姓齊國成了田姓齊國。公元前221年,田齊為秦所滅,齊國又有更多的人以田為姓。

四十八、杜姓  中國最早的姓氏書《世本》有「杜康作酒」的記載,據說杜康是中華人文初祖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漢人許慎《說文解字》則說杜康就是少康,而少康是夏代前期的國君。所以杜康應是中國最早的杜姓人物,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難以考辨。有明確世系可考的杜姓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舜帝時,堯的兒子丹朱被封於唐(今山西冀城縣西),建立唐國。其裔孫劉累能馴養龍,在夏朝為御龍氏。後來劉累遷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其後代有的仍留在唐,並在商代更號為室韋氏。西周成王時,唐人作亂,其國被滅,其地被分封給成王弟叔虞,原來唐國的國王則被改封於杜(今陝西西安東南),史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杜伯入朝,被宣王寵妾誣殺,因失其國。杜伯的子孫有的逃難他處,有的仍留居原地。留居杜城者,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杜氏。另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鮮卑族的三字姓獨孤渾氏被改為單姓杜氏。

四十九、丁姓

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一位被稱為「丁侯」的人名載史籍,可見丁姓在商代已經產生,惜丁侯世系不傳。

丁姓的主源出自姜姓,系以謚號為氏。周武王滅商後,大封諸侯,姜尚(即太公望、呂尚、姜子牙)被封於齊。姜尚死後,其子丁公呂伋繼立,成為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丁公呂伋的子孫中有一支以丁為姓。「丁」為呂伋的謚號,所以這支丁姓屬以謚為氏。丁姓還有其他來源,多系他姓所改:三國時,吳國宗室孫匡在典軍時不慎燒了茅草,致使軍用缺乏,孫權大為震怒,把孫匡改姓丁,孫匡之後遂以丁為氏;北宋時,有一個名叫於京的人,為了攀附宰相丁謂而改姓丁;明朝時,有一個名叫丁鶴年的人,其先本為西域胡人,曾祖名阿老丁,祖父名苦思丁,父親名職與祿丁,後來鶴年隨父官居武昌,遂改姓丁。

五十、沈姓

  沈姓來源較多,大體分以國為氏與以邑為氏兩種。以國為氏之沈有兩支,其中一支源出建國於今山西汾河流域的沈國。這個沈國為子爵,稱沈子國,系少昊金天氏玄囂後裔所建,春秋時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另外一支出自西周初年所封的沈國。這個沈國為子爵,也稱為沈子國,在今河南平輿北,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弟聃季,公元前506年滅於蔡,子孫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之沈出自羋姓,系楚國王族後裔。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邑,其地在今河南沈丘縣東南。公子貞以邑名為氏,即沈氏。

五十一、范姓

  帝堯裔孫劉累在夏朝時被賜號為御龍氏,其後代在商代更號為室韋氏,西周初年被遷於杜(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建立杜國,被稱為唐杜氏。周宣王時,杜國國君杜伯入朝為大夫,遭誣諂而死,其子隰叔逃到晉國,被任為士師(掌刑罰、獄訟)。隰叔之子 以官命氏,稱士 ,其孫士會,字季,為晉國重臣,受采邑於范(今河南范縣),以采邑名為氏,就是范氏。

  五十二、江姓

  江姓源出嬴姓,始祖為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顓頊的玄孫,為舜時東夷族的首領,曾佐禹治水有功,被禹選定為接班人,但他避而不就。西周初年,伯益的後代受封建立江國(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春秋時期,江國介於楚、齊、宋等大國之間,一直未得到發展的機會,公元前623年,終為楚國所滅。江國滅亡後,子民為懷念故國,遂以原國名「江」為姓氏。 朋友,裡面有你的姓氏嗎?


推薦閱讀:

從普世民主到中國模式
釣魚人垂釣調漂之懸墜調漂之單餌調漂法 |釣魚視頻|釣魚技巧|釣魚餌料 - 中國釣魚人網
中國式經典性困擾:7個女人床上的煩心事|經典性|女人
看中國電影《人生》
《發現中國:傳統與現代》選段批讀

TAG:中國 | 姓氏 | 皇室 | 時空 | 血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