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相撲的歷史

相撲的歷史轉貼:提到相撲,大概有不少人會聯想到「日本國技」。不過,日本人視相撲為國技的觀念,歷史並不久。一九零九年兩國國技館舉行開幕式時,由作家江見水蔭起草的致辭文中,首次出現了「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這句聲言,自此以後,「相撲是國技」這個觀念才普及開來。至於「國技」這個詞到底是誰發明的,則無從追查了。 說起來,相撲本是古往今來全球共通的競技之一,而就不利用任何武器徒手爭強鬥勝這點來說,恐怕也是人類最原始的競賽遊戲。古代奧林匹克便有全裸男子以相撲體式揪在一起的競技,日後才演變為摔跤與拳擊。中國《禮記‧月令》中也提到「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只是,此處的「角力」,範圍可能更廣。中國漢字中原本沒有「相撲」一詞,大約是五九零年左右,印度人將釋迦傳記《佛本行集經》翻譯成漢字時,刻意將印度的徒手搏鬥競技翻譯成「相撲」,以別於「角力」,可見當時的印度徒手搏鬥競技形態與中國的「角力」不同。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所發掘出的東漢墓室壁畫「角抵之圖」,形態也跟摔跤類似。總的說來,這種以力技撲倒或摔倒對方的競技,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便存在了,然而,就形態來說,與日本相撲最接近的大概是蒙古相撲吧。太古以來日本便有類似相撲的競技,但實際以文字記載相撲例子的古籍,是八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記》,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皇極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為了接待古代朝鮮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在這之前,相撲原本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祭神儀式,目的在於占卜農作物的收成。到底怎幺占卜呢?方法很簡單,便是由各個村落選出力士代表在公開場合鬥勁,嬴了的一方,表示將得到上天照拂,該年可以豐收。八世紀奈良時代中期開始,以天皇為主,朝廷貴族間也引進了相撲,成為每年七夕祭的餘興節目。日後逐漸發展為獨立節日,與元旦、端午、重陽等節日並重。到了平安時代八二一年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時,更正式將相撲制定為宮中重要儀式之一,與弓箭、騎射並稱為「三度節」。由於是在宮廷內舉行的「國占」,這時期的相撲節儀式不但非常隆重,事前準備與當天的進行順序也極為繁雜。《今昔物語》與《宇治拾遺》中均有多數有關相撲的奇談趣聞,《源平盛衰記》中更有以相撲勝負來決定皇位的記載。相撲成為宮廷重要儀式之後,才去粗取精,摒棄了拳打、腳踢之類的粗暴行為,升華為完全以「技」及「力」取勝,與現代相撲類似的形式。平安末期以後是武士治世的鎌倉時代,華麗的宮廷相撲逐漸衰退,轉而由武士接手。相撲到了武士階級之手,便成為實戰武術訓練法之一,更派生出柔術(柔道)。於是著名的相撲力士紛紛成為武士,在戰場縱橫馳騁,但大多數的宮廷相撲力士則回到鄉里,成為祭神占卜相撲的指導者,並將宮廷內的相撲禮儀規矩傳授給一般農民。從鎌倉時代直至織田信長統一天下的安土桃山時代,這期間將近四百年,相撲一直是武士階級與農民的共通娛樂。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到了第三代將軍末期時,幕府權力已堅如盤石,世人開始享受天下太平的滋味,相撲熱便益發高漲起來。只是,這時的江戶還是個野蠻都市,失業浪人充斥,旗本與大名家臣也還沒擺脫戰國時代的霸氣,再加上一大堆來江戶闖蕩江湖的粗豪漢子,這些漢子中當然會出現所謂的「俠客」,專門與武士對抗。總之,這時期的江戶,跟美國西部開拓時代差不多。因而每逢相撲公演時,一定會發生打架騷動,甚至演變為血案。 當時盛行的相撲稱為「勸進相撲」,「勸進」是籌募蓋廟或造橋等經費的活動,而這些活動舉辦人往往不僅是力士,還有專職的「相撲浪人」。這些人舉辦活動時,通常是在鬧區隨便掛個招牌或旗幟,就地表演起來,再讓觀眾丟錢幣。「勸進相撲」不禁止臨時報名參賽,任何看熱鬧的觀眾都可以出場。結果,想誇耀自己本事或力量的一些旗本少爺,或某些有頭有臉的俠客手下,便會為了爭一口氣而跳出來參賽。這樣一來,本來旁觀的某些粗工也就會沉不住氣,紛紛跳出來比高下。也難怪,初期的江戶可以說是野性男人的天下,碰到這種會令人全身血液沸騰的活動,不會發生流血事件才怪。 由於相撲事件太多,幕府不勝其煩,終於在一六四八年發下禁令。可是,就算你上有政策,我就下有對策,相撲活動依然熱得燙手,只是將場所轉移到郊外而已。十三年後,幕府又發下禁令,這回的禁令不只限於江戶,連大阪、京都也一律禁止舉行相撲活動。幕府會如此三番兩次發下禁令,大概是真的受不了群眾的「血氣方剛」。一六八四年,職業相撲力士雷權太夫向擔任寺院行政的「寺社奉行」申訴,經過種種評議,不但制定了相撲場界線的「土俵」,也制定了四十八手技法與各種犯規限制,更排除了臨時報名的參賽方法,幕府這才解除禁令。不過,活動場所只限於寺院內。這在相撲史上是一種劃時代的進步,職業力士都必須隸屬於某某相撲集團才能參賽。然而,幕府於日後又發布了幾次「野相撲」禁令,可見除了正式相撲活動以外,非正式的「野相撲」應當也相當熾熱。 一八六八年四月,江戶城無血開城;五月,新政府與舊幕臣組成的彰義隊發動了上野戰爭;七月,江戶改名為東京;八月,明治天皇即位典禮;九月,年號改為明治;十月,江戶城成為皇居。然後,十一月,相撲鼕場所在兩國橋橋頭隆重地開幕。這一年是改朝換代的年度,社會亂亂騰騰,竟然還能舉行相撲活動,足以證明相撲到了這個時期,已非讓人看熱鬧的雜技,而是不折不扣的體育競技,且孕育出「相撲道」了。 然則好景不常,一切向西看的新政府竟然以「相撲是裸體的野蠻遊戲」為由,於明治六年發下禁令。忙著穿西裝、學西洋舞的大部分年輕官吏也盲從附和,大力批評相撲是「不合時代的裸體舞」;媒體更是興風作浪,公然排斥相撲。總之,相撲排斥論一直持續到明治時代中期。而於幕後再三袒護解危的是政府元老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後藤象次郎、板垣退助等人。 如今,相撲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日本國技,但這也是歷經盛衰榮辱才得以如此。所謂傳統文化、藝能、體技,的確非一朝一夕便能形成,不但必須耐得住大風大浪,還得靠眾人扶持才能綿延不絕吧。
推薦閱讀:

歷史真相:雍正是否篡位?死後又緣何不入清東陵
你所不知道的「亂七八糟」?
周恩來是做什麼的?
宋美齡貌若天仙,張學良為何不敢要她?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44

TAG:歷史 | 相撲 |